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一章 概述

章下序



  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院,始建于1957年9月,到这部院史的下限—1989年,整整经历了三十二个年头,在这期间,五易院名、三迁院址、四次改变隶属关系,走过一条艰苦曲折、亦兴亦衰、坎坷不平、大起大落的创业历程。
  这部《院史》,没有过多地记述当年拓荒时茹苦含辛的动人情景,也没有详细叙述当年鏖战在亘古荒原的先辈们,所付出的血汗代价,只是实事求是地记载了黑龙江垦区农场群,创建时的一些测量、勘察、规划、设计的情况和能记忆起来的参与人员。目的是想通过这些实实在在地辛勤劳动,为后人展现一幅艰苦创业的动人画卷。《院史》通篇贯穿了奉献、拼搏、无私、负重的革命精神,与其说是一部史料,莫若说是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农垦勘测设计院的建立,是先辈们从弯路上拐回来后才想到的,是科学与非科学的较量中产生的,是在一场场沉痛的教训中呼唤出来的。勘测设计院的诞生,是北大荒科技兴农的最早实践。因此,这部《院史》,也应该是黑龙江垦区的大半部科技兴农史。
  从1947年创建第一批示范性机械化农场一通北、宁安、赵光三场以来,历经十年朦胧曲折,到处插旗开犁,不断碰壁,这才使最早的拓荒者们明白,在建场以前,必须进行科学的勘测设计,否则将事倍功半。
  农垦勘测设计院的先辈后人,谁都忘不了1957年9月17日这一天,这是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院的生日。当时的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指示:立即成立“农垦部荒地勘测设计院密山分院”,为即将出现的国营农场群择地选址,寻资探源。从那时候起,向北大荒进军的宏伟战役中,才有了较健全的勘测设计队伍,黑龙江农垦事业的躯体中,也开始增添了又一股科学技术的血液。
  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院,从诞生到现在,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这部《院史》,就是按照这四个时期,以编年体,纵向叙述下来的。
  从1957年9月到1962年底,这五年,在《院史》中称为“农垦部时期”。院的行政隶属关系归农垦部,院址在密山县裴德镇。这五年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踏查原始荒原,为建立国营农场群,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地形、地质、水文、土壤、资源和建场规划设计。这五年是最艰苦的五年,勘测人员所到之处,几乎都是荒无人烟的沼泽或丘陵地区。勘测设计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其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孕育着北大荒人精神,《院史》本应该在这方面多着笔墨,为后人留下几页宝贵的精神财富,遗憾的是,由于人员的离散和风云变迁,许多值得记述的情节,不能完整地纳入《院史》,实在是编史者引以为憾的,好在部分老前辈还健在,提起当年他们还记忆犹新,1987年在纪念建院30周年的活动中,他们写了几篇珍贵而简短的回忆录,编者将其纳入《院史》,另起一章,弥补了这部《院史》的欠缺,俾使这部《院史》有了承上启下、顾往而励今的可读性。
  从1963年1月到1969年7月,这六年半,在《院史》中称为“东北农垦总局时期”。1963年5月1日,农垦部下达[63]垦办真字第30号文件,决定将“农垦部荒地勘测设计院第一分院”,归属东北农垦总局领导,并改名为:“东北农垦总局勘测设计院”,院址由密山县迁到佳木斯市。
  这段时间的前三年半,是全院按照建院程序,以科学为依据,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逐步走上正规的开始,1964年以来,先后制定了《国营农场水利规划设计文件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勘测设计院各单位职责范围》、《可垦荒地资源资料汇编外业工作的补充规定》、《国营农场土地规划设计图例符号编制说明》、《关于水利工程定线测量工作的几项暂行规定》等业务管理条例,使全院各项专业工作有条可依,有章可循地运转。工作刚刚走上轨道,那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就降临了。农垦勘测设计院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单位,在劫难逃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摧残,各种规章制度被砸烂,工作也无法正常开展。
  这一时期的前三年,主要完成了“三片五点”的勘测设计。三片是指萝北片、密山片、虎林片,五点是指八五二、八五三、宝泉岭、五九七、七星,五个农场的工作点。“三片五点”的勘测设计,为垦区东部主要农场,奠定了基础。另一项主要成绩是完成了五项重要科研成果,这就是:友谊排涝试验站排水试验观测、泥炭地基筑坝试验分析及实践、应用航片进行土壤普查、排水模数观测与分析计算、土壤改良试验研究,这五项成果,对垦区科技兴农、加速垦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地进行抗旱抗涝,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遗憾的是,那场政治风波,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来临了,即将完成的科研成果,在功亏一匮的关键时刻,被迫停顿,使智慧与精力、血汗与生命换来的果实,毁于一旦。最使人痛心的是友谊排涝试验站排水试验观测的那些资料,当时已分别按28个观测项目整理成册,这些珍贵的科研成果,将对三江平原排水理论的研究、排水措施的选择,大面积沼泽地的治理,都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但1967年7月试验人员全部被集中到佳木斯参加运动,那些资料由于无人整理保管而失散。同时土壤改良试验成果资料,也遭到同样的命运。
