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主要勘测设计工作 一、勘测工作
三江平原虽开发多年,但仍有大片荒原。这里人烟稀少,沼泽遍布,交通极端困难,有些地区还缺少地形、地质和土壤资料,勘测人员在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又进行大量勘测工作。各专业的勘测项目很多,有些项目将在水利、土建、道桥和科研工作中分述,这里仅阐述主要的专项。
(一)三、四等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三江平原有许多地区是国家平面和高程控制的空白点,特别是三、四等平高控制点更少。为此测量技术人员先进行平面控制,一般都新建三角钢标、埋设三、四等砼标石,再用光学测距仪测距离,用
或
。电子信息经纬仪测夹角,用微机进行计算、平差和成果整理。为使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和牡丹江4个管局的水利工程系统,有一个统一的高程系统,测量人员进行高程控制。在三、四等水准联测时,都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气候条件允许时,一般用PC—1500计算机记录,平差计算和成果整理常用微机处理。在1976年~1989年期间,完成了5秒或10秒导线测量626公里,三、四等水准联测2874公里。
(二)、地形图测绘和定线测量
在1976年—1989年期间,测量技术人员为满足其他专业勘测设计和各场(厂)生产建设的需要,共修测1/25000比例尺地形图153l平方公里,1/10000比例尺地形图2469平方公里,新测1/25000和1/10000比例尺地形图各4平方公里。为垦区工厂、农场场部、坝址、桥、闸等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放样,测量了大比例尺地形图,其中1/5000比例尺为59.4平方公里,1/2000比例尺为77.8平方公里,1/1000比例尺为11.15平方公里,l/500比例尺为2.56平方公里。在垦区的沟渠、公路和高压线路的设计和施工中,进行选线、定线和纵横断面测量,三等水准测量68公里,四等水准测量32公里,定线测量9589.3公里。这些测量的记录、计算和绘图都用微机处理,提高了测量成果质量。
(三)佳木斯松花江公路桥施工平面控制测量
佳木斯松花江公路桥是黑龙江省的重点工程,全长共计1400米,受省路桥公司第一工程处的委托,在1987年2月25日至3月16日进行了大桥施工平面控制测量。参加人员有卢洪源、苏孔宜、杨国庆、张镇强、陈淑峰、王希明、巩世宝、申书明、关国林和王仁汤等。大桥施工测量共作了7个平面控制点,采用自由座标系。使用仪器为T200电子信息经纬仪配合D15红外光测距仪,按二等三角测量精度观测。计算用PC—1500计算机,按边角独立网进行平差计算。测量精度高,赢得了施工和建设单位的信誉。
(四)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地图册编绘
1981年10月至1986年8月,在总局基建水利部门的主持下,有各管局和院技术人员参加,编印了垦区各场地图册。图册共计116幅图,其中地势、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和水利工程现状等专业图6幅,比例尺为1/4000000;各管局农场分布图9幅,比例尺为1/1000000;各农场图101幅,比例尺为1/200000每幅图都有文字说明。地图册原始资料是各农牧场、管理局和总局各级的基建水利部门、史志办以及院资料室等单位提供的。在提供资料绘制地图和编写文字时,有数百人参加了工作。院参加这项工作的有:夏福林、孙恕恩和江彩华等人绘图,李立峰等人为水利工程现状图提供了资料,王秀云等人编制了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图并写了文字说明。在地图册的编制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黑龙江省测绘局的指导和帮助。院彭时贵和夏福林最后进行了地图册的图件把关审查,文字说明聘请农垦报社编辑润色和加工。地图册编辑委员会主任为总局副局长刘文举。地图册通过图件和文字说明,把垦区各场的面貌直观地展现出来,有利于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更好地掌握情况和指挥生产。
(五)三江食品公司厂址测量以及工程地质勘探
三江食品公司是从国外引进大豆综合加工设备,由总局兴建的重点工程。院承担了厂址测量和地勘等任务。
1、测量
1982年6月、1984年8月和10月,测量队3次对三江食品公司厂址进行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以及l/1000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1985年8月至1989年10月,又对该公司的所有建筑物放样、高层建筑物垂直度检测和圆筒仓库沉陷观测,多次进行现场测量,及时满足了施工需要。先后参加测量的人员主要有刘洪喜、陈淑峰、王希明、杨国庆、苏孔宜、卢洪源、巩世宝、郑秉华、宁福传、王仁汤和申书明等20人。主要工作量有5秒导线点8个,交绘点4个,支导线点11个,10秒导线点13个。5秒导线点用四等水准联测,其他各点用五等水准联测。大比例尺测图面积1.1平方公里。测量仪器采用T2经纬仪、HGC—1型红外光电测距仪、NK2水准仪和东德大平板仪。导线的相对精度和水准线路闭合差都达到了精度要求。
2、工程和水文地质勘察
三江食品公司主要工程建筑物有10个,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院承担了全部工程地质勘察的初勘和详勘工作。初勘时间是1985年5月—8月,详勘从1985年8月24日起,至1986年1月止。工程全面勘察由队领导左兴武和林树权负责,参加人员有翟志和、丁柞原、李宝春和安瑞强等50人。初勘主要工作量:钻孔59个,进尺867.1米,取原状土样68个,扰动土样80个,水样2个,原位测试159次。提交成果主要有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土工试验报告和水质试验报告各1份,1/1000比例尺的钻孔平面位置图1张,地质剖面图19张,柱状图59张等。详勘主要工作量:钻孔69个,进尺1668.85米,取原状土样303个,扰动土样860个,原位测试636次,提交主要成果有10个建造工程的勘察成果报告、1/1000比例尺的钻孔平面位置图3张、土工试验报告10份等。初勘和详勘成果满足了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各项建设项目于1987年建成并投产,现在工程运行情况良好。这项勘察成果在1989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8年8月至11月,采用振冲法对三江食品公司粮仓软土地基进行加固,该公司拟建粮仓11座,软土地基的承载力满足不了设计和施工的要求。采用振冲法完成振冲碎石桩1338根,总造桩长度6613米,加固面积2300平方米,粮仓地基承载力由原来的8—12吨/平方米,提高到25吨/平方米。在工程质量鉴定时,曾请大庆石油管理局设计院的技术人员,采用日本仪器对加固效果进行了检测,证明加固效果良好,该工程质量好,速度快,受到建设单位好评。担任此次工程的项目负责人是左兴武和李宝春,参加人员有林树权、李云浦和地勘四分队全体人员。他们每天都工作18个小时以上,国庆节也在工地上度过的,克服了阴雨、缺石料和停电等困难,终于提前5天完成了合同期规定的任务,受到该公司奖励。1989年获总局二等奖。
(六)延军水泥厂大理岩矿勘测
延军农场水泥厂扩建前需摸清大理岩矿工业储量,院承担了矿区测量、岩矿化验和储量勘探等任务。
矿区测量时间为1984年5月下旬至8月初,由院劳动服务公司承担,申书明、关国林、王仁汤和成海良等技术人员率领该公司的工人参加测量,完成比例尺为1/2000、面积为1平方公里的矿区测量任务。
岩矿化验由土化队承担,王兴洲、高雅文和杨晓明3人承担了外业工作,共采集普通分析样品110个,全分析样品10个,从1984年8月至1985年初完成。
岩矿储量勘探时间为1984年8月至12月底。现场行政负责人是张孟吉,技术负责人是李云浦,上了两台钻机。机长分别是张洪军和张登元,共20人左右,主要工作内容有3项,一是地质测绘,绘出矿区比例尺为1/2000大理岩矿地质图,面积1平方公里;二是山地工程,完成槽探工作量720.8立方米;三是钻探工程,钻孔5个,总进尺257.73米。最后提交了岩矿储量报告,表内矿工业储量为857.8万吨,表外矿工业储量为226.9万吨,大理岩工业储量共计1084.7万吨。岩矿中
平均含量为52.01%,
平均含量小于4%,大理岩矿的质量较好。岩矿的数量和质量超过了延军农场提出的指标,及时满足了该场扩建水泥厂的需要。
(七)内蒙鄂旗土壤普查
自1984年8月院进行改革尝试以来,土化队在垦区内承揽不到调查任务,经多次外出揽活,最后仅在内蒙鄂旗承担了一项土壤普查任务。1985年5月至10月初,全队大部分技术人员赴内蒙呼盟鄂伦春自治旗进行土壤普查,内业工作于1986年8月结束。先后参加工作的有20人,参加外业工作的有崔元吉等15人,其中女同志有李玉仙、边增琴和王秀云等7人。出发时院领导和机关人员敲锣打鼓欢送,所以大家决心载誉而归。这次土壤普查面积共计8000多万亩,挖土壤剖面807个,室内化验分析共5018项次。这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收尾阶段。普查是在呼盟土壤普查办公室和鄂旗土壤普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遵照内蒙《技术规程》和双方签订的《合同书》,以比例尺1/100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参考1/50000比例尺地形图和部分航、卫片,进行比例尺1/100000的土壤普查。外业人员克服了高寒林区交通不便和生活艰苦等困难。按《合同书》要求完成了野外挖坑、采样和勾图等任务。提交的旗级成果有《鄂伦春自治旗土壤》(文字说明)。1/200000比例尺的土壤图、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图和土壤养分点位图以及土壤面积和养分统计表册;提交的乡镇级成果有1/100000比例尺的乡镇土壤图、土壤利用改良图和土壤养分点位图。这次土壤普查为全旗的农业区划、林业区划、土地合理利用、科学造林、科学种田和科学养畜提供了基础资料。
二、以水利为主的综合勘测设计
(一)、关门嘴子水库勘测和选坝报告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就设想在关门嘴子修建高坝,充分利用梧桐河的水利资源为国民经济服务。在1975年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中,确定关门嘴子水库作为1981~1985期间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因此受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治理领导小组和总局的委托,院自1971年以来即对水库及其灌区进行勘测,1979年进行坝址选择等设计工作。
1、测量
从1971年以来,院多次对水库的库区、坝址和主要干渠线路进行测量,完成主要工作量有:三等水准测量10公里,1/250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4平方公里,l/5000比例尺地形图10.2千方公里,1//2000比例尺地形图1.65平方公里,1/1000比例尺地形图4.9平方公里,线路测量206公里。先后参加测量的人员有张镇强、刘洪喜、宋惠忠、巩世宝、杨国庆、朱勇、成海良和郑秉华等20余人。
2、工程地质勘察
