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水库会战纪实回忆
云山水库会战纪实回忆
云山水库会战纪实回忆
李梦云
云山水库,是在五十年代后期,全国各条战线生产大高潮中建成的牡丹江垦区第一座以防涝为主、综合利用、库容量为60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
这座水库是在农垦部荒地勘测设计院密山分院,根据王震部长的指示进行勘测设计的。1957年王部长到黑龙江铁道兵农垦局(后改为牡丹江农垦局)视察,由八五〇农场场长余友清陪同,深入实地趟水踏荒,针对八五〇农场及八五四农场多处于低湿沼泽地带,常年遭受七虎林河洪水泛滥的侵袭。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作出这一除害兴利的决策。这是根除七虎林河水患的一项重点工程。
1958年1月初,我们刚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奉命调到密山,成立农垦部水利工程局。不久,就参加了铁道兵农垦局召集的会议,研究讨论有关如何排除内涝夺取农业大丰收的治水方案。会上,听取了胡运枢工程师对垦区水情调查情况的介绍和制定的治水规划方案后,经过充分研究讨论,一致同意从根治七虎林河着手,先在七虎林河上游选一处适合兴建拦蓄七虎林河洪峰的水库库址,作为以蓄代排,排流结合的治水方案。之后,由密山设计分院在万分之一地形图上进行纸上选线,对比,最后选定在八五〇农场云山奶牛队所在地,七虎林河西侧的丘陵高地和东侧的小山包之间筑坝建库。可使水库下游几十万亩低湿沼泽地得到尽快开发利用,投入生产为国家多打粮食。这一建库方案报经铁道兵农垦局党委审批同意,并将这座水库命名为云山水库。
云山水库的坝面全长3000米,坝基所处地段有三分之二是布满塔头墩子的低洼沼泽地,和漂浮着一层十到三十厘米厚薄不等、稀密程度不同的草皮(即俗称漂筏)。它的下面是四五十厘米以至两米来深的死水泡,或潜流水线的漂筏甸。在常温季节里,人在上面走动时,表面的漂筏,就随着行人脚步的移动而上下波浪式地沉浮着,若不慎踩到薄的漂筏上面,就有可能踏破漂筏掉进深水里,甚至可能遭到没顶之灾!为使水库工程能在春化前破土动工,库区的踏查、勘测和坝址定线工作,就必须赶在春化前完成。负责完成这项任务的密山设计分院的姜大方、周荣光、杨忻祖、李佩福等同志和勘测大队的部分同志,就在这北大荒最冷的日子里,不畏难苦困难,冒着冰冷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的荒野里进行勘测和坝址定线。他们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终于在春化前突击完成了这项艰苦的勘测定线任务。八五〇农场也提前在云山奶牛队旧址成立了云山水库工程指挥部,由侯敬甫副场长任指挥,并由农场各业务股抽调部分人员到云山指挥部工作。水利工程局也派了姜大方工程师等技术人员驻在水库指挥部协助工作,并进行施工技术指导。密山设计分院除在院内继续进行坝体及其附属建筑物的设计外,也派有专人驻在水库指挥部作为设计代表,随时进行设计交底和技术指导。指挥部的全体人员就挤在云山奶牛队旧址,仅有的五间砖墙草顶的房子里办公、吃饭、睡觉。
大坝工程是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方针下进行的。在坝址定线工作刚完成,坝体设计还在进行中,农垦局从各农场调集到云山水库担任施工的转业官兵,就陆续到水库指挥部报到和接受施工任务。
1958年3月底转业官兵进入现场,放下背包就马上分一部分人到山坡高地打草,用来加厚窝棚和睡觉的草铺。窝棚里的温度很低,被头经常结着冰霜。部队经过几天的休整,班排编组,组织动员和施工任务交底,各部队就在指定地段开始工作,将破碎的冰块筐挑肩扛,运到坝址下游几十米堆放。
1958年5月1日,王震部长到水库视察,并和农垦局领导到大坝现场破土奠基,并勉励参加施工的转业官兵再接再厉,克服困难,战胜自然,努力完成大坝施工任务。大大鼓舞了转业官兵的施工热情。我也奉命在五月一日到达云山水库指挥部协助工作。看到转业官兵那种不畏严寒、不怕艰苦,在冰水中忘我劳动的精神,倍受感动。五月上中旬进入化冻期后,坝址西侧较高地段的破冰导流工作也已基本完成。负责这一地段的施工部队抢时间清除坝基的草皮、淤泥、腐植土等,化一层挖一层。直至清除见到黄土层为止。分配在低洼地段和靠山坡及七虎林河两侧施工的官兵,虽然冰上的流水日益加大,破冰清基任务更加艰苦的情况下,仍在刺骨疼痛的冰水中顽强地劳动着。在到上游流水基本断流时,由各场调集的推土机也陆续到达水库工地。西端较高地段的清基任务就全由推土机承担。人力则全部集中在低洼地段和七虎林河两侧进行破冰导流,为推土机创造有利施工条件。虽然施工进度略有提高,但仍很缓慢。为使坝基填筑能在汛前填出地面,六月初东段坝基即开始填筑,与东段清基工作同时并进。填筑土方最初全由人工挑抬,运距近的约四五十米,远的一百多米。压实工作还没有调来机械前,只好用人力打夯压实和人工挑抬土时来回脚踩,但压实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虽然后来调来一台拖拉机任辗压工作,但仍满足不了上土量的压实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只好依赖坝体自身的重量逐渐提高土料的密度了。
