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在西双版纳的日子里

在西双版纳的日子里



               在西双版纳的日子里
                                   宋锦东
  1961年,农垦部荒地勘测设计院一分院,测量队的主要任务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万大山地区,进行万分之一地形图的测绘。三月份由勘测室主任侯永福同志为首组成先遣小组,成员有:彭时贵(测量队技术队长)、夏添祥、谢耀金、边丽君、孙思羔、刘登有、于福亭和我等人。先遣小组于4月上旬到达广西南宁,一部分人员留下与广西农垦局接洽做联络工作,另一部分人员则到宁明县现场踏查。经过踏查了解,十万大山地区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如同海南岛的五指山区,采用大平板仪白纸测图的方法困难太大,主要是保证不了测图的质量。我们先遣组的这些人,大部分在1959年至1960年,都参加过海南岛的万分之一地形图测量大会战,由于该地区山高林密,悬崖峭壁,再加上热带雨林遍布全区,在一幅图内地形的高程比差在千米以上,测出的图纸质量太差,用一年多时间完成的测量成果全部作废,这一教训记忆犹新,于是决定放弃该地区测图的打算,请北京院另行安排工作。
  密山这边,一切都早已准备就绪,只等一声令下。五月下旬,北京设计院派陈德峰同志到南宁,传达了北京院的意见:1、同意广西的任务不干了,以后再说。2、派先遣组去云南省潞西和西双版纳两垦区踏查,以确定下步任务。
  我们先遣小组立刻往云南进发,到达贵州省安顺市(当时去云南的铁路只修到安顺市,凡去云南的都在安顺换乘汽车),我们就立刻去长途车站买第二天去昆明的汽车票。这天我在排队买饭时,仅有的20多斤粮票和120元钱全部被盗,当时国家正处在渡灾时期,粮票十分珍贵,每人每月29斤粮。在这种情况下,九位同志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给我,一直支持到院部把下月粮捎来为止。在昆明,我们住在云南省委第一招待所,在食堂就餐,每人每天虽然定量一斤,但是饭的量足,菜花样多,油水大。
  云南农垦局有两个重点热带作物种植基地,一个是潞西垦区,一个是西双版纳垦区。为了开发这两个垦区,云南农垦局测量队,在各农场已进行了粗略的地形测量,但根据国家规范要求,精度太差。这两个垦区也是属热带雨林地区,山高林密,交通困难,如果按国家规范要求进行大平板仪白纸测图,是很困难的,搞不好也会象海南岛那样。为解决当务之急,决定对云南这两个垦区的已有测量成果进行评估,并选择一个典型区,按国家规范要求成图,再与原有成果对照,然后确定原有成果的精度和使用价值。这个典型区就选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南联山农场。
  要进行测图,光凭先遣组这几个人是完不成的,一是人力不足;二是没有携带任何测量器材。因此我们向院部联系增派人员。十多天后,李春惠、顾裕民、张金郎等七八个人携带器材于7月中旬赶至南联山农场,同去的还有密山增派的全体人员,我们打前站的留四人在昆明负责与农垦局和密山方面中间联系外,其他人员一同前往。
  南联山农场,地处西双版纳首府允景洪以南100余里的山沟里,从昆明到南联山农场坐汽车行程五天,沿途都是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公路都在悬崖峭壁上盘旋,在北方大干原上过惯的人,突然到这样地形条件下坐汽车真是提心吊胆。行程第四天到达允景洪,下榻景洪宾馆。当晚在云南农垦局同志的安排下,宾馆还招待了一顿饭。虽然只四菜一汤,但这在当时困难时期是莫大的享受了,然后安排在景洪戏院看了一场傣语话剧“摩雅傣”,因为是傣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听不懂,所以观众不多。
  允景洪确是一座美丽的城镇,沿街翠竹挺拔,凤凰树红绿层次分明,绿茵茵的草坪和各式各样的花卉布满了市区所有的空闲地带,再加上傣族特有的服装和别具一格的建筑,互相辉映,把允景洪装扮成仙境一般。在大街上散步除听到稀疏的人声外,到处可以听到各种鸟儿的鸣叫声,其中最突出的声音是八哥的学舌声。你说出一个简单的语句,它就会模仿你,在树上叫起来。
  南联山农场,土地不足万亩,七八个生产队,作物以橡胶、咖啡为主,其他热带经济作物,香料、胡辣等也种植一些但数量不多。为了确保职工口粮也种植一些谷物,如苞米、水稻等。因山高坡陡,全场的耕地几乎都像挂在墙壁上一样,无法用机械耕作,职工大部份是转业官兵,基本上都是外地来的汉人,所以生活上没有感到不便。
  南联山农场及其周围的村庄,都盛产菠萝、香蕉、椰子、芒果、菠萝蜜、荔枝、桂元等热带水果。场区内没开发的荒山,乔木很少,密密麻麻的竹子满山遍野,品种繁多。竹子多,竹笋必多。各个食堂一天三餐,起码有两餐是竹笋。什么干笋、鲜笋、炒笋、炖笋、咸笋、凉拌笋等等吃了不少花样。除此之外,一天三餐几乎都是糯米饭,也是西双版纳的一大特点。不知为什么这里糯米那么多。尤其是把糯米放在新鲜竹筒里煮饭吃,别具风味。
  在西双版纳,难以忍受的是像蒸笼一样闷热的气候。由于地处热带,居民点大部在山谷地带,我们在那里工作正是8月份昼夜温差又小,吃饭都蹲在水里吃,这样还能感到凉爽一点,再加上蚊子特多,所以晚上比白天还难过。
  在西双版纳搞测量工作,最使北方人恐惧的是蟒蛇多。在野外工作一天,碰上几十条蟒蛇是正常现象。我碰上最大的蟒蛇有胳膊来粗,3.4米长。像筷子大小的蛇遍地都是,树上、地上、有毒的、无毒的、各种颜色的蛇,各种花纹的蛇,无奇不有。
  我们就用“打草惊蛇”的办法驱赶它们,虽然遍地有蛇,但是给我们的工作并没带来威胁,谁也没叫蛇咬过。
  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当地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如佧佤族、哈尼族的山顶村落。傣寨的竹楼,村镇的夜市以及遍布每个村寨的缅寺和在缅寺里上学的“小和尚”。傣族有个习惯,未成年的男性儿童,都要到缅寺里当和尚。不过解放后的和尚,虽然仍穿着像唐僧一样的金黄色袈娑,但在缅寺里不是念经,而是在进行小学或中学文化教育。黄色和尚服如同今天的校服一样,别有风趣。
  9月上旬,南联农场的测量工作结束。回到昆明,休息几天,同时把内业工作整理完毕。于9月中旬返回密山,我们这一行人在南方的工作就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