1977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协助下,进行库区1/2000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绘,提出工程地质报告。1978年对3条坝线进行选线勘探,并提出水库坝址选线地质报告。1979年做了20个钻孔声波测定和16个孔内电视观测。历年完成主要工作量:机钻孔21个,总进尺1060米,坑槽213个,总深9424米,物探15条线路,试验项目有岩芯磨洗23个,压水试验139段,砂料123组,土料62组等。先后参加地勘主要人员有江崇松、杨延令、张双、邱铭芳、刘福林、李廷举、王治英和辛克才等30余人。
1983年春,存放于库区的岩芯箱被盗,岩芯散落在荒野上,院派地勘人员到现场进行岩芯清理和修复工作。
3、关门嘴子水库灌区土壤调查
1979和1980年,颜春起、曹存富、王秀云和吴凤梅以及宝泉岭管局的闫子富和孙广镇等,进行了灌区比例尺为1/50000土壤调查的外、内业工作。外业期间挖土壤剖面100余个,完成水分物理测试全项点50个,单项渗透测试30余个。后因水库停建,未提交正式成果图件和说明书。
4、选坝报告
水库选坝报告于1980年11月完成。总负责人李重祥和杨爱费,分项负责人王传信和仇伟凡等。水文水利计算是齐汉强、王清等。坝址位于梧桐河上、中游河谷狭窄处,集水面积184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为5.55亿立方米。在坝址区上下500米范围内,可供选择的坝线有上、中、下3条,经方案比较后确定下坝线为坝轴线。坝型选择也有三个方案,经比较选用了土坝作为水库拦河坝的坝型。水库为Ⅱ级建筑物,按五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总库容为6.73亿立方米,校核总库容为7.7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为4.45亿立方米,设计最大坝高为42米,坝长528米。该水库可发展旱灌110.6万亩,水田17.8万亩,可使30万亩农田免受洪水威胁,可建装机容量为1.44万千瓦的水电站,年发电量3500万度,还可发展养鱼等。这是一个以灌溉和发电为主的大型水库,综合效益可观,但因耗资巨大,省和总局无力承担,关门嘴子水库迄今仍未动工。1989年初国家能源部发出兴建中型电站的函,院于1989年向上级呈交了《关门嘴子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五个流域近期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勘测设计
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属于低湿平原,河沼纵横交错,排水出路困难,是造成常年积水成涝,难以开垦的主要原因。要想开发三江沃野,首要任务是治理主要河流,在三江平原综合治理的规划中,曾提出了对几条主要河流治理和骨干工程规划的方案。随着国家商品粮基地的建设,三江平原主要河流的治理纳入了国家计划。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先后投资对别拉洪河上、中游、蜿蜒河、七虎林河、浓江、鸭绿河等主要河进行了治理。五河治理都在区域规划基础上编制河流治理任务书,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再编报流域治理初步计划,在初设中经多方案比较,择优选出方案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后,再编制施工图予以实施,因而收到防洪排涝的明显效果。
1、别拉洪河流域治理勘测设计
别拉洪河流域总面积为4503平方公里,其中低湿平原约4359平方公里。该河上、中游治理,从1974年开始勘测设计,1977年到1979年进行主河道开挖,1982年开始进行骨干和配套工程勘测设计和施工。别拉洪河下游的治理,在1982年进行控制测量和土壤调查,尚未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
(1)、测量
从1974年以来,院多次对该河上、中游地区进行测量,完成工作量主要有:5秒导线测量42公里,线路测量1386公里,1/1000比例尺地形图0.25平方公里。1982年对该河下游进行控制测量,埋设标石和三角钢架40个,三等水准测量449公里。先后参加测量的主要人员有张镇强、刘洪喜、杨国庆、巩世宝、宁福传、王仁汤、陈淑峰和王希明等30余人。
(2)、地质勘察
1975年一1977年对该河上、中游的“一次分流”和“二次分流”方案的线路进行工程地质钻探,钻孔计213孔,总进尺2420米,提供了开挖主河道的地质报告和有关图表。参加地勘的主要人员有林树权、丁柞原和王家华等20余人。
(3)、土壤调查
该河上、中游治理是利用1969年的土壤调查资料和建三江管局汇编的资料。1982年应用航片对其下游进行土壤调查,调查总面积为325万亩。1983年4月完成内业工作。提交的主要成果有1/50000比例尺土壤图、荒地分布图和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以及土壤调查报告。参加人员主要有文炳世、曹存富、崔元吉、宁振亚、陈瑞祥、陈琴笙和王秀云等20余人。
(4)、规划设计
在黑龙江省编制的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中,别拉洪河治理列为第一期工程。1975年和1977年院先后编制了主河道“一次分流”和“两次分流”方案的初步设计,参加编制人员主要有徐基荣、汤恩贵和侯伯宏等。
1977年经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审批,同意主河道按五年一遇标准,“两次分流方案”开挖。即上游段至十二排干,折向南分流入挠力河,开挖河长49公里,控制面积940平方公里;中游仍入乌苏里江,开挖河长61公里,控制面积1567平方公里。“二次分流”方案于1977年列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1982年4月院编制了《别拉洪河上、中游近期防洪治涝续建工程初步设计》、同年6月经黑龙江省水利厅批复,排干工程采用三年一遇,田间配套工程采用五年一遇标准设计。初步设计成果有报告书和附图一、二、三、四册。设计内容主要有水文分析计算、治涝方案比较与选定、主河道工作补充设计、排干工程设计、桥梁和跌水设计、总概算和效益计算等。主河道、排干工程纵横断面设计图109张,桥梁和跌水设计图52张。骨干工程土石方957万立方米,配套工程土石方2843万立方米,总土石方为3800万立方米。总投资为1992万元。上、中游治理总面积为376万亩,治理后可达成耕地274万亩,其中新垦荒地97万亩,还有大量草场、芦苇和水面等可供综合利用。年均生产粮豆2.9亿公斤,年均上交商品粮2亿公斤,年均产值1.69亿元。益本比为2.9。还本年限为4年,投资回收年限为5.4年,初步设计负责人徐基荣,主要参加者有侯伯宏、汤恩贵、王备林、褚炎和姜英淑等20人。
该河治理工程设计技术改进建议于1979年获总局二等奖。
(5)、施工
1977年7月1日,由总局组织了七个农管局的机械施工队伍开挖主河道,开挖110公里,总投资4900万元,至1979年主河道全线挖通过水。徐基荣、汤恩贵和侯伯宏等参加施工指导。该河机械化施工技术分析于1979年获总局三等奖。该河1982年开始骨干工程和部分配套工程施工。1984—1985年前锋和前进等农场的涝区进行配套工程施工。侯伯宏主持了涝区配套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工作。该河施工坚持骨干和配套工程同步进行,收益显著。前进涝区配套工程设计于1985年获总局三等奖。
别拉洪河上、中游的治理,为建三江农管局前进、前锋、创业、洪河、红卫、胜利、八五九和二道河等8个农场解除了洪涝灾害,作物产量有了大面积和大幅度提高。全流域以配套后的三年(1982—1984年)和配套前的四年(1977—1980年)相比,播种面积增加28%,年平均总产增加26.2%,年平均盈利增加75.2%。以1985年小麦产量来看,虽遭受严重涝灾,全流域小麦平均亩产117公斤,比未治理的其他河流的小麦亩产高17.4公斤。前锋农场在未治河前,年年亏损,经2年完成配套工程,在1985年大灾之年,创造了五超历史的好成绩,从贫困场一跃而成为富裕的先进农场。
2、蜿蜒河流域治理勘测设计
蜿蜒河流域总面积为1230平方公里,均为低湿平原。早在五十年代中期,黑龙江省水利设计院曾对该河进行纵横面测量和流量估算;1960年合江农垦局编制了该河上、中游治理方案,1962年绥滨县委在290农场召开了各方人士参加的流域治理会议,进行了现场踏查,在踏查报告中提出继续开挖主河道,并要求把治河工程纳入国家计划;1967年绥滨县蜿蜒河规划委员会编制了《蜿蜒河排涝规划》。院从六十年代即对该河开始勘测规划和设计,1975年以后,完成的工作更多。
(1)、测量
1964年三等水准联测100公里;1965年线路测量164公里;1982年闸址1/2000比例尺测图1平方公里,线路测量113公里;1983年线路测量122公里。先后参加测量的主要有王仁汤、巩世宝、焦儒、郑秉华和刘安绪等15人。二九〇和绥滨农场水利科以及绥滨县水利局在1981—1982年参加了地形图测绘和高程测量工作。
(2)、地质勘察
1966年和1967年,院对该河先后进行了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1982年在过去工作基础上又进行工作。主要完成了比例尺为1/100000的该流域的水文地质图,闸站工程地质剖面图和钻孔位置图、黑松三角洲防洪堤地质剖面图、蜿蜒河总干3座桥工程地质剖面图以及文字报告等。先后参加地勘人员主要有张孟吉、王治英和孙绪荣等10余人。
(3)、土壤调查
1965年院调查和绘制了蜿蜒河流域1/50000比例尺的土壤图,1975年完成了该流域1/200000比例尺的土壤质地分布图和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图。1982年完成该流域的1/100000比例尺的土壤图,调查面积约185万亩,采用航片进行作业。参加调查的主要人员有王水梅、王秀云、文炳世和宁振亚等。
(4)、规划设计
1975年由院主持、有绥滨县水利科、绥滨和二九〇农场有关人员参加,编制《蜿蜒河治涝工程初步设计》。经方案比较,采用了上、中游开挖河道、下游修黑松堤防、堤间滞洪并建强排站等综合治理方案。1982年4月院编制了《蜿蜒河近期防洪治涝续建工程初步设计》,并上报黑龙江省,1982年6月3日省以黑水字(82)185号文进行了批复,排干按三年一遇标准设计,田间配套工程按五年一遇标准设计,抽水站按三年一遇标准设计,滞洪区为十年一遇设计,松花江防洪堤近期按二十年一遇标准设计。1982年10月院与绥滨县、绥滨和二九〇农场等单位一起研究,提出了《关于蜿蜒河工程初步设计增补工程项目和增加工程概算》的文字报告。
在1982年的初步设计中,首先进行了方案比较,在排水出路的3个比较方案中,选用了建闸站滞洪方案,抽排流量为16秒立方米;蜿蜒河总干走向的3个比较方案中,采用了沿河截弯取直方案。治理标准采用黑龙江省水利厅批准的标准。控制面积184.5万亩,其中耕地120万亩,可垦荒地4万亩。
主要工程项目有防洪堤工程,堤长21余公里,滞洪区围堤工程,围堤全长23.68公里;排水和桥梁工程,共38条排干和14条支渠,总干全长92.4公早,尚有8.9公里未施工,桥梁共26座,其中未建17座;闸站工程,选用6台轴流泵和6台配套电机,总装机930千瓦。主要工程量,前几年已施工,尚余骨干工程土方224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5674立方米,工程总造价769.31万元。工程完成后,在三年一遇设计暴雨情况下,可基本解决124万农田内涝问题,治理后年增产粮豆3000万公斤,年上交商品粮0.80亿公斤。按粮豆效益计算,益本比为2.34,还本年限为4年。初步设计的主要成果有总报告书、附件和附图等,初设的项目负责人是黄春发,参加设计的主要人员有吕家棣、薛林福、杨纯政、石彩亭、杨玉中和何西征等16人。初设以后又增补了一些工程项目和工程投资。该河骨干工程也于1983年竣工,配套工程于1985年大部竣工。蜿蜒河治理已为绥滨和二九〇两个农场以及绥滨县7个乡的全部或部分土地解除洪涝灾害。
