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勘测设计工作

第三节 勘测设计工作



  1963年初至1966年5月,遵照农垦部有关《国营农场建场程序规定(草案)》等文件,院在合江和牡丹江两垦区进行大量勘测设计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一、测量、地质勘察和土壤调查
  (一)测量
  据1963年—1969年统计,完成测量任务共85项,在基本测绘中,完成三、四等水准测量2800.3公里。在专业测绘中,测绘各种比例地形图计409.29平方公里,其中比例为l/25000的53.8平方公里,1/10000的288.6平方公里,1/5000的37.2平方公里,1/2000的26.4平方公里,1/1000的2.39平方公里。1/500的0.9平方公里。修测1/25000比例尺地形图6799.0平方公里,修测1/10000的26.9平方公里,三、四等水准测量1323.3公里,沟渠定线测量4433公里。
  在基本和专业测绘中,三、四等水准测量共计4123.6公里,主要在八五二、八五三、五九七、友谊、七星和江川农场以及虎林地区等进行水准测量,建立一个统一的高程系统,为上述地区的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要参加者有张镇强、巩世宝、杨国庆、宋惠忠、宁福传、朱勇、陈本、余文昌、刘洪喜、陈淑峰、王希明、苏孔宜和谢跃金等80余人,技术成果审核主要由彭时贵、夏添祥和杨广前等负责。
  (二)、地质勘察
  主要完成了抽水站(友谊东西部、绥滨东部和黑鱼泡抽水站等)、桥梁(八五六、八五八和七星河桥等)、向阳涝区和八五三农场清河水库等项目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约500个钻孔,总进尺4700余米,主要参加者有毛承禹、邱铭芳、林树权、张双、李云甫、翟志和、王治英、孙绪荣、刘福林、李廷举和辛克才等30余人。
  (三)、土壤调查和化验
  土壤调查和荒地普查共完成79项任务,主要完成依兰、伏尔基(新华)、宝泉岭、五九七、八五〇、八五五、八五六、八五七、八五九、曙光、北兴、友谊和青年(共青)等13个场荒地资源复查工作,以及佳南、二九〇、二九一、五九七、集贤和八五三等8场的土壤详查工作,完成土样化验15835项次,水质化验712项次。
  二九一农场土壤详查外业工作是在1965年5月到11月进行的。参加人员有吴立予、王擎一和崔元吉等8人。这次调查针对农场存在的土壤沼泽化和盐渍化等3个主要问题,重点探讨涝因和盐渍化成因以及盐渍化对作物生育的影响,在土壤调查的同时,进行了田间作物生育调查、定点观测、盆栽试验和理化性质测定等。土壤调查面积共23万亩。土壤界线是在加密控制点的地形图上构绘的,平均1500亩耕地挖1个主要剖面,选择24个典型剖面进行室内全面理化分析,田间观测和化验盐渍土样品1028个,室内化验水样30个。提交的主要成果有该场1/25000比例尺土壤图和土壤调查报告以及盐渍化成因。盐渍化对作物生育影响和盐渍化土壤利用改良3篇专题报告。这是在垦区内第一次进行盐渍化土壤调查。
  在整理过去资料的基础上,统一汇编了牡丹江和合江垦区的比例尺为1/200000的土壤图和荒地分布图。
  土壤调查主要参加者有颜春起、文炳世、崔元吉、宁振亚、李玉仙、王擎一、陈瑞祥、陈琴笙、曹存富、李久兰和陶万才等20余人。成果审查主要有王锦珊、张之一和吴立予等。土壤化验主要参加者有靳宝初、肖仲纯、王兴洲、林鹤、卜雅言和朱素心等10余人,成果审查有李庆民和鲁光海等。
  二、老场规划补课和机械化生产队规划设计
  土地规划技术人员配合其他专业人员,遵照农垦部指示,主要完成了机械化生产队勘测设计和老场建场设计任务书的补课工作。
