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场试验区(科研站)
(一)农场试验区(科研站)
农垦科研的开端,可追溯到1948年,哈尔滨东北行政委员会经委农林处首先在其直属国营通北机械农场设立了农场试验室。1949年,嫩江省农业厅在其省营查哈阳机械农场设立了水田试验场。接着从1950年开始,各机械农场均建立了农场试验区。1951年,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曾一度在哈尔滨王岗成立王岗实验农场以及中心实验站。这是早期的一批基层农垦科研单位。
1.国营通北机械农场试验区(科研站)
它是农垦科研的开端。1948年,农场设立试验室,由农业技佐丁振乡负责。其任务是调查研究生产技术和总结机械栽培经验。1949年改称技术指导室,后称生产室,仍由丁振乡任主任。其职责是农场生产技术的设计、指导、调查研究及机械化大生产技术对比试验。并开始设置了固定的对比试验小区。当时由船田胜人担任试验区技术员。经过1948~1950年机械栽培小麦、大豆的大田生产探索和小区对比试验,开始掌握了田间农机操作技术和适合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的农艺新技术。1949年小麦撒播和条播的对比试验,结束了农场垄作撒播小麦的栽培历史。1950年试验区提出13项小麦机械栽培科研数据,使之从当地“晚种、撒播、稀植,垄作”的旧耕种方法中解放出来,确立了“早种、条播,密植、平作”机械栽培小麦的高产理论和方法,沿用至今。同时开展了大豆垄、平作对比小区试验,初次获得行距45厘米机械平播早熟大豆的试验成功,为长期以来全面实行大豆缩垄增行,实行机械播、管、收,提供了科学技术依据。紧接着有九三农场试验区的大发展(本书中卷九三科研所志有详述)。由于早期农场科研和大田生产紧密配合,为实现垦区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省营查哈阳机械农场水田试验场
1949年,场长赵达聘任县营甘南机械农场的日籍技术人员西山信清为水田技术指导,成立了水田试验场。省农业厅还调入17名技术人员到水田试验场从事水稻科研而设立稻作实验站。这个试验场最早开始试验和应用了水稻机械旱直播耕作法和大面积使用机械收获水稻。从而为垦区水稻耕作机械化开创了道路。从1950年起该站又增设旱田试验区。
上述这两个机械农场试验区的建立及其在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推动了各个机械农场从1950年开始都相继创办试验站,开拓了农垦科研的广阔道路。
3.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直属农场试验区(站)
1949年12月,东北机械农场管理处(局)第一届作物会议,决定从1950年起各场均建立试验区,对新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研究。东北地区国营农场管理局在1951年的《农业技术部分四年总结》中充分肯定了这一决定“……到目前为止(通过3年来的试验研究,为机械农场耕作技术开辟了新道路。诸如指导播种期,收割期等试验结果) 皆说明了试验是有成绩的。更具体的收获是1950年通北试验区的成绩,证实了密播的理论给丰产奠定了有利基础。”在这个总结中,还历史性的阐述了早期创建农场试验区的性质、作用和任务,“……我们所倡导的加强试验研究工作,是为了解决农场中目前亟待解决的农业技术上的问题,而不是单为了试验研究而忽略了广大面积的栽培工作。1948年建场生产以来,我们已经痛感对广大面积的耕作技术上非常生疏,因而使作业上发生了若干困难如播种问题、耕作问题、收割、除草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一个很好的(技术)指标,能指导我们的工作。二三年来,除一部分采用了苏联先进经验外,其它的耕作多利用旧式农耕法来经营新式农业。所以在经营上是它的盲目。1949年作物会议已总结出:我们有必要设置试验区和大田栽培结合起来进行试验研究,求得准确地解决小麦、大豆的播期、播种量、耕作深浅、覆土厚薄等农作技术与机械技术结合的问题,达到科学的生产要求”。这充分说明了当年机械农场普遍自办试验区为农垦科研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1952年3月,东北区国营农场管理局颁发了“农场试验区经营办法(农公计107号文)”。这是农垦科研开创时期的第一部“专业法规”。自此,有章可循,各场的试验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加强。
东北大行区撤消前夕,即1954年哈尔滨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直属农场试验区有7处(均在省内) ,即通北、九三、永安、宝泉岭、红星、二龙山和萨尔图。这七处农场试验区专门从事农业科研试验工作的农业技术员有10人,专业农工33人。计划专项投资东北币4亿元(相当人民币4万元),实际达到东北币 5亿元。共开展90余项试验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的是通过各农场试验区的联合试验,解决了限制小麦生产的抗锈病良种难题,还选出适应各场机械化栽培的“品质好、产量高、成熟早”的大豆品种。这就对农场良种繁育奠定了科学基础。当年农场试验区工作得到东北农科所、东北农学院、东北军区气象处、佳木斯和克山试验场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援。他们无偿地给予大量的试验材料(包括供应原种)、联合试验方案、技术研究报告。他们还经常派出科研人员深入各场试验区进行具体帮助和现场技术指导。这批小麦抗锈品种,大豆机械栽培品种和机械栽培技术等试验成果的推广,给农场生产打开了新机械化生产技术局面。
