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职工教育一、简述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的职工教育恢复和发展起来。农场恢复工会组织,由工会具体负责职工教育工作。1979年7月成立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刘学圣任主任,副场长王守谦、工会主席刘永贵任副主任。坚持“党委领导、行政主办、工会主管、各方协助”的办学方针,开展扫盲、初中文化补课、技术补课和培训教育。场工会及五个分场、建筑公司、工业公司均设专职职教干事,选聘职教教师。
1979年8月19日,农场职工学校首期开学,至1981年春办起基层职工文化学校33所。
1981年4月,制定了《克山农场职工教育五年规划(1981~1985)》。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农垦厅、局长会议精神,1981年11月20日农场党委下发《关于加强农场职工教育工作的安排意见》。建立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由场长付朋任主任委员,党委副书记刘学圣、副场长张玉昆、工会主席刘永贵任副主任委员,委员9人,张玉昆兼任办公室主任、刘永贵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委员会成员随农场人事变动随时调整,按照“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分工负责、通力协作”的要求,职工教育原则上由党委领导、行政主办、工会负责具体工作;职工的文化学习由工会主管,职工的技术培训由劳资科主管,干部的学习由组织部主管,各部门主动配合、大力支持、通力协作;对办好职工教育的教育经费、教学场所、教师聘任、授课时间、冬季教学和取暖等事项都做了明确规定。
1982年4月,职工教育办公室为机关职能部门,孙正华任主任,设2名专职干事,负责全场职工教育事宜、处理职工教育管委会的日常工作。一、二、三、四、五分场及建筑公司、工业公司、机关党委均设职教干事。聘任23名专职职教教师并从全场中小学教师中选聘了194名兼职教师。
1983年7月,制定《克山农场职工教育暂行规定》,对农场职工教育的指导思想、任务、职教人员的配备、外培学习、经费、奖惩等项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同时要求各级加强对职工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把职工教育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定期讨论,研究检查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各级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组织,充分发挥职教管理委员会作用,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
1984年4月,农场进行体制改革,成立教育中心,职工教育办公室与教育科合属办公,刘玉新兼任职工教育办公室主任;1986年4月,副场长安立志、刘文友、孔祥山先后兼任职教办主任;1993年2月,杨柏昌任职工教育办公室主任。职工教育按“农场统一领导、教育协调管理、行业系统指导”的原则办学,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职工教育三教统筹的教育体系。职工教育工作重点由文化技术补课转向职工培训和学历教育。
1987年8月12日,农场下发《对职工培训问题的若干决定》,规定了职工教育培训任务、培训原则、培训重点、审批程序及费用等。
1989年3月7日,场长办公室研究通过并下发《关于成人教育工作的补充规定》:1、健全各单位职工(成人)教育领导小组,工会主席具体负责单位成人教育事宜,办好职工学校,教育工作列入队(厂)长任期目标考核重要内容;2、搞好岗位培训,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使职工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达到本岗位规范化要求;3、办好扫盲班,完成脱盲指标,各单位职工的学龄子女全部入学,无中途辍学现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杜绝新文盲产生;4、坚持实行计划培训,严格审批手续,确保选送外培进修学员质量。
从1989年开始,每年农场与各单位签订《克山农场成人教育责任状》,规定了办好职工学校、岗前培训、扫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内容,完成目标奖励责任者。
1991年制定了《克山农场职工教育评估方案》,实行量化管理,从领导机构、管理、办学条件、工作成效四个方面对各单位职工教育工作进行评估检查验收。