3、七虎林河流域治理勘测设计
七虎林河流域总面积为2990平方公里,其中低湿平原占总面积的77%。早在1955—1956年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对该流域进行了勘测,编制了排水规划和上、中游地区排水工程修正扩大初步设计。1981年10月13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文决定,七虎林河治理的初步设计工作由院负责,牡丹江管局设计室和虎林县水利局等单位承担了部分工作。在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前资料的基础上,院于1981年冬季采取勘测设计大会战形式,开始了防洪治涝近期骨干工程初步设计。初步设计于1983年10月完成,经水电部批准以后,又陆续分年度进行了施工图勘测设计。
(1)、成立大会战指挥部
1981年11月,院在牡丹江管局八五四农场成立勘测设计会战指挥部,总指挥为李重祥、副指挥为李廷安,下设计划技术和后勤组。参加会战的还有牡丹江农管局设计室和虎林县水利局等单位,有测量、地质、勘察、土壤调查、水文、河道、水工、施工与概算、土工试验等多专业技术人员,先后达240人次,会战人员分布在该河上下游和左右岸长达100余公里的12个作业点上,在冬季进行野外作业达数月之久。
(2)、测量
1981年三等水准测量70公里,四等水准测量60公里,线路测量739公里;1982年闸址1/500比例尺地形测量0.11平方公里;1984年四等准测量72公里,线路测量137公里;1987年修测1/10000比例尺地形图22平方公里,线路测量209公里。先后参加测量的主要人员有张镇强、刘洪喜、杨国庆、王希明、陈淑峰、巩世宝、郑秉华、王仁汤和宋惠忠等30余人。
(3)地勘
1981年11月至1982年8月,进行该流域骨干工程的地质勘察,钻孔575个,总进尺3024米,取原状土样195个,扰动土样500个等。主要成果有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20万比例尺的工程地质图和水文地质图,各种图件100余张。参加地勘的主要人员有林树权、丁柞原、张双、江崇松、邱铭芳、刘福林和李廷举等30余人。1986年冬又对该流域的排干、桥、闸工程进行工程地质勘探,钻孔60个,总进尺295米,同时还对阿布沁河排干进行勘察,钻孔53个,总进尺436米,提交的成果有地勘报告和各种图件。参加地勘的主要人员有张孟吉、林树权、张双、李云浦、翟志和、刘福林和李廷举等40余人。
(4)、土壤调查
1981年冬季和1982年应用航片,进行全流域比例尺为1/100000土壤调查,面积约448.5万亩。同时对两个典型区进行比例尺为1/25000到1/50000的土壤调查,面积约6万亩。提交的主要成果有土壤图、荒地分布图和调查报告。先后参加土壤调查的主要人员有文炳世、崔元吉、宁振亚、陈瑞祥、陈琴笙和曹存富等10余人。土壤调查人员在调查中发现该河流域古河道多,地质条件差,提出了不宜开挖主河道等建议,后来规划设计人员采纳了这个建议。
(5)、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人员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在1981年冬季进入现场查勘,同时学习领会了水利部在北京召开的《三江平原治理开发座谈会纪要》精神,根据会议确定的以治涝为主、低标准设计和先通后畅等原则,针对该流域工程地质条件差,挖河困难等特点,改变了过去一直沿用的开挖主河道的方案,采用了滞洪区结合筑堤的方案。1982年3月提出了该河初步设计阶段报告,经水电部规划设计管理局审查,原则上同意此方案。1982年5月5日,水电部又召开了“七虎林河和七星河近期防洪治涝工程初步设计阶段报告”座谈会,根据会议精神对初设方案作了修改和补充。1983年4月水电部又派专家工作组赴现场查勘和审查初设方案,并提出了一些尚需补充的项目。院规划设计人员进行修改设计后,于1983年10月提出了该河治理的初步设计总报告及其图件。初步设计采取上游消险加固云山水库,中游修建西大岗滞洪区和下游两岸筑堤方案,主要项目为云山水库等5座中、小型水库,新建西大岗滞洪区,拦蓄山洪,除害兴利,沿阿布沁河南岸和乌苏里江西岸筑堤或加高国防公路以防洪水入侵;在岗坡地采用防、排、保措施,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在低湿平原区治理8个大型涝区,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骨干工程总投资3927万元。工程全部实施后,农用地达245万亩,林用地117.6万亩,牧用地35万亩,副业和水面30万亩。年均生产粮豆3.66亿公斤。上交商品粮2.2亿公斤。仅用粮豆作效益计算,还本年限为2.7年,益本比3.23。参加的主要人员有李重祥、杨忻祖、刘来顺、齐汉强、王清、李立峰、刘闽儒、仇伟凡、张明吾、孙原峰、杨玉中和刘登善等31人。初步设计主要成果有总报告书、总概算书、附件和附图等。设计图纸有工程总体布置图、典型区设计图、排干和提防纵横面设计图,滞洪区设计图、桥和闸设计图等。
该河治理已分期施工。1983的进行了不同施工机械,不同施工方法的开挖试验,试验中发现淤泥和流沙层成河困难,为设计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整修前几年开挖的中游河段施工提供了经验。西大岗滞洪区于1986年竣工。云山水库加固消险于1989竣工。大部分骨干工程于1987年完工,配套工程由各单位同步分年实施。院部分规划设计人员参加了试验段施工和骨干工程施工。七虎林河的治理,已为八五四、云山、八五〇和庆丰农场以及虎林县7个乡的全部或部分土地除害兴利,效益显著。如1989年在大涝的情况下,仅农场部分就减少损失2480万元。
西大岗滞洪区工程设计于1989年获省水利系统优质工程奖。
4、浓江、鸭绿河流域治理勘测设计
浓江、鸭绿河流域包括浓江、鸭绿河和八岔河等主要沼泽性河流,总面积3692平方公里,其中低湿平原98.6%。在1975年三江平原二区的《区域规划报告》中,提出了根治浓、鸭河的初步方案。1985年在《三江平原地区农业开发总体规划》中,也提到该流域治理问题。1986年院根据水电部松辽委和黑龙江水利厅的指示,编制了《浓江鸭绿河近期治理补充规划报告》。1987年院进行了上游地区防洪治涝近期骨干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1989年进行中、下游骨干工程的初步设计。
(1)、测量
1984—1988年,提供了河流和排干纵横断面,截流沟和堵口等测量资料,定线测量499公里,先后参加测量的主要人员有巩世宝、宁福传、王仁汤、王希明和陈淑峰等20人。
(2)、地质勘察
1986年底和1987年初的严冬对该流域的泄洪总干、跌水、桥、闸等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完成钻孔近100个,总进尺约1000米,取土样446个,提交的主要成果有比例尺为1/100000~1/200000的工程地质材料图、综合水文地质图和工程地质报告等。参加的主要人员有左兴武、翟志和、李宝春、曹玉生、刘福林、姜学礼和李廷举等30余人。赖有恒副院长参加了这次地勘工作。总局刘文举副局长和建三江管局刘庭佐局长曾到工地慰问。
(3)土壤调查
1987年应用航片和卫片,对流域的上游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壤调查,调查面积251.6万亩。提供的主要成果有1/50000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和水利工程现状图、1/100000比例尺的土壤图和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以及调查报告等。参加调查的主要人员有陈琴笙、陈瑞祥、崔元吉、宁振亚和王秀云等10余人。1988年又应用卫片和航片,对该流域的中、下游进行现状和土壤调查,调查面积302万亩,提交的主要成果有1/50000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和水利工程现状图、1/100000比例尺的土壤图、调查报告等。参加的主要人员有王秀云、宁振亚和靳之更等。
(4)、规划设计
上游地区防洪治涝近期骨干工程初步设计于1987年3月完成。在初步设计中的主要工程项目和设计标准是:开挖截洪排水总干长68.4公里,排水为三年一遇,防洪为十年一遇标准设计;修筑浓江和鸭绿河堵口堤两处,长9.5公里,防洪为二十年一遇;主要排干12条,总长178公里,按三年一遇标准设计;山坡截流沟总长19.9公里,沟道断面按五年一遇流量设计、堤顶按十年一遇流量校核;桥梁16座,为四级公路中型桥。骨干和配套工程的土石方总量为2573.5万立方米,总投资为4228.3万元。工程建设期限为五年,1991年全部竣工。工程实施后,治理面积为251.6万亩,现有85.1万亩耕地可解除洪涝灾害,可新垦荒地71.3万亩。按粮豆增产效益计算,工程益本比为3.33,投资回收年限为3.62年。初设提交的成果主要有:总报告、总概算及其4个附件,设计图纸有截洪排水总干、排干和截流构纵断面图77张,16座桥和5座跌水初设图等。初步设计的负责人是徐基荣和钱祥林,参加水文计算有齐汉强和王清等5人,参加工程设计有吴仁达、胡慧英、褚炎和姜英淑等15人,参加概算有高家义和陈福生等。
中、下游治理的初步设计于1989年1月完成。除鸭北涝区外,中、下游总面积302.3万亩。这次初设范围仅是浓江中、下游南岸的骨干工程,其控制面积为118.5万亩,其中已耕地22.47万亩,可垦荒地49.76万亩,治理后预计耕地为72.23万亩。这次初设主要措施是建立系统排水网。主要工程项目有:主要排干9条和1条分干,按流量大小分别采用三年或五年一遇标准设计;排干上的桥梁4座,属四级公路中型桥,涵洞采用五年一遇标准设计。骨干和配套工程的土石方合计246.4万立方米,总投资1417万元。工程实施后每年可增产粮豆0.8亿斤,按粮豆增产效益计算,益本比为5.29,投资回收年限为3.96年。初设主要成果有总报告、总概算、附件和附图等,附图有该流域中、下游水利工程总体布置图(1/100000比例尺)、10条排干和分排干纵横断面图、4座桥梁设计图等。初步设计项目负责人为马驰和徐基荣,参加设计的主要人员有吴仁达、褚炎、杨宝元、高家义、陈福生、杨玉春和张守金等10余人。
浓江、鸭绿河的治理,已为勤得利、鸭绿河、浓江、前哨、前锋和洪河等5个农场以及抚远县的全部或部分的土地解除了洪涝灾害。
5、穆棱河下游地区治理勘测设计
穆棱河下游(荒穆新河)地区总面积为4585平方公里,其中低湿平原和水面占总面积的95.3%。早在1954—1957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管理局和水利勘测设计院等单位曾对该流域进行了部分勘测和规划工作。1957—1960年,院多次对该流域进行查勘和规划。1975年在三江平原治理领导小组领导下,各单位共同编制的综合治理规划中,对穆棱河下游南岸治理,采取了平行于松阿察河设置荒穆新河,1986年院编制了《穆棱河下游地区近期防洪治涝骨干工程补充规划报告》。1986年底至1988年7月省水利厅对补充规划报告进行了多次审查,因穆兴东堤封闭线路存在意见分歧,至今水利部松辽委对该报告未进行批复。该地区除有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穆兴分洪道外,还重修了湖北闸,加固延长穆兴东堤等防洪、排水和灌溉工程。1988年院接受总局下达治理该流域的任务,科技人员在前人勘测、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基础上进行初步设计。
(1)、测量
1988年完成三等水准测量195公里,5秒导线测量135公里,线路测量509公里。1989年完成三等水准测量171公里,四等水准测量32公里,5秒导线测量102公里,线路测量184公里,1/1000比例尺地形图测量0.75平方公里等。先后参加测量的主要人员有巩世宝、刘洪喜、王希明、陈淑峰、王仁汤、宁福传、郑秉华、刘东和焦儒等20人。