  1963年春天,邓小平副总理指出:今后国营农场要象友谊农场那样,经过周密的勘测、规划、设计,做出设计任务书,经过国家批准,按一定计划办事。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产和建设活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在向大自然作斗争中把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王震部长也提出:要从现在的形势出发,用两年左右时间把各个农场作一次全面的规划,做出设计任务书。同年6月,农垦部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国营农场土地勘测设计工作》、《国营农场建场程序规定(草案)》和《关于认真做好老场规划设计补课》等文件。遵照这些文件和指示,院参加八五二、集贤(双鸭山)、八五三、二九〇、宝泉岭、友谊、军川和农垦部实验场等8个农场的老场补课工作,向上级补报了建场设计任务书,从而使这些农场的生产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
  1963年2月中旬,农垦部根据谭震林副总理关于国营农场应该搞机械化生产队的指示,在哈尔滨市主持召开了黑龙江地区重点机械化生产队会议。会议确定黑龙江省于1963年重点武装100个机械化生产队,其中省农垦厅26个,东北农垦总局74个。这74个机械化生产队分布在9个农场,其中八五三农场22个,友谊农场18个,八五二农场14个,二九〇农场8个,曙光农场3个,宝泉岭农场6个,五九七、集贤和军川农场各1个。院组织各专业人员,分赴上述农场的50个生产队,进行机械化生产队的勘测、规划和设计工作,这些队修测或新测了比例尺1/25000的地形图,少部分队做了同比例尺的土壤图,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队的土地规划和水利规划设计。
  1963年10月末,谭震林副总理在哈尔滨主持召开会议,讨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1963—1970年的发展规划问题。又一次促进了老场规划补课和机械化生产队规划工作。这次会议也使全院技术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勘测、规划、设计工作在农场生产建设中的重要性,土地规划要和水利规划设计互相渗透,紧密配合,彼此不能脱节,同时认识到各场规划、设计工作中,既要考虑土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也要充分照顾水利工程建设的合理性;才能使农场当前和长远的生产建设,达到完善合理。从1964年春开始,组织各专业人员,继续进行9个农场的机械化生产队勘测设计工作。这期间,又完成了29个生产队的规划。两年期间,共完成79个机械化生产队,约100万亩农田的勘测、规划和设计,同时,又完成了曙光、北兴、八五五、五九七和友谊10分场等5个农场的控制性规划工作。
  土地规划主要参加者有汪锡德、赵柏松、刘慧玲、罗求贵、徐基荣、高家义和吴起超等30余人左右。成果审查有杨士奇和相得勤等。
  三、友谊农场水利规划和涝区抽水站设计
  友谊农场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由苏联专家帮助建立的一个大型谷物农场。建场后院技术人员进行了规划方案修改,西部和东部涝区设计以及东西部涝区抽水站设计等工作。
  (一)友谊农场规划方案修改
  友谊农场建于1955年5月,建场时由苏联专家进行了全面的土地规划(耕地面积30万亩)。规划时未能因地制宜,过分强调田块大而方整,忽视了内涝是危害当地农业生产这一主要因素。遇涝后田块内部不能连片作业,播种面积逐年锐减。农场从1957年开始虽先后开挖部分排水干、支渠,但无良好的排水容泄区,绝大部分耕地仍受涝灾威胁而减产。
