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北大荒啊寄托我深深地怀念

北大荒啊寄托我深深地怀念



                北大荒啊 寄托我深深地怀念
                                   杜文义
  我离开北大荒二十多年了。虽然我在那里只呆了六年半的短暂时间,但在那艰苦创业的岁月里,王震将军开创的丰功伟绩,无数知识分子战天斗地的动人事迹,迄今仍萦绕心头,又一幕幕在我的眼帘前面重演……。
  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的英雄业绩,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饮誉国内,有口皆碑。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任农垦部部长,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组织和领导了大批转业官兵屯垦戍边,为北大荒的开发和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北大荒的艰苦创业中,在与王震将军的几次接触中,他那朴实和细致的工作作风,身体力行的工作态度和关心同志疾苦的工作方法使我终身难忘。为了加速开发北大荒,尽快拿出有科学依据的规划设计方案,王震部长在一九五七年先后决定组建成立了荒地勘测设计院和水利工程局(后合并为一个单位,直属农垦部领导)。苟成富局长等十几名干部奉命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往北大荒,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在北京,王震部长专门找我们开了会,交待了任务,提出了要求和希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除部里派出和从黑龙江省等地调来外,又先后从全国各高等院校选择了近百名男女毕业生。我当时被分配到这个单位的规划设计处任副处长。
  院、局成立后,我们遵照王震部长的指示,对北大荒各个新建和待建农场的地形、地质、土壤、植被、水文、河流和湖泊等作了全面而深入地调查分析,提出了土地利用和水利开发的可行性方案以及部分新建农场的规划设计方案,为北大荒的合理开发和有计划建设做好了技术上的充分准备。
  王震部长工作细致,关心同志。有一次,他到虎林县视察工作,他的秘书打电话要我们去汇报垦区规划情况。我们带着图纸和资料,按预约时间于下午两点钟到达招待所,他中午没吃饭还在和几个干部研究问题,我们怕影响王部长的吃饭,也怕他找不到我们,一直在招待所等到晚上十一点,他才来找我们。一见我们,他就先问:“吃晚饭没有?”我们说:“没有吃。”他笑着说:“对不起,对不起,先吃饱肚子再谈问题。”他还叫伙房加了几个菜。我们吃完饭就向他汇报。他问得很细,甚至每一条排水干渠都问到了。那次汇报一直到深夜一点多钟才结束。他那种不倦地忘我工作精神,使我们深受感动。
  王震部长在工作上总是身体力行。本来有些工作他可以不去,但他硬是要亲临现场,深入开荒生产第一线。一九五九年春,开荒播种任务繁重,他来到了八五〇农场。当时,我和汤恩贵等同志也在那搞规划。王部长穿着一件旧军棉衣来了,先向我们询问规划情况,接着又问农场领导为什么不组织人烧荒。那时刚化冻,地面上的雪水有一尺来深。王震部长的身体不太好,他却挽起裤腿,首先跳进刺骨的雪水里。大家随后跟着他也跳进了水里。他一边走,还一边和我们亲切交谈,谈论怎么样挖沟排水,如何尽快组织人力烧荒、开荒和播种等等。就这样边谈边走,走了三、四个小时。到了一个居民点休息时,他要场领导立即组织人员上阵,打防火道、烧荒和春开春播。他在现场点起了第一把火,发出了向荒原进军的第一声号令。不一会,浓烟滚滚,火光一片。烧完了荒,拖拉机也开进了荒原,一片片沉睡了千年的沃土苏醒了,由此拉开了开荒播种的序幕。王震部长那种身先士卒、严于律己、雷厉风行、朴素扎实的作风,迄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去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
  王震部长很重视技术干部实际业务水平的提高。他常要求我们派人出外去取经和进修,并将我们的规划设计成果拿给专家审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有一次他亲自邀请水电部钱正英副部长及有关专家参加,详细听取我们对北大荒水利开发治理综合方案的汇报,当时专家们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不久,水电部又派规划局李局长等人,前来垦区视察和现场指导,大大加快了水利规划设计进程,避免了工作上的失误。
  王震部长还十分关心知识分子的思想情况,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扩大化,王震部长早就注意到要团结和帮助那些受伤害的同志。有一次,他找苟成富、杨珍和我去汇报勘测设计人员的思想情况,亲切地对我们说:“你们要注意团结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出谋献计。他们大多数是解放后党培养的知识分子,能离开城市和家乡到北大荒来很不简单。对他们的弱点,要耐心帮助,他们的困难要及时解决,知识分子要发展入党。”他听完汇报后,还语重心长地说:“过去我们消灭敌人,要靠准确地掌握敌情;今天向地球开战,比消灭敌人更难,不仅要有革命干劲,还要有科学态度。天情、地情、水情、人等都要摸清楚,真正了解客观实际,确切地知道知识分子在想些什么,才能改造自然,为人民造福。你们要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一位曾被错划为右派的胡运枢高级工程师,在王震部长的指示和督促下,为他平了反,恢复了名誉。王震部长还亲自找他谈心,向他道歉。胡运枢同志深受感动,他感受到了党的关怀,曾表示要献身北大荒的水利事业。
  在王震部长的关怀下,勘测设计人员以艰为荣,以苦为乐,深入实际,深入生产第一线,在艰苦岁月中经受了考验,成为开发和建设北大荒的中坚力量。他们把青春岁月献给了北大荒的水利勘测设计事业,他们为北大荒的沧桑巨变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年的南泥湾精神,今朝又在北大荒结出了硕果。王震将军开创的丰功伟绩,又把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朝的北大仓,现在三江平原已建成几十个国营农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和大豆出口创汇基地。
