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础教育一、学前教育
1958年,在场部建立第一所托儿所,实行长托。1965年,采取单位自办托儿所的形式,解决儿童入托问题,场部有托儿所5所。各农业生产队根据农时,成立季节性托儿所20余所,二分场十一队还办起了常年托儿所。由于农场职工子女逐年增多,很多季节性托儿所发展为常年托儿所,70年代初有托儿所30余所。采取队办队管,厂办厂管的形式,保育员均由各单位选派思想进步、责任心强、有文化、身体健康的女职工来担任,所需经费由各单位列支。办学目的,首先是解决双职工上班子女无人照看,其次是幼儿的教育问题。1979年以后,由于入托儿童逐年减少,生产队办托儿所陆续停办。1978年,在原机关服务队托儿所的基础上成立农场机关幼儿园,曲艳华任园长,隶属工会领导。农场投资增加教学游戏设备,按幼儿教育规程办园,分哺乳、小、中、大班管理。1984年场工会举办保育工作学习班,使保教人员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态度,掌握育儿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为幼儿教育发展打下了基础。入托儿童达280名,保教人员48名。
1984年农场进行体制改革,幼儿教育属教育范畴,幼儿园隶属教育科领导,曲艳华、王杰、国桂珍、王惠娟、李桂云先后任园长。加强领导、理顺关系,增加投入,改善办园条件,扩建幼儿教室、寝室,增设娱乐设施;加强幼教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素质,选送人员外培进修和场内电大幼师专业学习,参加分局幼儿教师岗位培训,开展师德教育,进行基本功大赛,提高办园水平。
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注重幼儿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幼儿园开设语言、计算、常识、绘画、唱歌、舞蹈等课程。1997年,在中班、大班试开幼儿英语口语训练和幼儿珠心算教学。组织儿童参加教育系统艺术节文艺演出,举办幼儿运动会,参加场田径运动会并进行团体操表演,推荐儿童绘画作品参加东三省幼儿绘画大赛等,均获好评。1997年被总局评为总局二类幼儿园。2000年被授予省幼儿教育科研科普先进单位称号。
幼儿园幼儿教师情况统计表
(2000年)
表9-3 单位:人
儿童入园情况表
(1986~2000年)
表9-4 单位:人
1974年,场直小学试办学前班,招收场直地区学前儿童,分班教学,由小学教师担任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主要开设游戏、识字、语言、计算、唱歌、舞蹈等课程或活动。1978年后,各分场、生产队学校均成立了学前班,全场学龄前儿童在入小学前普遍接受学前教育,6周岁儿童学前班入学率98%以上。1992年,全场完成分场集中办小学,学前班集中办在一、二、四、五中心校和场直小学,家住生产队的中心校学前班儿童在校住宿。
2000年8月,除一、三小学设立学前班外,场幼儿园成立学前班,招收家在二、三督导站所属生产队的6周岁儿童入园,在幼儿园住宿,提前适应教育环境,为学龄前儿童入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九年义务教育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80年代全国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按照管局的规划,农场党委提出,全场动员,提高认识,加快步伐,“七五”(1981~1985)实现普及初等教育。1985年,农场有幼儿园1所、场部入园儿童230名,学前班14个、入班儿童396名,完全小学1所、九年制学校5所(含生产队教学点20处)、完全中学1所,在校小学生3657名,初中生2152名。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9%,合格率95%,普及率98%,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1986年农场完成普及初等教育任务,1987年普及初等教育工作通过验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规划”,规定“八五”期间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8年3月实施的《克山农场场规民约》在第52条中规定:“家长不得无故让在校子女辍学,或中途退学。”1989年3月下发《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补充规定》中要求,为保证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各单位职工的学龄子女要全部入学、无中途辍学现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杜绝新文盲的产生。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1996年农场有幼儿园1所、入园幼儿246人,小学5所、在校生1797人,初中1所、在校生787人,全场7~12周岁人口1712人、全部入学,初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100%;13~15周岁适龄儿童785人都能按时入学接受初级中等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小学升学率100%,初中生巩固率99.8%,15周岁人口278人、初等教育完成率100%,17周岁人口175人、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100%,初中生毕业率98.05%,小学、初中学生按行为规范要求合格率100%。小学专任教师127人,初中专任教师57人,学历达标率100%。
