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六编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第一章 发展历程

章下序


农场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并以治理环境的脏、乱、差和家属区规划为主,达到了美化环境、净化心灵的效果。场直地区的文化公园、文化广场、舞厅、歌厅、老干部活动室、退休工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门球场,生产队办公楼、“三室两场一栏(活动室、乒乓球室、图书室、篮球场、排球场、宣传栏)”和公园等硬件设施的建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完善奠定了一个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同时,长期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发展,也为物质文明建设增添了精神动力。
  1982年,农场成立了精神文明、美化环境指挥部:党委书记张锡岭任总指挥,场长付朋、副场长张玉昆任副总指挥,下设规划办公室,张玉昆任主任,宣传部部长王福玉、工会主席刘永贵、卫生科科长王相桐任副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有高庆生、石良、张象增、刘波。
  1982年3月30日,场党委批转了宣传部拟订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年(1982~1984)规划》(试行稿)。规划共10条,从农场实际出发,在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发展方面规划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和三年之内所要达到的目标。12月1日,场党委召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分场二分场、12个先进生产队、14个先进单位、15个先进集体、12名标兵个人、230名先进个人、1个文明家庭进行了表彰奖励。
  1984年,克山农场被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单位”;1992年,命名为“精神文明单位标兵”。
  在80年代后期,农场党委提出了“两手抓”,即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1996年,场部地区住宅楼、办公楼、教学楼已在中心地带矗立,红光路和东西大直街水泥路面全部铺设,生产队的砖瓦化住宅全面达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场的经济日益繁荣,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也在逐年增加。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克山农场人在企业精神“实事求是,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勇于攀登”的统领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85至2000年期间,主要体现在加强领导抓创建(1985~1992年)、整章建制巩固成果(1993~1996年)、提高素质促发展(1997~2000年)三个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