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青春献给北大荒

青春献给北大荒



                   青春献给北大荒
               ——别拉洪河、浓江河勘察记
                                 宋惠忠
  五十年代初期,党中央、国务院及黑龙江省委发出了向荒原进军的伟大号召,一支上千人的年轻测绘队伍响应了这一号召,进入了荒无人烟的三江平原。
  1957年二月中旬,北大荒仍然是白雪茫茫,寒气逼人。我们的测绘组,承担的这次勘察任务,地跨抚远、饶河两个县。总队统一组织了三个专业队,由各专业队,各选派一个测绘组,从勤得利、抚远县、饶河县东安镇民主乡三处同时出发。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浓江河的会合点,在化冻之前完成联合勘察任务,为大批人员进入测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我带领的专业组,由佳木斯启程,经虎林县到达虎头镇,由虎头镇往北进入了过去的山林中老路,通过大王家、独木河,五林洞、蜂场,几天的颠簸,才赶到第一个站点,饶河县小佳河乡。当时还是一个比较大的农村,往前再走,汽车开不过去了,于是在小佳河雇了两张马爬犁,又走了一天,才到达乡政府联系,张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把我们安排在乡政府大房子内,对于接触外界,自己安排生活,对外联系,我们都没经验,什么都感到新奇。但我们这些热血青年,凭着对组织的忠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积极工作,完成好领导交给的任务。
  我们的任务有三项:一是,完成别拉洪河站北“粮店”的选站与运粮任务,因为化冻后运粮工作十分困难;以备后来人员有粮吃;二是,恢复一条伪满时期日本人测绘队,布设的二等军控三角锁;三是,了解该测区的基本情况,写出勘查报告。
             一、密林中高空架“粮站”
  我们专业组的8名同志是:赵乃林、刘福林,张维尧、老唐(炮手)等。同志间都比较团结,大家都为运粮而忙碌着,粮是由我们去小佳河采购,用马爬犁倒运到民主乡。因为路不好走,天气又冷,许多同志脚都冻伤了,运一次粮就得好几天,紧张拉运了几天,把2000多斤大米,总算运到民主屯。下一步就是如何把大米送到河北“粮站”。所谓“粮站”,也就是无人管理的存放点,除怕野兽和鸟吃而外,那原始的大沼泽地是无人能进去的。
  据张乡长等人介绍,“河北”一般人只冬季过去抓貉子、打鱼、拉烧柴。但一般都不敢走得太远,原因是怕赶上“大烟泡”或者碰上野兽,我们要去的浓江河边,因为太远,都是大漂筏甸子,除日本人去过而外,一般人都不敢去。漂筏甸子如果走不好,还能掉到“地河”去。就这样乡长对我们工作很支持,选派了一名有经验的向导,准备了二张马爬犁。
  出发那天早上,我们都吃得饱饱的,穿上皮大衣,戴上狗皮帽子和棉手套子,马爬犁上除粮食外,并带上行军锅、小铝锅,咸鱼咸菜等等,还有小平板仪、塔尺、小帐篷、个人行李等物品,离开了民主屯。由屯北踏查路线直接穿过别拉洪河(就是现在859农场民主屯北大桥西侧),别拉洪河是一条沼泽河流,无明显河床,明冰有2—3公里宽,这一年别拉洪河北雪比较大,一般都在半米深左右,又有塔头墩子,疙瘩林子,爬犁重载走起来比较困难,还得经常推爬犁,因为在选粮站,加上雪深,一天也走不了多远路。第一天没选到适当的位置,晚上只好找一个树林里住下来,劳累一天,一边准备晚上宿营,砍一些大树,化雪取水做饭,小单帐篷,冬季没什么用,而且人多又住不下,只好点火堆,大家都头向外,脚向火堆,就合衣而卧,过半夜火堆小了,都冻醒了。第二天早上,按着地形图的方位继续前进,终于选定了一个大杨树林,在林中,我选四棵距离相等直径在30公分以上的大杨树,就象老乡架“苞米栈子”那样,在距地面四米高处,架起一个大平台,然后上去二个人,用吊绳把一麻袋大米分两次吊上去,两合成一袋,整整干了一个下午,终于把二千斤大米吊上平台,然后用篷布把大米盖好拴牢,这种“粮站”,既可防止野兽和鸟类,还防风雨,易于长期保存。