  1961年院李重祥等人对该场进行了涝情调查,并写出内涝调查报告,提出场部北部东西涝区不能自流,需建站强排。同时院部分技术人员与农场技术人员合作,进行了局部田间工程的修改工作。原农垦部水利工程局合江办事处的技术人员又用了一年半时间,完成了友谊农场1/25000比例尺土壤图,以及全场土地规划工作。在规划方案中明确提出田块规划首先要满足排水要求。这时农场也要求对全场进行水利规划。1963年春季,院宋惠忠和何木旺等5名测量人员以及汤恩贵和李晓燕等6名水利规划设计人员,对该场进行测量和规划工作。在水利规划中执行以内涝为主,耕地为主和近期受益为主的“三主”方针,以及“防、截、排、蓄、抽相结合,综合治理,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分割水势、分散排水。因地制宜地将全场划分为扁石河、大排干系统、五分场、东部和西部等6个排涝治理区。
  1964年4月完成全场水利规划,水利规划中共需完成土方为587.5万立方米,桥涵497座,建抽水站3处。总投资为1229.4万元。规划方案实施后,可改良24万亩易涝地,开荒20万亩。全场耕地可达100万亩,播种面积90万亩。
  修改苏联专家在建场时制定的土地规划,当年有不同看法。原规划的田块边沟平行于等高线,不能起排涝作用。为使排水通畅,在布设排水干、支、斗沟时,必须彻底改变原来的田块方向。1963年该场的农业副场长刘芩,以及院工作组汤恩贵、张开平、李晓燕、钱祥林和农场的冯国治、黄金鹏等技术人员参加了规划方案的修改。在修改规划时,正值在农垦部协助工作的3位苏联专家来场视察。院和场技术人员向专家们介绍了这次规划修改情况,开始有2位专家对修改他们的规划表示不满,当听完全部介绍后,他们同意修改的规划方案,并表示需要什么帮助可随时向他们提出。这次规划方案修改工作进行很顺利。
  (二)友谊西部涝区设计
  1963年在全场规划的同时,院承担了友谊农场西部涝区渠系设计的任务。院派出刘来顺、郭大本和刘秀竹等技术人员,仅用月余时间就完成了设计。该涝区除因扩大了面积而增设一条排干外,其它皆与原规划相同。在原有工程基础上,沟渠设计土方为157万立方米,需建桥涵100座。渠系投资224.5万元。建成后可改良易涝地7.67万亩,扩大耕地7.35万亩,年增产粮豆一万吨,效益显著。
  (三)友谊东部涝区设计
  1964年春院承担“友谊农场东部涝区、渠系、抽水站初步设计”任务。涝区设计组长汤恩贵,参加人员有钱祥林和李嚣燕等,水文组有郭大本和毕海漪等。在设计同时,院测量队宋惠忠和郑省民等进行渠系定线测量,同年9月完成设计。该涝区排水面积11万亩,其中已耕地为5.44万亩。在原有工程基础上需完成土方56.7l万立方米,桥涵47座。
  抽水机站设在九排干末端以东600米处。选用四台36WZ~82型卧式轴流泵。由四台130千瓦卧式电动机带动,总装机容量为580千瓦。总扬程2.6~3.9米。抽水站设计主要由王仪文、王祥梅等承担。
  该涝区总投资为139.4万元,全部工程于1966年底完工,其实践证明,排涝效益显著。
  (四)友谊农场西部涝区电力抽水站设计
  友谊农场西部涝区电力抽水站,是为解决友谊农场西部涝区总面积25.3万亩,土地内涝而建的。这个项目是原东北农垦总局王正林局长决定并大力支持下进行的。农垦部水利工程局副局长杨珍于1962年11月底,组织杨爱费、任光林、邱应燕、王俊卿等技术人员去涝区进行几天现场查勘,选定涝区东北低洼地李家林子处作为抽水站站址。并确定以永排二干和扁排四干作为涝区排水干渠。在抽水站设计前进行了站区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测量以及厂房的地质勘察。1963年2月初,由杨爱费负责,参加人员有任光林、王传信、徐陛明和邱应燕等十名技术人员,在友谊农场用打歼灭战的办法进行现场设计。技术人员昼夜奋战,于2月末完成初设,技术设计在3月初开始,4月底基本完成,满足了施工需要。4月初开始施工,一边施工一边在工地对设计作了些补充与修改。技术设计说明书于1963年11月刊印成册。
