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研与成果
(二)科研与成果
开展经济动物科研8项,经济植物科研7项。
1.北方寒冷地区火鸡养殖技术的研究
本课题从1982年开题引种,经过3年科研和生产实践,摸索出了火鸡在北方寒冷地区的养殖规律,总结出了养殖技术规程,填补了我省火鸡养殖技术的空白,为我省开发火鸡事业奠定了基础。引进的大白火鸡6个月平均产蛋76.5枚,大群母火鸡人工受精率达82.5%(实验组达93.2%),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人工授精技术是比较先进的。孵化出雏率达73%(最高达82.1%),育雏成活率90.1%,大部分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1985年火鸡生产净利润10万元,每只种火鸡盈利100元。总局科委于1985年组织了技术鉴定,被评为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2.环颈雉养殖技术的研究
1982年开始由北安、饶河等地采集野生雉鸡、种蛋和捕捉刚出壳的雉鸡雏,进行人工驯化养殖实验;种雉鸡群扩大到 500多只。在完成雉鸡驯化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人工光照对雉鸡产蛋的影响,使雉鸡提前到 9月份开始产卵,延长了产蛋期,增加了产卵量。研究了种雉鸡和雏鸡日粮配方,雉鸡卵的人工孵化,受精率达91.7%,受精卵孵化率达87.2%。研究了环颈雉新城疫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及对疫苗接种的影响,为制定新城疫免疫程序提供了科学依据。此成果对雉鸡饲养业与狩猎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即可为雉鸡饲养业,包括为狩猎而培育雉鸡的养殖场提供种鸡饲养、种卵人工孵化、雏鸡培育及疫病防治等一整套技术措施。本课题经 5年研究,于1987年通过鉴定,被评为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3.东北马鹿杂交改良和繁殖技术的研究
为提高垦区东北马鹿产茸量,1985年本所由新疆引进产茸量高的天山马鹿种公鹿11只,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给东北马鹿输精,改良东北马鹿,以提高其后代的鹿茸产量。自1985年立题,经过2年多的人工授精实验,取得预期成果。马鹿人工授精配套技术已于1988年3月通过科研成果鉴定。内容包括: 马鹿的电刺激采精,精液稀释冷冻,母鹿同期发情,发情鉴定,人工输精和妊娠诊断 6项配套技术。采取的高产天山马鹿精液,冷冻后供长期保存,可运送到遥远的鹿场供人工授精用。如本所5号公鹿,年产鹿茸5公斤,一次采精量5毫升,稀释冷冻精液220粒,一个配种期最低可采精7 次,可供500多只母鹿配种用。据测定,其后代可比普通马鹿产茸量提高1~2倍。对母鹿采用药物促情,同期发情率达87%。通过直肠触摸,能准确判断卵泡发育,予以适时输精。经过两个配种期实验,人工授精母鹿妊娠率达63.3%,超过自然配种准胎率。此项成果被总局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人工授精配套技术已逐步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引入的新疆天山马鹿,经3年多的饲养观察,能完全适应我省的自然条件,产茸量平均由1986年的2.66公斤,到1988年提高到3.25公斤,比东北马鹿产茸量高出1.7倍。此项课题正在继续深入研究,到1992年可进行全面鉴定。
4.火鸡生产系列化的研究
在《北方寒冷地区火鸡养殖技术的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1986年又新开设了《火鸡生产系列化的研究》课题,进行了火鸡生产,加工、销售系列配套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3年共盈利1O万余元。火鸡加工食品已打入哈尔滨市副食市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火鸡肉也成为高档的肉食品种。此项课题计划在1989年鉴定结题。
5.沼泽地复式养殖经济动物模式的研究
