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学艺术一、文艺创作
建场以来,农场始终重视职工群众的业余文艺创作。建场初期虽然条件艰苦,但职工业余剧团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反映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大大鼓舞了士气。侯国志编写的反映农场大丰收的独幕话剧《五谷丰登》、反映时刻提高警惕的三幕话剧《时刻小心》,都受到了职工群众的欢迎。1969年组建兵团五十四团,团、营、连普遍成立文艺演出队并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比较活跃。
1979年以后,农场涌现出一批从事业余创作的职工,三十一队姜宪章创作的相声《收财礼》、十三队屠洪涛创作的相声《乱七八糟》,揭露了当时的一些不正之风。1986年以前创作的节目并获奖的有:张宝林创作的二人转《克山农场展新貌》、王淑琴创作的天津快板《喜庆丰收》、赵树韬创作的小话剧《办喜事》、李宝华创作的京东大鼓《千万别学李二姑》、孟新民创作的讽刺小品《拍马转》、黄孝民创作的话剧《分家》、常永录创作的快板书《上当》、蒙芬兰、白春国、李源等创作的歌伴舞《克山农场我可爱的家乡》等。
1985~2000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作人才,他们用讴歌北大荒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描绘黑土地富饶美丽和大好风光。
1998年7月9日,成立文学艺术爱好者联合会,下设文学爱好者协会、文艺爱好者协会、美术书法摄影集邮协会。本着“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宗旨,承担组织、联络和指导会员的职责,努力“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二、文学创作
农场的文学创作队伍,以场宣传部组织的业余新闻报道员中从事文学作品创作者为主体,许多其他业余爱好者也从事文学作品写作。
1985年,一分场四队徐丛辉、栗献辉等十多名青年组织了《嫩芽诗社》,从事诗歌创作,有四十多件作品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并自己编印了《嫩芽诗集》。
徐丛辉的诗歌《无题》获全国万家诗会希望奖,诗歌《含泪的祝福》被收入《当代新人新诗选》。二十九队工人赵全善的散文《三顾茅庐劝赌》获《农垦工人》优秀稿件三等奖,散文《难忘当年好滋味》、《我的奶奶》乡土气息浓郁,渗透着黑土情深。迟玉梅的作品《牛弟弟》、《爬》分别被三楞草文学丛书收入《散文集》和《小说集》出版。赵锦一的诗歌《满江红史无前》和刘爱国的《香港回归时刻》,分别获《鹤城晚报》回归杯诗歌大赛优秀奖。张林的散文《人生的奔头》、《苦尽甘来》等作品在《黑龙江税务报》上发表。刘喜军的散文《故乡恋歌》获总局“建设家乡,振兴北大荒”主题征文优秀作品奖。
徐丛辉、赵锦一被吸收为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
在1995年管局宣传部、团委和文联举办的有奖征文大赛中,赵桂香的小说《波儿》、李莉的散文《我与婆婆的熔融情》、徐丛辉的诗歌《播种时节》获得文学一等奖。
1995年以后,农场的文学创作异常活跃,他们从本单位,本岗位实际出发,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在场宣传部、工会、组织部、团委、教委联合举办的“六热爱”征文、摄影有奖大赛活动中,共收到作品102件,23件作品获奖,其中徐丛辉的《锄》、赵全善的《抹不去的荒情》、赵桂香的《哑巴轶事》分获散文、诗歌、小说类一等奖。
三、美术书法
农场的美术、书法爱好者大多数是美术教师和中小学生,他们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在各级美术展览中获奖。职高美术教师韩海生的作品《水乡》获垦区六届美展二等奖,油画《山水》获垦区中小学艺术节展一等奖。高中美术教师李长英的速写《人体》获垦区六届美展二等奖,水粉画《设计》获垦区“希望杯”展一等奖。工会万志全的国画《秋菊图》获省1987年大学生书画展优秀奖,油画《静物》获垦区美展一等奖。张景泉的水粉画《静物》获垦区中小学艺术节展三等奖。李金华的国画《盗仙草》获垦区希望杯一等奖,《林黛玉》获垦区中小学艺术节展一等奖。刘峰的漫画《无题》获垦区首届美术大奖赛优秀作品奖。张荣北的根雕作品《动物》刊于《农垦工人》插页。王复伟的草书《红豆》获垦区希望杯一等奖。李伟光书法作品在总局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书法作品展活动中获银奖,他的另一幅书法作品在齐齐哈尔市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画展中获一等奖。刘学峰的篆刻《笔下烟云》获垦区六届美展二等奖。小学教师刘多春的硬笔书法作品被收入《世界硬笔书法大辞典》。
1997年,职工医院退休医生侯国志为表达香港回归祖国喜悦心情,剪出风格各异的97个喜字参展,并把它寄送中央电视台。
静物(油画) 李长英(1995年画)
山谷听泉(国画) 韩海生(2004年画)
书法 刘 峰(2000年书)
书法 李伟光(2005年书)
农场不夜天(摄影作品)(贾安平摄于1995年)
四、摄影
农场的摄影艺术创作起步较晚。90年代以前,拥有照相机的人很少,除了场宜传部以拍摄新闻图片为主外,很少有人从事摄影艺术创作。80年代末,场党委宣传部的新闻摄影干事刘生、苏中广时有摄影作品在各级刊物上发表。90年代以后,拥有照相机的人逐渐增多,但大多数人用于摄影留念。在农场和上级相关部门组织的摄影赛事活动的影响和参与下,摄影创作人员才逐渐增多。