(2)、地质勘察
1988年和1989年,主要完成1/100000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图、地貌图和水化学类型图以及地质剖面图和钻孔资料等,钻孔600多孔,总进尺3000多米。先后参加地勘的有颜迪、丁柞原、安瑞强、林树权、王家华和曹玉生等30人。
(3)、土壤调查
1988年应用卫片和航片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壤调查,调查面积687万亩,主要成果有1/50000比例尺土地利用和水利工程现状图、1/100000比例尺土壤图,八五六场12队典型区1/万比例尺土壤图以及土地利用和水利工程现状图、调查报告等。参加调查的主要人员有陈瑞祥和崔元吉等。
(4)、规划设计
补充规划于1986年11月完成。在灾害分析和水文计算等基础上,进行了土地利用规划、防洪规划、治涝规划和灌溉规划等,主要参加者有刘闽儒、薛林福、孙原峰、李琼萃、张明吾和杨宝元等17人。
初步设计于1988年11月完成,主要工程项目和设计标准是:堤防工程,沿江河修建9条堤防,其中4条为新堤,5条老堤为续建,主要堤防为二十年或三十年一遇设计,其它堤防为十年一遇设计;开挖排水工程,采取高水高排、分割水势的办法,将荒穆新河分成上、中、下3段,大大减少了工程量和投资,设计排干18条,排水站2处,设计流量分别为3.1和4.2;按三年一遇排水流量设计;一般闸按五年一遇,荒岗泄洪闸按五十年一遇设计,二百年一遇校核;渠系建筑物有排干跌水11座,桥梁48座;还有1座排防闸等。骨干和配套工程的土石方为7211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为15287万元。工程实施后,农用地达成306.8万亩,其中新垦荒地104万亩。农、林、牧、副、渔用地比例为5:1:2:1:1。每年可生产粮豆4.37亿公斤,年提供商品粮2.4亿公斤。以粮豆增产做效益计算,益本比为1.62,投资回收年限为10年。本工程计划建设期为6年,从1989年开工,1994年竣工。初设的主要成果有总报告以及附件、附图13册。附图主要有治理工程布置图、堤防设计图、排干设计图、建筑物设计图和典型区设计图等。初步设计的项目负责人是薛林福,先后参加设计的审查的共26人,其中水文有赵春录等5人,堤防和排干有颜振良等5人,土地规划和效益计算有刘宗健等2人,水工有张明吾等6人,施工概算有杨玉中等2人。
穆棱河下游的治理,将为八五六、八五七、八五八、八五〇、庆丰和兴凯湖等6个农场以及密山和虎林两县9个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土地解除洪涝灾害,增大灌溉和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
(三)、四个新建农场勘测设计
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完善和国外投资机遇的到来,建三江农管局在1980~1989年,先后引进先进机械和技术建立四个现代化谷物(麦、豆为主)农场,各场耕地面积25—40万亩。这4个场采取补偿贸易、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内引资等途径,引进国内外先进农机和水利施工、喷灌等设备,采取两种模式建立起来的。第一种是洪河和二道河农场模式,采取集中服务、集中居住,设场部和作业区两级管理体制;第二种是鸭绿河和浓江农场模式,采取集中服务、分散或半分散居住,设场部和作业区或生产队(新建队或老队扩建)两级管理体制。四个农场的筹建多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前期工作,先编制“建场设计任务书”,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再进行建场初步设计。在初设中经多种方案比较论证。择优选出的方案报请上级审批后,再编制施工图予以实施。
1、洪河农场建场勘测设计
洪河农场是利用外资,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行政区划属同江县。场区总面积为667平方公里。
1979年国家计委、农委和进出口管委以(1979)728文批示:为了充分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农业机械技术,探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营农场的途径,经建三江农管局与日本国日绵株式会社协商,双方同意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在该局内建设一个拥有30万亩耕地的现代化粮豆生产基地。
1980年元月,总局将该农场建场勘测设计任务交给了院。院协助总局编制了“洪河农场建场计划任务书”,并上报农业部审批。4月12日总局下达了关于认真贯彻农业部150号批文的执行文件。根据上级领导部门的意见,要求农场从1981年开始分期5年对所借贷款及利息全部偿还,因此洪河农场必须在1980年形成生产能力。由于开荒建场任务紧迫,洪河农场各项勘测设计工作,只能采取大会战形式,“边组织、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进行。1980年初,院各专业人员先后赶赴现场,6月初拟定各项基本建设方案,并征询有关部门意见。12月下旬编制了该场基本建设工程初步概算,向农业部进行汇报。初步概算修改后,于1981年初提出了初步设计的初稿。总局于1981年4月邀请黑龙江省和垦区内有关各方面专家40余人,对初设成果进行了审议。院根据审议意见再次修改,在1981年8月底完成了洪河农场初步设计。在勘测,设计和施工大会战过程中,得到了总局、管局和农场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1)、组织领导
总局和管局建立两级领导小组,总局副局长刘文举担任总局领导小组组长,建三江管局副局长耿国栋担任管局领导小组组长。
院成立洪河农场勘测设计指挥部,指挥部设在工地帐蓬里。李重祥副院长任总指挥,副总指挥有周玉深、徐景才、刘来顺和周宝海,成员有张镇强、李立峰和周英朴等人,下设政工、技术和后勤3个组以及测量、地勘、土壤、规划、排灌、电力和土建等7个勘测设计队、组。初步设计总负责人刘来顺、李立峰和李克刚。全院全力以赴,先后参加人员达170人次。指挥部成员有不少人已年过半百,1980年他们和勘测设计人员同甘共苦,一直坚持到冰封大地时才撤离。
(2)、勘测
1980年1月接受任务,2、3月份进入现场勘察,后勤人员到工地搭盖帐蓬。勘测人员住帐蓬,跋涉雪原和过膝深的水,在荒原上连续作业达7~9个月之久。
测量工作从1980年3月至11月完成。参加人员主要有张镇强、刘洪喜、杨国庆、巩世宝、陈淑峰、王希明和王仁汤等30人。完成工作量主要有:四等水准和测量80公里,1/5000比例尺测图4.5平方公里,1/2000比例尺测图2.5平方公里,1/10000比例尺地形图修测200平方公里,控制导线测量123.1公里,小三角架16个,沟渠定线测量304公里。同时使用红外线测距仪对28个钻孔进行孔位和高程测量。
地勘工作从1980年6月至1981年2月完成。主要进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完成钻孔42个,总进尺841米,简分析30个,全分析5个,抽水试验5孔,计146小时。提交的成果有该场1/100000。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图及报告,综合地质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浅层水化学图件20余张。参加人员主要有:董泽兴、邱铭芳、丁柞原、王治英和张洪军等20余人。
土壤调查外业工作从1980年4月到10月完成。内业于1981年上半年结束。调查面积为100.6万亩,共挖主要剖面270个,采化验土样306个,理化分析共2620项次,测试水分物理全项点22个等。采用先进的航片遥感技术进行外业调查,提高工效3倍,判读准确率达90%,图斑详尽率增加20%,作业成本降低50%。主要成果有比例尺为1/10000和1/50000的土壤图、荒地分布图和养分分级分布图以及土壤调查报告和表册等。参加人员有文炳世、宁振亚、崔元吉和陈琴笙等20人。其中土样化验由王兴洲、李玉仙和高雅文等10人完成。1986年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优秀成果评奖会上,此成果获农牧渔业部三等奖。
(3)、规划设计
建场初步设计于1981年8月完成。主要完成全场经营规模。场部小城镇规划设计、作业区配置、全场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利道桥、电力规划设计等。排水工程纵横断面设计有2186条沟,总长2667公里;灌溉工程设计了三万亩圆形喷灌;道路工程设计共575公里,其中砂石路108公里;桥14座,共249.1延长米,设计涵洞625座;全场划分6个作业区,场部建成小城镇,集中居住,建筑设计面积为61217平方米,全部为楼房,砖混结构;设计60千伏降压变电所1座和60千伏送变电线路33公里等。排水骨干和配套工程的总土石方为1259.5万立方米。建场总投资为6702.17万元,其中利用外资2073.4万元,国内投资4629.77万元。初设中治理总面积为99.56万亩,几乎全部为荒地,耕地面积近期达成30万亩,远期可达45万亩。另外还规划设计了林地、割草放牧地、水面和沼泽自然保护区。计划5年粮豆总产为1.74亿公斤,5年上交商品粮为1.44亿公斤,5年商品率平均为82.9%。计划1981年形成生产能力。初步设计的主要成果有:初设总报告(包括九大部分和三个附件),1/50000比例尺全场土地利用和工程布置图,1/2000比例尺场部规划设计图和6万多平方米工业、民用建筑初设图,井灌区规划设计图,排水工程、道路工程和桥涵工程设计图等。参加规划和排灌设计的主要人员有:李立峰、钱祥林、刘秀竹、吴仁达、高家义、杨玉中、姜英淑、尼巧凤和沈松茂等10余人。参加土建和电力设计的主要人员有:边国忠、李永福、李佩福、何文通、全斗柞、于惠贤、王兴良、张慕珍和张士国等10余人。
该场小城镇规划1987年获农牧渔业部三等奖。水利规划设计获农场总局1985年一等奖,1987年获东北四省水利协作区优秀设计奖。该场在建设和建成后,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姚依林、李铁映等部、省领导人赵凡、何康、李力安、陈雷等多次视察并给予很大关注和高度赞扬,同时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也多次来洪河农场参观、考察。
2、二道河农场建场勘测设计
该场属于世界银行贷款与国内投资合建的现代化农场。行政区划属饶河县,位于别拉洪河下游,场区总面积为544.0平方公里。场区范围原分属八五九、前锋和前哨三场管辖。院根据总局下达的文件精神和刘文举副局长的指示,在控制性规划时进行开发论证,提出了三场联合开发和独立建场开发等多种方案。1983年6月确定独立建场,并上报了“建场计划任务书”。同年9月院对独立建场的骨干工程以及场部位置等进行论证,提出了几个比较方案。管局同意第二方案,院以此方案对该场进行建场初步设计。
总局于1984年以256号文批复了建场计划任务书。建场前的测量和土壤调查等工作早在1982年开始进行,初步设计于1985年7月完成,配套设计于1986年12月完成。在勘测设计过程中,得到了总局和管局以及八五九、前锋、前哨和二道河农场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1)、组织领导
1983年3月14日,院成立了二道河农场勘测设计指挥部,总指挥是杨爱费、副指挥是郭大本、李立峰(兼总项目负责人)和高家义(管后勤),成员有张镇强、汤恩贵、江崇松和张士桓等。指挥部同时兼管别拉洪河下游的勘测工作。
(2)、勘测