1997年9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经省政府验收团验收评估合格。
2000年,农场有幼儿园1所、入园儿童292人,小学3所、在校生1630人,初级中学1所、在校生931人。全场7~12周岁人口1619人、入学率100%,
13~16周岁人口931人、入学率100%,小学巩固率99.8%,小学升初中100%,辍学率1.02%。15周岁人口173人、初等教育普及率100%。小学毕业率100%,初中生毕业率98.5%,小学、初中毕业生体育达标率96.6%;小学、初中学生按行为规范要求合格率均达到100%。
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统计表
(1985~2000年)
表9-5 单位:人
学制:1978年改中小学9年制为10年制,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1981年招收3年制高中新生。1982年开始实行6、3、3学制,小学招收6年制新生(1988年毕业)。1993年执行新的教学计划,开始招收“5、4”学制小学生(1988年小学毕业,2002年初中毕业),仍秋季始业。
课程设置:1981年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和《全日制六年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2年开始过渡执行《全日制六年小学教学计划》。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语文(讲读、作文、写字)、数学、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课程。课外活动时间,各年级每周安排自习、科技文娱活动、体育活动各二课时,周会和少先队活动一课时。中学开设政治、语文(阅读、写作)、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生理卫生(初三开)、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课程。
1993年执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课程按国家安排课程和地方安排课程设置。
(一)国家安排课程:
学科类课程: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九科,农场根据实际情况,4、5年级增开英语。初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十三科,还开设短期的职业指导课。
活动类课程:设晨会(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
(二)地方安排课程:开设科技、音体美特长及计算机选修课。
2000年执行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按(一)国家规定课程: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二)地方安排课程,(三)学校安排课程设置。计算机为学科类必修课。
农场小学学生们正在上观摩课(摄于1997年)
三、高中教育
自1971年场直中学成立普通高中班后,一、二、四、五分场学校分别于1973、1976、1978、1974年成立普通高中班,1979年全场已发展到5所学校办普通高中。
1980年8月调整学校布局,撤销分场高中,集中总场办学。高二学生毕业离校,高一学生通过全场统考择优录取升高二。高二录取211名、编成4个班,没能升入高二学习的学生按高中毕业处理。高一招收4个班,216名学生。1981年开始招收3年制高中学生。
1985年,农场中学已发展成为有14个初中班、12个高中班、在校生1113名(其中初中生682名,高中生431名)的一所完全中学。
1990年,农场投资筹建高中教学楼和食堂。1990年9月,中学高中班在新址独立设校,称克山农场高级中学。1990年在校高中生485名,1995年在校高中生543名,2000年在校高中生390名。
加强学校规范化建设,以军训为载体,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加强普通高中会考管理,严密组织、严格进行,以考风促学风,以学风促教风,会考通过率达省要求。狠抓高考工作,加强教学和辅导,高考升学率16年来保持稳定提高,按人口比例平均达到万分之2875。高级中学被授于齐齐哈尔分局文明单位标兵称号,总局规范化建设示范中学、“两全”先进学校、会考管理先进单位称号,省两全先进学校称号。
农场高级中学学生在第七届田径运动会上进行队列表演(摄于1994年5月)