  抽水站承担总面积25.3万亩土地的内水排除任务。根据四年一遇设计排水标准计算,站前最大流量为17秒立方米。经前池洼地调蓄后,站强排流量为13.5秒立方米。安装水泵和配套电机6台,总装机容量为780千瓦。原计划于1963年8月基本建成抽水。由于5月上旬基坑开挖时,地基承压水较初设时勘探水位60.3米高出2米左右,承压水上托力增加二吨左右。开挖好的基坑底部粘土层被顶穿,工程无法进行。为了不使工程停顿下来,能在当年雨季发挥抽水站的作用,经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将基坑北移50米。在不影响排水效果的前提下,一方面将西三台机组底板高程由53.3米提高至59.4米,先进行施工;一方面派人去北京联系减压施工队伍,准备东三台的施工工作。这样,抽水站工程在布置上,结构上均较初设作了相应的变更。西三台机组于八月下旬安装完毕,随即投入运行,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抽水的预定目标。东三台机组原定当年完成,因减压设备于9月中旬始获解决,这年抽水站施工,混凝土浇至工作桥面,因进入冬季停工。1964年4月下旬继续施工,至7月工程全部竣工。全部工程总投资111.3万元。单位装机投资为1,360元。工程建成至今,已运行25年,情况良好,施工主要参加者有李重祥、单奎、周荣光、杨玉中、刘仲浩、寇银屏和谭炎信等。
  四、八五七农场和水利规划
  1964年5月至1965年8月,李立峰等20余人对八五七农场进行测量和水利规划设计工作。这是一次历时较长、以排涝和灌溉为主要内容的水利综合规划。
  (一)、测量
  测量从1964年5月至10月完成,主要工作量为:河道、堤防和沟渠纵横断面测量17处,其中纵断测量82.88公里,横断测量92.34公里;三、四等水准测量170公里,其中三等105公里,四等65公里。主要参加者有赵惟骧、宋惠忠、陈淑峰、于宗起、孙凤国、赵殿森和赵东亮等19人。
  (二)、水利规划设计
  1964年5月开始,1965年8月完成。主要工作量为:排水沟纵断面设计共17条,长95.1公里,堤防设计5条,长59.3公里,灌渠设计9条,长68.9公里,设计抽水站3处,设计桥、涵、跌水和闸等39处。提交的成果有以上沟、渠和堤防的设计图纸以及该水利规划说明书等。在说明书中阐明了洪涝成因分析、水文分析计算、综合规划(包括防洪、除涝、灌区改建、居民点、道路和林带规划等)投资概算和工程安排意见等水利规划设计内容。工程实施后总效益面积为26.2万亩。其中已耕地6.7万亩。预垦荒地19.5万亩。主要参加者有李立峰、王备林、张振廷、赵淑钦、庚富仁和马登峰(八五七农场)等7人。
  五、向阳涝区勘测设计会战
  1965年5月到10月,周五深和李重祥率领测量、土壤、地质勘察、土地规划和水利设计等专业技术人员60余名,在萝北向阳56万亩涝区,进行勘测设计会战。这是建院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勘测设计会战。
  勘测工作于5月下旬开始。测量主要是沟渠定线测量,参加人员有张镇强、赵维骧和王希明等20余人,完成定线测量159公里;土壤是首次应用航片进行土壤调查,参加人员有颜春起和马春阳等10余人,完成了1/25000比例尺的涝区土壤图和调查报告;水文地质调查完成了涝区1/50000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图以及桥和跌水工程的地质柱状图,参加人员有毛承禹和李廷举等10余人。设计工作于1966年1月底结束。参加设计的有土地规划、水利规划、水文和水工等多专业,参加人员有杨忻祖、吴仁达、李克刚、任光林、齐汉强和杨沛林等19人。在进行设计比较后,选定了第二方案。由于涝区地形图精度较差,场界未定等。为满足当年施工要求,对主要干沟和支沟采用实地选线和现场设计,使总排干和排干出口建筑物以及向阳大桥达到了施工要求。向阳总干大桥采用单跨双悬臂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余20余条干、支沟虽作了设计,尚待测出1/10000地形图和场界确定后,作进一步修改和补充。1966年初提交的设计成果主要有涝区工程布局图,堤防、建筑物和干、支渠设计以及向阳涝区排水初步设计说明书。设计后接着便进行施工,向阳涝区基本上解脱了洪涝灾害。  