该流域多次进行过测量,1982年别拉洪河下游控制测量,完成四等导线点(造标)40个,三等水准测量449公里,1/2000大比例地形图测绘1平方公里。1983年二道河控制测量。完成四等水准测量170公里,导线测量42公里,沟渠定线测量480公里。1984年二道河定线和测图,完成1/2000比例尺地形图1.2平方公里,定线测量238公里。1986年四等水准测量39公里,导线测量44公里,定线测量259公里。先后参加测量的有:张镇强、杨国庆、刘洪喜、巩世宝、王仁汤、陈淑峰和王希明等30人。
别拉洪河下游土壤调查,外业工作从1982年7月中旬开始,10月底结束,内业于1983年3月完成。调查总面积325万亩,其中二道河场区81.6万亩。采用航片进行外业调查,共挖土壤剖面81个,采取化验土样113个,室内化验共1554样次,测试水分物理全项点13个。提交的主要成果有1/50000比例尺的土壤图、荒地分布图和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以及土壤调查报告。参加人员主要有:曹存富、文炳世、崔元吉、宁振亚、陈瑞祥、陈琴笙和王秀云等10人。土样化验由王兴洲、李玉仙、边增琴和高雅文等10人完成。
地勘于1983年12月至1984年4月完成第一、二期野外工作,钻孔65个,总进尺529米,取原状土36个,扰动土21个。提交的主要成果有该场场部和桥址沟渠初设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附图75张等。参加人员主要有李云浦、翟志和、孙绪荣、刘福林、王水昌、李廷举等20人。土工试验由李洪斌和裴宇钟等8人完成。
(3)、规划设计
初步设计于1985年7月完成。主要完成了1/50000比例尺的全场工程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典型区1/10000比例尺规划设计、水文计算、排灌工程方案比较和规划设计等。排水工程的纵横断面设计,有排干12条,支沟48条和农沟1380条;喷灌设计面积3.96万亩,道路工程的纵横面设计有:主干道路、区间道路、主要田间道和田间道4个级别,总长628.4公里;设计桥7座,153.5延长米,涵洞设计673座;全场设6个作业区,集中场部,设计建筑面积为。78464.3平方米,居住区以楼房为主,砖混结构;设计60千伏降压变压所1座,60千伏送变电线路30公里和载波通讯等。排水骨干和配套工程总土方为1348万立方米,建场总投资9405.58万元。其中国外贷款为2119.26万元。全场治理面积为了9.83万亩,其中已耕地2.54万亩,可垦荒地43.9万亩,计划1988年耕地面积达成40万亩,远景耕地46万余亩,计划5年粮豆总产为1.36亿公斤,上交商品粮1.04亿公斤,商品率为76.4%,5年共还贷款1150万元。按综合经营效益分析,投资回收年限为10年。初步设计的主要成果有建场初步设计书和12种图纸。二道河农场初步设计负责人是李立峰、褚炎和钱祥林,参加规划和排灌设计的人员有胡慧瑛、高家义、齐汉强、王清、马驰和尼巧凤等10令人,参加电力和桥梁设计的有杨纯政、李佩福、杨玉中、高昆山和石彩亭等10余人。
1986年2月至12月底,对该场东部进行治涝配套设计(沟、路、林、涵),设计面积54.6万亩,项目负责人为胡慧瑛和褚炎。
3、鸭绿河农场建场勘测设计
该场属于世界银行贷款、国家投资和农场自筹资金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农场。行政区划属同江县,场区总面积为512.7平方公里。
场区范围原属勤得利农场五分场。1983年总局下发了(1983)91号文件,指示以勤得利五分场为基础统一规划,建成独立农场。按此文件院开始建场勘测准备工作。1984年完成了勘测和水利规划设计现场勘测工作,同时在现场召开了有关人员参加的研讨座谈会,讨论初步建场方案,上报了“建场计划任务书”。1984年10月院根据总局(1984)117号文下达的勘测设计任务,拟定了“鸭绿河农场初步设计大纲”。总局于1984年以256号文件批复了“鸭绿河农场建场任务书”1985年6月完成了“鸭绿河农场控制规划设计文件”,同年9月完成了建场初步设计。在勘测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建场人员以及原五分场、各生产队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1)、勘测
1984年四等水准测量147公里,导线测量28公里,定线测量500公里,修测1/25000比例尺地形图176平方公里,场部1/2000比例尺地形图4平方公里。1985年沟渠定线测量249.6公里。先后参加测量的主要有刘洪喜、张镇强、巩世宝、王希明、陈淑峰和郑秉华等25人。
场部地勘于1985年6月30日至7月23日完成。主要完成钻孔27个,总进尺300米,取原状土样31个,扰动土样41个,提交了工程地质报告和附图39张。此外还进行了桥址等工程地质勘察,主要参加者有翟志和、王家华、李云浦、孙绪荣和刘福林等10余人。土工试验由李洪斌、裴宇钟和曲家绪等8人完成。
1984年应用航片进行土壤调查,调查面积76.9万亩,挖土壤剖面83个,水分物理全项测定点14个,室内化验共99l项次,主要成果有全场1/50000比例尺的土壤图、荒地分布图和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以及土壤调查报告。主要参加者有宁振亚、文炳世、陈琴笙、王秀云、翟洪玲和杨晓明等10余人。土样化验由王兴洲、李玉仙和边增琴等8人完成。
(2)、规划设计
建场初步设计于1985年9月完成。初设主要工程项目防洪堤纵横断面设计96公里;排水沟纵横面设计305.2公里;设计桥3座,涵洞80座;道路纵横断面设计171.5公里,其中砂石路64公里;场部建筑物设计总面积为47345平方米,楼、平房相结合的混合结构;60千伏送变电线路设计20公里,配备电源为柴油机发电机组2台。骨干和配套工程的土石方为616万立方米,建场总投资为6283.3万元,其中国外贷款1737.7万元,国家投资2500万元,不足部分由农场自筹资金解决。初设中按“一水、二路、三开荒”原则,治理面积76.9万亩,1986年初步形成生产能力,1988年耕地达成25万亩。计划5年粮豆总产1.23亿公斤,产值6337万元,上交商品粮1.06亿公斤,商品率为86%。按综合经营计算,益本比为2.58,还本年限为2.74年,投资回收年限为3.14年。初设主要成果有:初步设计说明书,1/50000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图和主要工程布置图、典型区布置图,排水沟、道路和桥涵设计图等。初设的项目负责人是吴仁达和尼巧凤,参加规划和排涝设计的主要有李立峰、钱祥林、马驰和张淑琴等,参加土建和电力设计的主要有谢学富和边国忠等。鸭绿河农场二层住宅楼标准设计(黑龙江住1设计图)于1987年获农牧渔业部优秀设计二等奖。
4、浓江农场建场勘测设计
该场属于国家投资和农场自筹资金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农场,行政区划属同江市,场区总面积540平方公里。
场区范围原属勤得利农场四分场。1988年初建三江农管局向总局呈报关于浓江农场开发建设方案的请示。根据国家和省政府对三江平原开发建设的总部署,总局决定,以勤得利农场四分场的现有基础为依托筹建浓江农场。1988年6月30日总局以(1988)219号文批复了该场的“建场计划任务书”。院于1988年3月开始做了控制性规划,并参与了可行性研究。建场初步设计从1988年6月开始,至1989年3月结束。1988年7月16日院和农场双方签订了初设合同书。由于开荒建场任务紧迫,勘测和设计工作在现场同步进行。在勘测设计过程中,得到建场人员以及原勤得利农场四分场的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1)、勘测
测量于1988年5月至10月完成。主要完成线路测量641公里,1/2000地形测绘图1平方公里。主要参加者有:宁福传、王仁汤、焦儒、巩世宝和张镇强等10余人。
场部地勘于1988年10月13日至18日完成。主要完成钻孔9个,总进尺126米。取原状土18个,扰动土8个,提交了场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附图30余张。主要参加才有薛家琦、翟志和、张孟吉、姜学礼和徐福林等20余人。
1988年7月到10月,应用航片和卫片对该场进行土壤调查,调查面积81万亩,挖土壤剖面75个,采集化验土样69个,其中30个耕层混合土样,理化分析706个样次。提交的主要成果有土壤调查报告和全场比例尺为1/50000的土壤图。主要参加者有王秀云和宁振亚等。
(2)、规划设计
建场初步设计于1989年3月完成。初设主要工程项目有:排水配套工程,支、斗沟186条,长523.3公里,农沟2147条,长3080公里;排灌典型区7500亩;道路工程184条,总长542公里,其中砂石路面66.6公里;涵洞710座;场部建筑设计总面积为37043平方米,为砖混结构;新设计60千伏变电所一座,改建和新建线路82.3公里等。设计土石方总计1406万立方米,建场总投资9154万元。按照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一步到位的路子,做到沟、路、林、涵配套设计。治理面积81万亩,其中耕地17.65万亩,可垦荒地24.8万亩,到1992年播种面积达成35万亩,到1995年耕地达成42.45万亩。计划5年粮豆总产0.87亿公斤,5年上交商品粮0.67亿公斤,商品率为77.3%。5年盈利641.7万元,此外林业和牧副业每年也有盈利。本场工程效益费用比为1.15,投资回收年限为11年,还本年限计算为10年。初步设计主要成果有;初步设计总报告,l/50000比例尺全场土地、水利规划图、1/2000比例尺场部规划设计图、井灌典型区设计图、排水配套工程、道路工程和涵洞工程设计图等。初步设计总负责人是李立峰,参加农田设计的主要人员有李立峰、褚剡、姜英淑、张守金、高家义等。参加房建和电力设计的主要人员有全斗柞、张慕珍、韩熙英、李佩福和杨纯政等。
该场排水沟渠从野外定线测量到设计、绘图都使用了计算机,使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大大提高。
(四)、三江平原和垦区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综合农业区划
1979年9月至1981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了数百名技术人员进行三江平原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综合农业区划工作,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共10余个课题,其中土壤资源调查由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主持,院和八一农垦大学等4个单位协作,崔元吉和宁振亚参加了外业和部分内业工作;水利资源调查和水文区划由郭大本主持。1982年获省科技进步奖。
1981至1982年,在三江平原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综合农业区划的基础上,垦区组织了各单位、各专业的技术人员,编制了《黑龙江国营农场简明综合农业区划报告》。院颜春起和汤恩贵分别承担了土壤和水利专业报告的编写工作,在搜集大量资料和进行部分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分别编写了《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土壤资源调查及区划报告》和《黑龙江国营农场水资源调查及水利化简明区划》。两份报告均铅印成册。土壤资源调查和区划报告约10万字。在充分利用垦区各场土壤普查和院历年土壤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整理和典型调查,基本摸清了垦区土壤资源的类型、分布、面积和理化特性,评述了各类土壤的水、肥资源,分析了影响垦区农业生产的内涝、干旱、水土流失和盐渍化等土壤问题,总结了各场历年改土、治水的经验,提出了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改良意见,对垦区今后农业生产建设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水利资源调查和区划报告,近6万字,报告中的附图由夏福林、孙恕恩和江彩华绘制。在充分利用省和垦区已有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资料基础上,对垦区水资源数量及其分布进行了初步估算。对水资源供需平衡作了概略分析;在参照全国、省和其他地区水利化区划的基础上,编制了垦区水利化简明区划,找出各区水利建设的主要问题和治理途径,为消除垦区涝、旱灾害、合理利用水资源,提出了方向性意见。水利化区划是农业区划的组成部分,既为水利规划提供方向性的依据,又为农业区划提供水资源条件。