1984年5月垦区农广校克山农场分校开学,1988年4月1日农垦电大克山农场工作站建站,1992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黑龙江北安农垦分院在克山农场设立辅导站,1997年4月15日总局党校在克山农场设立函授站。1996年3月,以职业高中为依托基地,职业高中、职工学校(农广校、电大站)联合成立克山农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经过22年的努力,农场己建立和完善了农场、分场(系统)、生产队(场直单位)三级职工教育领导体系和教育网络,呈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格局。职工(成人)教育由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向开放式教学模式,以三级职工学校为基地、以实用技术培训和岗位职务培训为重点,开展扫盲、基础教育、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体系,提高了职工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农场经济发展。
农场被嫩江农场局授予职工教育先进场称号,被总局授予干部教育先进单位、扫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二、扫除青壮年文盲
1979年,职工教育恢复后,扫除青壮年中的文盲工作又重新开展起来。
1981年,职工中15~40周岁青壮年扫盲对象363人,其中:一分场89人、二分场15人、三分场58人、四分场72人、五分场21人、建筑公司63人、工业公司19人、机关所属单位26人。1981至1984年共办扫盲班9个,209人参加扫盲学习,通过考试验收106人脱盲。
1985年全场人口中文盲1336人,15~40周岁青壮年扫盲对象936人、其中职工271人。1989年全场教育状况调查,参加扫盲学习已脱盲612人,15~40周岁青壮年扫盲对象324人、其中职工中扫盲对象191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农场总人口24178人,15~40周岁的青壮年11296人。工会职教办、公安分局进行人口文化结构调查,确认青壮年文盲185人,占青壮年人口的1.64%。
1990年是世界扫盲年,农场提出要“全社会关注文盲问题”;1991年进一步要求扫盲任务落实到单位,扫盲对象落实到家庭,签订责任状,采取多种包教包学的形式,定期检查,统一验收。
为贯彻国务院《扫盲工作条例》和落实总局《关于深入开展扫盲工作的通知》,1992年重新修订《克山农场扫盲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由场长任海、党委书记李洪及任组长、主管教育的党委副书记孔祥山、工会主席陆喜春、武装部长马政武为副组长,由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扫盲工作领导小组;基层单位也相应成立了扫盲工作领导小组。摸清底数(185人),开展宣传活动,确定教学场所,选聘教师,统一使用总局编制的《袖珍扫盲课本》,建立责任制,落实扫盲任务,签订责任状、包教合同。45岁以下的青壮年文盲在1992年末学完《袖珍扫盲课本》,达到“识汉字2000个,能够看懂浅显通俗的报刊、文章,记简单的账目,书写简单的应用文”的脱盲标准,1993年2月末验收。
1993年4月,农场对扫除青壮年文盲单位进行考核验收,26个扫盲单位验收合格,185人脱盲。
1993年9月,总局扫盲验收组对克山农场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验收,确认185人脱盲。
为了巩固扫盲成果,防止复盲,继续贯彻“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下发省编成人小学课本和实用技术教材,举办文化补习班和实用技术班,使扫盲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订阅《扫盲报》,开展读报活动;开展经常性的社会文化活动。
1994年10月,农场总局召开扫盲工作总结会,克山农场在会上做题为《坚持高标准、扫盲奔小康》的经验介绍并被评为扫盲工作先进单位。
三、职工文化技术补课
1981年4月,农场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制定职工业余教育规划(1981~1985),提出教育的重点是对1966年以来入场的青壮年(主要指1969至1980年的初中毕业生、1970至1980年的高中毕业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使他们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在技术水平上熟练掌握三级以上“应知应会”,即开展的职工文化技术补课,简称“双补”。1983年,对部分工种提出补课意见:1、机务、通讯、电工、电影放映员等补学并考试语文、数学,同时选学物理常识;2、电工、粮油加工、医药卫生等补学并考试语文、数学,同时选学化学常识;3、分场以上机关工作人员补学并考试语文、数学,同时选学一门与本职工作有关常识;4、服务员和其它工种一律补学并考试语文。
