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垦区土壤普查回忆之一

垦区土壤普查回忆之一


           垦区土壤普查回忆之一
           ——记总局第一期土壤化验训练班
                                  靳宝初
  1972年,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形势已相当严峻。当时,任农林处处长的王强等同志,也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酝酿如何从农业的根本入手,抓一下农业生产的基本建设。
  同年秋,王强同志与设计院有关领导多次商议,决心用五年时间,在黑龙江垦区开展土壤普查。
  垦区土地面积近9千万亩,耕地3千多万亩,100多个农牧场,3000多生产连队,遍布黑龙江省。地形、地貌、土壤、水文等状况十分复杂;土地利用和栽培方式也不尽相同。要通过土壤普查摸清土壤底细,找到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并提出解决措施。实现生产队、农牧场、农管局、总局各级都有土壤分布图,化验土壤养分;建立地块档案;提出改良和治理的办法。这样繁重的工作,其难度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考虑到的是这顶任务由谁来完成?当时,设计院土壤队原有的50多名专业技术队伍已于1969年解散,原编制20多人的土壤化验室只留下6名,已不具备承担全垦区土壤普查的条件。在深刻认识任务的迫切性,正确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我院和农林处共同提出开展全垦区土壤普查的第一步方案,培训土壤调查和土壤化验技术骨干的计划,得到上级领导的批准,并形成正式文件。
  一九七三年三月末,设计院、农林处和八一农垦大学,派人在八一农大共同筹办总局第一期土壤化验训练班。由刘惕若、靳宝初、吕书奎组成训练班领导小组。我和惕若负责教学和实验,吕书奎负责党团组织和政治思想工作。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计划是在设计院的统一安排下,我和化验室的鲁光海、高雅文等同志共同编写的,并和八一农大的袁立海、潘安堡、赵竹英等老师做最后确定。  
  那时,八一农大尚未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没有学生,下放到各农场的老师们也未返校,偌大的校园静静地,空荡荡地。虽然,春意已悄悄的来到北大荒,迎春花已绽出嫩绿的蓓蕾,在寒风中摇曳。
  筹备工作的紧张和辛苦现在回忆起来,还真令人激动不已。先期由农场抽调回来的老师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繁忙的备课活动。
  仿佛有一种力,是这种力使他们克服了十年动乱痛苦;同志间相濡以沫;不知困难是何物;弹性的工作时间,使人只知工作是唯一的安排。几年后,我才知道他们有的正身患疾病,是硬撑着在工作的,正是那种力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向着一个目标,为垦区的建设培训骨干,做出牺牲和贡献,这种奉献精神是足以昭示后人的。  
  准备教具、课堂,安排食宿,尤其是准备实验,那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土壤农化、生物化学、基础化学郡的实验要同时开放,玻璃仪器和各种化学试剂数以千计,万分之一克的分析天平就要20多台,实验用的无离子水高达几十万毫升。展开如此规模的化学实验,其困难是前所未有的。
  就这样,大家硬是拼过来了,经过一个月的不分昼夜的努力,训练班终于如期开学。
  由全垦区各农场选送来的150多名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哈尔滨等地和垦区的青年,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从初中到大学,六六届高中毕业生占多数。学员的年纪从20岁至30多岁,男女各半。各农场在选送学员上是极重视的,把各方面条件较好的青年送来,党团员比例占95%。这批学员思想敏捷、好学上进、吃苦耐劳、纪律严明,他们熟悉土地,热爱种子;加上北大荒风雨的磨炼,深知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具有极强的渴求知识欲望。
  学员们的到来,使寂静的校园里有了朗朗书声,欢声笑语,充满生机。
  教学按大学专科标准进行,包括数理化基础课、测量、土壤调查、土壤分析等专业课,其中一半时间是实验实习课,要在150天中完成,无疑又是一个重要的关键。
  我们采用了分班辅导,以文化程度的不同组成帮助小组,并由任过化验员的学员担当实验辅导员,理论和实践结合,参加教学的20多名老师,竭尽全力完成承担的教学和实验任务,不分早晚,不分时日,言传身教,颇使学员们感动。
  学员们刻苦学习,认真参加实验,夜晚教室灯火一片,直至夜深。为照顾学员们的身体健康,老师们要催促学员们回寝室休息,为此,曾经做出规定:晚自习不得超过晚间十点钟。
  那年,政治风云激荡,但学员们的学习并未受到干扰,在当时,也是很不容易的。
  1973年7月末,教学和实验,实习计划顺利完成。结业后,学员们回到各自的农牧场,开始挑起土壤普查的重担。
  土壤普查中一项最重要的任务是化验土壤样品。筹建土壤化验室是开展土壤普查的前提条件。学员们带着在训练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自己动手克服意想不到的阻力和困难,在一批关心垦区建设和热心科学技术的老领导、技术干部和有志气的年轻人的帮助下,只用了半年多时间,1974年的春夏之交,80多个土壤化验室在垦区建成。使黑龙江垦区实现土壤普查的计划成为可能。如果不是这样,那几十万个土壤样品到哪里去化验呢?
  土壤化验室的建成不单纯是为了土壤普查,更重要的是为垦区的农业生产,科研实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科研实验系统的建立创造了宝贵的条件。
  当时,各农场的土壤化验室形式各异,规模不同,有的还那么土气,但成绩却是一流的。1974年冬;我对各农场土壤化验室做标准样检验时,其分折合格率高达94%。这样好的准确值是土壤普查成果质量的保证,其中,注入了多少基层土壤化验室工作同志的心血啊!
  十多年过去了。总局第一期土壤化验训练班的学员们由于升迁调转的关系,多已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或去大学深造后,改任他职,更多的则离开垦区返回故土……。
  在垦区三十年的经历中,我主办或教学的几十个训练班中,对第一期总局土壤训练班总有一种更深沉的情感,是这批学员为黑龙江垦区的土壤普查奠定了群众基础,是他们在广阔的黑龙江垦区揭开了土壤普查的序幕。然而,忆起和我共同参加教学的八一农大的老师们,便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尤其珍惜那一段艰难岁月的友情。他们的业绩将铭刻在黑龙江垦区的发展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