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场创建与发展
第一编 建置
第一章 体制沿革
第一节 农场创建与发展
1955年3月26日,省农业厅正式批准成立国营克山农场。
这个地方是讷谟尔河和乌裕尔河中间地带。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个地区人烟稀少,村屯疏落,土地被军阀、黑龙江督军吴俊的副官谢子扬所霸占。1933年之后,这个区域垦荒建屯的农民逐渐增多,但农民占用土地甚少,大量土地均被一些大地主所占用,农民主要靠给地主扛活维持生活。1940~1941年,日本殖民主义者移入这个地区义勇队开拓团,当时在克山农场的5个分场,均设有日本自警队武装移民开拓点。他们占荒多,种植少,留下大量撂荒土地。1942年,克山县北兴镇大地主“刘二县长”向这一带扩大势力范围,以购田经商等手段剥夺农民产品,在北兴镇开设一座烧锅(酒厂)。
1945年8月15日,东北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翻身闹革命,打倒“刘二县长”,没收烧锅归人民所有。1948年2月,克山县委落实“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和“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指示,扩大北兴酒厂的规模,派长发区区长杜景春兼管酒厂工作。杜景春等人到车家窝棚(现农场三十一队)踏查原日本开拓团和大地主遗留下的撂荒地,决定在这里开荒建点,为酒厂扩大规模开辟原料生产基地。1948年春,从酒厂和县粮食加工厂抽调49名企业工人,购进40匹马、7台大铁车和弯钩犁、镐、锹、镰刀、锄头等生产工具,开始了创业扩建工作,被批准为克山县企业公司第二农场,刘青山任场长。
克山县企业公司第二农场生产经营年年盈余,粮食年平均每亩单产105公斤。1952年种植的谷子亩产225公斤、玉米375公斤(大亩、每亩按1000平方米计算),并作为展览样品选送到原黑龙江省农业丰收展览会参加展览。1953年种植的“合作二号”小麦亩产192公斤,单产名列地区前茅。
克山县企业公司第二农场的拓荒创业者,历经7年艰苦奋斗,成绩斐然,成为黑龙江省的典型。1953年,刘青山、闫凤枝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1954年,东北垦区大部分国营农场全面开始创办,原黑龙江省农业厅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要求及东北局会议精神,决定在克山县企业公司第二农场基础上建立国营机械农场。政务院决定由原苏联援助在集贤地区创建友谊农场。1954年8月1日,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11月,省政府决定以三道岗农场场长申益诚为首的22名干部和133名职工调到克山县企业公司第二农场,同时将8台拖拉机和附属农具也调拨企业公司第二农场,创建新的机械化农场。
1955年3月,省勘测队完成了对克山农场区域的勘测,初步拟定了开发和建设规划。3月26日,省农业厅批准了这个规划,国营克山农场成立,省政府任命申益诚为场长,张云鹏、刘凤林为副场长,负责筹建工作。同月,申益诚调出,井田任国营克山农场场长。克山县县长唐桂生任建场委员会主任,井田任副主任负责全面建场工作。在此期间,省农业厅先后从查哈阳、宁安、曙光、海伦等农场调来42名干部和23名机务人员,从鹤立机校分配一批毕业生,使全场职工达426人。
农场将原克山县企业公司第二农场(现三十一队)定为第一生产队,冯喜和任队长,增调了拖拉机和康拜因,为第一个机械化生产队。1955年,种植小麦11999亩,亩产1195公斤;玉米405亩,亩产168公斤;谷子825亩,亩产125公斤;大豆3000亩,亩产100公斤。
1955年6月,农场决定建立3个开荒队,每队约50人,配有5台拖拉机,要求各开荒机组当年完成2万标准亩开荒任务。三支开荒队分别由赵锡纯、艾松秋、王德担任队长,他们头顶烈日,脚踏荒原。开荒中首先遇到的是蚊蠓小蛟的威逼,其次是要在作业前将一望无际荒原上长着的榛柴、苕条、小山杨和密集丛生超过人高的杂草放火烧荒清理。他们住的是“帐篷”“地窨子”,吃饭无桌凳,经常无菜吃,有时因阴雨道路隔绝造成无米之炊。在垦荒的岁月里,广大拓荒创业者经受了艰苦生活的严峻考验。在开荒作业中涌现出许多先进机车组和劳动模范人物,其中C-80拖拉机0190号富志远机车组完成42万亩、C-80拖拉机0206号徐维范机车组完成414万亩开荒任务,受到省农业厅劳模大会奖励。三支开荒队,当年开荒12万亩,播种26799亩,获得粮豆单产79公斤,总产21171吨的好收成。1956年春,农场决定抽调第三开荒队部分机械力量和人员组成一支30多人的青年垦荒队,配有C-80拖拉机3台,DT-54拖拉机1台,高文清、许道礼、李凤春担任领导,开赴新立屯(现十三队)地区拓荒创业。徐维范被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机务队长李凤春被授予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光荣称号。
1955年3月,根据井田场长的意见,总场部在农场区域中心位置开始兴建,成立了部分科室,成立了党支部、共青团组织。1955年底,全场5个作业区、12个生产队初具规模。1955年11月,成立党的总支委员会。1956年3月,农场决定成立5个分场;5月,省国营农场管理厅从农建二师调来45名转业官兵充实农场各级领导力量,调拨给农场部分机械。这一年,农场机关搬进了新建的800平方米砖瓦结构办公室,建起了供销社、卫生所、招待所和职工俱乐部。克山县派出的银行办事处、邮局等单位进驻农场。场直地区建有16栋土房,每栋200平方米,用于各项事业和部分职工住宅。
