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研成果与推广
(三)科研成果与推广
建所30年来,以解决垦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进行探索、研究。在农作物育种,耕作栽培、植物保护、化学除草、农田基本建设机具、粮食种子烘干加工设备、电子、液压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三江白猪育种、猪饲养管理技术,家禽饲养管理以及畜禽疫病防治等研究课题有了明显成绩。到1988年底共取得99项科研成果,ZQK—130自走式清淤机的研制在刀盘结构参数、整机布局及液压升降系统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自走式清淤机械的一项空白;在国内首次培育出第一个瘦肉型猪种——三江白猪; GSK—1型干燥机出粮水分控制器研制和猪痢疾药物净化研究为国内首创;大豆施用稀土效果与技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4YW—2型立卧辊玉米收获机,4YL—2型立辊玉米收获机,悬挂式播种施厩肥机,东风—5玉米收获装置,ZQM5L—5.0轴向球塞液压马达,建立和培育无特定病原(S.P.F)种猪群,肉脂型猪的饲养标准,三江白猪的饲养标准等8项成果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家空白。还有32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项为省内首创,35项为省内水平,1项为农垦系统先进水平,11项为系统内水平。
上述科研成果中有78项获奖:①悬挂式播种施厩肥机;②4YW—2型立卧辊玉米收获机;③4YL—2型立辊玉米收获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农业科技成果奖;④瘦肉型三江白猪新品种选育获198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⑤中国饲料成份及营养价值表获198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⑥ZQM51—5.0轴向球塞液压马达获1981年农垦部科技成果一等奖;⑦肉脂型猪的饲养标准研究获1983年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技术改进一等奖,⑧机械化养鸡场成套设备和标准鸡舍获机械工业部一等奖,⑨红丰三号大豆新品种;⑩建立和培育无特定病原(S.P.F)种猪群获1981年农垦部科技成果二等奖,⑾5HDX—8型低温循环烘干机金属低温干燥仓获1982年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技术进步改进二等奖;⑿春小麦化肥经济合理施用技术研究;⒀TM—煤气炉;⒁5HT—15高温快速谷物干燥机获1983年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技术改进二等奖;⒂ZQK—130自走式清淤开沟机获1984年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改进二等奖;⒃滚移式喷灌技术推广;⒄猪痢疾药物净化(协作课题)获1987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⒅稀土元素应用于小麦获1985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⒆钢玉1号玉米;⒇小麦垦149新品种;(21)猪的杂交育种遗传规律的研究获1978年黑龙江省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还有PY—50液压平地铲运机获1981年农垦部科技成果三等奖;饲料消化值的离体测定及PIF冻干粉的加工技术(协作)获1984年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改进三等奖;少耕免耕法获1987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赤眼蜂机械化生产大面积应用技术的研究获1979年省重大科技成果4等奖;大豆菟丝子综合防除技术获1983年省科技成果及推广4等奖;大豆钢201、玉米钢玉三号新品种,绿肥种植方式和对土壤肥效的研究、液压平地铲运机、SQM—2.0双凸轮轴向球塞液压马达、东风—5.0玉米收获装置、旱田综合除草机等7项成果获1978年总局科学大会奖;三江白猪饲养标准、SC—150型谷物初清机获总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大豆红丰 2号、绿肥机械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东北民猪和长白猪的胴体品质与内脏器官特点及遗传方式杂种优势的研究、瘦肉猪生产繁育体系万头猪攻关、草甸黑土培肥技术、东方红—75拖拉机节能改装、春小麦叶枯病防治技术、大豆高产施肥技术等8项成果获总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另有10项获总局科技成果三等奖;4项获四等奖;有9项成果获管理局奖。
1.农业科研
自建所以来共培育出垦149、钢107、钢108、垦红5号、垦红6号、垦红7号等6个小麦新品种;培育出钢201,红丰2号,红丰3号,小粒豆1号,红丰4号,红丰5号等6个大豆新品种;培育出钢玉1号、2号、3号、4号、宝红1号、红三1号,红玉7号等7个玉米新品种和垦38,垦44,黄61,黄牙4个玉米自交系。引种鉴定推广了康奎斯特,博兰泽,S112,蒙克尔大麦新品种。
