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嫩江垦区民族考
三、嫩江垦区民族考
嫩江垦区随着人类对嫩江流域的开发,它的垦殖历史已有八百年之久,它的祖先来自几个民族的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汇聚成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早在1121年(金太祖天辅五年),金灭辽后,置东北招讨司,命婆罗火率领阿什河流域的万余户猛安、谋克①屯田于泰州,列置堡障,筑堑为边,置辽人于边外,历史上称“金界壕”。其东北路界壕始于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西北后宜卧奇的嫩江之涯,沿大兴安岭东坡蜿蜒而行。从诺敏江古城水文站经查哈阳乡,查哈阳农场至长吉岗农场一段,走行59.7公里(纯在农场境上为27公里)。迄今,查哈阳农场金边分场大西山生产队、太平湖分场第八生产队,仍有城堡遗址,尚清楚可鉴。此城堡为当年护边屯田之营垒。所迁徙来屯田的猛安、谋克户系阿什河流域的女真人②,他们在此“劝课农桑,训练武艺”。据考,这个部族的兵民,是进入这个地区的最早民族。
注;①猛安、谋克是当时兵民合一的基层组织。平时为部落首领,称“孛堇”,战时为猛安、谋克。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百夫长也,300人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②女真族人,系满族的前裔,源于林揭。女真首领阿骨打灭辽后建立金帝国,史称前金,后于1271年被元所灭。1616年建州女真人努尔哈赤起兵灭明,建大金国,史称后金,1936年改国号大清。清太宗天聪九年,下令禁称“女真”,改称“满洲”。
1210年(金大安二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蒙古各部,开始伐金。1211年蒙古铁骑军攻破“边墙”,金屯田之军民惨遭杀戮,俘虏,幸存者逃散。直到清代初期,满族一直是这里的主要民族之一。清入关后,满族人中很大一部分“从龙入关”,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驻防兵和人户留居故土。目前在嫩江垦区内仍有1,200多满族人,分布垦区各个农牧场。其中,查哈阳农场居住576人,克山农场居住335人,富裕牧场居住204人,因为他们在这里生活的历史比,较悠久,人们常称乎他们为“此地人”。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朗后,这块土地被分封给成吉思汗幼弟帖木哥·斡赤斤,属蒲与路屯田万户府辖区。从这个时期,汉人,也叫民人,被调往此地,同女真人一起从事耕种,但数量极少。
1368年明朝建立之后,为完成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采取军事征讨和招抚羁縻相结合的政策,在黑龙江流域建立了奴儿干都司,这里仍然是女真人和蒙古族人的群聚:区。明末《李朝实录》记述“蒙古春耕时,多聚人马于平野,累累使之践踏粪秽后,播黍、稷,粟、蜀秫诸种,又使人马践踏,至耘治收获时,令军人齐力云”。
十七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从辽阔和寒冷的西伯利亚,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这个时期正值明清两朝交替之际,清军入关,夺取全国政权,造成了东北边防空虚。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雅库次克的沙俄当局派瓦西里·波雅科夫率领132名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闯进了我国黑龙江北岸支流精奇里江一带,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给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达斡尔等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顺治八年(1651年)春,继波雅科夫之后,哈巴罗大召募侵略军,又一次闯进黑龙江上游北岸,攻占了达斡尔族居住的村庄,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迫使达斡尔人不得不内迁。相继迁往内地的有敖拉氏、精奇里氏、郭博勒氏,以上各氏族均属自动内迁,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应清政府朝旨,为断绝沙俄匪军粮源,所剩余部内迁到嫩江地区。居住在富裕牧场境内的217名达斡尔人的祖先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内迁来的居民。这个民族在嫩江垦区居住的比较普遍,几乎场场都有这个族种。
汉族人定居黑龙扛大约在辽代,十一世纪末,多居于黑龙江南部,涌进嫩江流域却在开禁后的咸丰、同治年间③,一部分山东籍人被编入汉军八旗,分驻齐齐哈尔、墨尔根一带,另一部分汉人是吴三桂叛清后,“其军卒谪充山海关外,调拨来江,开放为民籍”,这些人多为云南籍人,立站为差,一般称为“站丁”,“站民”,第三部分是招民开垦的屯丁和遣放的流人。清康熙中叶,山东、直隶等地破产农民,由南向北,经水陆两路进入这个地区,沦为官庄和旗地上的屯丁,垦民。流人,系反抗清统治者的所谓“罪犯”,被流放到此,据《扈从东巡日录》记载,当时“塞外流人,不啻数千”。嫩江垦区内开发较早的的泰来农场、富裕牧场、查哈阳农场土地上生活的汉人,有的已经几代了,他们同满、蒙等各族兄弟共同开发了这里的资源。但真正大批进入垦区的汉族人,还是解放后,这里的土地被充分利用,建成国营农场后而迁入的。
