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自来水

第五节 自来水



                  第五节 自 来 水
  农场的生活用水从60年代用压井到70年代用电机井,从担水、运水到用自来水,从压力罐二级提水到水塔供水,从高氟水到安全标准的饮用水,是在上级卫生部门的关怀下,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经过几届领导班子连续不断运筹取得的成果。
  一、改水
  从建场起,农场人民的生活用水含氟量就过高,含铁量超标,人长期饮用这种水,就发生氟斑牙、氟骨症等病症。1982年 3月28日,总局防疫站来场对全场电机井、压井、小井共24口水井进行了含氟量化验,除北山地区的机电井符合标准外,其余地区井水均含氟过高,场部地区的手压井,达到7毫克/升,电机井含氟量达3毫克/升(国家规定标准不超过0.5毫克/升),人口氟斑牙患病率为33.7%,是重病区。其中青少年重于老年,本地人重于外地迁入人。
  1983年,农场向总局提出了改水计划。1984年,农场成立改水办公室,具体负责改水工作。决定首先在与场部地区高差为 4.5米的北山地区打一深水井,从水源上解决水质问题,并决定在全场安装自来水。1984年7月,聘请哈尔滨星光机械厂井队在北山打了第一口口径为300毫米、深80米的深水井,出水量为15吨/小时。1985年3月,输水管道工程破土动工,由于德贵、吕永连负责,由水利施工队具体施工。为埋设输水管,共挖宽 1米、深1.8米的管道沟1 500延长米,土方2 700立方米。首期工程于1985年8月竣工。
  1986年,铺设通往各附属单位和家属区的二、三级自来水管道。到各家各户的自来水管道由职工群众义务出工,解决了二、三级管道的土方工程。中秋节当天,场部地区的职工家属吃上了自来水。共挖二、三级自来水管道45 000延长米,土方81 000立方米,铺设二级管道 2寸管40 000米,三级管道1寸管5 000米。
  1987年,自来水管道由场部向一队家属区延伸,使一队 200户职工群众吃上了符合卫生标准的自来水。共挖自来水管道1 500延长米,土方2 700立方米,铺设2寸管1 000米,1寸管500米。
  同年,北山居民区也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距场部较远的第二生产队、第三生产队的 1 300余人仍在饮用地表水,经省站、总局防疫站几次检验,水质严重不纯,有锈,有异味,沉淀物多,铁含量严重超标,二队井水铁14.4毫克/升,三队井水为6毫克/升,而正常铁含量应为 0.3毫克/升以下,尤其是二队,在地方病普查中,191名受检学生,检出112人患氟斑牙,患病率58.6%,在1~2年级学生X光检查中,有30%的学生心影程度不同地有异常改变,据临床观察分析是由于水质所致。因此,1987年农场筹集资金为第二生产队和第三生产队各打了一眼深水电机井,建立集中供水点,居民担水到自家。
  1989年,农场请通河地质队为二队又新打一口 180毫米口径,深90米的机电井,并对二队实施了供水改造。1990年,第二生产队的居民全部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1991年 8月,又专门铺设了由二队到二队北山的自来水供水管道1 200延长米,解决了牛队人畜用水问题。
  1990年 6月,发动机关和场部各单位职工再一次会战,接通了由场部至第三生产队居民区自来水管道。
  至此,全场居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北山地区建成场区自来水水源地。
  随着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而且单井运行经常发生故障,不能正常供水。因此,1988年聘请通河县打井队打了第二眼口径300毫米、深120米的水井。1990年 6月,乳品厂建成投产后,用水量大幅度增加,1991年打了第三眼口径为 300毫米、深90米的机电井,缓解了供水不足问题。但长期的大量开采,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使得这三眼水井底部出现漏斗现象,严重影响了供水能力。2000年又增打了一眼口径300毫米、深90米的电机井。
  深井自来水较好地解决了水的含氟量过高的问题,但水中含铁量仍严重超标,超出国家饮用水含铁指数0.3毫克/升的24倍。由于深水井经过多年的运行,缠丝过滤器和卷板井管受水中高氧化物的侵蚀,使井管腐蚀严重,并堵塞过滤器,水量逐年降低,含铁化合物的沉淀现象相当严重,铁质锈沫增多,井水混浊,有时甚至发生管道堵塞现象,虽经人工、机械多次掏洗处理,均无济于事。场区居民住宅自来水管线为塑料管,安装质量差,经常漏水,管道失水严重。为杜绝这些隐患,从1998年起农场投资45万元,对农场自来水供水设施进行再次改造,整个工程历时两年。1998年,对原供水水塔进行改造更新,安装了牡丹江生产的先进水处理设备,有锰砂过滤罐、反冲洗泵、空气压力罐、上水泵 2台等配套设备。1999年,重新维修了主供水管道,安装了经久耐用的标准塑钢管2 000余米,更换了原来的塑料管。
  2003年,在中药厂院外南侧又打井深 100米,出水量15吨/小时的电机井1眼,10月末检验合格,开始并网使用。