(1)农艺师王高峥、陶淑芝等研究的玉米早播高产技术,播期比当地习惯提前10~15天,能充分利用早春间隙性的活动积温,早出苗,根多苗壮、生育提前,成熟早,起到秋霜春防的作用。这项科研成果年累计推广200万亩,增产玉米4 732万公斤。
(2)农艺师王继宗、温发钧等研究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以丰产品种为中心,墙肥地力为基础,适时灌水为条件,巧施化肥,窄行种植、灭草防荒为保证,提出了大豆亩产200~225公斤的丰产模式,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大豆机械化高产栽培的先进水平。
(3)农艺师计钟程等于1980~1983年研究了“小麦测土施肥”技术,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①摆脱了单纯研究产量与养分之间的关系,抓住了小麦水肥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测土施肥”为中心,考虑当地气候因素来进行施肥设计,收集了不同旱涝年份小麦产量及其土壤肥料氮、磷量之间关系的许多经验参数,简化为小麦氮磷化肥合理用量和氮磷比例(P/N值)计算参数,用于合理施肥计算;②由于土壤中影响氮磷养分利用率的因素极为复杂,把土壤中氮磷养分融合在一起,并按小麦需肥规律相应地进行计算,所得参数虽属经验值,但有实用价值,并易于推广;③突出了土壤和作物的P/N值研究,使土壤、作物同氮磷营养保持平衡和协调。“测土施肥”成果在垦区推广面积,1983年有30万亩,1984年约400万亩。大面积应用实践证明,该项技术比传统经验施肥法小麦平均增产13.6%,亩净增收入平均10元左右。
(4)农艺师汪炎炳等人于1979—1984年研究的草甸黑土少耕培肥技术,采用大田、微区和盆栽相结合取得的大量数据,表明这项成果在改善土壤结构、防止风蚀、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和节约能源方面有突出作用。经鉴定认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1983年推广麦秸还田165万亩,大豆、玉米秸秆还田32万亩。获总局1984年科技成果二等奖。
(5)农艺师金荣万等于1979~1985年进行的少耕免耕法技术研究,采用微区模拟试验、田间大区耕作定位试验及大面积生产示范研究方法,从麦玉豆、麦麦豆、玉米连作等不同轮作体系中,比较少耕、免耕和翻耕等耕法的特点及在当地的适应性能,对土壤容重、耕层肥力,中耕及秸秆还田方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指导当地及省内同类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对当地耕作改革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达到国内同类试验研究的先进水平,获农业部1987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2.农机科研
(1)工程师熊映青等于1978—1980年研制的ZQMSL—5.0轴向球塞马达,属于低速大扭矩型液压马达,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经部级鉴定该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大排量的轴向球塞液压马达的空白。
(2)红兴隆科研所农机研究室晒场机械化组,从1981~1985年成功地采用了世界先进的“高低温组合循环干燥”工艺,研究设计了日处理150吨到1000吨能满足于2~10万亩耕地所产谷物干燥的全部机械设备和工艺流程。
(3)工程师斯家骏、李传胜、李文采等研制成功了以煤为能源的TM型煤气炉及相应配套的5HT—15高温快速谷物干燥机。
(4)工程师杨殿侯等人研制成功具有“自转、公转扫仓绞龙”的金属低温干燥仓。
(5)工程师桂体仁等研制成功GSK—1型干燥机出粮水份控制器。
(6)工程师陈知水等人研究成功SC—150型初清机及相应的提升、输送设备,进行组装配套,使谷物从卸粮、过秤、清选、干燥到仓贮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工厂化。
(7)工程师熊映青等人于1975~1984年研制的ZQK—130自走式清淤开沟机,适用于农田斗渠的清淤与开沟,在清理中对沟中杂草、淤泥和泥水浆等各种恶劣条件均能很好适应。广泛采用了静液压传动技术,转向操纵灵活,开沟直线性好。经部级鉴定认为,该机在刀盘结构参数、整机布局及液压升降系统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自走式清淤机械的一项空白。
3.畜牧科研
(1)在东北农学院畜牧系教授许振英、副教授陈润生等协作下,科研所高级畜牧师汪嘉燮、张国范等人以数量遗传理论为指导,在7个育种点上选择41个血统长白猪和27个血统民猪为亲本,互为父、母本进行正反杂交,再用长白猪回交。其后,对横交后代连续进行五世代到六世代严格定向选择,经10年精心培育成我国第一个瘦肉型猪种——三江白猪。具有生长发育快特点,6月龄育肥活重达90公斤,每增重1公斤耗料3.5公斤,胴体瘦肉率达58%,初产母猪平均窝产10.2头,初生个体平均重1.08公斤。该项成果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和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1983年已有育种核心群母猪1 200头,一产基础母猪1 100头,二产以上繁殖母猪1000头以上,生产肥猪1万头左右。
(2)由东北农学院主持,红兴隆科研所高级畜牧师张国范以及朱世勤、徐克明、张红参加的肉脂型猪的饲养标准研究,填补了我国畜禽营养科学领域里的一项空白。适用于国内各类型的肉脂型猪,包括仔猪、生长育肥猪、后备猪、公猪、妊娠期与哺乳期的母猪,比习惯养法增重提高30%,节省饲料20%,出栏率提高30%左右。