本课题是总局1986年下达的项目。研究的内容是沼泽地大围栏养殖麝鼠,漂笼养殖麝鼠、圈养麝鼠,建保护区放养麝鼠,结合养貉、养火鸡、养鹅及产品深加工,其中沼泽地大围栏放养麝鼠的研究部分于1986年10月通过鉴评,认为是给大力发展麝鼠养殖业提供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技术。它是一种创新,易于推广,为开发利用沼泽地资源开辟了新途径。
6.火鸡新城疫免疫程序的研究
在火鸡养殖技术研究的基础上,1987年开设了本课题。通过 2年的研究,解决了火鸡新城疫的免疫日龄、免疫剂量、免疫途径、免疫次数,用苗种类以及商品火鸡及种用火鸡的免疫程序问题。初步研究结论:①确定火鸡雏1日龄为首免日龄,用Iasota苗以火鸡的倍量,通过滴鼻和点眼途径。②21日龄为二免日龄,用新城疫I系苗,以鸡用剂量,通过肌肉注射途径。③对种火鸡于繁殖前3—4周进行第三次免疫,用新城疫系苗,以鸡的倍量肌肉注射。应用此免疫程序,可有效地防治火鸡新城疫,促使火鸡饲养业正常发展,免遭经济损失。
7.乳鸽生产技术
1982年立题,从保定、沈阳、广州引进种鸽50多对,观察其繁殖规律及乳鸽生长速度,经2年研究认为:乳鸽在北方寒冷地区每年只能繁殖3~4窝(广州年繁殖6—8窝),生产效率太低。如.北方冬季繁殖,必须增加人工光照和给予适当的采暖保温条件。这势必加大生产成本,和南方生产乳鸽相比较是不上算的。在哈尔滨市销量很少。用飞机运活乳鸽,供给南方需要,运费昂贵,取得经济效益是很难的。经过慎重论证,认为当前北方寒冷地区生产乳鸽是不适宜的。因此,1984年结题。
8.犬的繁育与开发的研究
通过充分论证,于1988年开设此开发课题。当年建设了犬场,修建了2 000平方米犬舍,引进牧羊犬、警犬和比格犬(实验动物),以及观赏犬60余条,开始了扩繁和正常饲养。在东北农学院李世安教授指导下,此课题进展很快,预计可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
9.玫瑰快速繁殖的研究
1983年引进红玫瑰、黄玫瑰、野玫瑰、白玫魂等4个品种,定植于植物园有540丛,沙摇生根实验万条。因无条件进行组织培养试验;于1985年结题。 1985年又引进苦水玫瑰栽培成功,为城市绿化增加了新的树种。
10.葡萄快速育苗的研究
1983年收集葡萄接穗18个品种,289祭,育出葡萄苗1800株。2年来没有完成试验,因课题主持人调出而结题。
11 .黑加仑白粉病的防治研究
1983年收集省内薄皮丰产、厚皮丰产等;种条苗及实生苗6392株,定植3760穴,在苗床育苗1400株,通过发病治疗实验,得出一定结论而结题。
12.瓜类原始材料整理及新品种选育
先后收集甜瓜材料129份,西瓜101份,通过试种选种,为专业户选出了“龙甜2号”、“30蜜”等甜瓜种籽及“100号”西瓜种籽。
1984~1986年哈密瓜试种成功,为省内外专业户提供了哈密瓜良种及栽培技术。
试验湖南的无籽西瓜成功,引种金丝瓜成功,现正在全省推广。
13.草莓优良品种选育
1986年引进草莓品种24种,进行栽培试验,适应牲良好。1982~1988年已大批结果,收到一定经济效益。
14.石刁柏引种栽培试验
1987年引进石刁柏品种进行试种,通过越冬证明抗寒性能良好,在北方可以栽培,现正在组织扩繁推广。
15.寒地山楂引种栽培及快速育苗的研究
1987年由吉林左家特产所引进山楂苗2500株,通过越冬证明抗寒性能良好,现正在进行扩繁和快速育苗研究工作。
还有,《垦区黑白花奶牛育种》课题。
1979年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垦区黑白花奶牛育种组,王奎文担任组长。1980年总局科委批准开设《垦区黑白花奶牛育种》研究课题,由王奎文主持,组织垦区18个重点育种场参加黑白花奶牛育种工作,对育种场牛群每年定期进行品种牛鉴定,逐年提高牛群产量,有显著成绩。其中香坊实验农场、八五一一农场、八五○农场、阎家岗农场重点培育的奶牛品种优秀,是黑龙江省的骨干核心牛群。本所高级畜牧师王奎文参加的《黑白花奶牛品种培育(黑龙江省部分)》,省政府1985年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黑白花奶牛培育》农业部1987年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委1988年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获金质奖章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