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林源毛纺厂建厂的几页

林源毛纺厂建厂的几页



               林源毛纺厂建厂的几页
                                  高有德
               建厂筹建工作开始的—页
  一九七一年兵团决定在红色草原地区兴建兵团毛纺厂,领导派我负责设计组,先后有全斗柞、黄春发、马沛林、王祥梅、高殿举、张慕珍等十六名同志参加设计。独立三团由官启升负责建厂筹备工作。于是官启升,我和其他同志转北闯南,收集资料并负责请毛纺厂设计的工艺设备专家,工人师傅。开始了毛纺厂的筹建工作。
               在北京求援的时刻
  毛纺厂设计首先是工艺设备的设计,当时我们一窍不通。经兵团领导和北京青年多方联系,直接找到了当时北京市纺织局李局长家。这位着装朴素的中年妇女,一听说我们是北大荒来的客人格外的高兴、热情。我们拿着介绍信,说明来意后,这位女局长非常爽快:“北大荒需要什么,我们支援什么,支援北大荒是我们北京的责任和任务”。随后就给北京第二毛纺织厂刘厂长打电话,要他们代表北京全力支援北大荒。又再三嘱咐我们“还有什么困难,随时找我”,这一情景,是我们参加工作以来首次感到的。直至近二十年后的今天。回忆此情、此景,还是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当我们进李局长家之前,心中想像不知屋里怎么阔气呢?进屋一看,几个陈旧的木箱、衣柜、普通的木桌、木椅。原来想像这位女局长应该是位官气十足的人,可是见到她,待人特别热情、和蔼,没有一点官架子,穿着一件旧的蓝毛衣、黑裤子,是位着装简朴、饱经风霜的中年妇女。更使我感慨不已的是,当时我们手里没拿一分钱的礼物,只是一封介绍信,只用了三五分钟简单的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前后不到十五分钟,这位女局长就当场办妥。靠的不是金钱不是交易,靠的是这位老革命同志,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北大荒的深厚感情。在二十年后;改革开放的今天,回味这一页,对我们大家,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干打垒房里绘新图  
  昔日只有十几户老乡的八村,住的是干打垒的草房。开初,只有老乡不住的几间破草房,大家动手,自己补墙,清扫,打上几根木桩,放上图板作为绘图桌,铺几块木板当床,办公、睡觉、吃饭都在这里。四季皆风的盐碱地,风砂很大,图板上堆上厚厚的一层砂土。晚上蜡光被风吹的摇曳摆动,有时眼眉毛被蜡光燎了,在这样的条件下一直奋战了二个多月,后来广大兵团战士开入施工现场,修建了一些临时工棚,才有了电灯。
  在毛纺厂大会战的日日夜夜,设计组的十几名同志和北京请来的三位工艺设备专家,老工人一道共同奋战了一年多。大家以铁人为榜样,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有的女同志将刚三两个月的孩子断了奶,放在哈市奶奶家里,有的同志有时一直工作到天亮。吃口馒头,喝口白菜汤,又爬在图板上。在施工紧张的日子里,有的同志,在工地将腰摔坏了,住院后,心中一直惦念着工地,自己偷偷的拄着棍子到了现场,经过一场艰苦的工作,当大家看到了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感到无比的兴奋。
               今日的林源城
  昔日的不毛之地,今天已经是大庆的一个繁华的小城镇。宽阔的柏油路,由大庆下火车一直到厂里大门。两边的梧桐树和楼房,一同矗起。现在林源毛纺厂已经成为多品种的综合毛纺中心。
  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这些五十多岁的知识分子,故地重游时,真是感慨万分。当时风华正茂,精力充沛的中青年时期,而今我们已经把青春年华,火一般的心都献给农垦事业。几十座工厂,几百栋楼房,都有我们的心血,回忆起这些,我们心中无愧,为北大荒建设添了砖、加了瓦,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