  “文革”期间的勘测设计工作,主要是密虎荒区勘测和兵团六师规划。这期间只有少部分技术人员外出执行任务。《院史》中提到正在文革期间进行的密虎电力联网工程设计,这项工程主要是解决垦区东部八五二等20多个农场和林场局的用电问题,联网后不但解决了这些场的急需用电,而且经济效益可观。这项工程是农垦部和林业部合建的工程,工程量大,涉及面广,1966年由国家批准施工,那时正是文革向纵深发展时期,许多科技人员下放到农场“改造”,主要领导已被夺权,造反组织又不管,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工程技术人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于1967年完成设计任务,1968年工程所需材料备齐,正要开工之际,当时的兵团领导以战备为名,下令改线,由密山出线改为由七台河方向供电,在大株山里建变电所,向三、四师送电。于是集中人力、物力,盲目向大株山里开工架线,历时一年,建成60千伏线路79公里,工程完毕后,等了多年则无电可供,最后只得全线拔杆,返回密山送电。类似这样的事,还有许多,既劳民伤财,更延缓了农场的发展,这些教训是应该永记不忘的。
  从1969年8月到1976年2月,这五年半时间,在院史中划为兵团时期,地址仍在佳木斯现址。当时东北农垦总局正式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7月,兵团开始组建勘测设计大队,1970年1月22日正式成立,原来的东北农垦勘测设计院,缩编为“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设计大队”,建制变更,单位的级别降低。到1972年9月,又将兵团勘测设计大队改为兵团设计院。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现役军人掌权,强调战备和执行命令,工程技术人员不参予咨询和决策,以致垦区有些工程项目决策失误,损失很大。
  兵团组建后,强调战备,增将建院十年积累的大量勘测设计资料,转移到带岭三线,以致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如:土壤剖面记载表、建场初期的规划和设计资料以及历年支援垦区的勘测设计资料,多被烧毁。
  兵团时期,也进行了不少勘测设计工作,并且业务范围有所扩大,完成的主要单项工程有:抚远荒区的水准导线测量、一师、六师水利土地规划、带岭和佳木斯市的战备坑道测量、关门咀子水库地形图测量,浩良河化肥厂寻找水源和厂外给排水设计,兵团跃进山钢铁厂勘测设计、云山水库续建设计、绥滨抽水站和灌区勘测设计、江川抽水站和灌区勘测设计、兴凯湖岗闸勘测设计、林源毛纺厂设计,24团面粉厂设计、兵团炼油厂和钢铁厂土建设计以及大兴安岭地区,欧肯河新安湖水库设计等。
  在完成这些勘测设计工程中,许多技术人员,发扬了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从1976年2月,到1989年12月(院史下限到1989年12月),《院史》中称为国营农场总局时期。这一时期,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通过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等一系列得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全院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由于生产建设兵团撤销,成立了国营农场总局,院名亦改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勘测设计院”,1987年为了适应改革,走向社会,院名又改为“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院”。
  这一时期,由于全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振兴政策,全院不管在思想精神面貌、业务工作效益、组织设备建设、科学研究成果等各方面,都呈现欣欣向荣局面。这一时期,院承担的重要任务是:筹建四个现代化农场,根治五条河流,以及三江平原国家科研攻关等重大勘测、设计、科研课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院党委先后将下放到农场接受“再教育”的十一名专业技术干部调回,安排到本专业岗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几年来,党委先后推荐了六名有业务专长、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担任院级领导,提拔了51名知识分子担任科室领导。
  院党委还把改善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先后盖起了办公楼和家属住房,高级知识分子,都住上了三室一厨。院党委还帮助知识分子,解决了30对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还为知识分子的子女就业以及知识分子更新和业务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所有这一切,极大地调动了全院职工的积极性,大家都说:“这回可有了用武之地,报国有路,报党有望了”。
  院工会,于1980年2月恢复工作。全院已有会员361名,工会恢复工作后,立即召开了首届工代会,选举产生了院首届工会委员会。
  1979年5月30号,召开了第一次团代会,选举产生了院共青团第一届委员会。  
  1982年9月18日,院首届职代会,讨论通过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规划》,对精神文明建设,作了具体部署和安排,党、政、工、团在建设精神文明方面,齐抓共管,主要是加强党团建设。1987年7月2日,在院第二次党代会上又通过了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抓“学雷锋”活动,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院新建了图书阅览室,“职工之家”、“青年之家”、“老干部活动室”,每年“五一”、“七一”、“五四”、“三八”等节日,都开展传统教育、评选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工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和三八红旗手。
  精神文明建设,改变了全院职工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面貌,一扫过去的暮气。
  在计划与技术管理方面,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制度,1989年5月29日,成立了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正在向现代化管理过度。