  在向阳会战时期,各队、组都较重视成果质量,遵照规章和制度办事。在测量外业中,定期召开组长碰头会,树立重质量的标兵,批评忽视质量的操作人员。在检查验收时,发现不合格者要重测;外业成果未经检查验收者,外业人员不准撤离现场。
  会战时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艰苦。会战指挥部设在江滨农场。会战高峰时,包括雇用的力工在内,总人数高达150人,食宿拥挤,吃饭时食堂门口经常排成长队。勘测人员分散住在江滨、军川和绥滨等场的边远生产队或搭帐蓬住。周玉琛还背着行李,徒步下基层去检查工作。会战人员每天都在水深半米到l米的沼泽地里作业,吃不到新鲜蔬菜,忍受着饥渴和蚊虻的叮咬。在会战快要结束时,会战人员还把当年的这段生活片段,自编、自演和自唱,并在文艺演出会上进行了比赛,评了奖。
  六、三片五点时期现场设计
  1965年10月下旬,全院技术人员响应机关设计革命化号召,下楼出院,分赴各场或工地进行现场设计。现场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三面向、三结合和三现场。三面向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生产;三结合是领导、群众、技术人员三结合,勘测、设计、施工三结合;三现场是现场设计、现场定案、现场审查。这期间,院部、勘测大队和常驻三片五点的技术人员,在极度分散的情况下,单独或合作完成了一批勘测设计项目。
  (一)、萝北勘测设计队(萝北片)
  驻地萝北县城。队长杨爱费、副队长杨忻祖,指导员白皓,队员有任光林、杨沛林、孙景先、吴仁达、齐汉强、宋惠忠和曹存富等20余人。负责萝北地区各场勘测设计,完成的主要工程有:旱河涝区排水系统设计,共青农场的都鲁河排水系统及红都排干设计,名山农场的黑排一、二、三干设计,二九〇农场的北江排水系统设计,二九〇和绥滨农场的蜿蜒河涝区排水系统设计、萝北地区8场规划和向阳总干大桥设计等。
  (二)、密山勘测设计队(密山片)
  驻地密山县城。队长周荣光,队员有刘闽儒、魏世林、艾万夫和赵东亮等11人。负责密山地区勘测设计,完成的主要工程量有:八五七等场土地和水利规划、金星桥水库设计、北兴场大东灌区设计等。
  (三)、虎林勘测设计队(虎林片)
  驻地虎林县城。队长胡运枢,副队长王仪文,指导员李家恩,队员有邢鸿奕、李树海、李孝廉、关国林、宁振亚、陈瑞祥和陈琴笙等20余人。负责虎林地区各场勘测设计,完成的主要工程有:穆棱二干水利土地规划设计,八五六场五排干水利土地规划设计,云山全场控制性规划,云山农场五一水库设计等。
  虎林片驻八五〇场综合组测量技术人员,1966年春季在原4队三支南一条排水沟选线和定线测量时,由于微地形变化复杂,地形图上看不出起伏不平的地形变化,测量人员不怕早春冰冻,五进五出沼泽地进行详细地形察勘和会诊,终于选定了排水流畅的线路进行定线测量,测量成果获得了领导、群众和技术人员的三满意。
  (四)、八五三农场勘测设计组(八五三点)
  驻地场部。组长廖智顺,组员有高有德、孙原峰、李琼萃、何西征、焦儒和孙风国等12人,负责该场勘测设计,完成的主要工程有:小清河水库及其灌区的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宝清河和新鲜河水库初步设计,四、五、六、七、九、十、十一、十四和十五排干等9条排水干沟的扩初设计,东风截流沟设计,四分场灌区配套设计等。
  (五)、八五二农场勘测设计组(八五二点)
  驻地场部。组长黄春发。组员有秦金浩、胡慧瑛、李孔辉、康重庆、边国忠、裴宇忠和张武生等12人。负责该场勘测设计,完成的主要工程有:一分场规划、东风和小索伦水库设计等。
  (六)、宝泉岭农场勘测设计组(宝泉岭点)
