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物质生活

第三节 物质生活



                   第三节 物质生活
  追求时髦不仅是农场人生活上的享受,更是提高了人们的审美品位。时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时而新潮、流行,时而落伍、复旧,让人们在衣、食、住、行、休闲、娱乐诸多方面不断地追求着,特别是衣着和饮食有惊人的更换速度。这使人们在一年四季里享有适宜的心情,感悟无限的生活乐趣。
  一、衣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工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居民的穿著服饰由单一低档的“温暖型”向多变的高档的“时髦型”发展。一是由一衣多季变化为一季多衣,春季有毛衣、线衣、西服;夏季有纱衣、丝衣、套裙装;秋季有衬衣、风衣、休闲装;冬季有羽绒服、皮衣、大衣、裘皮装。二是由单调颜色变化为五彩缤纷,五六十年代,中国被黄、蓝、黑笼罩了20多年,时下,不仅女人的服装色彩鲜艳,男人也不示弱,在蓝色、棕色、绿色、白色、红色各色系中挑选。三是由低档变化为高档名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习惯早已成为历史。孩子们也不再改、捡大人的衣服了。衣服质料出现皮革热潮,漆皮、真皮或磨砂皮的皮衣、皮裙裤、皮手套、皮鞋、皮帽……几乎人人都有皮质衣着。四是由单调变为款式多样。当今,要根据时间场合选择穿戴,工作时间有职业装,工余时间穿休闲装,出差会客穿礼仪装,参加体育活动要穿运动装,洽谈业务穿标准装。工商、土地、环保、交通、安全、公安、法庭、武装等国家职能部门都按国家统一式样制作工作人员标志服,有的行业,如警察几次换装,由蓝色改成绿色,2000年为了与国际接轨,换成黑蓝色新装。学生由学校统一制作校服。
  “露装”是服饰的新风采,不仅表现在广告、时装表演、演唱会上,大街上袒胸露背、裙裤高悬的女士也越来越多,有的人连腰、脐也不当成神秘部位了。
  街上的时尚流行以惊人的速度新旧更替,上海APEC会议之后,唐装充斥大街小巷时,丝绸质料的中式唐装,从尘封的衣橱里被翻捡出来,老裁缝又挂起“专做旗袍”的招牌,流行加上传统,女人的时尚是五彩缤纷的。男人的服装相对单调些,但是西服、领带、T 血衫、夹克衫,再挂一部手机,也不逊色。
  一种鞋底竟然厚达10厘米的新式高跟“松糕鞋”在女人足下风光了几年,而秋冬季节显得格外柔软舒适的还是真皮或仿皮材质的各种款式的靴子,再搭配以长短不等的各款式皮裙,体现出女人足、踝、腿部流畅的线条美。
  人气最旺、经久不衰的牛仔服饰,显得性感、纯朴、乖巧,在时尚界站稳脚跟是因为它有着简单而又富于变化的特点,一条简单的直筒牛仔裤永远是搭配服装时的最佳选择。2004年初冬,深U字或V字领两件套针织衫,配衬衫和小丝巾,使女人显得成熟、性感、婉约。
  二、饮食
  亘古至今,餐桌始终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场所。进入90年代,酒风越来越盛,结婚宴、生日宴、满月酒、同学会、升学宴、当兵宴,五花八门,从家庭团聚到朋友聚会,从民间宴请到官场接送,不仅头面人物奔忙于酒局之间,就是普通百姓也常常是推杯换盏。餐饮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也掺杂着许多陋习。
  改革开放以后,居民饮食质量普遍提高,讲究营养,有几个明显表现。一是人均主食的比重明显下降,人们常说“没菜费饭”,现在副食丰富,“肚子里有油水”,副食的比重超过主食。二是食品消费的粗细粮结构明显变化,大米成为主要粮食,占消费的 65%;其次是白面,占 30%,吃小米、玉米馇子、粘豆包,算“吃新鲜”,换口味。三是营养状况明显改善。鸡、鱼、肉、蛋、禽和奶类等享受型食品逐渐增加, 人均蛋白摄入量70~80克/日,苹果、桔子、香蕉、梨、菠萝、葡萄等多种水果应有尽有,只要外地有,农场就有,只要商店有,家庭就有,恩格尔系数可达到小康标准。四是饮品明显丰富,易拉罐、玻璃瓶、塑料皮等多种包装的饮料,诸如健力宝、荔枝、冰茶、可口可乐、雪碧、椰子奶、各种果汁,不下几十种,品牌不断更新换代。纯中纯、完达山、绿川、参谷山泉、景田、南波万等多种品牌的瓶装矿泉水,既卫生又方便携带,倍受百姓欢迎。
  “无酒不成席”,餐桌上白酒、啤酒、色酒,任其选用,酒量大的可以样样喝,称为“陆、海、空全线出击作战”,一些人编了很多酒的典故,作足了酒功、酒德、酒情、酒趣、酒韵、酒事、酒诫等酒文章,丰富了酒文化。有的人喝了酒神采飞扬,精神畅快,品尝酒中情趣,感受世间其乐无穷;也有的人喝过了量,神志狂躁,肆行无忌,借酒撒疯,原型毕露,丧德误事。
