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名录
四、地名录
四、地名录
农场的地名有行政区划、居民点等与行政相关的有法定标准的命名,如某某分场、某某生产队、某某排干、新生总干、丰产桥、通江桥、杨水壕等等。还有一些民众公认的习惯称谓,如大通河农场、王家油坊、西场子、马号、猪号、院里、黑加伦地、大肚子地、双管涵洞、老果园、沙岗等。还有些地名的由来令人揣测,但已无凭可考,如:瞪眼沟、干沟子、鲫鱼泡、弹弓泡、黑鱼泡、淹死鬼泡等等。
王家油坊
据说在清末民初,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在此开荒种地,家里还经营着油坊。当时经常有人到这一带打猎,当有人问起。“今儿个你到哪里去打猎”时,猎人便说去了“王家油坊”。此后,几经传说,这块土地便以王姓经营的油坊为名传开了。
日本鬼子侵占东北后,实行并屯,王家的房子被烧了,姓王的一家也搬走他乡。解放后,又有人来此开荒种地,到1954年,这里仍有三间草房和十几个马架子。
1954年,省公安厅决定扩建五县联营劳改农场,开发王家油坊,修建新生总干和一、二排干等水利配套工程,引岔林河水大面积种植水稻。水利工程完工后,于1955年10月下旬把农场场部由大通河农场(现二队西场子)迁往王家油坊,成为农场驻地。因按建场初期规划引岔林河水而起名为“岔林河农场”,而王家油坊这个老名称仍延续下来,至今在场内外传称。
片泡
农场第三作业区家属区以东,跃进泡以西,联合村、柞树村以北的这块约有 2万多亩的沼泽地,岔林河人称它为片泡,也叫东部涝区。
建场以前这里是无边无际的荒原,大漂垡甸子。自然植被生长着小叶樟、芦苇、乌拉草、塔头等多种野生植物。动物有野兔、狐狸、狍子、狼、黄鼠狼、老鼠、野鸭子、大雁等10余种。
1954年秋,五县联营劳改农场扩建时来此踏看,远远看去,一片洁白,走到近前,才看清原来是大片大片的芦絮,走进片泡不远,就有人陷进了漂垡里。这块地方当时因无路可走,又望不到边,映在眼底的只是一大片泡泽,为了便于识别这片资源,不知是谁当时就根据现状给它起了个“片泡”的名字,一直延续至今。今日东部涝区已被开发起来,经过综合治理,变成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路沟渠河汇成网,平均垧产超过万斤粮”的东大粮仓,“东部涝”变成“东不涝”。
天鹅泡
1969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沼泽地,虽然它的面积不如片泡大,但它的名字,它的美丽,特别是生长在这里的动植物却永远让人们难以忘怀。
据农场老人讲,天鹅泡周围不但生长着跟片泡一样的植被,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当春夏季来临,成群结队的白天鹅在这里栖息,还伴有鸳鸯、狐狸、黄狸等十几种动物,其中以白天鹅最多,顾名思义,人们不约则同地称这块地方为“天鹅泡”。1980年以后,天鹅泡逐渐被开发成耕地,1987年农场再次治理天鹅泡涝区,在科研站基础上建成六队,作物由旱田改成水田,昔日“天鹅泡”名字犹在,景观却又是一番了。
北山
北山不是山,是距场部中心北部1.5公里的制高点,海拔为109米,是比场区平均高 4米的一个陡坎,路经场北路北山段感觉犹如上下山一样,北山的名字习惯自然地传开。建场以来,在北山先后建起窑地、服装厂(当时称成衣铺),70年代建糖厂,80年代建酒厂、乳品厂、药厂。深井和自来水塔建在北山,是场区自来水水源地,形成农场的工业园区。从1967年开始陆续进户,现在成为有70户住户的居民点。经过近20年来多次修路,陡坎也变成感觉不到的缓坡,但是,地名还是“北山”。
猪号
农场养牛基地建在二队“老猪号”。1970年以前,农场为大力发展养殖业,进口了一批哈白猪,猪舍就建在距二队 1公里靠近北山边的山角下,当时那里只有一间破草房和一口水井。因为环境卫生和便于放牧,在那个历史时期,人们习惯性地把养成马的地方叫马号,因这儿养了很多猪,所以也就称起了“猪号”。在此地烧过酒、养过鹿。1990年开始建奶牛舍,成为奶牛场,2000年转产肉牛业,成为农场养牛业发展基地,是农场的畜牧园区。二队老猪号的名字将被牛场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