(五)、垦区水利工程大普查
1986年总局基建水利处下发了《关于1986年水利工程普查任务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院确定总工办负责,并从设计一、二室抽调42名水利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进行水利工程普查工作,主要人员有杨忻祖、王传信、褚剡、杨宝元、王祥梅、徐基荣、张明吾、李琼萃、齐汉强、夏起辉、刘宗健、马驰、邓力群等。1986年4月10日院总工办提出了统一的普查工作提纲,进一步明确普查的范围、任务、深度和要求。根据此提纲,各普查组分别制定具体的工作大纲和行动计划。设计一室承担红兴隆、牡丹江和绥化三个农管局的普查任务,设计二室承担了建三江、宝泉岭、九三、北安、嫩江和哈尔滨六个农管局的普查任务。总工办负责全面协调和资料汇总等工作,为了使水利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和保证成果质量,6月初先进行试点。一、二设计室分别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八五二农场和新华农场,经过10天左右的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和查阅资料,统一了认识,获得了初步成果,各普查组从6月中旬开始,至8月中旬基本完成了外业普查工作,9~10月进行内业整理,11月初提出初稿,经总工办初审,于12月提交普查成果。《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水利工程普查》已铅印成册。
这次普查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总局下达的任务。原任务只调查242项工程和堤防650公里,这次共普查380项工程,其中堤防57处,长达1344公里,实际完成量是计划调查量的157%,水利工程普查后,认定工程308项,其中堤防43处,长1181公里,确认工程是计划调查数的127%。普查成果质量优良品率为85%。通过普查,基本摸清垦区水利工程的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建设意见以及工程量和投资估算等,为垦区“七五”和今后长远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六)、垦区各场水利规划,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1、水利规划
垦区水利、土地规划补课工作是根据总局要求进行的。从1984年8月至1986年2月完成此项工作。先由各管理局将所属农场水利、土地规划成果报送院审查和修改,最后由院汇总该项成果,主要参加者有李立峰、刘来顺、汤恩贵和钱祥林等。
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历时两年多,完成了102农场的水利规划,先后参加人员近100人,由于工作量大,面广和技术力量有限,全垦区分东、西两片,分两期进行水利规划。
(1)、东四局水利规划
由总局水利处和设计院共同成立东四局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吴起超,副组长徐基荣、孙景先、耿玉范、温玉印、王恒德、艾万夫。水利规划以场为主,由院派人检查指导,宝泉岭局由钱祥林和吴仁达、建三江局由李立峰和褚剡、红兴隆局由高家义、牡丹江局由刘来顺和胡慧瑛等分头负责。东四局53个场规划于1989年1月完成。
(2)、西五局水利规划
西五局49个农场水利规划,由总局水利处和设计院组建领导小组,组长李重祥,副组长孙景先。西五局规划以院为主,各局、场协助进行,过去西部各场一般没做系统的水利规划,缺乏基本资料;有的场农田基本建设的主攻方向不明,水利规划的难度较大,为保证规划质量,由院分组分片进行,北安局由徐基荣和高家义、九三局由胡慧瑛和吴仁达、哈尔滨局由张守金和陈福生、嫩江局由孙原峰和魏永霞、绥化局由李琼萃和刘宗健分头负责,共组成5个大组、8个小组,1989年底完成规划草稿。
各场水利规划的主要成果有报告书和3种图件。各场的图件有1/10000或1/25000或1/50000的水利工程现状图。水利工程规划图,荒地和低为田分布图。通过这次水利规划,各场明确了公元2000年以前的水利建设方向、措施、工程量和投资等,为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2、地表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从1988年4月开始,历时两年多,对102个农场进行了地表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先后完成东四局53个农场,后完成西五局49个农场。项目负责人是王清、刘作荣和康百赢(总局水利局)。主要参加者有齐汉强、赵春录、肖景辉等。各管局均派人参加了一部分工作。
这次提供的主要成果有文字报告和16种图表。文字报告以管局为单位;9个管局和102个农场,各有降雨和地表径流等16种图和表,通过调查、分析和计算,摸清了各农场地表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各场地表水资源量和客水量及其水质状况;并结合规划,提出在2000年这个规划水平年内,各场可能利用的地表水资源量,为垦区各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地表水提供了依据。
3、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与地表水资源调查同期进行,项目负责人是翟志和,主要参加者有李宝春、张孟吉、丁柞原和徐福林等。主要工作内容:对各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其中包括机井和土井,生产和生活用水量调查等;开展地下水丰、枯季节的埋深观测;对部分居民点地下水采样化验等。此项工作尚未完成。
在水资源调查和评价时,化验室做了水质分析。东四局和西五局的地下水化验共计16608项次。主要参加者有王兴洲、李玉仙、边增琴和高雅文等7人。
(七)、云山和蛤蟆通水库消险加固勘测设计
云山和蛤蟆通水库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险库。为消险加固,院对这两座水库多次进行勘测设计工作。
1、云山水库消险加固勘测设计
(1)、工程地质勘察
自1958年建库以来,院先后八次对云山水库进行工程地质勘察、钻孔计406个,总进尺3402.27米,取原状土813个,扰动土316个,抽水试验4孔,1/25000比例尺库区工程地质测绘43平方公里。1986年提交了该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总报告、各种图件120余张,为1987年水库消险加固设计提供了全面的基础资料。近几年先后参加地勘的主要人员有张双、曹玉生、王家华、李云浦、邱铭芳和林树权等30余人。
该水库还多次进行了工程测量。
(2)、消险加固设计
1971年至1972年,针对坝基渗漏和坝下游出现严重沙沸,重点解决坝基渗漏、土坝不稳定问题。在土坝下游设计了减压井、石盖重。
1976年进行保坝设计和施工,洪水按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增加坝高,设置非常溢洪道。1981年发生了30年一遇暴雨,坝体下游出现多处脱坡和管涌点。
1982年在七虎林河治理的初步设计中,又对云山水库做了加固设计。水库洪水标准定为5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因坝线长,筑坝土料差而复杂,地勘取样数较少,难以定量说明和评价问题,所以在设计报告中建议:“对坝体进一步钻探取样,以取得充分数据,全面评价水库坝体的稳定性。”省水利厅和水电部在审批时,基本同意这一建议。
1987年在补做地质勘察后,针对云山水库坝基防渗力差,坝下游出现沙沸等5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消险、加固设计。主要工程项目有:回填下游取丰坑,并设置下游石盖重;上游块石护坡翻修;下游坝坡削坡处理;溢洪道砌石翻修;输水管加长,并翻修消力池。同年7月提交了《云山水库整修加固设计书》,本次工程总投资565万元。这次消险、加固设计项目负责人是孙原峰,主要参加者有李宝林、刘宗健、于鲜化、邓力群、杨玉中、李凯和曲新华等。该设计于1988年初经省水利厅和松辽委审查批准。1989年上半年已完成整修加固施工任务。
2、蛤蟆通水库消险加固勘测设计
(1)、工程地质勘察
从1958年建库以来,院先后四次对蛤蟆通水库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完成了库区1/25000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累计钻孔151个,总进尺1295米,取岩(土)样260个,原状土样105个,扰动土样139个,提交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和有关图件。1988年主要参加者有安瑞强、颜迪、刘福林和李廷举等。
(2)、消险加固设计
该水库是在“大跃进”年代建起来的,施工质量差,大坝地基和坝体存在严重隐患。
1970年由八五二农场进行重建设计,主要成果有设计说明书和有关图纸。该设计对坝基上、下游防渗做了一些处理,但对坝基内部防渗未引起重视,同时溢洪道结构太单薄。工程续建后,仍未解决坝基的渗透变形以及溢洪和输水洞的险情。
1978年,院针对坝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该水库的除险保坝初步设计,同时进行坝基防渗观测,提出堆石体粘土灌浆加固防渗方案。在1981年和1982年做了灌浆试验。但灌浆效果欠佳。为了研究该水库的治理方案,在1986和1988年,院先后邀请河海大学顾淦臣教授和水电部大坝安全监测中心李君纯总工程师等专家,对该水库的大坝做了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专家们写出了《对蛤蟆通水库土石坝工程的建议》和《关于蛤蟆通水库坝土问题的初步分析》。1988年又请河海大学做了该水库坝基渗流平面电模拟试验。
根据专家们的建议和电模拟试验,1988年院对该水库进行消险加固设计工作。针对工程存在的6个问题采取加固设计。主要工程项目有:用高喷灌浆形成地下防渗板墙;翻修坝上游块石护坡;溢洪道的陡坡段和消能段重新翻修;输水洞重新修筑防渗砼。年底提交了《蛤蟆通水库整修加固设计书》。该水库加固工资总投资为1401万元。项目负责人孙原峰,主要参加者有魏永霞、刘景瑞、李琼萃、刘焕友、杨玉中、王清、高平和赵春录等。该设计已由省水利厅和松辽委于1990年初批复。
(八)、江川农场东部排水站设计
江川农场东部涝区,历年汛期受松花江水顶托,造成严重涝灾。建场以来损失达1210万元。该场多次要求兴建强排站,1982年3月总局批复了建站设计任务书。1983年至1985年,院进行勘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1986年8月1日排水站竣工。
