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政工作
第五节 民政工作
农场建场后,民政工作由克山县民政局管理。
1993年8月,农场民政工作由农垦系统管理,农场成立民政局,副场长吴国琦兼任局长,白士忠任副局长,徐明智任助理员;1994年白士忠任局长;1999年1月,谢德奎任局长。农场民政局归农垦民政部门和农场双重领导。
8年来,农场的民政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1993年和1995年,在管局民政工作目标管理综合评比中获第一名;1996年和1999年,被分局评为民政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1994年,被总局评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1998年被总局评为为民服务先进单位;1999年,被评为黑龙江垦区“十佳”民政局。1996年和2000年,被省民政厅、人事厅评为民政系统先进集体。1998年,被省政府、省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残疾人之家”称号。1994年,徐明智被省民政厅、人事厅评为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
一、婚姻登记
建场后,农场的婚姻登记工作由克山县民政部门主管。1958年6月7日建立农场乡人民委员会,由乡人委办理结婚登记。1968年组建兵团五十四团后,由团政治处保卫股负责办理结婚登记。1976年恢复农场体制后,仍由克山县民政部门主管,农场信访办公室负责代办婚姻登记。
1993年8月,农场民政局成立并负责婚姻登记工作,由民政助理徐明智办理居民的婚姻登记。
1993~2000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黑龙江省婚姻登记办法》办理结婚登记1421对,办理离婚登记201对。经分局民政局婚姻登记档案审查,合格率100%。
在婚姻、家庭矛盾调解中,调解合好率为60%,经跟踪问效,效果很好。
二、拥军优属
1993~2000年,民政部门共组织军属、烈属、复转军人、伤残军人召开座谈会19次,走访386人,发放慰问款、物折合人民币140万元。
农场共有10名革命伤残军人,场民政局代发由克山县民政局下拨的伤残军人优待金。
三、救灾捐助
1999年,完成分局下拔“1998抗洪福利彩票”3万元任务;组织全场干部、职工、家属抗灾自救,捐款120万元,捐衣物8416件。
四、最低生活保障金
按照黑龙江垦区实施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办法,1998—1999年,全场共有115户、201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金额22.82万元。
五、敬老收孤
1984年12月农场成立敬老院,王福兴任院长,有工作人员10人,养老员30人,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60岁。院址在原职工医院住院部,设有医务室、游艺室、食堂。
1988年10月,郭喜春任院长,有工作人员21人,养老员79人,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孤儿11岁。
1991年9月,陈友任院长,敬老院搬迁到原三分场办公室,有工作人员21人,养老员59人,年龄最大的94岁,最小孤儿14岁,有房间11个,夫妻间5个,增设彩色电视机2台,维修食堂100平方米。
1992年,敬老院被农场评为先进单位;1994年,被管局命名为文明单位。
六、殡葬管理
1984年9月2日,农场成立以李德山、魏克佳为主任,孔祥山、刘文友为副主任的殡葬改革管理委员会,实行殡葬改革、普遍实行火葬。1984年10月15日前,全场境内的1389个坟包全部进行深葬,以后死者一律到克山、讷河或依安殡仪馆火化,单位报销运灵车费。1995年6月1日,下发情况通报,对在殡葬改革中成绩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
为了加强殡葬管理,农场先后下发克农场办发[1993]9号、克农发[1997]4号和克农发[1999]2号文件,提出:一、加大殡葬改革的宣传力度,提高殡葬改革的自觉性;二、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实行火化、反对封建迷信;三、珍惜土地,杜绝土葬;四、加强对殡葬工作的管理。
1993年建殡仪馆,殡仪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设有祭灵宫、祭奠堂、存放2台车的车库、办公室等。祭灵宫能容纳1000多位骨灰。1995年5月,归民政局管理,有工作人员4名、司机1人。
1995年3月,经省民政厅、总局民政局批准,购置第一台殡葬专用车,一般都在克山县或讷河市殡仪馆火化。
1998年,经总局民政局和土地部门批准,划拨1万平方米的公墓地,计划建500个墓穴,暂建100个墓穴使用。
七、收养
1997年8月,六队职工王维义家庭申请收养子女,经民政部门协调,总局、分局审查符合收养条件,是建场以来第一个符合收养条件的家庭。
1999年5月,五队提出申请,将孤儿王超(5岁)送入齐齐哈尔SOS村。经民政局多方努力,分局和国际SOS村审查,符合入村条件,进入SOS村,成为农场建场以来第一个进入SOS村的儿童。
八、助残活动
农场有持证残疾人410人。经总局、分局批准,1998年5月,农场召开第一次残疾人代表大会,成立残疾人联合会。
1999年3月,根据黑龙江垦区残疾人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依照黑龙江垦区残疾人扶贫实施办法,分局下拨3万元小额康复扶贫贷款。根据1∶1匹配原则,农场匹配3万元,合计6万元。其中3万元以现金扶持有一定文化、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贫困户15户,帮扶搞养殖业、种植业、手工业。农场匹配的3万元由场内协调(即种地不用交现金、费用由农场匹配资金出)的办法,扶持残疾贫困户15户。经过一年的实践,有40%的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并略有盈余,有36%的人解决了温饱问题,有24%的人生活比以前有所改善。
每年“助残日”,农场民政部门都拿出钱、物对残疾人进行走访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