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传略

第二节 传略


一、李应生



  李应生,原名邱耀阳。1913年出生于江西省永丰县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代他参加苏维埃政府少先队,曾任分队长,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活动。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警卫战士、排长、连长和解放团教导大队中队长、副大队长等职。
  他在部队的二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先后参加了百余次战斗。红军时期,他跟随红军转战云、贵、川、康,担任过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军委和中央机关的警卫任务。参加了娄山关,抢渡乌江,佯攻贵阳,进战息峰,迂回毛儿盖,四渡赤水等重要战斗。经受了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等严峻考验,他带病跟随红军走完了长征的艰险曲折的历程,到达抗日的前方——陕甘宁边区,参加了抗日战争。1938年在三八五旅参加过大生产和整风运动,1945年调入延安待命开进东北战场。解放战争时期,李应生又转战东北,来到安东(丹东)警卫旅和辽东解放大队。在漫长的战斗生活中,他身经百战,不顾个人安危,坚决服从党的需要,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功绩。
  1952年,李应生从部队转业到农垦战线,从此,他就积极投身于农垦建设事业,先后任宝泉岭农场工会主席,克山农场畜牧场场长,分场场长,红光镇镇长,克山农场副场长等职务。在农垦战线工作期间,李应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论职务高低,只要工作需要,他就坚决服从组织分配,愉快地接受工作任务。1956年李应生调到克山农场后,在基层工作多年,他总是以身作则,不辞辛苦,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他所工作过单位的群众至今仍对他赞扬不已,久久怀念。
  李应生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极端负责,对人民群众关心爱护。1960年农场改为人民公社,李应生担任了农场乡乡长、红光镇镇长。这个时期,正是我们国家处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当时农场职工的生活十分困难,特别是从山东、辽宁等地大量盲目流入的群众给农场造成很大的压力。李应生出于对党负责,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的高度责任感,不顾年老体弱,日夜奔忙,到各基层单位调查全场的社贫情况,积极做好扶危、救贫、安置和遣送等工作。为了贯彻党和政府对农村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生活救济政策,他不辞辛苦逐户登门访问,把救济款、物亲自送到贫困户家中,解决群众的疾苦。当时,由于农场的政府机构不健全,武装、政法、民事、民政、社会、信访等工作均由政府统办。银行、邮电、税务、市管、商店、医院、学校、街道等各项工作都列为镇所管辖,李应生作为镇长,工作非常繁忙,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晚间经常工作到深夜。
  从部队到地方,李应生始终保持着革命本色和老红军战士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克己奉公,不谋私利。每年秋收时节,农场职工开始起自家土豆,虽然可以适当安排农场领导的用车,但他看到车辆紧张,总是把用车的方便让给群众,自己带着孩子用筐挑运土豆。家中烧柴不足,他就带着孩子们,拿着小镰刀,利用业余时间到野外打柴,一捆捆地往家里背,从不搞特殊化。
  “文化大革命”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借助李应生老红军的名誉,拉山头,搞派性,整干部,出证言,但他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光明磊落,立场坚定,向极“左”思潮做不调和斗争。表现出老红军战士,老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坚持真理的高尚品质,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钦佩。
  长期的艰苦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使李应生积劳成疾,于1979年5月30日在克山农场逝世,卒年65岁。
  
