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克山农场
二、克山农场
被誉为全国农垦战线一面红旗的克山农场,是嫩江局第二大农场,地处克山、讷河两县之间的丘陵地带。位于东经125°22′,北纬48°18′。北部毗连讷河九井乡,南部与克山县西城乡相接,西部比邻是讷河县巨河乡,东部与克山县西建、曙光两乡交界。东西宽44公里,南北长18公里。总面积 445,041亩,其中耕地面积366,096亩。总人口为27,964人,6,805户,11,669名职工。除汉族外,场内散居着满、朝鲜、蒙古、回、彝、锡伯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
农场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冬寒少雪,夏热多雨,春早多风,秋温多变。全年平均气温0.9℃,无霜期115天左右,平均日照数为2,963.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498毫米。夏秋季节常受贝加尔湖冷空气影响,多有暴雨,每年春季刮15~20次西南、西北大风,风力可达8~13级,风速高达16米/秒。春旱、大风、低温、早霜是主要自然灾害。地下水东南流向,水位低,一般在50~60米深。土地多是丘陵漫岗,并被沟谷水线分割,大部分是长岗地、岗平地,岗脚地、岗顶低洼地和一些低平沟谷水线地。土壤主要有淋溶黑钙土、草甸沼泽土、普通黑钙土及河谷水线冲击土4种类型,其中淋溶黑钙土占全场土地面积的98%,有机质含量5.4%。土质肥沃,适宜大面积种植小麦和大豆。
克山农场是以当地县名“克山”命名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这里曾是日伪开拓团鲸吞地区。解放后,1948年,克山县人民政府在这块土地上创建了以畜力耕种为主的克山县第二农场。1955年3月26日,经黑龙江省农业厅批准,在克山县畜力第二农场的基础上扩建为国营克山机械农场,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厅。1968年克山农场编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序列,为五师第五十四团。1976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改制,恢复农场体制,称克山农场,归属嫩江局。下设5个分场,1个工业公司,29个农业生产队,31个企事业单位。
二十六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创业者艰苦卓绝的奋斗,克山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原始的畜力耕种,现已被机械生产所代替。以前是个经营单一,粗放、成果甚微的落后的小农场,如今已变为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现代化生产水平的大型农业企业。
农业生产主要播种小麦、大豆、玉米、谷子等作物。建场初期,由于经营方针不明确,缺少管理经验,缺乏科学头脑,生产单一,耕种粗放,加上盲目开荒,造成生态比例失调,天灾、旱灾害加剧,而使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豆平均亩产一直徘徊在150斤左右。1967年以来,加强了农田基本建设,创造了优化的生态环境,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步子。粮豆平均亩产一直稳定在226斤左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一步明确了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加强了农田基本建设,实行了科学种田,改善了经营管理,落实了经济责任制,调动工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突飞猛进,连年高产盈利。尤其在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实行造林储水、合理轮作、少耕深松、合理施肥、使用良种和机械标准作业等一整套高产稳产措施,使粮豆产量逐年提高,年平均总产在一亿斤以上,平均亩产达352.3斤。近六年经营利润4,800多万元,平均每年盈利 800万元以上。连续五年被管局、总局、省政府、农垦部授予“先进农场”、“模范农场”等光荣称号。1985年全场总播种面积 366,096亩,粮豆平均亩产388斤,总产12,802.5万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5,530.3万斤。建场以来,生产粮豆共达20多亿公斤,上交商品粮13亿多斤,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克山农场1955年建场时就组建了机务队,但当时仅有前三道岗农场并入的部分机械设备和机务人员,机械化水平很低。到1965年,拖拉机猛增到148台,其中链轨式115台,联合收割机和其它机具也相应发展,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1976年,拖拉机发展到173台,其中轨链式128台,联合收割机70台,其中自走式18台,基本实现了田间作业机械化。自1979年以来,五年机务设备投资达525万元,占建场以来设备总投资的35%。不仅数量年年增加,而且质量不断提高。到1985年,拖拉机增加到296台,其中链轨式157台,收割机183台,其中自走式106台。至此,基本实现了管理、田间作业的机械化。