1992年,宣传部新闻摄影干事阮亚洲的摄影作品《大秧歌》在嫩江垦区首届艺术成果回顾展中获美展三等奖。1995年,在嫩江农场管理局宣传部、团委和文联举办的有奖征文、摄影大赛中,杨柏昌的《农场之晨》和张崇德的《军训组照》获摄影一等奖,贾安平的《爷爷话当年》和阮亚洲的《麦场主任》获摄影二等奖。
1995年,宣传部、工会、组织部、团委、教委联合主办的“六热爱”有奖征文、摄影活动中,贾安平的《农场不夜天》获摄影一等奖,张崇德的《闹秧歌》、申正文的《童年的梦》获摄影二等奖,韩海生的《雏燕试飞》、孟新民的《披挂出征》、王春的《妈妈教我一支歌》获摄影三等奖。
1997年,农场举办“庆七一、迎回归”美术、书法、摄影展,共收到1200余幅作品,100多人获奖,奖品总额合人民币2400多元。
1999年,齐齐哈尔分局举办的“建筑杯”摄影赛中,贾安平的《光与影》获摄影作品二等奖。
五、集邮
1984年,农场成立了集邮组织,开展集邮知识讲座和举办集邮展览活动,使集邮队伍不断扩大。2000年,集邮爱好者已达40余名,成为农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活跃了农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1984年5月4日,农场中学成立集邮小组,杨柏昌、严隽圻担任辅导教师,张卫东、王权等6名同学参加了活动并举办了《我爱祖国》小型专题邮展。1984年9月,克山县集邮协会成立,杨柏昌当选为理事,邮集《克山农场新貌》获克山县第一届集邮展览一等奖。1987年11月,杨柏昌代表克山县邮协和农场中学集邮小组参加省集邮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被授予省“先进集邮工作者”称号,场中学集邮小组受到大会通报表扬。
1989年8月2l日,杨柏昌、陈宝军、刘玉树、刘文轶的6部作品参加克山县第二届集邮展览;9月20日,克山县集邮巡回展在中学三楼展出,受到高中、初中、职业高中和场直小学师生的欢迎。1990年7月1日,农场工会举办“庆七一、美术、书法、集邮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我们茁壮成长》等20部专题邮集参展。
1998年7月9日,在农场文联第一届代表会举办的文学艺术回顾展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茁壮成长》、《我的首日封》、《集邮知识》等邮集给观众以启迪,加深了对集邮知识的了解。
1999年9月,农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美术书法、摄影、集邮展览》在机关会议室展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龙》、《灿烂的文化》等8部邮集参展并获奖。
1999年5月,农场教委举办《教育系统首届集邮摄影版画巡回展》,部8邮集、40余幅摄影作品、30幅版画参展。2000年5月,教委举办《教育系统第二届集邮摄影版画巡回展》,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集邮、摄影、版画创作活动的开展。
六、音乐舞蹈曲艺
农场的音乐、舞蹈、曲艺活动一直开展得很好。1980年后,为把文艺活动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农场分期分批地选送文艺创作骨干到九三局、齐齐哈尔市、北大荒文工团学习深造,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文艺创作、演出人才,活跃在农场各条战线上。
场工会副主席刘天楠是北大荒曲艺协会理事,曾多次在总局文艺会演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1985~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文艺创作演出水平也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垦区内外有了进一步的影响。
姜雄飞在总局“兴垦杯”青年歌手大赛上,获得演唱二等奖。刘建国演唱的《敢问路在何方》获嫩江局中小学艺术节一等奖。《从头再来》获齐齐哈尔分局“建筑杯”艺术节歌曲大赛一等奖。王维和王宇分别获得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三等奖。闫秀荣演唱的《北大荒人之歌》,获总局中小学艺术节二等奖和最佳报幕员奖。王宇在齐齐哈尔分局“草原杯”歌手赛中,获青年组演唱三等奖。
场党委副书记孔祥山作词、孙大生作曲的《我爱克山农场》,在农场引起强烈反响。阮亚洲作词作曲的《谁不说咱农场美》、《农场之夜》,在农场文艺演出和去查哈阳农场慰问演出中受到观众好评。胡占泉作词、杨柏昌等作曲的合唱组歌《克山农场颂》在1991年农场文艺演出中使在座的观众受到精神上的鼓舞,为管理局工作会议演出受到好评。冯晓华、阮亚洲作词、阮亚洲作曲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歌》,在中小学中广为传唱。赵传和作词作曲的《电业工人之歌》、姜宪章创作的配乐诗朗诵《走在克山农场的大路上》、侯跃忠创作的数来宝《小区规划好》均在农场文艺会演中获奖。此外,由小学音乐教师赵玉洁编舞的儿童舞蹈《小雨沙沙》、由叶继玲编舞的舞蹈《欢度教师节、喜迎十六大》等,在文化宫广场演出后,给克山农场广大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