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计划和二○一○年规划
“九五”计划和二○一○年规划
一、制定计划和规划的依据
一是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规定;二是根据总局“实现垦区经济翻两番奔小康方案”;三是根据总局确定“二○一○年国民生产总值在二○○○年规划基础上再翻一番”精神;四是根据克山农场的场情、场力;五是根据农场在“八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六是克山农场今后十五年面临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二、实现规划的有利条件和面临困难
(一)有利条件
1、宽松的外部条件和国家对农业的优惠政策是农场实现规划目标的前提。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党中央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经济发展总方针,抓住当前国际、国内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利用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逐渐给我国千载难逢的机遇,振兴农垦经济,机不可失。“八五”期间,农垦经济稳定,高速度发展的现实有利地证明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符合垦情、场情,所以它必然会在实现二○一○年规划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国营农场是国家重要商品粮油基地,所以,国家为发展农业而制定的一切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价格、资金、技术及投入等方面都为农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保障作用。
2、先进的农业机械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农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客观基础。
40余万亩淋溶黑钙土是克山农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虽然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比垦区平均值低很多,但比起周边农村还是很充裕的,特别是经过北大荒拓荒者几代的的辛勤耕耘,这块黑土真正变成了黄金宝地,粮豆单产一直稳步上升,处于垦区领先地位。
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是发展农垦经济的一大优势,是农业综合开发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从农机效能到配套能力,从农业载机系数到农机管理水平都处于国内农业的一流水准,并多次受到国家的表彰。先进的农机设备加上优质管理为机械化大生产起到关键作用,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坚实基础。
3、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实现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克山农场凭其国有资产的容量及土地规模,只算一个中型企业,而它有一个能与大型企业相媲美的一万余名职工队伍,而其中还有占职工总数18%以上的具有大、中专文化程度的科技人员。农场各级领导班子及生产技术、管理等各部门,中、高级科技人员占有相当比重,他们在科研、科技成果推广、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等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场农机工人、农业工人及各行各业的工人素质,近几年也不断得到提高,全场有140余名工人技师,言传身教,起到传、帮、带作用,中、高级技术工人约占职工总数40%,更可贵的,他们发扬北大荒人的光荣传统,对工作尽职尽责的高度敬业精神是振兴农垦经济的中坚力量。总之,一个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一个高起点的科技、一个高水平的管理,三者之和是我们实现规划目标的关键。
(二)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暴涨与农副产品调价滞后,严重地影响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对一个像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仍然要存在,令人不安的是这个剪刀差越来越加大,对农业企业极端不利:(1)农场的种植业生产历来以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作物产量,靠增加对土地的物资投入(化肥、农药、燃料、机械等)来增加产出,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加大,使本来就是微利的农场雪上加霜。(2)由于农场经济效益逐年下降,直接削弱了对扩大再生产投入的能力,机械更新速度放慢,生产力水平下降。(3)农场经济不景气,职工生活很难保障,劳动力的再教育、再提高受到干扰,又如何实现生产力提高和经济持续的发展呢?
