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出版发行

第四节 出版发行


一、《克农报》
  1990年,农场党委为了加大新闻报道宣传力度,在宣传部部长陆喜春的建议下,在狠抓对外宣传报道的同时,决定创办《克农报》。编辑部设在党委宣传部,宣传部部长陆喜春任编审、仲玉清任编辑,克山农场中学印刷厂铅字排版印刷。1990年5月21日正式出版发行。
  《克农报》为农场党委机关报,内部发行,旬刊,每月出版三期。版面为8开4版,设有要闻版、经济版、社会版、副刊版。栏目有新闻消息、经济动态、人物通讯、大事记、百字讯、生活小常识、有奖猜谜、文学园地等。版面设计新颖活泼,图文并茂,印刷质量优良。内容主要围绕农场党委和农场的中心工作、与农场人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进行报道,表扬好人好事,树立新风尚,也为农场的文学爱好者开辟了交流园地。
  由于农场人能及时看到本场的事、身边的人,及时掌握农场生产生活新动态,《克农报》当时深受全场干部职工的喜爱。
  《克农报》于1993年3月停刊,共计出版60期。
  二、图书发行
  1955年建场后,在供销合作社设图书柜台,有1名专职营业员。1965年建立新华书店,有2名营业员,图书由6种增加到12种。70年代,门市部设在商店。1982年,图书种类增加到15种,销售额65万元。新华书记除正常售书外,还负责全场中小学生教材的订购工作。1984年以后,图书种类发展到174种,购进中小学教材15万多册,销售额16万余元,营业员增加到5人。
  农场的图书发行销售,一直以克山农场新华书店为主。1985至1992年,图书种类发展到300种,发行中小学教材425万册,销售额401万元,新华书店经营达到顶峰时期。进入90年代以后,图书发行业和其他经济发展一样,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个体书店的兴起、电视等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对传统的图书发行构成冲击。
  1995年,农场商店解体后,新华书店迁至原场直小学办公室。经营自负盈亏,营业员由原来的5人减少到3人,图书种类减少到254种,调整了适合农场的种植、养殖、科学技术和实用技术类图书的比例,受到群众的欢迎。中小学教材发行数量也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而下降,每年125万册。1996年以后,逐渐有3家办起了个体图书零售店,但规模都比较小,书刊的品种也有限,大多是现代流行类书籍。
  2000年,农场新华书店销售额235万,占全场图书销售额的75%,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始终坚持正常渠道进书———从上级新华书店批发进书,不进低级书刊,为净化农场的图书市场,起到了示范作用,多次受到农垦系统文化部门的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