4.科研成果推广
在搞好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面向垦区,积极地推广科研成果,使之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迅速变成生产力,在垦区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1987年以来,有60多项科研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
1978~1981年,为农场提供生产使用的小麦、玉米、大豆新品种37个,输送超级原种665公斤,原种12 200公斤玉米杂交种30 000公斤。推广耕作栽培新技术17项,畜禽饲养新技术19项,改革研制农机具38项。
推广优良新品种是所内重要任务之一。1971~1981年,推广本所选育、培育的品种和品系15个,其中有小麦垦149,钢107,钢108,钢5007;大豆钢201,红丰2号,红丰3号,垦54554,钢6634—6;玉米钢玉1号,钢玉2号,钢玉3号,钢玉4号,宝红1号,钢6634—7等新品种、品系。在省农场总局范围内累计推广面积: 小麦为883.9万亩,大豆为148.7万亩,玉米为131.2万亩,三大作物累计推广1 163.8万亩。
经过本所与各农场联合试验鉴定引入推广的品种有18个,其中小麦3个(克刚、克要、克丰2号);玉米6个(吉单1号、垦双2号、北玉5号,东农232、嫩单3号、嫩玉1号);大豆9个(合交6号、合交8号、合交13号,东农4号,东农5号、丰收2号、丰收10号、黑农11号,合丰23号);另有玉米自交系5个(黄牙、垦100、垦44、黄61、垦38)。在红兴隆农场管局范围内1971—1981年推广面积:小麦710.3万亩;玉米92.3万亩,大豆953.4万亩,这三种作物累计推广面积1 756万亩。本所培育和引入鉴定的品种推广面积共计达2 919.6万亩。
这些品种在红兴隆农场管理局推广种植面积比例达到60~70%。1974~1978年间,垦149早熟小麦品种在总局范围内每年平均栽培面积均在50~70万亩;据不完全统计河北、内蒙古、吉林等八省(区)从红兴隆管理局引种垦149小麦品种达350万公斤以上。1980年和1981年,钢107,钢108两个中早熟小麦品种在总局范围内分别种植86万商和110多万亩。引入鉴定推广的中晚熟小麦品种克丰1号达120~140万亩。这些品种都成了红兴隆管理局的当家品种。小麦、大豆增产7.5~10%,玉米增产20%,推广这批品种为国家增产粮食1.95亿公斤,增产大豆1 637.5万公斤。
从1974到1977年,配合生产部门与基层连队协作,开展三大作物高产攻关,累计参加生产队达343个,攻关面积达16万亩。在与农场协作推广耕作栽培技术主要有:耙豆茬种小麦的少耕措施推广面积100多万亩,小麦间种草木栖、麦茬复种民豌豆累计推广面积400多万亩,同时推广了草木栖机械化采种技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累计推广面积300多万亩,治螟效果达75—90%,从虫口夺粮3 000多万公斤;推广玉米早播技术,促使玉米萌动,早出苗、早吐丝,多利用大于或等于10℃活动积温450℃,促进玉米早熟。1974年玉米早播面积占11.6%,1979年增加到90%以上。在小麦田推广应用2·4D丁脂;大豆田推广应用杀草醚、杀草胺,玉米田推广阿特拉津、西玛津,水稻田应用敌稗等杀草剂。并引进推广氯氟乐灵,拉索、百草枯、杜耳、苯达松、灭草猛等除草剂。1980年仅拉索和氯氟乐灵在生产上应用面积达140万亩。1981年在玉米田推广应用国产阿特拉津胶悬剂新剂型23万亩。
在畜牧生产上,推广了人工授精技术,种猪选种选配和科学管理技术,生干料养猪,厚垫草养鸡,粗饲料发酵、青贮等先进技术。推广运用种猪单圈饲养,选种选配,经济杂交,集中产仔,生料干喂,直线育肥等先进养猪技术,使养猪生产水平由60年代母猪每窝育活5~6头,提高到7~8头,每头母猪年生产肥猪由 4头提高到10.67头,提高了生产效率。1974~1981年共推广种母猪900多头,种公猪300多头,母种猪产仔成活平均在 9头以上,比农场平均最高生产水平7.45头,每窝多成活仔猪1.55头。推广鸡种卵10.6万枚,种雏5.4万多只。在三江白猪育种过程中,采取边选育、边推广,育种和杂交生产相结合等方法,建立杂交点35个,推广各世代杂种母猪6500多头,为畜牧业生产做出了贡献。
在革新研制农机具,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上,红兴隆科研所建所后,先后承担一机部、农垦部、省和农场总局下达的任务。1972—1981年共承担了37项。其中玉米种、管、收机械8项,晒场粮食处理机械7项,农田建设机械5项,畜牧机械6项和其它机械11项,研制成功玉米播种、动力中耕、玉米收获、平地铲运、旋耕深松、液压马达、快速挂接、清粮等机具20项,推广1 900余台,有10项成为定型产品。自1976年以来,先后在友谊、八五二、八五三等农场进行农田建设机械、玉米种植机械和晒场粮食处理工厂化的配套研制。在八五二农场四分场七队改革玉米种管收机具21台件,当年完成玉米精量播种3 360亩,机械中耕除草5 070亩,机械收获2 700亩,使该队玉米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5%。
“六五”计划期间,推广新品种、测土施肥新技术,喷灌技术、稀土应用、小麦、玉米、大豆栽培技术,在总局范围内推广种植面积3 196万亩,增产粮豆52.63万吨,为国家增加收入23 910万元。1983—1985年,在黑龙江垦区内推广4125A东方红拖拉机发动机节能新技术,共改装4 500台,每台年节油750公斤。共节省柴油3 375吨,折合人民币1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