2、干部、职工市场经济意识淡漠,改革开放的力度不够。
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克山农场,职工还是以计划经济产品经济的思维观念及工作方法,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用一朝一夕很难根除,严重地影响新的产业开发、新的机制引入,现存在(1)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搞了多少年调整,而工副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仍不能令人满意,农业产值的比重仍然占一半以上。(2)没有能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新科技、新项目,繁荣农场经济,反而由于种种原因使资金、人才外流为他人所用。(3)满足于小富即
3安、不愿承担风险,干点开发事业,致使一部分场直工副业、服务业、商业企业濒临倒闭、破产。(4)不善于搞市场调查,使本来就远离沿线、远离城镇的农场,信息更加闭塞,经济何时才能搞活。(5)官本位的思想仍很严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遇事讲职级、论条件,就是不讲工作效率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3、基础设置薄弱,经济包袱沉重。
农场基础设置薄弱突出表现在农业建设上,排灌设备不配套,克山农场的排灌面积不到总面积的20%,怎么能解决十年九春旱的实际问题,稳产、高产如何能得到保障。另外,农场在交通、通讯、电力、“航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机具改造,仅仅靠很少的“更改基金修修补补”,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
由于农场体制的原因,造成企业办社会政企不分的现象十分严重,农场每年用于社会性支出高达七八百万元,削弱了农场大量的用于发展的资金。
农场离退休人员2400余人,年退休金700余万元,而且以8~10万元速度逐年增加,还有医疗费用、子女入学、就业、三角债、资金短缺等等沉重经济负担,使农场自我发展能力下降,严重地困扰了经济稳定、高速度发展。
三、规划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重点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克山农场今后十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发扬北大荒精神和农场企业精神,抓住垦区二次开发契机,巩固、稳定第一产业,加速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经济资金、产业和劳动力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办好各类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实现农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翻两番、奔小康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到2010年期间克山农场经济和社会的总体思路是:
———紧紧围绕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推进“科技兴农”向纵深发展。
———以提高企业技术管理水平为重点,使工业生产在提高达产率、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上下功夫,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加快以商品流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积极建立地域经济中心,推进贸工农一体化进程。
———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向最优化发展。
———加速进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与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衣、食、住、行等社会事业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扎扎实实地开展“北大荒精神”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文明创建水平。
(二)战略目标
到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农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比较合理,产业结构日趋完善,职工收入明显增加,农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同步提高,成为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优美、社会风气健康向上、繁荣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农垦企业。
(三)战略重点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农场发展的战略重点分为两个阶段:“九五”期间调整结构,完善改革,提高效益,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为2010年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实现翻两番,达到小康场;2000年至2010年期间,在“九五”基础上,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产力布局,理顺经济关系,提高整体经济素质,全面实现到2010年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经济发展主要任务
要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国民生产总值按1990年价格计算,到“九五”末期达到99081万元,比“八五”末期平均增长142.8%,到2010年达到19816万元;社会总产值到“九五”末期达到24279万元,比“八五”末期年平均增长98.2%,到2010年达到4446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到“九五”末期达到20353万元,比“八五”末期平均年增长121.6%,到2010年达到37419万元,年实现利润到“九五”末期达到668万元,比“八五”期间平均年递增135.9%,到2010年达到1180万元;人均收入到“九五”末期达到2780元,比“八五”末期年递增90.8%,到2010年达到3588元。
1、农业生产任务
“九五”期间农业产值平均每年要以1055%的速度递增,其中:种植业年递增797%,林业平均年递增843%,畜牧业年递增2244%,渔业年递增1225%。到2000年农业产值达到1538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6%,其中:种植业产值11517万元,牧业产值3804万元,林业产值26万元,副业产值16万元,渔业产值22万元,到2010年农业产值29769万元。
