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科研成果
(五)科研成果
1989~1998年的10年里我院共完成了科研成果鉴定121 项,获农垦总局以上科技奖励10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的24项,分别为前10年科研鉴定和获奖数量的1.5 倍。通过总局和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农作物品种51个,是前10年的5 倍多。在已鉴定的成果中95%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这些成果在推动垦区乃至我省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水稻旱育稀植及配套增产栽培技术”项目的完成对我省水稻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寒地旱作玉米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成果为我省大面积机械化优质高产高效玉米种植提供了的最佳模式,解决了我省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品质差、含水率高的问题,被省政府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审定通过的许多新品种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水稻新品种空育131 因产量高、米质优一举成为我省水稻推广面积排行第二、垦区第一位的水稻品种,推广面积达296.44万亩。垦粘1 号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成功,推动了效益型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推广面积仍在不断扩大,并形成了优质名牌,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97年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粮食处理工厂化”项目,推广力度逐年加大,1995年获省重大经济效益奖和省长特别奖:“马鹿人工授精配套生产技术”的开发、“水稻系列机械研制”等多项成果均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技术先进,推广前景广阔。
10年来,我院在国内外发表各类科技论文1458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1038篇,其中:在国际上发表2 篇、国家级182 篇、省级854 篇;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议交流论文420篇,其中:国际交流12篇、国家105 篇、省部级112 篇、总局级191 篇。
由欧阳良、胡国华研究员,卢林纲副研究员等7 人发表的14篇论文,在国外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