  二、周万荣



  周万荣,1922年出生在黑龙江省龙江县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读书,后考入齐齐哈尔农业学校,1939年毕业,先后做过日伪时期学校教员、齐齐哈尔法院书记官。东北解放后,于1948年8月到黑龙江省农业厅任技术员。1960年下放到巴彦县兴隆公社劳动。1961年调到克山农场,任农业技师、嫩江地区科学技术协会理事,并当选为克山县人大、政协代表。
  周万荣是位富有才干的科技工作者,早在五十年代初,在省农业厅技术推广处任职期间,他曾随从领导深入农村,长期蹲点调查研究,总结出全国闻名的肇源丰产经验。他撰写的论文,发表在《黑龙江农业杂志》上。
  到克山农场后,他一心扑在科技事业上,当年的克山农场,田间草荒十分严重,粮豆亩产只有79.3斤。有人曾编顺口溜形容草荒的情景“远望一片黄,近看苣卖菜塘,草里长庄稼,何曾能打粮”。面对草荒,周万荣和另一位技师卢师迪密切合作,多方面调查研究,为领导提供了许多治理草荒、发展生产的宝贵建议。1963年6月,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克山农场破天荒地在嫩江垦区实现了用飞机化学灭草的创举。由于连年实行飞机和机械综合灭草,加强了生产技术管理,终于根治了草荒,生产形势逐步好转。1964年粮豆亩产增长到180斤。
  “儒夫用泪水洗刷失败的痛苦,强者用汗水浇灌成功的幼苗”。周万荣是个强者,如何使产量再翻一番,这是摆在农技师面前的新课题。他们又进行了一番学习切磋,感到农场现行的耕作制度很不适应旱区耕作特点,必须改制。在他们的努力下,农场实行了“改连年翻耕为隔年翻耕”,制定了“耙槎播麦,深浅交替、翻耕结合”的增产耕作措施,一改建场以来沿袭的“麦、麦、豆”三区轮作制和以翻整地为主的连耕制,收到高产节能的效果。仅耙槎播麦一项,就比连年翻耕阶段亩产提高了67%。
  周万荣不仅善于以科学指导生产,还善于从实践中总结推广经验,他的“少耕免耕、搅麦槎种玉米”、“捞、耙、夹、盖、趟机械综合灭草”等经验,都曾刊登在农垦刊物上。他对健全良种自繁体系、合理施肥等诸项增产措施都起到了主要作用,对于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传授农业科学知识,他更是责无旁贷,甚至在“白专”帽子满天飞的“文革”年代,他也毫不顾忌。1967年他在一次学习班上讲农业课时,就曾当场被一名干部指责为“讲的东西没有一点毛泽东思想”而被贬。
  随着那种荒诞的指责不久,“文革”高潮的到来,周万荣,这位一心扑在事业上,对农场事业发展颇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一夜之间却变成了批判斗争的对象,编入牛鬼蛇神队伍,被强行管制劳动,工资降到32元,其家小也遂遭株连。然而这些并没有动摇他对党的信念,对事业的忠诚,劳动之余仍然坚持学习。1968年兵团组建后,他得已参加工作,由于身心遭到摧残,已使他重病在身了。病重期间,他仍然坚持工作,指导科研班创造“九二”无菌操作法,5万余字的《克山农场资料手册》也是他临终前指导成书的。
  令人痛心的是,周万荣在仅仅度过了51个寒暑春秋后,不幸于1973年6月23日被病魔夺去了宝贵的生命。然而值得告慰他的是,祸国秧民的“四人帮”垮台了,科学的春天到来了1977年9月29日,克山农场党委举行了周万荣同志追悼会,沉痛悼念这位良师益友,科技战线的强者。
  
  三、田世芳



  田世芳,吉林省农安县人,生于1925年”4月6日,1948年2月参加革命,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查哈阳农场第一批拖拉机手,他历任过中队长、作业区主任、分场副场长,分场党委书记,生产建设兵团五十五团教导员、六十七团副团长,查哈阳农场场长。于1983年病逝,享年59岁。
  田世芳,出身在贫苦的农民家庭,八岁就给地主放猪。1945年东北光复后,他刚刚高小毕业。1948年2月24日他被录取到省建设厅在齐齐哈尔举办的拖拉机训练班,毕业后,他同其他驾驶员一起投入了查哈阳农场的开荒建场的战斗生活,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2年,他被选为第四作业区主任,在苦水里泡大的田世芳,养成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他同职工们一起吃玉米饼子驾车开荒,他的办公室是十几平方米的小草房,房前就是大牛棚。有一次死了一条耕牛,这回职工可开斋了,饱餐了一顿死牛肉,饭后田世芳掏出五块钱交给了食堂,作为自己的饭费。在他的影响下,干部职工也自动交足了饭费。
  五十年代他就对自己和家庭规定了约法三章:"工作一定要比别人多干,报酬不要比人多得,公家东西一件也不准白拿,国家的便宜一点也不许沾。”他就以这样的实际行动,严格要求自己,模范地带动别人。他家的铁锹,二尺子等常用家具,一般都有收据,件件有出处,不占公家的便宜。
  六十年代初,由于自然灾害,物资极度紧张,商店考虑到领导常年下生产队,日夜操劳,给领导送一块“趟子绒”。傍晚下班,爱人告诉他以后,他问爱人:“职工家送没送?”他爱人;“这是卖给领导的,咱们又给钱,怕什么?”他说:“给钱也不行呀,这不是缺货嘛,都想买呀,还是让职工先买吧。”就这样,这块布又原封不动地送回商店,其他领导在他的带动下,也都分别送了回去。
  七十年代初,由于他积劳成疾,病魔袭来,在工作中经常呕吐,但他从不把病放在心上,同志们劝他到医院检查一下,可他打趣地说,“小毛病好修。”象没有什么事一样,仍然战斗在工作岗位上。可对歪风邪气却采取严肃认真态度:兵团建制撤销时,田世芳在六十七团任副团长,临要撤点时,物资库存放一部分红松木板,有的干部主张分掉,他却斩钉截铁地说:“国家财产任何人也没有权力动。”就这样,国家财产得到了保护,可是个别私心严重的人却不满地说“他没有人情味。”确实,逢年过节、请客吃饭的场面,从来他不参加。可对基层干部和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却关心备至。工人家庭有困难,他上门问寒问暖,去帮助解决具体困难,群众来访,他热情接待,耐心地做思想工作,按照规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群众称他是“好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