                 二、顶严寒恢复三角锁
  这次勘察路线全长约50公里,主要恢复一条伪满时期日本人测绘队,布设的二等军控三角锁。恢复点数大约15—20点,难度较大,因为我们只有一份十万分一地形图,再无其它资料。唯一办法,依靠地形图来判断点位,我们边走边找点,边砍视线,那年雪深,日本人的三角点位无三角架,标致点是铁管,中间是一个铜质标头,距地面仅30公分左右,脚不碰上是发现不了,因此,找一个点就得把一个小岗或一片树林全部搜一遍,这样恢复一个点少则一天,多则2天,因为天气不容许我们耽误时间,别拉洪河开化就回不去了,另外我们是在冬季野外打小宿,野外宿营每天都得不到很好休息。找点工作进行了十几天,晚上收工回来,都重复着“烧雪化水”、做饭、烤湿衣服、鞋子。睡觉时头朝外,脚向着火堆,和衣而卧,每天晚上还得留一个人值夜班,以防野兽袭击。此时找点工作已完成了50%以上,大家都十分疲劳,有的同志眼睛发红,嘴唇干裂出血。
  三月末天气转暖,沼泽地冰上开始见水了,我们雇的马爬犁,草料也快吃完光。已经不可能再随我们往浓江河走了,更怕回去过不了别拉洪河,因此,我们研究决定再次轻装,老乡带着马爬犁,把一些装备和物品带回去,留下每个人能带的东西,马爬犁走后,只剩下我们几个人,真有点与世隔绝之感,我们用更快的速度找最后几个三角点,终于在月末赶到浓江河边一会合点,我们心中太兴奋了,高喊:“我们来到了”,喊了好久,对面无回音,无奈只好在一棵大树上挂上一面大测旗,留做标记,标明我们已经来过了,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这次恢复三角锁任务。
                 三、冒险渡过别拉洪河
  在恢复最后一个三角点的第二天,全组同志背上装备,仪器等,用急行军的速度,一天走了70—80里路,在太阳西下快落山时,赶到了别拉洪河北岸。南岸的民主屯隔河相望,已听到村中的嘈杂和狗叫声,大家就象一次长途旅行后要回到家一样高兴。别拉洪河已半开,沿林水已经下来,经过和刘福林、赵乃林等同志商量,天虽然黑了也要过河试探试探。大家穿上水靴,背上装备物品,在腋下夹一根木杆,以防掉下去,在我们走到离岸200米时,水就到了腹下,继续往前走是很危险了。我作为专业组长当机立断返回北岸,明天再做打算。晚上找一个小树林把仅剩下的几把大米做成粥,大家分吃了。当晚还下了一阵小雨,大家背靠背头上支起一块行李布,渡过了一个难熬的黑夜。天无绝人之路,第二天天放亮时,来了一个小寒流,水面又冻成冰,早晨已经没饭吃了,大家起身赶到河边,沿着结冰厚的地方,小心翼翼的一会走,一会爬,沿着弯曲的冰面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过了别拉洪河。到了民主乡,张乡长和熟悉的老乡听说河北岸回来几个人就来看望我们,看到我们这付“野人”模样都很受感动,夸奖了我们这些勇敢的青年人:“你们真是好样的”。
  33年过去了,当年我们留下脚印与汗水的地方,已建起了现代化的洪河农场、前锋农场、浓江农场。昔日民主屯北别拉洪河上,已建起连接南北两岸的大桥,三江平原如今已变成国家商品粮基地。回首往事,那艰苦而光荣的勘测生活,我们这些老同志,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面对今日的北大荒的繁荣景象,内心感到无限欣慰,因为我们已经把青春的年华无私的献给了北大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