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转业官兵初到克山农场
忆转业官兵初到克山农场
赵庆才
1958年4月25日,我在克山农场参加了迎接转业官兵工作。350多名官兵和他们的随军家属480多人,从克山县城直驱120多华里,来到克山农场参加“北大荒”建设。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一字之别差三千里
按照当时的客观原因,转业官兵都去密山困难很大。满载官兵的列车抵达哈尔滨后,经王震将军同意,决定将一部分官兵分配到省属的各国营农场。当时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厅长房定辰,对这些去克山的官兵传达命令,大多数同志思想不通,认为开发密山大荒原有奔头,而且王震同志给讲了远景,决心发扬“南泥湾”精神,要在那里大显身手,而去克山是啥情景不清楚。房厅长介绍了克山农场的现状:这是一个刚建场三年,开荒三万公顷的大型谷物农场。目前,正是边开荒边建设阶段,条件也很艰苦,那里更需要拓荒者,同样可以大显身手。就这样,克山—密山一字之别,把这四百多人送到了克山。虽然两地相距三千多里,却都是“北大荒”的组成部分。如今,仍然战斗在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官兵,用辛勤的双手,同广大职工一起,把昔日的荒凉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今日富饶的“北大仓”,克山农场成为全国农垦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它处处凝结着转业官兵们的心血。
初到塞北雪花纷飞
到达克山农场的这批转业官兵,大部分是广州军区某部一二五、一二六、一二七3个师所属部队的。他们从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广东,来到黑龙江,虽寒冬已去,冷风仍袭人,尤其是广东籍官兵,被冻得个个当了“团长”(1)。偏偏4月25日这天清早下了一场雪,雪花飘飘,大地铺上了厚厚的白雪,给刚下火车的官兵们来个“下马威”。决定先运行李、家俱,后运人。于是四百多人涌入县城取暖,县城的人民为这些远来的官兵伸出温暖之手,把他们送入旅社、招待所。二百商店的一位店员说:“解放军官兵来建农场,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事,我们热烈欢迎”。当时的克山农场领导研究,用客运汽车接这些同志,可是农场没有客车,县里也只有两三台,无可奈何,只好用货运汽车运送这些官兵了。
睡大便炕陶乐期间
这些转业官兵到达各分场和生产队后,最大的难题是住宿。由于建场初期住房盖得少,每个生产队只能串出三、四户,让带小孩的军官和家属住,大多数人要住大宿舍。大宿舍里是大便炕,大部分是七、八家住在一个炕上,晚上睡觉时用布帘挡上。天热时,相邻的两家在夜间经常是“脚打架”,经常有人开玩笑。二分场三队中尉刘广金说:“我们孩子他妈昨晚睡觉把手放在我嘴上了,闷的喘不上气来,蹩醒了”。“你也没孩子,不如叫媳妇好听,叫什么妈呢?”“你怎么知道没有?快有了!”“你怎么知道快有了,怪事。”另外两个同志的搭言,引起了满屋笑声。“你们天天晚上这么整,还让不让人睡觉啦?”“我看你哪天也没老老实实睡觉!”有人在反驳他。“这屋里也没有电灯,你是怎么看见的?”不知是谁又插了这么一句,男男女女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普通一兵光荣传统
夏锄时,每个生产队二三十名官兵编一个大组,由一名老农工负责传、帮、带。一些南方兵分不清什么是大豆苗,什么是苍耳草,老农工就手拿标本给讲解;一人一把弯勾锄,大多人不会使,老农工做示范,慢慢地都学会了。
这些转业官兵,大多数参加过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斗,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可是在建设“北大荒”与地球作战中,有的累趴下了,一天天在减员。分场长吕国章带上鸡蛋,到二分场一队去看望,原任某师作战科科长、大尉刘启龙给大家讲了三五九旅大生产的事迹,第二天大家都出工了。他们当中:有的手磨出了血泡不休息;有的累得腰酸腿疼不叫苦;有的带病坚持工作;有的家里来电报叫回去办喜事也不回去,他们把我军的光荣传统带到了“北大荒”。一些仍在农场的老转业官兵,嘱托他们的第二、三代人要永不忘本。
注:(1)“团长”———指冻的把身体蜷缩在一起的样子。
(2)建场初期,农场自己发电,每天晚上九点三十分停电
编者:195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42军集体转业到克山农场的官兵后来大部分调到嫩江地区各县,留在农场的人员有:浦加林、田世仁、朱春生、姜天和、黄庆忠、何振清、卢昌凯、袁海峰、崔九如、孙忠良、石秀峰、孙正华、冯云、高占友、刘玉常、胡春英、刘汉君、吴延贵、王金赘、郭永成、谢克勤、郑庆儒、张鑫、任正容、司富春、陈宝章、霍殿生、萧忠君、刘长风、许文榜、朱树群、骆昌辉、梁国礼、高崇奎、潘庆忠、董振林、王文臣、刘汝福、李向春、王继栋、余干、施振华、孙淑琴、陈海峰、吕世仁、宋长生、吕长太、刘长富、阳少贤、李彩彬、仲篷茂、陈诗平、王学礼、赖加德、陈俊章(依据档案室记载)。
另,1956年5月,从农建二师调入丁广聚、马常通、王智义、王贯忠、毛占文、卢继业、孙悦祥、孙洪志、刘学胜、刘凤祥、刘振武、牟怀银、任宝学、仲勇、朱占深、朱庆瑞、纪树君、杜良清、李守仁、李延安、张玉臣、张学珍、张新祯、张洪海、张瑞禄、张象增、陈友孝、陈肇钧、郑振兴、郑炳仁、赵学顺、赵有连、姜德庚、郭树章、高文卿、高可俊、高明祯、崔登堂、崔金秀、韩宝森、董支岭等;1957年调入王秀峰、王凤池、吴多邦、纪永清、李成绵、杨宝林、张满录、修汉章、綦兴潭等,充实到克山农场任基层领导干部(王贯忠提供)。
作者:赵庆才,原为农场党委秘书,退休前任九三局史志办主任。
摘自《克山农场工会志》(1955~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