  岔林河人很讲究吃,也很会吃。红白喜事大摆宴席,一般要上16道菜,就是请人帮工干活,没有鸡鱼的招待饭也拿不出手,吃的艺术造就了一批没有职称的民间厨师,炖、焖、煨、溜、烩、炒、熏、酱各种烹饪手段兼用,菜讲究色、香、味、形,原料讲究鲜活和色彩搭配,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大骨架炖酸菜、排骨炖豆角和猪头焖子、片肘花、熟食拼盘、家常凉拌等东北传统菜,令人百吃不厌。有着东北特色风味的“四烀一蒸”既有香气,又有营养,苞米、窝瓜、茄子、土豆烀好了,再蒸上一碗鸡蛋辣椒酱,一揭锅,土香风味四溢,让各种层次的人(尤其是城里来的人)大开胃口。时下,人们又追求起天然的、野生的、无公害污染的绿色食品,意在防癌。“小烧酒、小笨鸡、山鲜菜、野生鱼”是最受青睐的饭店菜谱。时下,一般职工家庭也不是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了,一年四季可享用到各种鲜菜、细菜、特菜,有当地大棚生产的,多数还是从外地贩运来的,蔬菜品类齐全,应有尽有。
  受百姓欢迎的还有正在兴起的烧烤涮,朋友聚会、招待客人在酒足饭饱之后,免不了再到烧烤店消费一番,实际是消遣、聊天,否则难以入睡。既俗又雅、既传统又流行、既省事又别有风味、既方便家庭又适合饭店的吃法,还是三锅(涮锅、火锅、砂锅),尤其在冬季,把汤菜提高了档次。2000年前后,烧烤店火热起来,场部地区就开了9家。2005年5家烧烤和 2家锅子店生意兴隆。
  人们的传统节日食品发生了巨变,端午节家家户户包棕子,大枣、葡萄干、豆沙、花生、糖,馅料比以前丰富多了。农历正月十五吃元宵,市场上以“李氏汤圆”、“科迪汤圆”等品牌为多,馅有豆沙、枣泥、芝麻、花生、核桃,味美可口。腊八节要吃腊八粥,通常将米类和豆类凑够 8样,再配以红枣、莲子、桂圆,吃时加糖,清香甜美。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日子里赏月品尝月饼,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月饼不下数十个品种,莲蓉月饼、双黄月饼、水果月饼,还有虾仁和肉类的,营养丰富,价廉质佳的品种易被大众接受,有绿色食品标志的无糖月饼更是受欢迎的系列品牌。包装是促销的重要手段,纸盒包装居多,还有竹盒、铁盒、塑料盒、木盒、漆盒、草编盒, 各种包装任其挑选,每盒价格在10元~500元不等,是馈赠亲朋的佳品。西方食品蛋糕进入中国已有百年的历史,70年代,8 分钱一只的小蛋糕鼓励着成绩优异的孩子,80年代,奶油蛋糕异军突起,大酒店的自助餐、家庭聚会、馈赠亲友多了一样“洋货”,更是祝贺生日必备的礼品。时下的蛋糕外形自不必说,除了几何图形外,还出现了各种象形蛋糕,现买现做,标上主题字样,传统食品不断创新。2005年,农场有蛋糕面包坊1处,月饼加工点3处。
  三、生活设施
  “干柴、细米、不漏的房屋”是过去人们向往的生活条件,而今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住房是生活设施的硬件。1987年,农场改革住房制度,住宅按有限产权作价,全部转让给职工个人,取消了公房分配制度,职工自建房屋标准明显提高。危房全部被淘汰,建场初期的泥草房所剩无几。居室内部装修向着现代化生活方式发展,家家安装电灯、电话、自来水、有线电视、土暖气。1989年,职工苏永录首开先河,建起一座商业小二楼。1995年,米厂干部郑广江,盖起了 280平方米的住宅小二楼。2001年和2003年,农场招商引资先后开发职工住宅楼各1栋,80户居民住进楼房。2005年已经招商完毕,2006年继续开发建设住宅楼。
  职工家庭的耐用消费品,由低档向中高档发展, 拥有数量成倍增长。传统的老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收音机) 已经不当重要财产对待了。90年代以后,进入家庭的新四大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冰箱),尽管仍然是居家生活的必需品,但已成为普通型财产,无消费热点。1995年前后,一台价格3 000元的彩色电视机,2005年已降到2 000元左右。享用型财产在家庭正在日益扩大,组合家具、沙发床、摩托车、照相机、录放机、影碟机,特别是各种电炊具(电饭堡、电炒锅、多功能电热锅、电磁炉、微波炉等)、热水器、燃气灶,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电子计算机也进入了一些家庭。“几大件”的概念模模糊糊,再也无法确定。
  当今,出行又快捷又方便,场柞、场北两条自养公路连接地方公路、国道,两台大客车在农场和省城哈尔滨市对开,中巴、面包和各种小型个体出租车络绎不绝。2005年从农场坐到通河镇(18公里)5元钱一位(包车50元),骑自行车上通河办事的人很少了。
  居民做饭、取暖燃料丰富,冬季取暖主要是煤(烧暖气炉子),烧炕或做饭用木材拌子,因木拌子逐年减少,秸秆(稻草、豆秸)也是少不了的燃料。平房住户家家备有液化石油气罐,燃气灶做菜,电饭锅做饭,省时省力,减轻负担,个把小时可以做好饭,家庭主妇真是有了福分。楼区实行集中供热,炊事更是电气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