4.“东荣”直属农场试验区
东北人民政府荣军工作委员会(简称“东荣”)直属荣军农场和解放团农场,经过1950年的生产建设,开辟了15个农场。1951年初,“东荣”直属10个机械农场中,分布在省内的有伊拉哈和伏尔基河两个荣军机械农场,以及北安生产部的二龙山、红星和铁力,佳木斯生产部的宝泉岭、孟家岗、笔架山和香兰等7个解放团农场。“东荣”主任刘培植在其1951年初《首届农场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指出:“须重视农场试验工作。”会议要求“1951年每一个农场都要设立一个试验区和采种圃。一面通过试验掌握各场作物发育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一面对全场作物栽培进行指导。”(刊载《新农场》创刊号·1951年4月)。
这两批大区直辖农场的试验区都打下了较好的科研基础。并于1952年6月,合并成统一的农场试验区系统,加强了专业领导和技术指导,农垦科研健康地发展着。
5.省营机械农场试验区
查哈阳农场1949年最早开展了试验工作,历史性作用大。1950—1951年宁安农场开展了试验工作而无试验结果。桦南和孟家岗于1951年开展试验工作,1952年合并为曙光农场试验站,取得了佳木斯农业试验场的技术支援和协作研究,对白浆土的改良和耕作试验成效显著。克山农场于1956 年成立了试验区,尔后发展为场直属良种队、场科研所、试验场、科研连,现为场实验站。它是农场的企事业合一单位。即分为科研站和原种场两大部分。全站人员有290人,其中有科研人员25人,工人技术员5人,课题组技术工人20 余人。该站选育出小麦生产品种6个。选育的兵丰501大豆,成为克山农场主栽品种达14年之久。还选出谷子单选16,玉米单双1、2号及马铃薯16—4号等新生产品种。该站小麦科研成果显著,使克山农场大面积小麦生产多年实现了良种化和技术标准化。国家“六五”期间,获奖成果有: 农垦部的小麦克旱8号推广奖,省级的小麦氮磷肥料试验和深松耕作法奖;地市级奖有小麦克丰2号、克丰3号,大豆兵丰501、小麦因土施肥试验和推广,飞机喷洒溴氰菊酯防治大豆食心虫,翻压线麻绿肥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和小麦高产攻关。
6.劳改就业农场试验区
38个劳改场有3种类型,列举如下:(1)省属梧桐河农场试验区。1950年8月建场,1953年备耕时把有技术专长的犯人调到场部生产科,成立了技术指导室,下设水、旱田试验区和良种场。1955年技术指导室改为农业试验站,负有良种繁育和农艺研究双重任务。1962年为了加强种子工作,更名为良种场。1973年为适应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又改为实验站,下设稻、麦、豆 3个实验组。1984年归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领导,主要任务是开展以水稻为主的品种和栽培试验,繁殖一、二级原种,提供家庭农场。现与省农科院水稻所建立横向联系,作为省第三积温带水稻品种选拔基点,并成为农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科技活动中心。
(2)沈阳市法院密山(八五七)农场试验区。1951年3月建场,1953年在场生产科下设农业试验区。配劳教犯人为主体的农业技术员 6人开展农业科研。1958年组建为八五七农场后,先扩建成良种站,下设试验区及水稻实验区。1979年改为科研站,有技术员和试验员各 6人,农场每年拨 7万元试验经费。取得覆土播种、苗期旱种技术、草炭改土利用技术、悬挂联合筑埂机等成果。
(3)北京市公安局五处兴凯湖农场试验区。1955年建场,1956年春建试验区、农业化验室和气象站。1958年组织劳改人员中的高级知识分子20多人成立了科技研究小组,从事农业、水利、建筑、化工等项技术研究。
7.军垦农场试验站
1955年元旦,铁道兵八五○部农场在虎林县成立。2月接管县属宝东示范农场繁殖良种。1956年5月,在西岗场部建立良种试验站。1957年1月又把县属1948年建的湖北示范农场改为八五○农场试验场。1960年 3月在八五○农场五分场新建一个试验站,并于1963年改为农垦部实验农场试验站,其科研业务于1964年划归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领导。1970年又与农场园林站合并为38团科研连。1973年增设农机研究组。1974年扩建,与四师科研所合并。1977年 8月所、站分开,改为农场科研站。1985年又分为糖作开发研究所和园林开发研究所。还有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五,八五六、八五八、八五九、八五一○及八五一一农场试验站,均在农垦科研事业发展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8.中央农业部国营友谊农场实验站(场综合科研所)
1955年开荒建场的当年,选配5名农业技术员建立农业科学研究实验站。1962年选配4名农机技术员,建立农机研究室。承担过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1978年组建成友谊农场综合科研所。获部级一等奖成果有“北方旱粮产区现代化综合科学基地”,二等奖有精量点播机和干燥机热风恒温控制器两项,三等奖有电子称。厅局奖2项、地市奖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