注:⑧清取得政权后,特别是康熙初年,东北地区为“兴龙圣地”,实行封禁政策,不得汉人入内。随着沙俄的入侵,特别是日俄战争以后,清政府感到“后院”空虚,才在咸丰、同治年逐步开禁,招民开垦。
蒙古族是嫩江垦区多民族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分为科尔沁蒙古,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其牧地原在额尔古纳河、呼伦河和海拉尔一带。清政府为加强对科尔沁蒙人的统治,设科尔沁十旗,又称哲里木盟十旗。居住在嫩江垦区内的泰来农场和绿色草原牧场的蒙人,多属于扎赉特和杜尔伯特的两旗蒙人,多以放牧为主。而居住在富裕牧场七家子和八家子屯的蒙古族人多为新厄鲁特,明代称为瓦剌蒙古族,为准噶尔部阿睦撒纳的后裔。于乾隆年间由新疆经外蒙古,迁至呼伦贝尔,以后又移驻乌裕尔河流域放牧,自编为一旗,以其姓“依克明安”,故称依克明安旗。
旧厄鲁特,为吉尔吉斯族,与兀良哈同种,语言与蒙古回异。其祖先在阿尔泰山,伊犁河谷地。据传:乾隆年间,吉尔吉斯民族领袖达瓦奇由于抗拒清军的征讨, “准部自噶尔丹以后,三世皆枭雄,能用其众”.但在清军压境情况下,达瓦奇由于战略失误而被俘送京,其部落被充军迫迁,流放到黑龙江的乌裕尔河流域,过着游猎生活,后来逐渐定居在富裕县五家子村,以至扩展到富裕牧场的七家子屯(现九队原址)。在清朝时期由于他们以“战俘”,“罪民”身份生活,受尽屈辱,只好隐姓埋名,自称蒙古族人,日伪时期,称他们为“索伦”。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东北,苏军中一队吉尔吉斯士兵路过此屯,发现这个民族的语言与吉尔吉斯相通,才知道这个民族在黑龙江的存在。古尔吉斯与柯尔克孜只是译法不同,1960年我国统一民族名称,则一律称为柯尔克孜;这个民族在黑龙江省总共有874人,而在富裕牧场就有270人,占l/4强。
朝鲜族,在嫩江垦区内也是占据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之一,全局有1,288人,多集中在查哈阳农场金光分场。1945年春,日本侵略者在查哈阳地区筑成诺敏江输水工程(渠首)和黄蒿沟蓄水池(太平湖水库),从我国东北地区延边强行迁来朝鲜居民一千多户,五千多人,分布在查哈阳地区的兴隆屯、五马架、东升堡屯种植水稻,以供给“关东军”口粮。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大批朝鲜人民返回家乡——延边,也去讷河、阿荣旗、满洲里、龙江等地投亲谋生。1948年嫩江省人民政府在这里建立了国营农场,以种植水稻为主,—部分朝鲜族人陆续回到这里,受到当地党和人民政府的欢迎。1958年查哈阳农场在金光分场西部,甘南至平阳公路北侧,建立一座朝鲜屯(现金光十七连),此屯有住户187,人口905,占全局朝鲜族人口的70%。
嫩江垦区内的其他少数民族,还有鄂温克族,历史上称为“索伦”、“古期”和“雅库特”。1957年统一民族名称时统称鄂温克。原居住在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一带,与达斡尔族杂居共处。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是同源,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自称也不相同。清初,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这三个部族由于共同居住在黑龙江中游北岸,而且在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统称为“索伦三部”。十七世纪中叶,在沙俄的威逼和洗劫下,“索伦三部”被迫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渡江南下,流落各方。目前,嫩江垦区内居住达斡尔族250人,鄂温克族8人,鄂伦春族14人。
在富裕牧场和泰来农场内还居住26名锡伯人,原居海拉尔南扎赉托罗河一带(今绰尔河),清初属于科尔沁蒙古,被编入蒙古八旗。乾隆二十九年为平定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新疆的防务,将锡伯族官兵抽调一千余名,连同家属,远迁至新疆伊犁,驻防屯田,今留在垦区内的锡伯人,属于原驻防齐齐哈尔和伯都讷城的官兵的后裔。
垦区内其他民族诸如:赫哲、茁、彝、维吾尔等,多是自然流入的。总的说来,在嫩江垦区这块2,214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着14个民族,汉族人居多占人口的96%,少数民族占人口的4%,可谓是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特别是富裕牧场,仅有12,000人口,而少数民族种类多达12个,1,500多人,占据总人口的12.3%。清代,就在这个场区北邻建过依克明安旗,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场区设过百音乡,意思是这里存在多民族,多种语言,而且建立了民族学校,直到196O年农场成立,百音乡建制撤销,但牧场党委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在维护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互助关系上做了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