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沿革
(一)沿革
建所准备。1980年11月,省农场总局筹建八五三农场粮食处理中心,由总局科技处抽调郭燕等7人进行技术考察,并于1981年2月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红兴隆科研所和八五三农场机械厂等 9个单位13人组成联合设计组,进行八五三农场六分场四队的粮食处理流程的设计工作。1981年 9月起,从事谷物干燥的垦区技术骨干杨殿侯、欧阳良等人陆续调科学院工作,由院科研处组织,继续进行谷物干燥的研究设计工作,为组建本所准备了技术条件。
建所进展。1982年 3月按省编委批示,经总局批准将原编制计划成立的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农业建筑研究所合并成立农业工程研究所。它由谷物干燥课题组(22人)、大豆高产开发课题组(11人)、农林牧课题组(8人)和三江开发课题组(3人)组成。1983年谷物干燥组分成八五三课题组(主持人杨殿侯)和五九七课题组(主持人欧阳良)。年末,全所搬迁到测试化验楼一楼至今。1984年 2月,院成立农作物开发研究所,本所大豆开发课题组与农林牧课题组划归作物所。本所设由关亦杰、桂体仁、杨殿侯、刘明昌组成的总工程师办公室,农产品加工研究室,农业能源研究室、系统工程研究室和资料描图室。 12月,研究室改成6个,即一室(五九七课题组)、二室(八五三课题组),三室(能源组)、四室(系统工程组)、五室(环境保护研究室,于1984年3月成立,1986年1月划归测试化验中心)、六室(农机修理),以及所部办公室。全所41人。1986年8月至12月,研究室进行调整改为五个:谷物干燥总体研究室、烘干机研究室、清粮机研究室、能源研究室、农机修理研究室。1988 年3月成立业务科。清粮机的研究逐步转阳种子加工机械研究。并在科研管理上首次试行经济承包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所内财务独立核算,设有会计和出纳(兼打字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