(1)种植业生产任务。种植业全面实施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任务。“九五”期间和2010年播种面积375万亩;其中:小麦面积为123万亩,平均亩产分别为350公斤、407公斤,总产分别为431万吨、5万吨;水稻面积1万亩,平均亩产分别为600公斤、1000公斤,总产分别为06万吨、1万吨;玉米面积7万亩,平均亩产分别为1000公斤、1500公斤,总产分别为7万吨、105万吨;大豆面积11万亩,亩产分别为250公斤、300公斤,总产分别为275万吨、33万吨;油菜面积3万亩,亩产分别为150公斤、200公斤,总产分别为4500吨、6000吨;甜菜面积3万亩,亩产分别为1300公斤、5000公斤,总产分别为10万吨、16万吨。
(2)林业生产任务。“九五”期间计划增加林地面积05万亩,森林覆盖率156%;其中:用材林01万亩,经济林015万亩,防护林02万亩,其他林种005万亩;到2010年达到林地总面积65万亩,森林覆盖率18%,其中:用材林113万亩,经济林078万亩,防护林394万亩,其他林065万亩,果树攻关面积1500亩。
(3)畜牧业生产任务。“九五”末期奶牛存栏4000头,平均增长97%,1996年3000头,1997年3300头,1998年3500头,1999年3700头,产鲜奶11520吨;肉牛2500头,猪20000头;到2010年奶牛存栏10000头,肉牛5000头,猪40000头。
2、工业生产任务
到“九五”末期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工业社会产值实现1970万元,比“八五”末期增长1846%;工业国民生产总值1832万元,比“八五”末期增长2395%;工业总产值4970万元,比“八五”末期增长1846%;到2010年实现工业社会产值7650万元,工业国民生产总值3664万元,工业总产值7650万元。
———乳品工业:到“九五”末期实现甜奶粉650吨、豆乳粉100吨、豆粉700吨、杀菌粉900吨、配方奶粉500吨。2010年分别生产600吨、50吨、1200吨、1500吨、1000吨。
———粮油加工业:到“九五”末期生产面粉22000吨,植物油600吨,挂面2000吨;到2010年分别生产30000吨、吨、6503200吨。
———农机制造业:到“九五”末期达到生产精点机、条播机750台、喷雾机1100台、种子包衣机300台的能力;到2010年将分别达到800台1500台和500台的能力。
———建材工业:到“九五”末期达到年生产红砖2200万块、锯材400立方米、涂料30吨、家具1800件、石棉瓦2000块的能力;到2010年分别达到红砖2500万块、锯材500立方米、涂料35吨、家具2000件、石棉瓦2500块的能力。
———肉类加工业:“九五”末期达到屠宰畜禽25万只,冷冻肉类300吨,2010年分别达到30万只和500吨的能力。
———饲料加工:到“九五”末期实现加工配合饲料10000吨,2010年实现12000吨的能力。
———建一个多复合剂农药厂。
3、公路运输、通信事业
———交通运输到“九五”末期砂石路里程145千米,白色路面5千米,完成货物周转量2760万吨千米,旅客周转量2369万人千米;到2010年砂石公路里程200千米,白色路面10千米,完成货物周转量6365万吨千米,旅客周转量4788万人千米。
———通信建设要建立一套符合邮电通讯技术要求、适应农场发展的通信设施,到“九五”末期架设通讯线路达到90杆千米,通讯电缆310千米,全场电话机容量024万部,无线电话机200台,电话普及率10%;到2010年通讯线路达到140千米,通讯电缆400千米,电话机容量06万部,电话普及率达到25%。
4、积极理顺流通领域管理体制,大力发展非国有化商业经营机制,实施开放改革,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地域经济发展,推进贸工农一体化进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保障供给,促进销售。
5、建筑业大力提高队伍素质,积极开辟场外市场,按合理工期组织施工建设,“九五”末期实现房屋施工面积446万平方米,混凝土工程量24万平方米,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实现产值416万元;到2010年实现房屋建筑面积892万平方米,混凝土工程量12万平方米,实现产值832万元。
6、开辟第三产业,从农场实际出发,结合小城镇建设,相应发展饮食、服务、保险、福利、信息、咨询事业,通过劳动培训,不断开发和新办企业,扩大就业门路。“九五”末期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580万元;2010年达到5160万元。
7、加大私营经济发展力度。到2000年全场私营经济业户达到6837户,人口10256人,社会总产值7790万元,国民总产值21885万元;到2010年私营经济业户10939户,人员16408人,社会总产值16359万元,国民生产总值4377万元。
(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1、科技工作要始终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积极开展工作。要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以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为重点,做到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科技攻关、技术推广融为一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加强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科学生产。
———积极开展科技成果、新技术推广工作。“九五”期间,计划推广农用菌、植物激素、种衣剂、玉米盘育苗移栽、克丰六号优质小麦、东方红行走系统密封装置、磁化节油器、高水分玉米密闭贮藏、高效高产节水灌溉、开发学生智力、改革教学方法等十项新技术。
———进行科技攻关活动,“九五”期间计划开展水肥机理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品质筛选、农作物病虫草综合防治、经济施肥、寒地奶牛高效益规模饲养、农作物高产攻关、甜菜玉米移栽覆膜机研制、谷物种衣剂拌种机具研制、新型旋耕机具研制、富硒面粉开发利用、提高人群素质优生优育等十一项课题的攻关活动。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研技术推广中心和科技成果推广队伍,进一步落实科研经费和科技人员政策,充分发挥各级科研组织的作用。
2、教育工作总方针总任务是到2010年基本建立以普及高中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技术教育为骨干,三教统筹、协调发展、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重点是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大力发展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