学制和课程设置:1971年,实行高中二年制,春季始业;1978年改为秋季始业,使用省编教材;1981年开始使用全国10年制统编高中教材(试用本)。1981年级开始实行三年制,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高中开设政治、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劳动技术等,分侧重文科、理科的选修。
1991年执行国家教委《颁发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课程结构,由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学科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活动课程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创造条件开设计算机课。
2000年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计算机为国家规定必修课程。
招生与考试: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招生考试由省教委统一命题,择优录取。
考试为单元、期中、期末测验,毕业考试。
1991年级高中开始参加全省高中毕业会考。高一学年考地理、生物(2001年改考历史),高二学年考历史(2001年改考生物)、物理、化学、英语,高三学年考政治、语文、数学;1998年进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查。考试均为闭卷,考试原始得分用百分制,报告成绩用等级分四等,即优、良、及格和不及格;考查项目的成绩分两等,即合格、不合格;各科成绩及格颁发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考试时间为每年的7月7日至7月9日。
高考录取情况统计表
(1985~2000年)
表9-6 单位:人
续表9-6
四、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以国家教委发布的《课程方案》(教基[1992]24号)确定的培养目标为育人标准,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教学依据,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1993年秋季起执行新的课程计划,制定了《克山农场实施素质教育方案》。坚持整体改革,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坚持素质教育目标的层次要求,坚持教学大纲统一性的要求,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改革评价方法,以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评价学校,构建新的素质教育检查评估标准。
德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执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89年10月总局在克山农场召开中小学德育教育研讨会,进一步推动各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落实德育组织机构和德育工作网络,坚持以北大荒精神教育为主线,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开好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特别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加强班主任工作,认真开好队会、团会、班会,注重教育效果。严格执行中小学升国旗制度,每逢重要节日、纪念日各校都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活动。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向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田斌学习活动;表彰优秀教师,开展学雷锋、学赖宁活动。表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少先队员、红花少年。高中、初中军训活动,职业中学的量化管理和系列教育,场直小学的雏鹰争标活动及各校的少年团校、青年党校等均收到积极效果。初级中学被评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学校,场直小学和初级中学被确定为国家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学校。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加强常规管理,开满开足必修课、选修课,搞好课外活动。1993年小学高年级开设英语课,1997年全场中小学增开计算机选修课。按规定布置作业,不增加课外作业量。小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其它为考察科目;初中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化学、生物、体育,其它为考察科目。考试每学期进行一次,考察平时进行。1996年开始,改革考评方法,采用百分制阅卷,按优、良、及格和不及格等级加评语向学生报告成绩。
