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营管理
第三节 经营管理
第三节 经营管理
林业经营以营林为基础,以抚育为主,抚育采伐天然林和人工用材林,适当发展经济林,同时搞好林副业生产,利用好森林资源。
一、管理措施
(一)苗圃
农场的30亩苗圃,始建于1984年,种植有落叶松、樟子松、杨树、柳树苗木。配备林业专业技术员,按各种苗木生长规律,进行常年经营管理。杨树、落叶松3年出苗,柳树4年出苗,实行三四年轮作法,进行人工抚育管理,精心培育,使苗圃粗具规模,基本上保证了农场每年植树造林的需求,并可向外地出售各类优质苗木。
(二)人工林
本着“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总体要求,以营林生产为经济基础,狠抓人工林经营管理政策的落实,并进一步调整林种结构,改变单一栽种用材林的模式,加速用材林、经济林同步发展步伐。其次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贯彻限制采伐,控制森林资源耗量,提高林分增长率。
农场注意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使农场森林资源不断增加。
(三)天然林
对天然次生林管理,一是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原则,重点培育森林林分,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区化,采取积极的经营措施,通过合理经营手段,达到增加培育面积,扩大森林资源的目的。二是坚持以抚育为主的原则,本场次生林多属中龄林、幼龄林抚育间伐类型,经营中坚持以抚育为主的原则,认真进行间伐抚育,提高林分质量;三是坚持以培育森林资源为目的的原则,坚决杜绝在抚育期间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砍优留劣伐好留次,忽视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
农场对天然林采取多种形式保护,一是透光伐:在林木10年龄期间,清除次要树种;二是疏伐:针、阔叶林在20~30年间进行;三是间伐:伐掉过密和生长不好的林木,促进存活林木生长;四是生长伐:生长伐继疏伐之后,加速林木直径生长,缩短工艺成熟期。为不影响天然林常规生长,计划有序地进行透光伐、卫生间伐、除病更新,达到透光良好,减少病虫害,促进林木生长和保持适宜空间,以便使低产林迅速转变为高产丰产林。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保护措施得力,使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取得成就。近年来,采取人工清障、伐劣留优的做法,对不成材树木进行清除,为人工植树造林奠定基础。到2005年,已栽人工林落叶松150亩,通过精心养护,人工林长势良好。
二、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农场对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工作曾一度有所忽视,各类灾情均有所发生,给人工林造成程度不同的损失。
为准确掌握人工林主要病虫鼠害的种类、分布、发生规律及危害程度等一系列情况,农场于1997年 6月组建了以副场长(主抓农林工作)刘文焕为组长的森林病虫鼠害普查领导小组,历时15天,对农场所辖区内人工林进行了详细的普查工作,基本掌握了主要病虫鼠害的种类、分布、发生规律及灾害程度,为今后农场林区病虫鼠害的预测、防治和检疫工作提供了依据。
(一)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原因和种类:调查表明,人工林的分布情况不合理是发生病虫鼠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工林地处农田周围,受鼠害、药害极为严重。其二是农场以农业为主,农业以水田为主,森林虫害的大敌——鸟类在水田地里生息甚少,也是树木发生虫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虫害种类主要有杨树溃疡病、落叶松鞘蛾、松类疮锈病。
(二)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减轻了林木病虫鼠害程度。一是对现有人工林绘制现状图;二是更新换代,对病区树木确诊后,凡属病区,进行大规模采病换新举措,杜绝病原传播;三是苗圃引种原种时进行严格检疫,杜绝带病原种进入苗圃;四是对苗圃树苗进行病、虫害检查,带病树苗一律淘汰,在移栽时,杜绝病虫害树苗和三类苗木进入移栽新区;五是选择环境优良地区育苗,苗圃地远离农田区。
2001年,根据林业厅部署,按照新标准,场林业科历时 3个月完成了全场森林区划界定工作。林业科把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基础数据准确地输入微机,管理进入科学化。2004年10月至2005年底,林业科完成了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内业外业资料健全并制作了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