  从1982年初,总局开始对院实行差额预算,允许院承担勘测设计任务时收取少量费用,作为差额预算补贴,改变了院对外执行勘测设计任务不收费的做法。  
  根据《全国工程勘测设计单位资格认准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院于1986年初提出申请,经黑龙江省建委和中央农牧渔业部同意,1987年4月13日由国家计委批准为甲级勘测设计院。1987年5月15日又经测绘局批准,向院颁发了《测绘许可证》,省准许院承担三项测量任务,即:四等大地测量、平板仪地形测量和工程测量。
  院从1987年9月开始,改传统管理为全面质量管理,经历了计划准备、强化推行、检查改进、总结自检四个阶段,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QC小组活动,已经登记注册的处室队QC小组37个,占全院班组的74%。1989年9月12日,黑龙江省达标验收委员会认为我院推行TQC已基本具备了达标验收条件,准备验收。  
  改革后,勘测设计成果质量明显提高,1987~1989年,完成的424个主要工程项目,合格率为100%,其中优良品率分别为88%,87%,90%,三年中获得总局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有10项,经济效益逐年增加,1987~1989年,总收入由年207.6万元,提高到312.6万元。人均产值由0.63万元,提高到0.94万元。
  这一时期完成的主要勘测设计工程有:三、四等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和定线测量、佳木斯松花江公路桥施工平面控制测量、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图册编绘、三江食品公司厂址测量以及水文和工程地质勘察、延军水泥厂大理岩矿勘测、内蒙鄂旗土壤普查等。
  这一时期完成的以水利为主的综合勘测设计项目有:关门嘴子水库勘测和造坝报告、五个流域近期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勘测设计、四个新建农场的勘测设计、三江平原和垦区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综合农业区划、垦区水利工程大普查、垦区各场水利规划、水资源调查与评价、云山和蛤蟆通水库消险加固设计、江川农场东部排水站设计、八五二农场蛤蟆通灌区设计、黑松堤防勘测设计以及扶贫规划。
  在道桥勘测设计方面,主要完成了二抚公路(二龙山至抚远)、改线勘测设计,同三公路(同化至密山三村)勘测设计,依吉密大桥及七里沁大桥施工图勘测设计。
  这一时期,土建、电力规划设计,完成的项目较多,有代表性的主要工程有十项:农垦小城镇规划、大庆电大教学楼和综合服务楼设计,佳木斯造纸厂材料库设计、三江食品公司分离蛋白厂和污水处理设计、总局肉联厂扩建设计、尖山农场浓缩果汁厂设计,军川农场集中供热设计、北安一九三地区送变电升压工程设计、建三江地区电力规划、小水电站规划设计。
  这一时期,在完成综合性勘测设计的同时,还进行了20余项课题的科学研究工作,成果显著。如:曙光农场白浆土改良定点调查、气压栓塞压水试验器的实验研究、降雨径流模型研究、三江平原国家科技攻关、排水模数试验研究、别拉洪河主河道边坡整治试验、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振冲法加固软土地基的引进和实践、开展:相应用微机技术等。
  随着全院业务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深感原有的部分职工,干劲有余、智力不足,急需对部分职工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院于1982年,举办了初中语文和数学双补班,共培训78人次,经考试全部及格。与此同时,院还选送26名技术工人到国内院校深造,取得中专以上学历。对在岗工人,进行岗前岗后培训,共培训50人,现在都成了垦区测绘战线的主要力量。
  院还对科技干部,采取学历培训、外语培训和新技术培训。还引进了一些先进设备,采用新技术,提高勘测设计的工效和质量。
  为了拓宽业务领域,向国内外交流技术,院从1980年开始,派工程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先后七次,并开展了同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专业协作。
  1987年下半年,根据全国专业技术职称改革工作的部署和有关文件精神,到1989年底,评定高级职称科技人员61名,中级技术职称76人,初级技术职称114名。
  随着全院事业的发展,图书、资料、情报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情报资料室配备了专职人员。院现有图书两万册,历年订阅外文期刊22种,中文期刊248种。现有技术档案6112份,科技资料10255份,各种比例尺地形图20.6万张,航片、卫片和像片图等1.9万张,测绘资料档案905册,测绘原板690块,水准成果1865点,三江平原地区平面控制点2894点,三江平原1/250000透明图875幅。
  目前,农垦勘测设计院是全国30个情报网的成员之一,同192个勘测、科研、施工、制造厂家及大专院校,直接建立了情报交流关系。仅1989年,就收到科技情报资料302份。成立情报资料室后,每年都打印出一本情报专刊,从1986年起,已出四本,内部发行1000册,同时还编印《北大荒勘测设计》,已出刊四期,每期内部发行2000册。还不定期出刊院编印的《科技情报》,先后出刊42期,内部发行5550册,另外还出版一期译文集,内部发行2000册。这些学术上的资料,搜集和交流,对提高全院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层次以及院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全院设备能力增强,全员业务素质提高,经济实力也随之增长,职工文化生活、福利事业、卫生保健、离退安排,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现在,院领导又不断在经营管理机制、对外横向联系,挖掘内部潜力、拓宽业务领域等各方面,作了大胆而切合实际,稳中求进的改革,人心稳定,思想舒畅,发展迅速,成为黑龙江垦区的一支科技尖兵。
  这部《院史》的下限是1989年,正是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院急流勇进的年份,可以肯定,几年,几十年后的续史,将是农垦勘测设计战线上的一部有高度科学内涵,有超前管理艺术,有丰硕科技成果的勘测设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