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组织机构和人员组成
第一节 组织机构和人员组成
一、组织机构和隶属关系变更
1963年5月1日,农垦部下达(63)垦办真字第30号文件,决定将农垦部荒地勘测设计院第一分院归属东北农垦总局领导,并改名为东北农垦总局勘测设计院。至此,院由农垦部领导改变为隶属东北农垦总局领导,1964年春,院址由密山县北大营迁移至佳木斯市现农场总局机关大楼东侧,院属勘测大队仍留驻密山县。
1963年11月11日农垦部下达117号文件,同意东北农垦总局《关于东北农垦总局勘测设计院和农垦部水利工程局合并的请示》。合并后院名叫东北农垦总局勘测设计院。院机构设二室一处一大队,即政治处、办公室和业务室以及勘测大队。业务室下分土地规划、农田水利、陆地水文、水工建筑、房屋建筑和施工等组以及土工试验室。勘测大队下属测量队、钻探队、土壤队和化验室。另外,友谊排涝试验站直属院领导。政治处主任陈健顺;办公室主任官启升;业务室主任刘先鉴,副主任伯华和李重祥;勘测大队教导员赵景信,大队长周玉深。
1965年10月下旬,院根据总局的指示精神,在原室、队编制不变的情况下,抽出一部分勘测设计人员以队和组形式下基层组成三片五点,分别担负点、片上的勘测设计任务。三片是萝北、密山和虎林勘测设计队。五点是宝泉岭、七星、五九七、八五二和八五三农场勘测设计组。这些队、组人员派到点、片后,除户口和粮食关系迁往农场和县城外,工资发放和人员调动仍由院负责。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政机构被夺权,“造反派”成立“接管委员会”,不久成立了院革命委员会。
二、党、政领导和人员组成
(一)党、政领导
1963年5月,院名更改时,庄培久任党委副书记,陈林任副院长。同年11月11日院、局合并时,东北农垦总局党委任命苟成富任党委书记兼院长,陈林和祝源开任副院长。1965年5月陈林去北京治病,后调农垦部。1965年4月12日东北农垦总局任命陈兆舟为副院长。1966年2月苟成富调新疆工作。1966年3月16日,经农垦部政治部批准,王毅伦任副院长,周道仁也于1966年初任副院长。1967年2月,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党、政领导都被夺权。
(二)人员组成
1963年11月底,全院职工23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5人,技术工人27人,管理人员40人,勤杂人员20人。在工程技术人员中,有土地和水改33人,水文和水工专业16人,土壤调查24人,大地测量34人,地形测量10人,制图3人,土壤化验14人,钻探3人,房建3人。工程技术人员中有工程师6人,技术员76人。在技术工人中,有测工11人,钻工9人,制图工5人,化验工2人。和建院初期相比,测量人员减少了,土壤调查和化验人员增加了。
在1963年和1964年两年间,从全国各地分来88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武汉测绘学院16名,东北农学院23名,武汉水利学院12名,河北农大7名,山东工学院6名,其余来自吉林农大、南京农学院、清华大学、哈建工学院、江苏水利学院和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等。这些毕业生从事测量、土壤、工程地质、土地规划、治河工程、农田水利、水工、水文、施工、电力、公路、桥梁和工民建等13个技术专业。
1964年4月,东北农垦总局将合江农垦局的驻汤原测量队调归院领导,院测量人员增加60名左右。这时全院人数为330余人。
1965年10月5日,院实行设计革命化,向三片五点派驻勘测设计人员。院部(佳木斯)由原来130人减至62人,勘测大队(密山)由原来202人减至120人。下到点、片的常驻人员仍是院编制人员。
1966年4月5日,全院职工人数37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包括技工)306人,党、政和后勤64人。在各专业技术人员中,测量94人,地质勘察24人,土壤化验41人,土工试验4人,农田水利60人,土地规划32人,水文13人,水工16人,施工4人,房建3人,电气4人,道桥2人,绘图9人,在工程技术人员中有8名工程师。
1969年6月,全院职工382人,其中男298人,女84人,当时工程技术人员(包括技工)达330余人。7月文化大革命斗、批、改后期,全院下放劳动234人,留下148人,下放人员的绝大多数是各专业的技术骨干,他们之中的少数人在后期先、后又回到了院,而大多数人则留在农场、管局和总局机关,担负领导职务或技术骨干。如土壤专业下放人员张之一,现任八一农垦大学农学系主任和教授;土地规划专业下放人员汪锡德,现任红兴隆管理局农业处处长;杨沛林先任宝泉岭管局水利处处长,后调任农场总局水利局局长;廖智顺任宝泉岭管局水利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