  驻地场部。组长李克刚,组员有褚剡、丁学武、汪锡德、李春惠和于宗起等12人。负责该场勘测设计,完成的主要工程有:梧桐河东、西防洪堤设计,该场l、2、12、14、2l、等生产队山坡截流沟设计等。
  (七)、七星农场勘测设计组(七星点)
  驻地场部。组长李立峰、副组长王祥梅,组员有刘仲浩、韩熙英、姜英淑、张正才和殷启林等12人,负责该场勘测设计,完成的主要工程有:七星河大桥、七星一排干、二排干、三排干、四排干和五排干设计等。
  (八)、五九七农场勘测设计组(五九七点)
  驻地场部。组长蒋理智,组员有李嚣燕、侯伯宏、吴起超、徐秀峰和康德平等11人,负责该场勘测设计。完成的主要工程有:长林岛等地区的控制规划和排水系统布设。
  七、肖克副部长关心和重视样板队规划
  1966年初,中央农垦部提出在国营农场要搞样板队规划。农垦部副部长肖克选定八五二场1分场3队做样板队。同年3—6月,院驻八五二农场土地规划组边国忠和裴宇钟2人承担此项任务。在肖克副部长为首的农垦部工作组的直接领导下,组成了由场、队领导、老工人和技术干部三结合的领导班子,共同开展这次样板队的规划工作。  
  肖副部长对样板队规划工作非常关心和重视,他亲自召开群众动员大会,主持召开了有领导、工人和技术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要求,分析现状,找出矛盾,为样板队规划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根据农垦部提出的样板队规划的要求和肖副部长的指示,本着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以农为主,农、林、牧、副多种经营和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及高度发挥土地生产潜力的原则进行规划,并注意当前生产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为逐步提高职工文化福利生活水平创造条件。
  规划人员通过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和野外踏查,分析现状,找出主要矛盾,采取三结合办法,反复讨论和比较,最后确定3队综合规划设计方案。经两个多月时间,完成3队农、林、牧、副综合规划、农用地设计、居民点设计、道路设计、防护林设计和菜地设计等,主要成果有三队综合规划设计图1份,说明书l册。
  肖副部长、场、队领导以及群众对这次规划工作满意。肖副部长指示,将规划蓝图做成砂盘,让该场各队领导前来参观学习,以3队为样板进行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后肖副部长又指示,将砂盘送到总局和各农场展览。各场、队都以3队为样板,自行规划,并把蓝图做成砂盘送总局展览。这次样板队规划为垦区各场开展综合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八、密虎电力联网工程设计
  密虎电力联网工程是垦区急需解决的电力工程,主要解决垦区东部八五二等20多个农场和林场用电。它和虎林电厂联网后(电厂装机容量1500×2台),不但解决急需用电,而且经济效益可观。这项工程新建线路125公里,改造送电线路134公里,新建和改造变电所8座。这是农垦部和林业部合建的电力工程,工程量大,涉及面广,任务又重。同时又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处在领导被夺权,“造反派”又不管的特殊情况下,设计工作非常困难。国家于1966年批准这项工程,院决定联网初设在密山分局进行。高学仁局长对此项工程很关心,将自己的办公室和会议室借给设计人员使用。局领导这种关心和支持加快了电力联网初设的进程。
  联网设计组由李永福负责,借调胡道济工程师、胡介恒、李振民、王贵平、陈耀忠、李俭伟、朱克和钟敦清等电力技术人员。除以前参加初设的人员外,又增加了院土建组的朱成工程师、何文通、马沛林和毕秀荣等。另从外单位借调了魏克佳、杨桂荣、张淑云、葛长娟和李爱泉等参加设计。