1、地质勘察
1983年对站址进行地质勘察,钻孔6个,进尺108米。1984年进行地下水位观测和水质化验等。主要参加者有张双、李云浦、林树权和王治英等。
2、设计
1983年12月进行自排和强排的可行性研究及建站方案比较。1984年6月完成初步设计,主要项目为安装4台轴流泵,总装机620千瓦,强排流量10.64立方米/秒;采用筏式底板;投资概算为187.55万元。初设项目负责人王传信和王祥梅,主要参加者有齐汉强、孙原峰、李永福、李佩福和杨玉中等14人。1985年1月进行施工图设计,项目负责人杨宝元,主要参加者有魏永霞、王祥梅、吴庆歧、杨纯政和高昆山等10余人。杨玉中和李凯对施工进行技术指导。
该站控制面积5l万亩,其中耕地49万亩,建成后经1987年和1988两年大水检验,发挥了排水效益,粮豆连年获得丰收,成为该场脱贫致富的关键性工程。该站设计经济效果好,设备和工艺较先进,1989年获省水利系统优质工程奖。
(九)、八五二农场蛤蟆通灌区设计
蛤蟆通灌区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境内八五二农场北部,总控制面积44万余亩,净灌面积35万亩。灌区水源为蛤蟆通水库。
灌区的选择:优先发展岗坡地的抽水灌区,平原地区发展自流灌溉,在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发展井灌。总干以北为自流灌区,净灌面积21万亩,其中水稻田1.6万亩;总干以南岗坡地为抽水灌区,设计共建六处十六座抽水站,分别为一级、三级和五级抽水站,净灌面积14万亩。
本灌区在三江流域规划中,被列为重点灌区之一,省、总局将此项工程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灌区工程总土方量529万立方米,砌石5.7万立方米,总投资1258万元。
灌区工程于1978年5月开始进行设计,至1979年4月完成初步设计。本着长远建设和近期受益相结合的原则,建一处,配套一处,受益一片。二干渠系统及其建筑物已全部配套,控制可灌面积6.4万亩,净灌面积5.1万亩;106一二级抽水站抽水灌区开始受益。
灌区工程设计项目负责人为杨忻祖和黄春发,主要参加者有张明吾、石贵福、吴庆歧、贾惠恩、高殿举、李燕江、胡大严、周世本等。
(十)、黑松堤防勘测设计
1984年和1985年秋汛期,黑龙江和松花江堤防决口8处,淹没37个居民点和16.5万亩耕地,损失严重。黑龙江省政府和农场总局要求修复和加固黑松堤防,并报告水电部松辽委批准实施。院从1985年9月到1989年12月,用了4年多时间进行13个堤防段的勘测设计,先后参加人员达100余人次。
1、测量
院多次对黑松堤防进行测量,其中主要有:1986年定线测量385公里,1989年线路测量300公里,1/1000比例尺地形测绘0.75平方公里,l/500比例尺地形测绘0.5平方公里,先后参加人员主要有王仁汤、宁福传、刘安绪、焦儒、任志武、彭纯亮和刘东等18人。
2、地勘
对黑松堤防多次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据不完全统计,工程地质测绘84平方公里,条带长168公里,观测点145个,钻孔1006个,总进尺1273米,取土样245个。每次地勘都提交了文字报告和图件。先后参加地勘的主要人员有张双、林树权、安瑞强、丁柞元、孙绪荣和李云浦等30余人。土工试验由李洪斌、裴宇钟和曲家绪等人完成。
3、设计
1985~1986年和1988~1989年进行七次堤防加固设计,重要城镇按五十年一遇,农田按二十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每次设计的主要成果有文字成果说明和有关图、表。
(1)、黑松堤防二九〇农场段初步设计
设计时间从1985年9月至1986年1月。项目负责人是李立峰和高家义。设计堤防长40公里,土方273万立方米,投资674万元,投资收回年限为5至6年。
(2)、黑松堤防二九〇农场段施工图设计
设计时间为1986年2月至6月,项目负责人李立峰和高家义。这次对初设的线路作局部修改,堤防缩短,少占耕地,原有高压线和通讯线路不用搬迁。1986年已施工。
(3)、松黑堤防国营农场区段复核加固设计
设计时间为1986年4月至10月,项目负责人高家义和王清。对二九一、江川和梧桐河三场的堤防段按初设深度设计,对普阳,名山,新华和江滨四场堤防作洪水校核。堤防长157.26公里,投资1908.7万元。
(4)、黑龙江堤防农垦区加固设计
设计时间为1988年3月至4月,项目负责人为高家义和李立峰。对红色边疆、逊克和嘉荫三场的低标准堤防,进行加固设计。堤防长38.12公里。
(5)、嫩江干流肇源农场防洪工程近期消险加固初步设计
设计时间为1988年8月至9月,项目负责人杨宝元和陈福生。主要针对该堤年限长、标准低进行消险加固设计。投资为509万元。
(6)、嫩江干流泰来农场段防洪工程近期消险加固初步设计
设计时间为1988年8月至9月,项目负责人为杨宝元和董钦公(嫩江管局)。主要针对该堤标准低,进行加固设计。投资为622万元。
(7)、松花江干流下游地区近期防洪工程二九一和江川农场段消险加固初步设计。
设计时间为1989年7月至12月,项目负责人薛林福和颜振良。两场堤防53公里消除加固设计,工程投资2280.65万元。
(十一)、扶贫规划
1987年农场总局安排了23个贫困场的扶贫规划,由总局科协牵头,院负责梧桐河和延军两场的科技扶贫规划。
1、梧桐河农场扶贫规划
该场科技扶贫规划由钱祥林、王清、姜英淑和陈秀芹承担,1987年6至10月完成此项任务。科技人员根据梧桐河农场现状,主要研究在自然经济方面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针对性提出脱贫致富的经济发展规划意见。基本资料由农场提供,采用了线性规划的方法,并根据农场各类资源条件进行了个别调整,划分发展阶段,提出了规划方案和措施。1987年10月提出了《梧桐河农场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报告》。这次规划对该场的贫困原因找得准,采取的规划方案和基本措施有针对性,因而1987年获总局优秀成果二等奖。
2、延军农场扶贫规划
该场科技扶贫规划由徐基荣、侯伯宏、赵春录和张守金等4人承担,从1987年6月至11月历时5个月完成任务。科技人员协助农场寻求最有利的产业结构。制定农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使农场有一个远近结合的,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从而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农场领导重视这次规划工作,组织了三次科级以上干部参加的“经济发展规划研讨会”。并征求了宝泉岭农管局有关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意见。本规划采用系统工程理论和计算机优化计算,比较方案中选定了相对优越的总体发展方案。1987年11月提出了《延军农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报告》。
(十二)、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规划设计
应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要求,院于1976年至1978年承担了大兴安岭的有关农场和管理局总体规划设计任务。主要参加者有王备林、褚剡、姜英淑和何西征等,主要完成了欧垦河农场水利、土地规划以及扎兰河和诺敏河两个农场的开荒建场规划和场区规划。并首次编制了该农管局的总体规划。
本规划为大兴安岭农管局领导提供了宏观决策依据,欧垦河农场水利、土地规划为管局老场改造规划提供了样板。同时培训了20多名学员。这些学员已成为场的技术骨干。
三、道桥勘测设计
(一)、二抚公路改线勘测设计
二龙山至抚远县的公路,是抚远和饶河两个边境县通向内地,并与福前铁路衔接的二级边防公路。公路纵穿建三江管局、七星农场、创业农场、前进农场、洪河农场、前峰农场和前哨农场等,全长235.4公里。根据总局的委托书要求,院承担其中一段线路改建的勘测设计任务。
l、勘测
测量于1983、1986和1987年进行,线路测量40余公里。主要参加者有彭时贵、宁福传和杨爱费等。同时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钻孔30个,进尺300米,参加地勘工作的主要人员有翟志和、王家华、张孟吉、刘福林和李廷举等30人。陈琴笙等曾采用挖2米以上深坑方法完成了部分地勘任务。
2、设计
1983年8月至9月,对二抚公路的50~86公里路段的改建进行初步设计,对原线路按二级公路标准进行截弯取直设计,比原线路缩短了4.49公里。设计项目负责人石彩亭,主要参加者有高有德、康重庆和杨玉中以及建三江和红兴隆管局的郭永清、何建平和史荒等。为保证公路改建质量和前期工作的开展,黑龙江省公路局曾组织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和科技人员进行现场考察。1986年3月~5月,二抚公路上述线段进行第一期施工图设计,项目负责人是石彩亭。主要参加者有:王惠灵、刘登善、吴庆歧、杨宝元、李龙昌和李凯等。新建中型桥梁(创新桥)1座,该段改建后,达到了二级公路标准。同年8月至11月,进行第二期施工图设计,项目负责人为吴庆歧,主要参加者有:王传信、王祥梅、石彩亭、孙原峰、王惠灵和杨宝元等。施工图设计到洪河农场路口为止。两次施工图设计提交的成果有说明书和有关图件等。到1989年,这段二级公路的路基施工完成,路面完成5公里。
(二)、同三公路勘测设计
虎林县同化至密山县三村公路,是贯穿牡丹江管局八五八、八五六和兴凯湖农场的三级边防公路,全长111公里,其中四级支线7.5公里。院和有关单位协作完成该公路勘测设计任务。
同三公路是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1986)交计字29l号文件精神,于1986年6月由黑龙江省交通厅组织省公路局、省农场总局主管部门和设计部门,并邀请省计经委、省军区、牡丹江军分区、边防二团、虎林县交通局等单位,联合组成了军民视察组。视察组根据总后勤部和交通部两部指示的“平战结合、军民两用、重经济效益”的方针,在现场进行查勘和可行性研究,提交了该公路的《视察纪要》和《视察报告》,确定了可行的推荐方案。以李重祥为首的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这次查勘。综合视察组委托院在此基础上进行公路勘测设计工作。院于1988年采取承包合同书形式进行工作。勘测设计承包的总负责人是胡大严。
1、勘测
1988年3~4月,院对公路线段和构造物进行测量。完成线路测量113公里,桥址l/2000比例尺地形测量2平方公里。主要参加者有刘洪喜、张镇强、巩世宝、王希明、陈淑峰和刘安绪等27人。工程地质勘察委托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驻佳三队完成,张双负责地勘成果审查。
2、设计
1988年6月,院受黑龙江省公路局的委托对该路进行初设,包括大、中、小桥梁17座,投资2323.9万元。同年7、8月,根据省公路局的审查意见和文件精神,进行施工图设计,佳市公路设计所参加了小桥设计。设计负责人是石彩亭,主要参加者有王清、刘作荣、高家义、陈福生、刘伟、郭五华和周春霞等。主要工程项目有:三级路面111公里;大桥1座(嘎拉通大桥)、144延长米,下部为双柱式钻孔灌注桩,上部为7孔净跨20米的T型梁结构;中桥4座,总计169延长米,下部均为钻孔灌注桩,上部为普通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小桥12座;路基涵洞80个,提交的成果有说明书和图,表等。经省交通厅和公路局批复,于1989年施工。
(三)、依吉密大桥和七里沁大桥施工图勘测设计
