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沿革
(一)沿革
1958年4月合江农垦局在佳木斯市成立。1959年8月7日农垦部《关于成立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确定科学研究项目》中指出: 为适应国营农业企业事业的发展,迅速提高国营农牧场农牧业科学技术水平,使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地为生产服务,部党组拟定除继续加强对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的领导外,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密山和合江农垦局再各成立一个农牧科学技术研究所。重点研究国营农、牧场的机械化、电气化问题(主要是畜牧机械化),畜牧业的良种培育和繁殖,以及大豆选育和国营农、牧场的经营管理、经济核算制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项目。1959年9月10日,根据农垦部肖克副部长:“要办一个象样的、综合性的农垦科学研究所“的批示,组建了“合江农垦局农垦科学研究所”。所长由合江农垦局副局长田活农兼任。所部暂设在佳木斯,与合江农垦局科委一起办公,技术人员分散到农场试验站和有关单位去工作。1959年10月22日,合江农垦局农垦科学研究所经农垦部批示正式成立。农垦部《关于答复成立合江农科所的几个问题》中指出: 科学研究所必须建立在生产第一线,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研究项目重点: 大豆多种、高产、多收的整套技术关键问题,农场畜牧生产、农牧业机械化和技术改革,沼泽化地区水利实施和土壤改良,以及国营农场厉行节约,增加生产、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生产经营管理等问题;人员配备本着高、中、初级技术人员为1:2:4的比例。同时指出,科学研究所成立后,即专题报告国家科委备案,争取国家科委的领导和业务上的支持。
1960年10月29日,组成中共合江农垦局农垦科学研究所委员会,田活农任书记,宋波、任兆奎任副书记。同时,任命任兆奎为副所长。同年12月28日,中共合江农垦局委员会《关于农垦科学研究所领导和管理问题的规定》指出: 合江农垦科学研究所是局直属单位,所址设在友谊农场十分场(友谊县兴隆镇)。局农垦科学研究所党委,由局党委、友谊农场党委双重领导(各项政治活动由友谊农场领导),干部除友谊农场担任的和兼职的以外,其它干部由局管理,生产、行政业务工作由局和友谊农场共同领导。生产管理实行单独核算。选定所址后,成立了农业、机务、畜牧3个研究组。1961年所部设有党委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研究机构设有农业、机务、畜牧兽医、微生物研究室及农经组和新技术组。同年10月增设了管理科、生产科,同时撤销了农经组、新技术组和微生物研究室。1962年 4月,科学研究所对已有机构进行了精简变为由合江农垦局直接领导。撤销了机务、畜牧兽医研究室和管理科,只保留了农业研究室,使科学研究所由综合性的研究机构变成了以作物品种选育、繁殖为主的单一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1962年7月,李成信任所长。1963年1月1日成立东北农垦总局后,称东北农垦总局农业科学研究所。
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为了加强垦区科研力量,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于9月13日和9月29日向农垦部作了《关于垦区建立四个地区性农业试验站并作为事业单位的请示》和《关于上报<东北农垦总局农业科学研究所扩建设计任务书>的报告》。1963年11月23日农垦部作了《对东北农垦总局关于科研机构调整与加强的报告的批复》,决定将八一农业科学研究所(原牡丹江农垦局科学研究所) 与东北农垦总局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组成东北农垦总局农业科学研究所,予以充实加强,逐步形成东北垦区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所址设在东北农垦总局农业科学研究所驻地(友谊县兴隆镇),受东北农垦总局直接领导。按照农垦部批示,设立了作物育种、耕作栽培研究室,农经组和农机研究组。为了适应垦区不同土壤、气候等自然特点和生产要求和更好地贯彻“实验室、试验场与生产基地三结合”的精神,农垦部同意在完达山南、北与松花江南、北不同类型地区建立 4个地区性的试验站,设在友谊、宝泉岭、部实验场(八五○)和八五二农场内。试验站均属所在农场管理。党政工作受农场领导,业务上受东北农垦总局农业科学研究所领导,由所统一安排任务,实行企业经营与事业补助办法。此后,根据农垦部批示又建立了友谊畜牧试验站。1963年10月、任玉珠任所长。1964年科研机构又增设了农机研究室和畜牧兽医研究室。
