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俗话(流行语)
第二节 俗话(流行语)
第二节 俗话(流行语)
俗话作为一种口头流传的形象的定型的语句,是人民群众的口碑,反映着时代的风尚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一句句曾经流行过的话语,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印记。
1、待业、下岗、再就业。到了劳动年龄, 具有劳动能力而未能安排工作成为非就业人口的现象(多数为毕业生或青年),在80年代末称为“待业”。90年代后,改革进入精减机构、人员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实行转制经营,离开原工作岗位的富余人员称为“下岗”。同时由于自谋职业或重新择业,出现了“再就业”一词。
2、打工。由于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人口,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调整和发展造就了大量就业机会,这就为农民涌入城市“打工”提供了可能,后来,该词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展,很多处于雇用地位的人都自称“打工者”,表现出了人们对自身生存状况的再认识。
3、第二职业。80年代末期,随着人们商品意识的深化, 一些人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去兼职,再谋求一分经济收入,称为“第二职业”。
4、官倒。80年代末,一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钻国家价格 “双轨制”的空子,倒买倒卖市场紧俏物资,从中牟利,群众称之为“官倒”。几年后,国家明令取消了这种现象。
5、理解万岁。这个口号最初由北京大学的学生提出来, 后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云南老山前线的战士中开始流传,再后来就流传全国了,反映人与人之间渴望相互理解与尊重的社会背景。
6、跟着感觉走。是台湾歌曲的一句词, 在80年代中期成为青年人的一句口头禅,反映一些青年的一种迷惘心态。
7、个体户。指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个体经济户。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是多种所有制并存,个体经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很快。家庭农场职工专营或兼营的各业经济,在农垦企业内部也称“自营经济户”,职工利用房前屋后或荒坡经营的各业也称“庭院经济”。
8、独生子女。我国在70年代后期开始提倡并要求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称为 “独生子女”,后来“计划生育”又被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9、透明度。原指物质透过光线的能力,也指水的清澈程度。 后来引申指社会政治民主化程度和办事的真实程度。这是领导讲话的常用语。
10、阴盛阳衰。中国体育到了世界赛场,女子项目很风光,而男子项目上去的却很少。又见,电线杆、宣传栏、厕所内到处贴着(药店门口设服务人员散发着)全是滋阴壮阳的广告,再加上女人在家庭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现象,“阴盛阳衰”成了时髦话。
11、盖帽了。从北京开始流行的方言,指人和事都非常好。
12、卡拉OK。“卡拉OK”70年代发祥于日本,80年代传入中国,并迅速风靡全国。这种借助伴唱音乐自唱自娱,雅俗兼备的娱乐方式,如今成为公众聚会、家庭休闲的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13、下海、分流。国家公职人员与原单位脱钩,以公民身份经商、搞实业,出现了1993年的投入市场大潮,社会上广称“下海”。机关干部精减后,从事经济、科技、外贸的第一线搞第三产业,出现“分流”一词。
14、哥们儿。随着社会潮流的日常生活化、世俗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喊同志称呼的少了,哥们儿成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专用术语。
15、双休日。从1995年5月 1日起,全国实行了每周5天工作制,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双休日”这一新名词就应运而生了。
16、打假。假冒伪劣产品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国务院从1990年起就正式向假冒伪劣宣战,每年 3月15日是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打假的集中日。1992年开展“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1993年实施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就是“打假”。
17、上网。指利用计算机(又称电脑)进入互联网及其相关的活动,人们可以在网上电子商务、娱乐休闲。
18、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
19、“兼职”、“保安”、“导游”、“钟点工”显示职业多样化。
20、“物业”、“灯饰”、“地价”、“小区”表示住房有新的追求。
21、“高校扩招”、“素质教育”、“社会办学”反映人们受教育的渠道越来越宽。`
22、“网友”、“网吧”、“电子商务”、“宽带”、“因特网”、“短信息”等电信新词语不断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