1957年,农场的生产经营规模基本定型。2月,经嫩江地委批准成立农场临时党委,赵冀诚任临时党委副书记。1957年农场有职工1706人,有链轨拖拉机54台、胶轮拖拉机44台、收获机61台、汽车24台、大车50台。5个分场12个生产队完成播种面积358706亩,农业、牧业双丰收;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国家给农场房屋建设的投资大部分用于分场和生产队建设。各分场均建有土木结构的办公室、食堂、宿舍、种子库、修理所和三四栋家属房,解决了多数职工住帐篷问题。从此,职工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1958年3月20日,省委任命谢家鹏为国营克山农场党委书记。根据省农场管理厅1958年3月15日下发的[1958]184号文件《抄转省人委关于在农场地区设基层政权组织的决定》和嫩江地委1958年4月3日《改变几个农场体制和领导关系通知》精神,国营克山农场隶属克山县领导,先后设立克山县农场乡、红光镇、红光人民公社。
随着生产的发展,农场职工队伍不断扩大。1956年招收山东省147名支边青年;1958年从广州部队转业的480多名官兵来农场参加生产建设,这一年,农场职工增加到4347人。1959年招收山东省第二批602名支边青年。
1960年2月,克山县决定把西建人民公社(下辖11个管理区)和发展人民公社的东升、省学、福民管理区划入农场,使农场总人口增加到17869人,劳动力增加到7485人,总户数达4391户,耕地面积达到5794万亩,方圆扩大到488千米。
1961年3月,农场恢复由省农业厅领导,西建人民公社又划回克山县;1962年9月,为省农垦厅直属农场。
1968年6月18日,毛泽东主席批准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8年7月24日,经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筹建领导小组批准,克山农场开始筹建兵团五十四团。1969年2月,完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第五十四团组建工作。1968年6月至1970年10月农场接收鹤岗、鸡西、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上海、北京等城市知识青年7000余人。广大知识青年成为兵团战士,他们为兵团的生产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活跃了兵团文化生活,知识青年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考验,有的加入了共产党、共青团组织,有的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干部岗位,有的被选送到大、中专院校深造,涌现出全国闻名的知识青年榜样高崇辉等一批典型人物。1979年,城市知识青年大量返城,现在仍有100余名这个时期的知识青年留在农场。兵团时期,建筑职工住房,食堂、宿舍、文化室和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面积达133789平方米,其中水泥晒场面积41933平方米。农场的通信发展较快。
1976年,根据中共中央[1975]第347号文件和中共黑龙江省委[1976]第2号文件精神,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恢复农场体制。1976年2月25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3月11日黑龙江省嫩江国营农场管理局成立。3月20日,在嫩江县双山召开兵团五师体制改革移交会议,将五十四团移交给嫩江国营农场管理局。5月25日,总局决定,将五十四团改为黑龙江省克山农场。1977年3月24日,正式启用“黑龙江省克山农场”和“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克山农场委员会”的新印章。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连续获得20年丰收盈利,创造了北方旱作农业经验,曾被省政府、农垦部授予“先进农场”、“模范农场”称号。农场总局、嫩江管局党委开展轰轰烈烈地学克山活动,并多次召开现场会。1984年总局党委组织全垦区生产队长以上干部3000余人分8批进行现场培训,推广克山农场科学种田经验。农场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国家农机设备管理先进单位,是农垦系统第一个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标兵的农场。
2000年,农场有人口24万,职工13万人,耕地375万亩,机械化作业达90%以上,成为商品粮基地,绿色食品、优良种子繁育基地。农场的工、商、运、建、服等各业齐发展,已拥有乳品、等级面粉、食用豆油、马铃薯淀粉、农机具制造、修理等企业;奶牛、肉牛、生猪、蓝狐、獭兔、绵羊、禽等为主的养殖业蓬勃发展;农场交通便利,每天有直通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北安市、五大连池市、讷河市、克山县、依安县、嫩江县的公路客运班车。程控电话联网可直拨国内、国际长途电话,农场平均每3户居民有一部电话;有线电视可收看24套节目,职工住宅砖瓦化,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100%。按农场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工业生产基地、文教卫生体系、商业服务网点、道路、电力、通讯、供热、给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总场场部用地及道路网络已大体定型,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公共设施等区。1997年,农场教育通过省政府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验收;实行集中办学,总场设有高中、初中、小学和2所幼儿园(含一所个体幼儿园)。农场职工医院被卫生部命名为国家二等乙级医院,26个生产队均设有甲级卫生所,全场预防、保健、治疗体系健全。农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场在改革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