  电力联网初设成果于1966年12月上旬上报林业部和农垦部审批,由国家建委、电力部会审,批复了初设,两部同意下步施工设计和施工备料,全由总局负责。
  1967年1月开会研究落实这项工程设计、施工和订货,同时完成联网外的五项电力工程设计。因为参加设计人员多,分三处进行办公:土建组在院内,联网组在总局招待所进行,其他工程组暂时在总局俱乐部南侧房间办公。参加设计的人员,每天都起早贪黑抓紧工作。在设计过程中,人员不断减员,有的被“造反派”勒令回去受教育,有的回去参加运动。在设计后期人员大为减少,勉强搞完。
  1968年春,密虎电力联网工程的四材陆续到货,水泥杆折断,三材和导线等在沿线的火车站台上大量堆积,各变电所也已开工备料,但这时兵团下令停工待命。
  当年夏季兵团领导以备战为名,下令改线。由密山出线改为由七台河方向供电,拟建154千伏线路100多公里,经北兴农场向东,在大株山里建变电所降压后,向三、四师送电。154线路和变电所工程由电业局负责。去各师的60千伏电力工程由兵团负责。
  三师电力联网指挥部,按兵团命令,集中人力、物力,盲目向大株山里开工架线。经过一年多时间施工,建成60千伏线路79公里,工程完工后等了多年,大株山一带没有建立任何新的电力工程,无电可供,最后只得全线拔杆,返回密山送电。
  由密山154千伏送电到七虎山变电所降压60千伏,再向八五〇和八五二两中心变电所送电,并和虎林电厂联网,向垦区内部供电。这项密虎电力联网工程,为该地区各农场的电力设计和施工,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964年,由李永福负责,借调了部分人员,完成了八五三农场6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安装和线路施工任务。
  九、抚饶荒区查勘和规划
  文化大革命期间进行的勘测设计工作,主要是虎饶荒区查勘和兵团六师规划,这期间仅有少部分技术人员外出执行任务。
  1968年5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驻佳领导小组决定,对抚远和饶河荒区进行查勘。受“文革”影响,这个查勘队就取名为“抚饶荒区学习班”,临行前还站在毛主席像前宣读了“誓言”。当年,以土壤、土地规划和水利设计等专业人员编成混合组,共分三个小组分片到抚饶荒区去进行查勘。第一小组负责人刘来顺,参加人员有高家义、宁振亚和丁学武等7人;第二小组负责人秦金浩和徐基荣,参加人员有刘闽儒、王飞和赵家齐等6人;第三小组负责人郭大本,参加人员有李克刚、杨沛林和王雅林等9人。这三小组人员分赴浓江、鸭绿河和别拉洪河上、中、下游荒区进行查勘。查勘后写出了综合报告,并提出开荒建场的新建议。创业、前进、红卫、青龙山、前锋、前哨等农场,就是这次踏勘规划组命名的。
  1968年初,院组织少部分土地规划和水利设计人员,进行兵团六师规划和开荒建团(场)部署。不久,今建三江管局的前进、创业、红卫和前锋等几个新场,先后在荒原上建起来了。
  十、四川西昌地区勘测设计
  1964年底,农垦部指令院派出多专业技术人员支援“三线建设”。院组成由土壤、土地规划和水利设计等专业组成的8人综合组,技术人员有罗庆昌、邹炳清、宁振亚、丁柞原、金斗柞、魏世林、王受禄和邱应燕。从1964年12月到1965年11月,在四川省西昌地区进行勘测设计,主要任务是在西昌和德昌两县寻找荒地,为“三线建设”建立蔬菜和副食品生产基地。在踏查荒地时,勘测设计人员以彝族同胞为向导,爬山越岭,风餐露宿,曾去过当年长征时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结盟的地方。土壤调查技术人员在两县的部分地区,进行了比例尺l/25000的土壤调查和荒地普查;土地规划和水利设计技术人员在西昌牛郎坝和岗窑等地区进行大比例尺地形测绘、土地利用规划和引水工程设计。
  十一、桥梁设计和施工