  2004年6月15日开钻,在第二作业区打井深120米、出水量20吨/小时的机电井1眼,并新建井房1座,安装过滤设备1套。10月,二区居民吃上了物理、化学指标全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深井水。
  水质坚持定期检测。农场于1998年9月、2002年5月、2004年6月和2005年 8月先后4次委托哈尔滨市卫生防疫站、大庆市环境检测中心站和黑龙江省公共卫生监测检验中心等单位检验水质。综合几次检验结果,32项指标中有 4项超标,分析其原因:高锰酸盐超标是井口附近地下水污染所致,再使用一段时间估计可以改善;氨氮超标是深层水普遍存在的问题;铁和锰超标源于地层构造,可采取适当措施去除。综合结论为水质良好,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的要求。
  二、供应
  建场初期,居民从手压机井挑水吃。1972至1983年底,全场用机械钻井共13眼,其中场部地区5眼,一队2眼,二队2眼,三队1眼,八队1眼,北山2眼,场部地区建有“水楼子”,各生产队建“井房子”(群众的习惯叫法),是供抽水和容纳水池(罐)集中供水的地方,居民到这些供水点担水。1977年,农场安排服务队职工王德岭用水车(一头牛拉着个大水罐)给用户送水,有偿服务,每挑水收 5分钱,方便了很多居民,并缓解了挑水得排队(有时要等半个小时)问题。从1986年起,自来水代替了担水,送水车也完成了使命。
  1988年以前,自来水的供水方式是使用压力罐,采取两级提水方式,由于水位差较小,压力罐压力不足,造成供水不畅,以至于场部地区不得不实行分片供水。1987年,农场请来了河北省施工队,修建了一座高25米,容量75吨的自来水水塔,1988年水塔完工投入使用。较好地解决了供需之间的矛盾,提高了供水能力。同时也解决了使用压力罐供水时间长、费用高的问题。
  北山水井主要供应场部、一区、三区、北山居民区及场内各附属单位的用水,楼区供水未出现故障。1997年,乳品厂停产,水量出现剩余,供水区域扩大到相邻农村三站乡北屯。第二作业区一直使用压力罐,采用两级提水方式供水,供应二区居民区及二区北山养牛场的用水。
  三、管理
  1985年以前,场部地区水楼子由场办公室管理,安排 1名职工看管,各生产队井房子由本队管理。
  1988年,场部在街道委员会设立自来水专职管理人员,首任管理员为李军,1989年由刘汉义负责,1990年又由李军负责。1991年,农场正式设立“自来水管理站”,李军任站长,配备工作人员4人,负责管理保证供水等具体工作。1991年4月,农场办公室下发了《自来水管理的若干规定》,对自来水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自来水管理站从1991年开始,费用实行“自养、自用、自负盈亏”的三自承包的管理模式,管理上隶属于街道委员会,经济上独立核算。1992年,由方建兴任自来水管理站站长,工作人员 4人。1993年,自来水管理站对外改称“自来水公司”,由方建兴任经理。1995年,自来水公司又更名为自来水管理站,并从街道委员会划出,变成独立单位。2005年,管理站设7人,方建兴任站长,统管全场(包括二区)自来水事业。
  自来水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对保护供水设施、节约用水、各项用水费用收缴有明确规定。水费由自来水管理站自行收缴,1991年按每人每月收0.8元;每头猪每月收0.8元;牛、马每月收1.00元(只收 7个月、一季度一收);工业、饮食业、建筑业及其他临时用水单位,按每吨收1.00元水费;职工建房用水按每平方米0.20元收费。
  1993年,由于电费增加等因素,调整了水费价格,每人每月收自来水费1.10元;猪1.10元,牛、马每月收5元(只收7个月)。各企业单位按水表字收费或按前一年水费标准收费,水表费用各单位自己负责,工业、饮食业、建筑业及其他临时用水单位每吨收1.20元,职工建房用水按每平方米0.5元收费。
  1994年,收费标准调整到每人每月2元;每头猪每月2元(收6个月),每头牛、马每月收7元(收7个月),建房按每平方米1元标准收费。收缴水费用于各项管理费、设备维修、水泵更新、取暖费、泵房与水处理车间房屋维修、设备的折旧费、工作人员工资、购置锰砂等水处理用品。1999年下半年,由于各项费用(水处理费用)增加, 加大了吨水成本,水费调整至每人每月2.5元,猪2.5元,牛马仍按以前标准收。
  水站年均收支基本达到平衡,按“以水养水”的经营方针,贯彻服务第一的宗旨,保证了全场居民正常用水。
  站长方建兴是1969年来场的上海下乡青年,其爱人王凤芹是从哈尔滨市来场的下乡青年,在 600名城市知青中扎根农场的唯有这夫妻二位,近10年来,又在自来水事业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鞠躬尽瘁,默默地奉献着。供水是连着千家万户的生命事业,随着设备老化,故障频发,地下水资源渐缺,供水成本提高等因素,自来水管理的难度相对加大。方建兴带领水站几名职工,把为职工服务作为宗旨,克服种种困难,保证供水。为降低供水成本,在创收上动脑筋,对外承包打捞、修井、安装暖气,最多时一年能从祥顺乡、兴隆等外地创收 5 000多元,是农场合理化建议奖金的获得者、多年的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