六月下旬王震部长带着彭大章部长助理到铁道兵农垦局视察,再次亲临云山水库看望转业官兵,并检查了解施工情况。在了解到施工所需物资器材一直没有按照施工需要得到解决,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展和转业官兵的施工热情后,马上要农垦局副局长霍大儒召集物资器材、运输交通、组织宣传等有关部门的第一把手到云山水库开会,研究解决施工中急等待解决的各项问题。会上决定:由霍大儒副局长负责水库工程总指挥,彭大章部长助理留在水库协助指挥,并监督检查施工情况,一切物资器材供应由苟处长在全局范围内调动使用保证供应;八五〇农场副场长侯敬甫任副指挥,并主管施工部队的生活和供应,保证施工部队每人每星期能吃上三到五斤肉。组织宣传部门负责搞好施工现场的广播、宣传鼓动工作,并办好黑板报,及时表扬好人好事和先进人物事迹。第二天王部长在指挥部召集全体转业官兵作了动员讲话,说明兴建云山水库对发展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表扬了全体官兵,在前一阶段清基工作中的顽强无畏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号召大家还要再接再厉大干一百天拿下大坝全部土方的光荣任务。会后,王震部长,彭大章部长助理,霍大儒副局长等也都到坝面和转业官兵一起抬土上坝,并和他们亲切交谈。全体官兵在王部长以身作则亲切关怀的感召下,个个精神振奋,坚决响应王部长的号召争取提前完成施工任务。工地里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开始只是天刚亮就抢先上工,猛干两小时再吃早饭,吃完饭就又接着干,吃了午饭仍不休息跑到工地接着比赛,看谁挑的满、抬得多、跑的快。整天就这样大干猛干直到天黑对面看不见人才收工吃饭。碰到阴历十五前后那几天还趁着月光吃完饭又跑去干到夜里十二点才回去睡觉。后来局里调来一台发电机组和相应的器材,施工现场有了照明。施工部队就都分成两大班,在零点和中午十二点交换班作业。原来挑土篮的改成抬大筐,抬大筐的又由两人抬一筐土变成两人抬两抬两筐土,还有的把三筐土摞在一起抬,也有极个别的把四框土摞在一起抬的。他们个个热的只穿一条短裤还是整天汗流夹背不止。抬杠抬断了不知多少根,肩膀上不知磨了多少大血泡,也丝毫没影响他们那种大干猛干的劲头。第一班交换班的时间还没到,第二班的人就提前半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上班挖抬土上坝。第一班的人到了收工时间也不收工,总要多干半个小时才收工吃饭。有的人可能过度疲劳,但又不甘落后,竟出现了抬土时,后边的那个人一边抬土跟着走,一边闭着眼睡觉(休息)也没摔倒的奇迹。每天各大队的统计日报数,都在人均上土十立方米以上,个别小组还有突破二十方大关的惊人记录。虽然这些估计的数字与实际工效有很大差距,但必须肯定他们每天完成的土方量要比以往提高好多倍,是空前未有的。他们那种无私无畏一心为提前完成云山水库施工的光荣任务,为把北大荒早日变为北大仓而顽强忘我劳动的精神,更是以前没有过的。它代表了五十年代真正北大荒人的光辉形象,也是十万转业官兵的骄傲。
云山水库施工大竞赛的高潮掀起之后,施工进度突飞猛进、直线上升。现场广播里也不断传出表扬好人好事,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优异的竞赛成绩的喜讯,大大鼓舞了全体官兵的施工情绪。但是,就在这振奋人心的喜悦的日子里,也曾出现了施工机具仍不配套、不够用,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加上取土场地开采面积有限,人工挖装土的作业面太小,以致筑坝土料的开采量供不应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施工部队为了抢进度求数量,不管土料好坏,也不顾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一再劝阻,任意在大坝坝脚下游(个别班组还在上游)不到10米处挖取含水量很大的土料,甚至把取土场里已经废弃的不合格土料以至草皮、草炭土、塔头等只要自已能挖取到的一切,全部一齐抬到坝面,随意堆放也不摊平,拖拉机压实工作也无法进行。