(一)初中文化补课
根据文化调查结果,初中文化补课对象4181人。其中,一分场612人,二分场294人,三分场340人,四分场483人,五分场688人,建筑公司133人,工业公司792人,机关党委所属单位839人。8个党委总支,33个办学单位,选配23名专职教师、98名兼职教师,利用农闲、冬闲时间举办初中文化补习班。
农场与各单位之间签订《青壮年“双补”和扫盲责任状》。职工初中文化补课学习班实行验收考试办法,由管局职教办、场职教办、办学单位三级组成结业验收小组。使用国家统编工农教育课本,语文授课100~170课时,数学授课150~247课时,必须完成补课时数,必须完成初中阶段语文、数学全部教学内容;学员出勤率达80%以上。验收考试合格,由职教办颁发初中文化补课合格证书。
1982年12月12日,农场1130人参加嫩江农场局进行职工文化测试,语文、数学双科及格155人,语文单科及格316人,数学单科及格84人,合计455人,占应补人数的14.99%。
1981至1984年农场及各办学单位共举办初中文化补习班71个,2901人参加学习。经验收双科合格799人,单科合格1763人,合计2562人,已完成补课任务的61.28%。
1985年,职工初中文化补课对象为3967人,其中一指导站612人、二指导站634人、四指导站483人、五指导站688人、工业公司711人、物资公司107人,劳动服务公司95人、林业公司72人、畜牧公司147人、建筑公司133人、种子公司90人、商业贸易中心95人、卫生中心76人、教育中心24人。
1985年至1990年共举办初中文化补习班22个,1173人参加学习,验收合格1147人,累计合格3709人,参加学习人数100%,初中补课合格率93.5%。
职工文化补课情况统计表
(1981~1990年)
表9-8 单位:人
(二)技术补课
三级工以上(含三级工)的技术工人不分行业和工种,均列为技术补课对象。全场应补对象577人,其中农业生产队360人、建筑公司10人、物资供应站9人、砖厂24人、修配厂48人、加工厂11人、机关24人、林业站6人、兽医院1人、农建队43人、电业所8人、汽车队20人、学校2人、科研站11人。
青壮年工人的技术补课,职教办和劳资科统筹规划、协调管理,业务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组织进行,劳资科负责综合指导。农场组织有关部门组成技术补课验收小组,进行考核验收。
1981至1985年,三级工以下的技术工人,共举办农机、建筑、农林、畜牧、粮油加工、电影放映、通讯等技术培训班41个,培训面100%,考核合格981%。为转入职工岗位培训奠定了基础。
四、岗位职务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自1981至1984年,农场举办畜牧防疫、奶牛饲养、财务会计、农业机械、农作物栽培管理、广播电视、卫生技术培训班7个,培训422人;职工教育教师业务培训43人,党政干部岗位培训367人。
1984年,农场职工教育工作重点转向职工培训和学历教育。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和“干哈学啥、缺啥补啥”的办学原则,开展岗位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1985年,农场举办农业机械、作物栽培、财务会计、粮食保管、统计、卫生员各类培训班6个,培训341人。
1986至1990年,农场举办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生产队长、工会主席、纪检干部、宣传报道员、会计员、拖拉机驾驶员、收获机驾驶员、安全员、卫生技术、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电工等13个岗位不同工种的学习班、培训班,累计接受培训5962人次。农场组织、生产队协办的机务工人培训班26个,机务工人全员接受培训。
1991至1995年,农场举办党政干部、行政管理干部、治安员、安全员、档案管理、粮食保管化验、妇幼保健、通讯技术等16个岗位不同工种的学习班、培训班,累计8715人次接受培训。
1996至2000年,农场举办农业技术管理、党务、妇女、综治骨干、普法骨干、畜牧、电工、林业、安全等19个岗位不同工程的学习班、培训班,累计12565人次接受培训。
各基层单位、生产队结合生产实际举办了奶牛饲养管理、甜菜纸筒育苗、服装裁剪等多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使从业人员得到提高。
五、进修培训
为提高农场干部、工人队伍素质,满足农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选送职工到大中专院校进修学习。农场根据各系统实际,制定培训计划,经场长办公会议审批后执行。外培进修人员由个人申请、民主推荐、领导把关,报人事主管部门审核,职教办汇总提交场长办公会议批准等审批程序。
