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和下放科技人员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和下放科技人员
一、文化大革命
院部和勘测大队的文化大革命,经历了群众组织、夺权活动、成立革委会、大批斗、进驻工宣队、清理阶级队伍和整党、建党等阶段。
(一)、成立群众组织
1966年5月初,全国各主要报刊发表批判《燕山夜话》和《评“三家村”》等文章,全院职工进行了学习和座谈。在中央“五、一六”《通知》发表后,佳木斯院部和勘测大队贴出许多大字报,相继成立了“战斗组”和“战斗队”。勘测大队在批判“三家村”、“四家店”时,就开始关押“有问题”的群众。“造反派”组织把斗争矛头指向院党委、提出要“踢开党委闹革命”。院党委召集部分党、团骨干联名写大字报进行反击。6月20日,三片五点人员奉院部指令,回院“闹革命”,也卷入了这两派的对立之中,8月初,总局党委派两名联络员来院协助搞运动,并为“7人小组”平反。8月27日上午,从哈尔滨来了三名红卫兵到院串连,认为院党委执行错误路线。当天下午在总局俱乐部召开了批判大会。在会上除批判院党委外,还要总局党委来听批判。在“八二七”批判大会结束时,相继成立了“八五”和“八八”红卫兵连。1967年1月,以“八五”红卫兵为基础,串联成立了“设计院红色造反团”;以“八八”红卫兵为基础串联成立了“设计院红色造反者联络站”;后来院部两个对立群众组织都归并为“红色造反团”。密山勘测大队在组织红卫兵的基础上成立了“捍卫毛泽东思想造反团”(简称“捍卫团”)。“捍卫团”垮台后,分别成立了多个群众组织,这些群众组织后来又联合组成了“红联”(多数派),曾被关押的群众组成了“红色造反团”(少数派)。
(二)夺权活动
1966年底,密山勘测大队“捍卫团”部分骨干和大部分成员来佳木斯,同院部群众一起闹革命。继“上海风暴”后,院进行了二月夺权。院部“红色造反团”和勘测大队“捍卫团”核心组成员在1967年2月初召开了联合会议,决定夺权,并联合组成了设计院“接管委员会”1967年10月,勘测大队以“红联”为主体也夺了权,成立大队“接管委员会”。“接管委员会”的成立,代替了当时的院党委,控制和指挥了院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同年2月下旬,农垦报社发生“二、一五”和“二二五”事件,院“红色造反团”查封了报社。与此同时,大队“捍卫团”和院部“红色造反团”一起夺了报社印刷厂的权,也夺了总局党委的权,夺权后院领导有的受到了批判,院党委已有名无实了。
(三)成立革委会
1967年4月下旬,院成立革命委员会。“红色造反团”夺权后,在原总局武装部支持下,准备成立革委会。4月23日,“造反团”核心成员召开会议,组成了院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筹委会由5人组成。后经“造反团”核心团提名,并通过选举,产生了院革委会成员。经上级同意后,于1967年4月26日正式成立了院革命委员会。院革委会于5月3日和9日,相继发出了第一号和第二号通令。通令规定院的党、政、财大权归院革委会。院革委会由11人组成。刘光岚任革委会主任,张春荣和王毅伦任副主任。下设政工组、生产组、行政组和武装组,分头负责院的文革运动、生产任务、行政管理和安全保卫等工作。同年5月3日,召开了院革委会成立庆祝大会。庆祝大会在总局大俱乐部召开。原总局武装部政委和部长以及武装部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还邀请总局机关驻佳单位的许多造反团负责人到会。庆祝会进行中,佳木斯“八、二五”派冲击了会场。该派人员看到会场有解放军支持,只在后排骚乱了一阵就走了,没有造成流血伤亡事件。
(四)大“批斗”
院革委会成立后,大“批斗”逐步升级,主要搞了“六、三〇”、“八二七”和“二、一〇”等“批斗”活动。
1、“六、三〇”事件
1964年6月29日,佳市“八、二五”派冲击了军管会。佳市红色造反总团决定,集中人力攻占“八、二五”派的主要据点(今佳市教育学院)。6月30日,总局造反团奉命组织100人的队伍,编为第二梯队,手持木棒出发,虽不直接参加攻打,但要在现场助威和维持秩序。带队负责人把队伍带到合江日报社的大桥南面便道上,在那里围观攻占据点的武斗场面达两小时左右,当时院有l0余人参加了这次助威行动。
2、“八、二七”大批斗
1967年8月25日,院革委会扩大会议决定8月27日召开“红色造反团成立一周年大会”,并决定在会上揪斗原东北农垦总局和原设计院的主要领导人。1967年8月27日,召开了“庆祝和揪斗”大会。参加会议的有院“红色造反团”全体成员,还有总局机关和驻佳单位的人员。总局和院的部分领导受到了“批斗”。
3、“二、一〇”事件
1968年2月10日,接到通知,被赶走的“八、二五”派在夜间要攻打佳木斯,要求各单位做好准备。当时总局机关大楼由机关人员看守,指定设计院守护杏林河桥,对过往可疑人员严加盘问。当夜由于“八、二五”派没有来佳市,未发生武斗。
(五)、清理阶级队伍
院革委会在抓大批斗时,也进行了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1968年10月11日,组成了17人彻查小组,专门负责清理阶级队伍。主要抓以下工作:一是深挖“三特一叛”,即日、美、蒋特务和叛徒;二是彻底清查“反革命分子”和打砸抢分子;三是揪“漏网走资派”;四是审查全院职工的政治历史问题。在工宣队进驻后,清理阶级队伍继续向纵深方向进行。
(六)、进驻“工宣队”
1968年10月25日,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入院部。工宣队进院后,改组了院革委会,撤销了少数人的职务,院革委会主任等被隔离反省。
密山勘测大队的“32宣队”比院部早进约2个月。“工宣队”进驻后,花了较长的时间进行说服教育工作,才促成了各派的大联合。接着就进行清理阶级队伍等工作。
1968年11月中旬,院革委会和红色造反团逐渐解体,院部和勘测大队的工宣队先后撤出,院成立了兵团组建领导小组。
(七)、党组织恢复活动
在工宣队进驻后期,已着手进行整党和建党工作。成立兵团领导小组后,吐故纳新了一些党员,党组织逐渐恢复活动。
在“文革”期间,全院死了4人,出现了25起冤假错案,有很多人曾因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等问题受到打击和株连。
二、下放科技人员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兵团勘测设计大队组建时,院共下放234人,其中有180余名科技人员。建院初期的工程师和技术骨干,绝大部分都下放到各团和连队去劳动改造。土壤调查和化验专业下放了28名,土地规划专业下放了21名,这两个专业的技术骨干,几乎都下放了。测量专业下放了62名,占文革运动初期测量总人员的三分之二。农田水利、水文和水工等其它专业的技术骨干,也大多下放了。下放科技人员的去路有三:一是下到各师、团继续作技术工作;二是下放到基层连队参加劳动锻炼;三是政治条件不适宜留在边疆地区的人员,调离兵团。当年绝大部分科技人员都下放到连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1969年7月下旬下放人员先后离院,院机构重新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