工程技术人员的任何劝阻也都无济于事。这种严重影响坝体工程质量的混乱现象,如果得不到迅速纠正,势必会给大坝安全留下极大隐患。作为一名身负施工技术指导的科技工作者,在面临施工高潮已掀起的大好形势下,同时又存在着急待杜绝上述那种危及坝体安全的施工质量问题的情况下,究竟应该怎么办?正在为此发愁之际,突然想起1950年在新疆军区军工部修建“七一”纺织厂时,军区王震代司令员经常召见我们汇报工程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时,曾给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现在我们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还是一穷二白、底子很薄的穷国,这就是当前我们的国情。我们不论搞什么建设,都要根据我们当前的国情因时、因地制宜地考虑制定出处理解决好自己所遇到的各项经济和技术疑难问题最有效最好的措施方案,不能生搬硬套国外和外地的经验和资料……。1950年王震的这番指示精神,对我来说,是又一次得到很好的教育和启发。我想,这一原则精神也同样适用于现在云山水库施工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应该因地因土场土料制宜地定出一个有效措施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这一矛盾。于是,经过再三思考,根据水库坝体设计中浸润线范围以外的填筑材料,主要是因它起着加强坝体自重,稳定坝体安全作用的原理,通过分析计算后,提出:除了尽可能扩大取土场开采面,加大人工开采量之外,还可充分利用,含有砂砾碎石、渗透系数较大的取土场废弃土料,和坝址东西两端丘陵高地,及山坡地的坡积土,填筑在离开原设计浸润线范围内以外,至少一百至一百五十厘米的部位,以解决筑坝土料开采量供不应求的矛盾。但所有草皮、草炭土、腐植土、淤泥质土以及塔头墩等绝对不准上坝填筑,保证杜绝任何影响坝体安全因素,并在征得驻水库设计代表的同意后,报请彭大章部长助理和水库总指挥霍大儒副局长等审阅批示。这一修改措施方案很快得到批准采纳,付诸实施。施工部队也乐予接受。农垦局也适时地增添了部分必要的施工机具和人力。从而水库工程得以正常继续施工。不但解除了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相互矛盾的现象,杜绝了坝体不安全隐患的继续发生,保护了转业官兵的高度施工热情,也大量节约筑坝土料开采量,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造价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一变革的提出还得到王震部长在一次云山水库干部会上的口头表扬。
云山水库工程在王震部长的关怀下,经过参加施工的全体官兵、职工和水库工程指挥部的干部、技术人员等的共同努力,终于在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基本完成了大坝土方和泄水闸的工程。尚余部分收尾工程是一九八九以后由八五〇农场继续完成的。
云山水库的建成,为下游几十万亩低湿沼泽荒地的开发利用、扩大生产起到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但也必须看到:由于当时清理坝基时淤泥、腐植土清除的不彻底,尤其七虎林河河槽里的淤泥、杂草、烂树条也没有认真清除就急着合拢筑坝,加上坝体填筑中,曾一度发生不论好坏土料甚至草皮、淤泥土等一齐上坝的混乱现象,和靠近坝脚下游的地表复盖层也被挖取土料遭到严重破坏等因素的存在,以致在1961年10月坝脚下游及河槽地段发生散浸、翻砂鼓水。经采用砂石反滤镇压,防止管涌和控制库内水位不得超过设计最低水位标准的临时措施后,基本上控制了翻砂鼓水。为了严密掌握坝体浸润线的变化规律,又在坝顶及背水坡设置若干浸润线观测孔,定期观测检查做好记载,为以后采取保坝加固措施提供资料。
从云山水库修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看,我深刻地体会到:不论干什么事情,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把好“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一大关,才能真正达到为人民服务,为后代造福的目的。这是真理,也是值得我们加以深思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