主要工作目标是:(1)加强规范化建设,在“九五”期间一、五中心校进入省标准小学,场小进入省明星学校,幼儿园进入省一类幼儿园,初级中学进入省示范初中,职业高中进入省重点甲级学校,高级中学进入省重点高中;(2)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使各校实现校园林化、校舍设备标准化、各项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3)普及高中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文化达标、岗位达标力争100%,高考升学率达到70~80%,职业高中办出特色,积极为农场培养合格建设人才;(4)毕业生合格率:小学100%,初中98%,高中100%;(5)成人教育要加强职工学校建设,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继续办好农广校、党校、电大工作站,全场干部职工60%以上达到中专水平,消除文盲。
3、搞好劳动就业、劳动保护工作。
———“九五”期间要通过多种形式,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尽可能多就地或异地安置就业人口,要执行劳动部门介绍、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三结合”的方针,积极扩大生产门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兴办集体企业,发展个体、私营和庭院经济,推动各种形式的劳务输出,使其成为产业化,加强劳动保险工作。
———认真贯彻“安全,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劳动保护,强化劳动卫生监察,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有计划改善劳动条件。
4、努力推进小城镇建设。贯彻“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加强总场和生产队居民点的城镇建设统筹规划,稳步发展公共设施和职工住宅建设,计划到“九五”末期投资500万元将场部主干砂石路面改造为5000米的水泥路面和排水设施,投资350万元改造和完善水塔并网、集中供热、市政排水、消防工程、电视、电信工程、绿化环保工程等六项市政建设工程;采取集资的形式,投资700万元兴建1万平方米居民住宅楼。把农场建设成为交通方便、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整洁卫生、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农垦新城,到2000年场部实现园林化,居民区实现花园化。5、在发展经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在“九五”计划期间尽快达到小康水平,全场实现小康场,“九五”末期全场人均收入2780元,2010年要达到3568元,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困难作为重点,进一步引导职工调整消费结构,提供和鼓励科学合理的消费,进一步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标准和质量。
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与法制教育,良化社会风气。
———大力弘扬北大荒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和特色理论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党的宗旨教育和党的目的教育;在广大职工群众中深入开展以北大荒精神为核心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职业纪律、家庭伦理教育,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培育新时期“四有”新人,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要在广大职工中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护卫农场改革成果,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7、抓好医疗卫生工作。要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起基本适应全场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健康保障制度,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全球战略任务,具体要求是:(1)健全两级医疗体系,加大医院改革力度,完善分级管理责任制,“九五”末期场职工医院争创二级甲等医院,创建爱婴医院;(2)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到“九五”末期甲级卫生所达到90%,2010年居民点卫生合格率达到100%,人均期望寿命2010年达到77岁;(3)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到“九五”末期消灭脊髓灰质炎,做好常规免疫工作;(4)妇幼保健工作新法接生率100%,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到2010年下降到05‰;(5)计划生育、女性晚婚率64%,计划生育率100%,一孩领证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下;(6)卫生保健制度改革,“九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医疗费保险制度,进行健康保险制度试点。
8、抓好广播、电视、文化、体育、武装、工会、档案管理等各项社会事业。
一是要办好场队广播、完成有线电视台建设,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宣传经济建设成就,普及科技知识;二是开展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是大力推进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四是加强人民武装工作,开展好国防教育,贯彻“三个条例”;五是维护职工权益,倾听群众合理化建议,做好工会工作;六是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管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的档案体系,为农场服务。
五、实现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一)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继续深化对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对农业、农机设备实行租赁式经营。
2、工业企业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先行选择试点单位,待成功后向全场推行。