  在六十年代后期,院道桥和水工等专业技术人员设计了100米以上大桥3座,即大兴农场七星河桥以及位于八五六和八五八农场的穆棱河桥,这也是在院技术人员指导下,由各场自行施工的大型桥梁。
  (一)、七星河大桥设计和施工
  1966年七星农场为了开发七星河以南大兴分场(今大兴农场)的大片荒原,农场领导决定在河上建桥。当时院驻场工作组承担了该桥的设计任务。1966年10月组成以王祥梅为组长,有张德文、刘仲浩、张正才和殷启林参加的水文调查组,调查了解放亮子至杨弯码头13.5公里的七星河段,进行了河流断面水文测量,提出了外业调查报告,同年底完成设计任务书上报总局。1967年4月郭大本完成了《七星河大桥水文计算》。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桥面标高和冲刷深度,按10年一遇洪水流量设计桥孔宽度,全桥总长154米,共9孔。桥的标准为汽—10,拖—30,桥面净宽为6+2×0.25米。桥上部结构为少筋微弯板,下部结构为双柱式钻孔灌柱桩,两岸用块石护砌。参加设计的有王祥梅、肖廷济、吕乃士、吕家棣和孟少春(农场技术人员)。1967年5月—12月完成设计任务,由七星农场组织施工。1968年开工,10月底建成。王祥梅、刘仲浩和张文铎3人参加了施工。七星河大桥建成后已运行22年,运行情况良好。这桥已成为大兴农场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日益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八五六和八五八农场的穆棱河大桥
  这两场的穆棱河桥原为木桥,年久失修,木桥已不能通行车辆。为此两场要求建桥。总局同意在河上分别建设永久性桥梁。
  桥的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荷载标准汽—13设计,拖—60校核,经方案比较最后确定,桥上部结构为T形梁少筋微弯板,下部结构为双柱灌注桩,桥面净宽为6+2×0.25米,6孔,每孔净跨15米,这两座桥的全桥总长都是103.54米。1967年4月设计,设计负责人为王传信,参加人员有郭大本、王兴良、肖廷济、吕家棣、杨玉中和郭金山等。在设计人员指导下,由农场施工。这两座桥是两场和该地区跨越穆棱河唯一交通要道,同时对边防建设有重要意义。两桥经20多年运行,效果良好,对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十二、土建设计
  1965年院成立了建筑组,开始由刘光岚任组长,技术人员主要有李永福、何文通、朱成、马沛林、刘殿章、肖廷济、王兴良和张怀曾等10人左右。这个组主要为垦区服务,以房屋建筑设计为主,同时也搞一些桥梁和电力设计。这期间完成的主要土建工程有:
  1964年完成院小红楼住宅设计,规模1000平方米,主要设计者何文通,当年属优质工程。
  1966年完成总局平房住宅设计500平方米,主要设计者马沛林。
  1967年4月,完成胜利农场面粉加工厂设计,日产12.5吨产品,主要设计者马沛林,现在使用良好。
  1969年设计三项工程,一是兵团服务楼改建施工,面积5000平方米;二是哈尔滨王岗物资供应站仓库,面积3000平方米;三是王岗物资供应站汽车库,面积400平方米。主要设计者何文通,施工后使用良好。
  此外,还配合各场基建科完成数十万平方米晒麦场的设计和施工以及农场暖气锅炉房的改造工作,都受到好评。
  十三、国外勘测设计
  1964年初王锦珊去北京等地学习英语,1965年赴坦桑尼亚支援建设,时间约一年左右。
  1964年上半年,化验室受农垦部委托,化验越南送来的土样78个,共化验1678个项次。1965年下半年,又接受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队送来的238个土样,共化验3332个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