全场各校均按课程计划要求选配劳动课、劳动技术课、科技课、文体活动课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造林、清理垃圾、整顿环境、农业生产等活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全场共成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兴趣小组30余个,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并获奖。各学校都有舞蹈、曲艺、歌咏、器乐队,绘画、书法、摄影、版画、集邮小组及田径、篮球、乒乓球、象棋、围棋运动队(组)。教育科定期组织全场中小学生球类比赛、棋类比赛,定期组织器乐比赛,歌手比赛、美术书法展览,版画摄影集邮巡回展。自1985年以来,已举办十一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含文艺演出、美术展览)。
1998年制定的《克山农场实施素质教育方案》,在巩固、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同时,全面启动素质教育。农场为分局实验区,第一小学和初级中学为基点校进行教改实验。
五、基础教育学校
(一)2000年调整学校布局后的学校
1、克山农场小学校
1955年8月建校,始称国营克山农场职工子弟学校,教师属克山县西建乡小学编制。1958年3月改由农场办学,郭树章任副校长。1959年8月附设初中班。1965年6月成立党支部,王智义兼任党支部书记。1968年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五十四团,10月初中班独立设校后,称团直小学。1976年5月恢复农场建制,改称克山农场场直小学。2000年9月,改称克山农场笫一小学。
校 长:刘永革 1983.1~1985.3
张凤桐 1985.3~1986.10 (代)
赵文志 1986.10~1987.8
徐立宝 1987.8~19888
李相君 1988.8~1992.2
李国良 1992.2~1994.11
李艳辉 1994.11~1996.8
郎云海 1996.8~1998.8
李国良 1998.8~1999.8
王峰春 1999.8~2000.8(第一副校长)
王峰春 2000.8~
党支部书记:张凤桐 1983.4~1986.10
赵文志 1986.10~1989.3
徐立宝 1989.3~1990.12
韩 露(女)1990.12~1996.8
吕多多(女)1996.8~2000.8
李艳辉 2000.8~
2.克山农场第二小学
2000年8月,调整学校布局,二中心校、五中心校合并后在职高原址建校,称第二小学。
校 长:郎兆臣 2000.8~
党支部书记:吕多多(女)2000.8~
3.克山农场第三小学校(第一中心校)
第三小学校成立于1957年8月,校址在原一分场场部所在地二队,为职工子弟校一分场教学点,一至五年级5个教学班。1961年8月,一、三、四、五、六队成立初小教学班,五队设立高小班(五年级)。1962年4月五队高小班迁至分场学校。1969年独立设校,称兵团五十四团一营营直学校,生产队教学点称连队学校。1976年5月,称一分场学校。1967年8月设立初中班,1973年春设立二年制高中班。1980年8月,高中班集中总场办学,成立第一职业高中。
1984年5月,改称第一中心校,生产队学校为教学点。1988年9月,撤销第一职业高中,集中场部办学。1992年9月,初中班集中场初级中学办学,撤销生产队教学点,完成分场小学集中办学。2000年8月,调整学校布局,改称第三小学。
校 长:李相君 1984.12~1988.8
唐洪运 1988.8~1994.8
肖玉秋(女)1994.8~1995.2 (代)
傅忠才 1995.2~1998.2
陈立福 1998.2~2000.8
王子玉 2000.8~
党支部书记:王凯信 1977.5~1985.5
马宝良 1985.5~1990.2
唐洪运 1990.2~1994.2 (兼)
肖玉秋 1994.8~1996.8
陈立福 1996.8~1998.8
王成宝 1998.2~1998.12
唐先军 1998.12~
4、克山农场初级中学
1990年8月,原中学高中班、初中班分别独立设校。初中班在中学原址,称农场初级中学。
校 长:马凤武 1990.8~1992.3
李相君 1992.3~1994.11
李国良 1994.11~1998.2
徐立宝 19982~
党支部书记:许殿阁 1990.8~1996.8
李伟萍(女)1996.8~2000.8
王守松 2000.8~
5、克山农场高级中学
1990年8月,原中学高中班在新址独立设校,称农场高级中学。1999年1月,职业高中并入,成为综合高中。
校 长:田 斌 1990.8~1992.10
李柏林 1992.10~1998.2
姜兴旺 1998.2~1999.8
李国良 1999.8~
党支部书记:赵文刚 1990.8~1992.10
徐立霞(女)1992.10~1996.8
马宝良 1996.8~1996.11