1987年8月25日,场党委、场长联席会议研究,对职工培训中的有关问题做出决定,坚持“对口选送、定向培养;在职学习为主、离职学习为辅,鼓励自学成才;一切外培人员必须参加国家统一招生考试;个别短缺专业人才,须经场长办公会议研究批准,方可进修培训”的规定。把教师培训作为重点,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和开发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注重提高党政干部的素质。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任何单位无权擅自选送未纳入计划的人员外培学习。学习费用分为公费、半自费、自费。
1982至1985年共选送61人(其中函授18人)到大专院校学习,62人到中等专业学校学习。主要院校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辽宁财经学院、农垦经济学校、克山卫校、北安管局党校的经管、工民建、财务会计、卫生、党政专业。
1986年至1992年共选送338人(其中函授101人)到大专院校学习,主要院校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垦干部管理学院、省电大、北安农校大专班、齐齐哈尔医学院、吉林农业大学、东北农学院的经济、医疗、农学、畜牧兽医专业。选送81人到中专学习,主要是北安局党校、农垦卫生学校、警察学校的党政、财会、医士、警察等专业。
职工外培进修情况统计表
(1982~1992年)
表9-9 单位:人
根据农场的实际情况,自1993年开始不再选送职工到大中专院校进修培训。
六、学历教育
(一)农业广播电视教育
1983年,中央农业广播学校黑龙江农垦分校建校,招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新生。学员报名后,参加全省成人农业中专统一招生考试,经省招生办批准录取,学员毕业享受中专待遇。1984年5月,农场分校成立,中央农广校第二期(农垦第一期)农学专业开学,农场有6名学员参加学习。
1985年招收垦区第二期新生,克山分校开设农业经济与管理(201人),畜牧兽医(155人)和淡水养鱼(1人)三个专业;同时尝试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与职业高中联合办学,按农广校教学计划脱产学习三年,学员按职业高中在校生管理,职业高中教师讲授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
1987年开设林学专业与财务会计专业,招收193人。
1989年开设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雪峰厂、加工厂有8人入学。
1992年招收农学13人、财务会计83人、乡镇企业管理205人入学。
1994年新开设贸易经济专业,30人入学。
1995年在职高新开设机电专业,7人入学。
1997年在职高新开设市场营销5人和汽车拖拉机维修与运用专业3人入学。
1989年改称黑龙江垦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克山农场分校并成立领导小组,由校长孔祥山,副校长刘玉新、杨柏昌,教务主任刘景玫、李鸿飞组成校务委员会统管分校全面工作。
17年来,农场共有一千余人参加学习,开设农学、畜牧兽医、淡水养鱼、农业经济与管理、林学、财务会计、乡镇企业经营与管理、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机电、贸易经济、汽车拖拉机维修与运用、市场营销12个专业,26个教学班,累计毕业生948人。毕业学员大多数在农场从事管理、农业、机务、林业、畜牧、科技岗位工作,发挥技术骨干作用。
(二)广播电视(广播电视中专)教育
克山农场于1986年开始举办电大教育,专业按省电大专业设置由农场根据实际需求申请开设,使用和执行省电大规定的统一教材和教学计划,参加全省电大期末统一考试并由省电大颁发毕业证书。9月,省广播电视大学克山分校在克山农场设立工业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班,14名参加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被录取的学员参加学习,1989年7月毕业。
1988年4月1日,农垦电大嫩江分校克山工作站建站,杨柏昌主持工作,农场的电大教育走上正轨。1989年3月刘景玫任站长。
1989年9月,在幼儿园开设教育类幼儿师范专业电视中专班,17人参加学习;在职业高中开设省电大中专部首批试办的农业中专庭院实用技术专业,163人入学。
1993、1994年,农垦电大齐齐哈尔分校在农场开设金融专业(电大与自考结合)教学班88人毕业。1996、1997年,农垦电大北安分校在农场开设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工业与民用建筑、畜牧兽医专业(学业证书)教学班45人结业。1995年,八一农垦大学在农场开设农业机械化专业进修班37人结业。
