第三节 “兴亚拓碑”碑初考珍珠山,俗称“王八山”,“馒头山”。位于本场第二十生产队北架子山与椅子山之间谷地,是一座孤立的圆型小山,远看就如二龙戏珠,因而得名。
“兴亚拓土”碑位于珍珠山的西南麓,地理座标为北纬49°36′、东经125°21′。
日伪时期,珍珠山一带为开拓团朝朝部落占领地。八一五光复后,朝朝人随日军撤走,直到建场前期,几十里范围内荒无人烟。因此,关于“兴亚拓土”碑的存在及其来龙去脉,既无史料记载,更鲜为人知。
碑文部分照片(摄于1980年)。图50—1
六十年代初,被农场职工发现后,不知其为何物。文革期间,有人认为可能是日军仓库标志之类的东西,曾用炸药炸过,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1986年6月2日,编者在场领导支持下,驱车前往进行实地考察,认定其为日本开拓团时期遗留的石刻碑文,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证之一。
碑文刻在一块兀立的巨大卧牛石上,切面面向东北,全高(裸露部分)175厘米,上部宽110厘米,中部宽200厘米,底部宽230厘米,中间部分厚度75厘米。碑文部分长115厘米宽60厘米。
碑文为汉字楷书(阴刻),书体融汉隶与北魏之风,正文80字,均为姓氏人名,刻于康德十一年(1944)六月十五日。
碑文由于风残雨蚀,字迹斑驳,经处理辩认如下:
海金允培豆川南植松山寺宗松村饧士
干山东晚延平仲钩金原正雄井本顺龙
金川显北安本光镇山李成行新井忠龙
兄山虎一松元在吉山本斗炳星山三祚
文平淳道杉山斗三竹山风达山佳永弼
康德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讷菴书
“兴亚拓土”碑,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进行殖民侵略时留下的历史罪证,从碑文字样中可以看出,所刻人名是开拓团员的姓名。且很可能是死者集体墓碑(因在附近发现有多处墓穴)。据考证,石刻所列人名应为朝鲜人。原因之一是:1939年日本侵略者在本场西部至门鲁河北岸设置日本开拓团所辖的18个朝鲜部落(当时人们称“二鬼子”),且珍珠山距日本开拓团本部及所属部落较远。日本人不可能舍近求远在这偏僻的小山上立碑。原因之二是做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在日本帝国主义长期的法西斯强权统治和奴化教育的毒害下,一部分人追随日本人,尤其被招募到东北做为日本推行移民侵略计划的牺牲者的破产朝鲜农民,改用日本姓名成为一种时尚。如据嫩江县志记载,嫩江宪兵分遣队补助宪兵通译“冈本祥峰”,看上去是日本人,实则朝鲜人。
由此可见,“兴亚拓土”石刻中姓氏人名很可能是当时朝鲜开拓团部落中的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