马维范 1997.3~2000.8
李国良 2000.8~
6、克山农场幼儿园
1978年在原机关服务队托儿所基础上成立,始称机关幼儿园,隶属工会,1984年后隶属教育科领导。
园 长:曲艳华(女)1980.3~1986.3
王 杰(女)1986.3~1987.6
国桂珍(女)1987.7~1989.3
王慧娟(女)1989.3~1996.9
李桂云(女)1996.9~
党支部书记:管淑华(女)1991.3~1992.8
肖玉秋(女)1996.8~2000.8
(二)调整学校布局合并或撤销的学校
1.克山农场中学
1968年组建生产建设兵团,职工子弟学校初中班于10月在新址独立设校,称五十四团团直中学。1971年招收第一届高中生。1976年5月改称场直中学。1980年8月,撤销一、二、四、五分场高中班,集中场部办学,改称克山农场中学。
1990年8月,高中班和初中班分别独立设校,称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
校 长:李芳琪 1984.4~1985.7
刘红军 1985.8~1986.10
赵文刚 1986.10~1988.8
刘红军 1988.8~1990.8
党支部书记:刘红军 1984.8~1988.8
马凤武 1988.8~1990.8
2.第二中心校
第二中心校成立于1958年8月,校址在原二分场场部所在地二分场三队(现十三队),为职工子弟校二分场教学点,原二分场一、四生产队设教学班。1968年成立初中班。1969年独立设校,称兵团五十四团二营营直学校,生产队教学班改称十一、十二、十四连学校,十四连学校曾举办初中班。1976年5月,仍称二分场学校并成立高中班。1980年8月,高中班集中场直中学。
1984年5月,改称第二中心学校,生产队学校为教学点。1991年9月,初中班集中场初级中学办学,撤销生产队教学点,实现分场小学集中办学。
2000年9月,与五中心校合并,在职高原址成立第二小学。
校 长:赵文志 1982.8~1986.8
唐洪运 1986.8~1988.8
范宝富 1988.8~1990.8
杨国栋 1990.8~1996.11
郎兆臣 1996.11~2000.8
党支部书记:张喜才 1983.3~1986.10
吕凤先 1986.10~1988.2
姜英春 1988.2~2000.8
3.第三中心校
第三中心校是在原三分场教学点(设在三分场四队、现二十队)的基础上成立的。1969年独立设校,称三营营直学校,原三分场一队、二队教学班改称十七、十八连学校。1969年成立初中班,十七、十八、二十连的中学生入该校学习,十八连学校曾举办初中班。1976年5月,称三分场学校。
1984年5月改称第三中心校,十七、十八队学校为教学点。1987年8月,初中班集中场中学;1988年8月,撤销三中心校,十七队、二十队小学生到二中心校入学,十八队小学生到场直小学入学。
校 长:徐立宝 19828~19878
姚玉珍(女)19878~19888
4.第四中心校
第四中心校成立于1958年8月,校址设在原四分场场部所在地四分场三队(现二十四队),为职工子弟校四分场教学点,原四分场一、二、四队和林场设教学班,1967年成立初中班。1969年独立设校,称兵团五十四团四营营直学校,生产队教学班改称四营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五、二十六连学校,二十二连学校曾举办过初中班。1976年5月改称四分场学校,1978年成立高中班。1980年8月高中班集中场直中学办学。
1984年5月,改称第四中心校,生产队学校为教学点。1989年8月,初中班集中到场中学办学。1990年8月撤销生产队教学点,实现分场小学集中办学。1999年2月,撤销四中心校,合并到五中心校办学。
校 长:刘长彦 196911~19878
王占芳 19878~19902
吕铭杰 19902~19954
刘泽波 19954~19992
党支部书记:廉振发 19832~19878
王延龙 19878~19891
吕铭杰 19896~19954 (兼)
才德智(女)19958~19992
5.第五中心校
第五中心学校成立于1956年8月,校址设在原五分场场部所在地五分场一队(现二十八队),为职工子弟校五分场教学点,原五分场二、三、四、五队设教学班,1967年成立初中班。1969年独立设校,称兵团五十四团五营营直学校,生产队教学点改称五营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连学校,三十一连曾举办过初中班。1974年成立高中班。1976年5月,称五分场学校。1980年8月,高中班集中场直中学办学,成立第二职业高中。
1984年5月,改称第五中心学校,生产队学校为教学点。1988年9月,撤销二职高集中场部办学。1988年10月,撤销生产队教学点,率先实行分场集中办学。1992年9月,初中班集中场初级中学。1999年3月,四中心校并入五中心校。
2000年8月,与二中心校合并在场部职高原址成立第二小学。
校 长:董铁龙 19763~19888
宋景惠 19888~19916
李志民 1991.6~1994.11
郎云海 199411~19968
王守松 19968~19992
刘泽波 19992~20008
党支部书记:宋景芝(女)19848~199411
李志民 199411~19992
王守松 19992~20008
6.五十四团团直第二小学
兵团团直第二小学组建于1974年10月,校址在原园林队知识青年宿舍。1978年8月撤销,并入场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