3、流通领域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实行国有民营,民有民营,个体自营经济和私营经济。
4、推进贸工农一体化进程,加大开放力度,建立地域经济。
5、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技术市场。
6、积极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二)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首位。
1、增强农业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发挥农业机械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计划在“九五”期间低产田改造总计投资145395万元,其中:投资965万元用于购买大型链轨式拖拉机50台、收获机50台,建成三座粮食处理中心,建成一座32万平方米的飞机场,购买一架农用飞机;到2010年,投入720万元更新大型农机具,新建20座粮食处理中心,购买一架农用飞机;投入3960万元用于农机管理设施建设,预计到2010年全场农业机械全部更新,实现现代化大机械生产。
———抓好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夯实农业基础,到“九五”期间累计投资4980万元,其中投资1780万元修建5条排水灌渠,4座水库、25条冲刷沟工程和购买9台水利工程机械;投资1060万元开发一万亩水稻田面积,打35眼机电井投资4375万元,灌溉7千亩水稻,3千亩水稻用水库水灌溉,水田机械购买52台投资373万元;投资2140万元打126眼电机井,购进喷灌机24台,增加喷灌面积1768万亩;到2010年投资909万元,打机电井35眼,购进喷灌机12台,增加灌溉面积57万亩,使我场农业真正做到旱能灌、涝能排。
2、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两高一优”农业
“九五”期间,本着“稳麦、豆,上玉米和经济作物”的原则,调整种植业比例,使小麦和大豆面积保持在33%,玉米面积达到7万亩、其中覆膜自1996年起达到4万亩,油菜和甜菜面积达到6万亩,甜菜纸筒育苗移栽从1996年起达到3万亩。
3、搞好种子基地建设,实现种子生产、加工、经营一体化,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农场要向小麦良种商品化的方向发展,争取形成年生产经营商品良种一万吨的能力。
4、严格土地培肥制度,全面实行因土施肥,搞好有机肥积造和小麦秸秆还田,杜绝掠夺性经营,达到连年高产、高效的目的。
5、继续应用甜菜纸筒育苗移栽、玉米盘育覆膜、水稻开发、种植优质麦、富硒麦、飞机航化灭虫新技术。
6、加强机务管理,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
7、继续坚持耕作、轮作、种子、植保、施肥、喷灌六制配套农艺流程。
8搞好农防林建设,更新经济林。
9、加强大豆高产攻关活动。
(三)工业生产
1、理顺管理体制,向科学管理要效益
在工业企业内部,继续实行一厂多制、一企多型的经营格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生产车间、主费用车间实行层层承包,包严包死,实行层层租赁,国有民营,民有民营,对企业中那些涉及人员少,资产数额小,相对独立性强又具备独立经营条件的附属车间、班组的设备和劳动工具,采取租赁、转卖、股份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加大民有民营、私有私营的比率。工业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立起比较配套的规章制度体系,逐步实现工厂管理“人治”向法制的转变。
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全面推进工业产权制度改革,使工业企业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积极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
2、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
“九五”期间工业企业在抓好现有主营业项目的同时,积极开发新的生产门路,民有民营,私有私营的养殖业、小加工业、小修理业和商业服务业,企业要在资金、技术、厂房、设备上给予必要扶持。
3、加速技术改造步伐
加速经济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充分利用农场现有的自然条件,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改变农场“原”字号经营局面,对粮油加工厂面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生产出等级面粉投放市场,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小麦面粉从1996年起达到加工成品15000吨的生产能力,争取上交成品粮1万吨。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建一座生产能力为一万吨的大型饲料厂。
1996年雪峰食品厂新产品杀菌奶540吨,配方奶粉100吨,机电设备厂技改割晒机、种子包衣机。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要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服务生产、方便生活、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动员社会力量、鼓励集体、个人一齐上。第三产业发展,特别要注意流通、服务业,流通领域的发展关系到全场物质财富的实现和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以农场为中心,在完善四个大集的基础上,与周边市县乡积极发展并建立区域性经济,争取把我场建设成为地域经济中心,商品、物资、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扩大开放,内引外联,发展自己。服务性行业要以满足农场生产、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合理布局,保证供给,加快发展。养殖业以奶牛为重点,积极培植养牛大户,力争到1998年达到100个养牛大户。
(五)国土开放规划
1、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全场375万亩耕地列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以法律制度措施强化耕地管理,一保吃饭,二保建设。
2、开发“五荒”资源,“九五”期间完成154万亩。
3、整治沟洼水线,治理水土流失土地“九五”期间完成135万亩。
4、“九五”期间进行水域开发,全场水域工程达到5000亩。
5、交通用地,“九五”期间进行分场和对生产队公路拓宽占用土地4500亩;居民点及场直拓宽道路与公益设施建设用地2500亩。
6、为了发展养殖业放牧地,“九五”期间达到25000亩,“九五”期间果园面积扩展到45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