  回忆起开发和建设北大荒的生活,常使我彻夜难眠,激动不已!想起王震将军对我们的关怀和鼓励,更使我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北大荒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建设,凝结了多少战士的心血,也凝结了王震将军的心血。多少年来,将军的风范,一直鼓舞着我,激励着我。北大荒的开拓者一王震将军,不愧是人民的楷模,党的忠诚战士。
  五十年代中、后期,大批青年男女学生响应党的伟大号召,远离城市和家乡,千里迢迢来到祖国东北边陲。他们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荒地勘测设计事业,成为开发和建设北大荒的尖兵。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熏陶下,在王震将军的言传身带下,他们在这个人生课堂和革命熔炉里,净化了灵魂,学到了本领,经过千锤百炼,逐步成长为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搞好垦区农场的勘测设计和综合治理规划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渗透着各个方面的科学知识。当时勘测设计队伍除少数老同志外,绝大多数都是由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长春和大连等大城市高等院校分配来的毕业学生。有人曾怀疑靠他们能不能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设计,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确实缺乏实际经验,也有一些弱点,但他们有一颗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赤子之心,有一股变北大荒为北大仓的强烈愿望。党的信任、组织的关怀,南泥湾的精神,英雄战胜北大荒的事迹随时随地鼓舞、鞭策和激励着他们,促使他们经受住艰苦生活的考验,勇敢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们的水利勘测设计任务。
  建院初期,密山北大营的食宿条件很差,野外作业更艰苦。当时刚毕业来的青年男女都住在一幢平房里,白天在拥挤有房间里绘图、搞计算,晚上也在这里睡觉,有的睡在办公桌上或临时搭成的图板上,这样的上、下班一直过了两年多。本来南方各省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吃高粱米粗粮等就很不习惯,来后不久又遇到三年经济困难时间。就是粗粮每月也只供应十多斤,经常在野外搞勘测,困难越来越多。“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当时没有一个叫苦叫累。为了不误施工,他们加班加点搞规划设计,经常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没有见到那个提过加班费。他们成年累月住帐篷,夏天趟水涉河,冬天顶风冒雪,一年四季忙于搞建场勘测设计,许多同志得了关节炎、胃病和腰痛等职业病,还坚持野外作业。这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呢?他们常说:只要来到了北大荒,懦弱者会变得更坚强,狭窄的心胸会象三江平原一样宽广。勘测设计队员要挥动青春的大笔,谱写出入生最豪迈的诗章。
  有一年冬季兴修水利,农垦局给院里分配了一段开挖排水沟的任务。爱国华侨李曼卿过去从未拿过锹和镐,她在刨挖冻土块时,手指震裂了,鲜血一滴一滴往下淌,她怎么也不肯离开工地,一直和大家一起完成了土方任务。夏天踏查荒原,勘测设计队员被小咬和蚊子叮咬得无处藏身。为了查清水情和土情,每天要在塔头墩上和漂筏甸里走来走去,有时一天要走百里路程。每逢洪水季节,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要冒雨涉水观测洪峰流量和淹没面积,为防洪排涝提供第一手资料。一九五八年春天,李重祥工程师带领一个组去八五六场进行水利查勘,车过河旁便桥时,上游桃花水奔泻而来,河水突然暴涨,车轮掉进路沟旁的激流中,车身全被洪水淹没。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车上的人员和物资,除一位老年病人溺水身亡外,车上人员全部脱险。他们带着一身泥水,忍冻挨饿,徒步走到场部,又投入了紧张的荒原查勘工作,曾受到全场职工的高度赞扬。为了弄清土壤湿度与雨量、径流流量和流速等关系,院决定因陋就简在友谊农场筹建了排涝试验站,为排水设计提供科学数据。当时梁德生和王德书等同志日夜轮班进行观测试验。晚上测试时虽带着蚊帽,但也逃不脱蚊子的围攻,全身被叮得肿起了一个个红包,象得了皮肤病似的又痒又痛。郭大本同志是一九五八年大学毕业从南京来到北大荒的。北大荒是前人从未问津的原始荒原,在水文科学领域也是一片空白。当时大规模开荒建场,迫切需要水文计算和农田排水模数等科学资料。他和其他科技人员一起野餐露宿,起早贪黑,穿沼泽,涉河水,查清了三江平原的水情和涝情,及时地为垦区的防洪排涝水利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曾多次受到院、局领导的表彰。规划设计人员就是这样长期坚守岗位,任劳任怨的辛勤工作着,获得了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主动权。
  我记忆挺深的还有一件事:有一年冬季,有个单位生火炉子不慎引起办公室失火,眼看全部勘测设计资料和部分仪器将要化为灰烬。就在这紧急的关键时刻,全院男女齐奔火场,奋不顾身参加扑火战斗,就连那老病号也挺身而出,奋勇抢救资料和仪器,并在短时间内把火扑灭了,使国家财产避免了一场大损失。这次扑火战斗对我的教育很大,他们确实是国家的主人,宝贵的建设人才,这批知识子是多么可爱可敬啊!
  一九八七年八月底,在建院三十年院庆前夕,我有幸重返北大荒,又见到了昔日一起生活和战斗的老同志,也看到了设计院的办公、住房和野外作业等方面条件,都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改善,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之情。我衷心希望和热情祝愿全院职工,进一步发扬北大荒人艰苦奋斗,开拓前进的革命精神,今后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事业中攀登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