15年来,共开设幼儿师范、庭院实用技术、乡镇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四个专业,7个教学班,培养214名电视中专毕业生。省电大克山分校、农垦电大齐齐哈尔分校、农垦电大北安分校、八一农垦大学农机学院在克山农场开设工业企业管理、金融(自考)、企业管理(学业证书)、财务会计(学业证书)、工业与民用建筑(学业证书)、农业机械化(进修)7个专业,8个教学班,培养184名专科毕(结)业生。
(三)党校函授教育
1992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黑龙江北安农垦分院(北安农场党校)在克山农场设立辅导站,分院聘孔祥山为辅导站站长、杨柏昌为副站长、李鸿飞为班主任。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黑龙江农垦分院和农垦总局党校在农场设辅导站,孔祥山任站长,商建民(总局党校总务处副处长)、杨柏昌任副站长。
党校函授教育的招生对象是党员干部、优秀中青年干部和宣传理论工作者及后备干部、积极分子。招生采取“自愿报名,组织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党政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骨干和人才,掌握知识,增长能力,提高党性。实行淘汰制。学员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考查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准予毕业。中函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颁发毕业证书,省函由省委党校颁发毕业证书。
自1992至2000年,中函黑龙江农垦分院在克山农场开设经济管理、政法两个专业,省委党校函授在克山农场开设经济管理、财务会计两个专业。党校本科函授毕业经济管理专业131人、政法专业12人,党校专科函授毕业经济管理专业170人、财务会计专业22人,改变了农场干部队伍的文化结构,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
七、职工学校
(一)职工文化学校
1955年7月,依靠农场工会组织成立职工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场长井田兼任学校校长、工会主席刘永贵任副校长、梅庆三任教务主任,工会干事杨福山负责学校工作。1956年分场成立后,基层职工学校也相继成立,利用业余、农闲时间开展扫盲、小学、初中教育。
1979年7月,农场成立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职工学校恢复活动,开展扫盲、初中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岗位培训、基础教育补课、学历教育、继续教育。1979年8月19日,职工学校首期培训班开学。
1981年春,基层学校发展到33所,专任教师8人,兼职教师193人。
1989年,为加强职工学校建设,调整领导成员,孔祥山(党委副书记)任校长,郭兆延(工会)、杨柏昌(职教办)、吴国琦(组织部)、程远忠(劳资科)任副校长,李鸿飞(职教办)、刘景玫(电大站)任教务主任。学校设政治思想、文化基础课、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社会文化教育5个教研室,同时制定了职工学校职责。学校校长、副校长随农场人事变动进行调整。
各分场、生产队、场直单位也相应完善健全基层职工学校机构并积极开展工作,对于提高职工素质,促进农场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干部学校
1971年6月,原兵团五十四团在军事训练队的基础上组建兵团五十四团教导队,隶属团政治处领导。具体负责司、政、后机关各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学习班的管理工作。
马政武任队长、盖如贵任政治指导员。马政武、盖如贵调出后,姜天和主持工作。设管理员、文书各1人及服务员。
1976年5月,恢复农场建制后改称干部学校,也称职工教育学校。干校仍承担农场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学习班及职工文化技术补习班的管理工作。
陈学仁曾任校长、党支部书记。1981年5月,郭喜春任副队长。1983年1月,贾良子任党支部书记,李景芳任副校长。1984年3月张思武任校长,张家庭任党支部副书记。
1987年3月3日,撤销干部学校,校址改建临时客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