1982年3月至4月,受总局交通处委托,对福饶公路上的七里沁大桥进行施工图勘测设计。同年5至7月受铁力农场委托,对依吉密大桥进行施工图勘测设计。在设计前,均由院测量队和地勘队分别对桥址进行工程测量和工程地质勘察,这两座大桥的项目负责人王兴良,主要参加者有石彩亭、郭大本和高有德等。这两座桥均为百米以上大桥,上部均为净跨20米的T型梁结构,下部为钻孔灌注桩。
四、土建、电力规划设计
土建和电力规划设计由设计三室承担,历年完成的工程项目很多,主要代表性工程有十项。
(一)、农垦小城镇规划
根据总局下达的指令性任务,院集中人员开展了农垦小城镇规划工作。从1980年以来,先后完成了10余个新建场和老场改造的总体规划,其中主要有洪河、鸭绿河、浓江、二九〇和普阳农场以及建三江、红兴隆和宝泉岭管理局居民点,区小城镇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面积将近50平方公里。各项规划主持人有边国忠、康重庆、侯伯宏、全斗柞、韩熙英和于惠贤等。主要参加者有李佩福、王可江、侯钦艳、张军、李相熙、张建华、陈龙生、张玲和张剑霞等。洪河农场小城镇规划在1987年获农牧渔业部三等奖。
(二)、大庆电大教学楼和综合服务楼设计
1、大庆市电视大学教学楼设计
1988年2月应大庆市建委的邀请,院参加该市电视大学教学主楼设计招标。当时正值春节,三室领导和参加招标人员,利用春节的五天假日,加班加点完成了两个方案的设计,其中一个方案在招标评选时中标。该教学主楼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内部设施齐全,工程总造价240万元。中标后,由高有德率领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施工图设计。项目负责人张慕珍。土建、水暖和电照专业的主要参加者有:杨纯政、于惠贤、王亚兰、段长利和陈龙生等。在设计期间得到大庆市建委的大力支持,工程按期动工,设计人员进行施工交底和技术指导。同年10月竣工,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工程。
2、大庆东风新村综合服务楼设计
1988年4月应大庆市建委的招标通知,何文通带领张力和冯春等人到大庆参加招标方案设计,在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和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等四单位参加的招标竞争中,有1个方案被大庆市建委授予头奖而中标。中标后建设单位要求在1周内提供基础施工图,在40天内提供全部施工图。为此,院组织技术人员加班加点搞设计,在设计时吸收了其他投标单位设计方案的优点,按期完成了施工图设计,并派设计代表常驻施工单位进行施工交底和技术指导,保证了该楼按期竣工。该工程建筑面积为11000平方米,包括电影院、录像、舞厅、商店、旅馆、饭店和个体商场等,是一个多功能的商品服务楼。施工图设计由韩熙英负责,主要参加者有全斗柞、于惠贤、杨纯政、侯钦艳和张力等。工程于1989年9月竣工,得到大庆市建委的好评。
(三)、佳木斯造纸厂材料库设计
这是与苏联合作的建设项目。1989年4月27日院与厂方签订合同进行设计。该材料库由南库、2、3、4号库和站台组成,站台长150米,总建筑面积15100平方米,投资概算为530万元。共分三个设计组进行设计,分项负责人分别是韩熙英、谢学富和张慕珍。主要参加者有陈福贵、姜有海、李广明和胡延平等10余人。整个项目设计按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进行,在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等方面做到经济合理,从接受任务到设计成果归档,仅用54天,为国家规定设计周期的50%;提供的图纸质量高,在三方人员参加的图纸会审中,错漏碰缺问题少,受到建设和施工单位的好评。
(四)、三江食品公司分离蛋白厂和污水处理厂设计
1、分离蛋白厂设计
该厂是三江食品公司大豆综合加工的主要生产车间,经农牧渔业部批准兴建,由美国三艾公司负责工艺设备设计和提供主要生产设备。根据总局下达的指令性任务,三室承担厂房的建筑、结构、供排水、采暖通风、仪表、电力和照明等多专业设计。年产分离蛋白5000吨。厂房设计总面积为6290平方米,总投资为2693.74万元。项目负责人高有德和韩熙英,主要参加者有李佩福、于惠贤、侯钦艳和段长利。美方派出专家协助设计。在厂房设计中,由于采用先进的工艺流程,因而设计内容曾几次变动,但经设计人员共同努力,保证了施工需要。工艺设计以及结构选型、建筑造型和厂内布局都先进合理。
2、污水处理厂设计
该工程由美国三艾公司承担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设计和提供主要设备选型,其它专业设计由三室承担,根据美方的工艺设计和设备性能要求,选了国内设备配套、仪表自控设计、土建和公共工程设计等。该厂日处理污水总量为1675立方米,主要建筑物有提升站、暖冲池、消化池、沉淀池、暴气池、泵站和机房等19项单体工程,建筑面积3139.22平方米,工程造价321万元。该设计从1986年6月至1987年12月全部完成。由美方三艾公司派出三位专家和三室设计组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设计。由于工艺流程进行三次试验和修改,设计内容也多次调整。中美双方配合较好,共同研究,探讨和确定设计方案,设计出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污水处理厂。1988年7月竣工,运行情况良好。项目负责人高有德和边国忠,主要参加者有薛文龙、赵新伟、胡延平、张剑霞和杨纯政等。
(五)、总局肉联厂扩建工程
肉联厂10多年来的扩建工程设计,几乎全由院承担。初期由于设计者对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物设计的实践较少,经验不足,致使厂房使用后维修量较大。但总的来说,院设计肉联厂的十几项工程,质量好、效益高。历年承担的主要项目有:
1、冷库设计
总建筑面积6336平方米,厂房高22.l米。工艺设备设计由厂方承担,其他专业设计由三室承担,主要设计者有何文通和崔纯才等。1975年设计,1977年建成。正式投产10余年来,使用正常,效果良好。由于设计布局合理,增加了冷藏量,可冷藏4500吨。
2、罐头车间设计
总建筑面积6012平方米,为四层框架结构,两条工艺生产线,年产肉类和水果罐头5000吨。项目负责人何文通和高有德,主要参加者有崔纯才、张士国和李佩福等。设计人员加班加点,仅用12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设计图纸。1979年5月设计,从设计到投产仅用了一年多时间,设计和投产速度都是快的,经10年运行正常,经济效益高。
3、俱乐部设计
俱乐部1450个座位,建筑面积3140平方米。项目负责人崔纯才,主要参加者有何文通、高有德、全斗柞、李佩福和张士国等。设计速度快,质量好,美观适用,平面布局合理,利用率高。1979年7月设计,1980年12月投入使用,使用10年,使用完好。
4、罐头车间改造工程设计
为适应“七五”计划对苏联出口2万吨罐头的需要,经总局(1985)168号文件批复而兴建的改造工程。新增16650平方米车间及其附属建筑物,总投资1980万元。经改造增加七条肉类为主的罐头生产线和一条蕃茄生产线,形成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的罐头车间。改造项目的总平面设计、室外管网及配电线路,空罐和实罐车间以及天桥等设计均由三室负责,其他工艺设备和部分改造工程设计由厂方承担。初步设计负责人韩熙英和边国忠,主要参加者有全斗柞、李佩福、侯钦艳和王敏等。初步设计于1986年3月至8月完成。
第一期空罐车间,于1986年4月完成施工图设计,1986年12月竣工投产。项目负责人边国忠,主要参加者有王敏、胡延平、赵新伟、全斗柞、李佩福和侯钦艳等。投产4年,使用正常,效果良好。第二期实罐车间,即火腿罐头车间,1987年7月至12月完成施工图设计,1988年初投产。项目负责人谢学富,主要参加者有边国忠、全斗柞、毕秀荣、郭亚莉和张建华等。经两年运行正常。
上述人员还参加了肉联厂的综合楼和住宅楼设计等。
(六)、尖山农场浓缩果汁厂设计
1987年完成该厂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工艺设计由哈市食品工业研究所承担,三室负责总平面,室外管线和单体建筑物设计,包括厂房、锅炉房和办公楼,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该厂日处理黑加仑40吨,是生产浓缩果汁为主的综合加工厂。项目负责人韩熙英,主要参加者有张艳斌、张力、姜有海、全斗柞和李佩福等。设计人员曾先后七次到九三管局尖山农场,进行设计和施工指导。经黑龙江省有关专家验收,获得好评。
(七)、军川农场集中供热设计
根据国家计委1982年发布的4号指令,为节约能源,将原有的民用建筑的蒸汽采暖全部改为热水采暖。1985年4月,三室承担了对军川农场落后的供热方式进行改造的设计任务。项目负责人于惠贤,主要参加者有全斗柞、郭亚莉和张剑霞等。该场从六十年代以来,基本采用苏联的低压蒸汽采暖,供热半径小;农场建筑物分散,在场部4平方公里范围内设有9个锅炉房,年耗煤量多,污染严重。设计人员对蒸汽供热的现状进行调查后,找出了能源浪费的主要因素,确定了集中供热、热水采暖、冷凝水回收的设计方案。集中供热设计于1985年5月完成,农场于6月动工,并于当年11月15日正式投产。不仅满足了场部建筑物采暖和原小型油厂用汽的需要,而且锅炉房面积和操作人员减少年耗煤量降低,改造后的热价仅为原热价的45%,环境污染减轻。此项工程曾受到佳市环保部门和农垦系统的好评,该场获佳市和总局坏保先进单位奖。
(八)、北安一一九三地区送变电升压工程设计
设计内容主要有四项:第一、北安至九三(双山)送电线路。66千伏升压为110千伏设计,线路长120公里,导线LGJ—120;第二、九三中心变电所设计,主变容量10MVA,电压110/38.5/10.5千伏;第三、九三中心变电所至尖山农场变电所,35千伏送电线路勘测设计,线路长30公里,导线LGJ—50;第四、尖山和大西江变电所设计,其主变容量为1MVA,电压35/10.5千伏。主要设计人员有杨纯政、张怀曾和王文起等。1979年12月开始设计,1980年12月竣工。设计人员参加施工指导。电路运行数年良好。
(九)、建三江地区电力规划
该地区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重点研究电源和电网布局等问题。电力规划的初步方案是:外引电源,一次降压变电所用电压为220(110)千伏,中间电压用60千伏,由农场变电所配出的电压用10千伏。项目负责人李永福,主要参加者有李佩福、张怀曾和王文起等。1986年7月,建三江地区电力规划方案几经修改,经上级审批后确定,电源从双鸭山电厂引来,采用220/60/10千伏降压变电所供电。一次变电的所址经3处比较后,选建于创业农场。在该场建9万千伏变电所,供电电压为220/60/10千伏,以60千伏向各场送电。该地区“七五”电力规划,编制了成果图和说明书。项目负责人李永福,主要参加者有李佩福和张建华以及建三江管局有关人员。
(十)、小水电站规划设计
电力和水工人员规划设计多处水电站,其中主要有查哈阳地区水电站群规划设计和哈布气水电站设计。这些任务多是电力技术人员到现场自揽的。1976年6月规划查哈阳地区的水电站群。主要有渠首电站以及黄蒿沟,太平湖和联合电站等。联合水电站进行了勘测设计,项目负责人李永福,主要参加者有李佩福等。电站装机容量300千瓦,发电机电压400/230伏,升压10千伏,并网进行。虽是季节性发电,但投产后节约了大量电费。哈布气水电站是1986年7月完成规划设计的,项目负责人李永福和杨忻祖,主要参加者有李佩福和王受录等。这是绰尔河农场的一座引水式水电站,用砼管引水,后来改为钢管引水。电站装机容量为750千瓦,单机出力250千瓦,发电机电压为400/230伏,升压10千伏,送往绰尔河农场场部。此外,在铁力农场长山屯设计一座渠道引水式水电站。该站装机容量300千瓦,四台发电机组,机组电压为400/230伏,升压10千伏,送往场部地区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