随着机械设备的增加,机务队伍相应发展壮大,管理不断改进加强。1966年开始实施机械管理、作业定额、油料管理、机械保养、统计核算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制度。标准化管理的基本求是:“明确标准、认真准备、树立标点、检查验收”。明确标准,即对整地、播种、割晒、拾禾等作业均有具体的标准要求,例如播种标准:“播量准确,下种均匀,播行笔直,行距相等,到头到边,不重不漏,播深一致,复土严密,及时镇压,不混不错”。认真准备,即思想、组织、机具和物资等方面的准备,树立标点,即作业前定标,作业中学标,作业后评标,严格检查,即总场、分场、连队组成联合检查组,检查评比和奖惩。正因如此,一般情况下,每年麦播仅需五至七天,麦收十至十五天,即可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林业生产的发展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建场初期由于盲目大面积开荒,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致使狂风肆虐,土壤受蚀,大旱严重,生产受到危害。自1964年以来,才认真总结这一教训,逐步认识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从1966年开始,坚持年年造林,科学造林。不仅造农田林,还造用材林、薪炭林、绿化林,现已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品种的网、带、片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成为克山农场的“绿色水库”、“绿色银行”。1985年造林保存面积47,714亩,平均每人占有林地17亩,森林复被率达10.6%。农田防护林820条、33,709亩,总长度达2,500华里。这些林带纵横交错,将36.6万亩农田分割成 872个整齐的地块,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有用材林7,444亩、薪炭林5,350亩、绿化林 4,770亩,苗圃和果园面积320亩。树木的种类有大叶杨、柳树、黄菠萝、核桃、水曲柳和落叶松等。由于大面积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创造了优化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畜牧业生产,主要养殖:猪、奶牛、黄牛、羊等。其中养猪业发展较快。1985年来全场牲畜存栏数:猪11,634头, 奶牛403头,黄牛88头,羊647只,役马658匹。
建场初期,农场工副业仅有建筑工程队、粮油加工厂、农机修配厂、木材厂、砖厂、酒房7个工业单位。这些厂不仅人员少、规模小,而且设备简陋。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工副业生产才有较大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仍连年亏损。自1981年以来,农场成立了工业公司。在公司的具体领导下,工副业生产开始扭亏为盈。现在公司所属有日加工100吨的淀粉厂、年产100吨味精的味精厂、日加工小麦120吨、 豆油2吨的粮油加工厂、年产值50万元的机械修造厂以及木材加工厂、制酒厂、拉哈砖厂、畜牧场、农建队、汽车队、建筑工程队(建筑公司)等8个单位。1984年工副业总产值684.4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农场场部建有1,700多平方米的文化宫、高频电视差转台,还有北大荒农场第一座公园——文化公园,已在克山农场建成。建场初期,仅有一座小学,1名教师,24名学生,一间土房的简陋教室。现在,全场中小学学校已发展到35所,教职员工500余人,在校学生8,000余名。全场校舍实现了砖瓦化,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形成了总场有高中,分场有初中,连队有小学的教育网。 1982年被管局评为“重视智力投资先进单位”。
克山农场原是“克山病”等多种地方病的重病区。建场时,全场仅有1个卫生所,5名医护人员,下设4个医疗点。现已形成了三级医疗、三级防疫网,医护人员增多,设备增加,医疗水平大大提高。克山病、大骨节病以及儿童甲状腺生理肿大等地方病的控制率全部达到国家要求标准。
农场机关设在场区中心,场部占地面积 2,175亩,拥有居民2,000户,8,000多人口;除有31个企事业单位外,还有招待所、职工食堂、饭店、照相馆、商店、浴池等服务行业20多处;是农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发展成为新型的农垦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