1967年2月,“文革”群众组织兴起,破坏了正常工作秩序,领导干部相继“停职反省”,党委处于瘫痪状态,所领导也先后被批斗。1968年9月25日,兵团第三师建立。同年10月,兵团第三师组织了宣传队进驻东北农垦总局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斗、批、改。1969年1月26日,“兵团”撤消了东北农垦总局农业科学研究所。 6月份,80%的干部、科技人员下放到兵团所属基层连队“劳动改造”。1970年,兵团决定恢复科研制度。兵团第三师在原东北农垦总局农业科学研究所留下的部分科技人员的基础上,于 2月组建了兵团三师农业科学实验所,刘信忠任所长。设立了农业、农机、畜牧兽医研究组和情报资料组。1972年1O月,李东亮任所长。1973年 1月30日,兵团三师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决定成立三师农业机械研究所,并将原农业科学实验所改为农业科学研究所,两所为同一单位,对外挂两个牌子。1974年12月,根据科研任务的扩大和人员的增加,将原农业、农机、畜牧兽医、情报资料组均改为研究室。兵团于1975年2月1日决定成立“兵团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这两个所与兵团第三师科学研究所合署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和兵团试验研究课题; 总结、推广和一辅导各师专业及群众性科学实验、技术革新活动;交流科技情报;负责三师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其人员编制在三师科学研究所现行编制的基础上,增配25名技术人员和50名工人。党、政工作由三师负责,业务工作受兵团科委领导。1976年 7月30日划归省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领导,并改名为省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机械研究所。
1977年7月29日,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决定科研所的行政机构设置政工科、行政办公室;研究机构设置农业、农机、畜牧兽医、情报资料研究室;还设置了为科研生产服务的农业试验队、畜牧试验队及机务加工车间。刘忠孝任所长。1978年2月调整了研究机构,将农业研究室划分为作物育种研究室和耕作栽培研究室。同年11月,张馨贵任所长。1981年 1月1日,省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决定将省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农业,农业机械研究所改为“省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农业科学研究所”。同年6月设立了科技科。1982年5月,所将物资计财科划分为物资科和财务科,将机务加工车间改为农机试制工厂。1983年2月1日,省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决定,将“省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农业科学研究所”改称为“省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科学研究所”。1984年6月,成立了蔬菜园林研究室和基建服务队,张国范任所长。1985年初建立了园林试验队。同年6月,成立了计算机研究室。
1986年10月13~14日,省农场总局科技体制改革调查组在红兴隆科研所听取改革意见。并于1987年5月8日由农场总局王继宗副局长、总局科协政策研究室、计划处、财务处、科技处、组织部、劳资处等部门及农垦科学院领导组成的科技体制改革调查组,再次来红兴隆科研所,进行座谈,研究红兴隆科研所的归属问题。同年 9月,省农场总局科技工作会议决定红兴隆科学研究所归属省农垦科学院领导。李文采任所长。同年10月30日省农场总局《关于调整红兴隆科研所和九三科研所管理体制的通知》中指出: 根据总局党委《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经各方协商,决定正式将红兴隆科学研究所由管理局领导改为由管理局、农垦科学院双重领导,以管理局为主的领导体制。调整后的名称为“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红兴隆科学研究所”和“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技术开发推广中心”。实行所长负责制,党政工作仍由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负责,业务上受农垦科学院领导。明确了红兴隆科学研究所承担垦区东部的红兴隆、宝泉岭、建三江、牡丹江 4个管理局的技术开发与推广任务的职能。据此,1987年底对研究机构进行了改革调整,将作物育种、耕作栽培、蔬菜园林 3个研究室合并,成立农业研究室;将农业试验队、园林试验队合并,成立农业试验场;将畜牧试验队改为畜禽良种场,并新成立了管理科、技术开发推广科。
1988年所内机构设置为,行政科室有: 办公室,劳动人事科、政工科、计划财务科、设备物资科、管理科、科技科,技术开发推广科。研究室有: 农业、农机、畜牧兽医研究、情报资料、计算机等研究室,1个综合化验室,1个生物化验室。还设有为科研生产服务的农业试验场,畜禽良种场、农机试制工厂等 3个试验基地和为生活服务的基建服务队。并成立了科研种子公司、中日合资的红日种子实业有限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群团组织有工会和团委。所内有科学仪器设备1 164台(件,套)。万元以上大型先进精密仪器44台。国产各种农机具88台,进口农机具 3台。农业机械研究室有田间测试仪器28台。试制工厂备有各种机床24台。综合化验室有各种测试仪器22台。电子计算机室有BCM—S68000超级微型计算机 1台,IBM—PCIT微机1台,教学机1ASER—200型3台。情报资料室藏书4万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