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研与成果 1989~1999年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42 个,其中119 个为我所主持,另有协作或参加课题23个(见表12—1 )。这些课题中科研课题97个。
表12—1 承担课题来源分类表
这期间共有32个课题通过了技术鉴定,57个结题,因各种原因中途中止或尚未结题的17个,在研课题34个,获科研成果56个。至1998年底,有29项成果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39次(见表12—2 )。
表12—2 1989~1999年课题获奖情况
1.农作物育种
1989年至1999年3 月之间,共有21个育成品种通过审定(省审定9 个,总局审定12个),包括10个玉米品种(省审定6 个)、6 个大豆品种(省审定2 个)、5 个油菜品种(省审定1个)、1 个红小豆品种。
(1)玉米育种
农业部重点攻关课题。1992年殷乃超退休后由张亚田主持。1993年起殷乃超主持选育的垦单1 号、3 号,张亚田主持选育的垦粘1 号、3号,垦单2 号、4号,垦鉴玉2 号、3 号及刘晓广主持选育的垦粘2号等共9个杂交种先后通过审定。
其中垦粘1 号是1993年通过省审定的糯玉米品种,其产量、抗性不低于同熟期的普通品种,赖氨酸含量高达0.41%,适口性好,淀粉粘度高,凝胶化好,糊化时间长,既适于鲜食、速冻,又可加工腊质淀粉。经检索查新,是目前唯一集上述优点的糯玉米品种。在多个省(区)推广,年种植面积20万百以上。获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刘晓广主持完成了院青年基金课题“玉米孤雌生殖育种”,改进诱导剂配方,诱导频率由原来的1.0 ‰~1.5 ‰提鬲到2 ‰,选育出5 个诱导的玉米基础材料。
(2)油菜育种
农业部重点攻关课题,已审定5个品种,全省覆盖率超过90%。
古忠玉主持鉴定的双低品种皮维特(Pivot)1990年经省审定,含油率高达45%以上,成为全省油菜的主栽生产品种。先后获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在1992年首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皮维特油菜籽获金奖。
“七五”期间,张明龙主持的油菜杂优利用研究被列入国家科委攻关项目,研究完成了春油菜三系配套,选育出我省第一个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垦油1 号,也是省内第一个人工选育的油菜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30.2%,具有高产、耐病、低芥酸等特点。该品种于1998年又通过了青海省的审定,在该省推广。由张明龙、李桂芹等引种鉴选的格劳保(G1obal)继皮维特后全省的主栽品种,并已推广到内蒙古等地,获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八五”初张明龙调离,景尚友为主持人,系选的垦早油1 号通过总局审定,这是早熟、黄褐两种籽粒的白菜型双低品种,作为垦区早熟搭配品种应用,在八五三农场种植,比小麦早熟7 天左右。
参加了全国北方春油菜联合区域试验网,不仅引入了外地优良品种(系),而且把我们选育的品种(系)通过联合试验扩大了推广种植区。
(3)大豆育种
以抗胞囊线虫育种为特点,由栗维君主持选育的抗胞囊线虫品种垦秣1号于1989年通过省审定,其饲草产量比普通大豆高80%,蛋白质含量达44.2%,是优质抗线饲用豆类新品种。
1994年王德亮接替退休的栗维君主持课题,将抗灰斑病纳入选种目标,主持育成垦丰3号、垦丰4 号、垦鉴豆5 号及杨丹霞主持选育的垦丰2 号先后通过总局审定,在垦区开始推广,约20万亩。一批优良品系正参加省、总局联合区、生试。
1991年将部分品种由高空气球搭载进行高空处理,后代获得具显著变异的材料。1996年垦93—457 等大豆品系经返回式卫星搭载处理。后代中突变出了分枝大而多的大分枝类型单株,被“863 ”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科学及应用专家组选定为“九五”“863 ”国家航天领域空间科学研究课题“大豆空间诱变育种及其变异规律研究”的协作单位。
(4)其它作物品种选育
饲料玉米垦引吉青:在垦区青贮饲料作物研究中,蔡敦江等通过引种鉴定选出的适于垦区种植的饲料玉米品种,株高3 米,公顷鲜重产量达63吨,干物质13.8吨,果穗干物质占全株的30%。1992年通过总局审定,推广21.7万亩。
龙垦红小豆:祝宝林等从日本品种鉴定中选出的早熟、粒大、色红、成熟一致、不炸荚红小豆。1994年由总局认定推广。
2.作物栽培学科
(1)大豆栽培
10年内共承担研究课题10多项,其中省、部级课题10项,获省、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 项,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
祝宝林、何庸等完成了“出口大豆大面积增产优质配套技术开发”研究,提出了垦区大豆生态区划、耕作分区体制、分区配方施肥、种植方式和大豆生产规范等,使垦区大豆进入区域化、系统化、规范化栽培。示范推广增产大豆10.1万吨,增加产值9129.3万元。
“大豆宽台栽培及机械化配套技术研究”兼容了垄平作、宽窄行大豆栽培优点,增强了旱涝调节能力,优化了群体结构,促进了根系发育,创造出远近、深浅、主辅配合的三因素主体施肥技术,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由工程所协作研制了配套机具。何庸主持的这一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试验面积1.5 万亩,比三垄栽培增产12.5%一18.1%。
孙广玉、张代平等承担的国家科委“大豆窄行平作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合垦区实际,明确了窄行平作密植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筛选出4 个适宜的高产品种(系),与大豆宽台栽培法进行嫁接,形成了“宽、窄、密”栽培模式,4 年示范10万亩,平均亩产比三垄栽培增产11.4%~31.8%。孙广玉主持的“机械化大豆高产250 公斤栽培技术研究”已在多个基点小面积突破了产量指标。
张玉红参加了中国农科院主持的“高产优质大豆营养诊断与平衡施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应用”,初步建成相关的数据库,研制了大豆营养诊断与平衡施肥计算机管理系统,大面积示范亩产超过200 公斤,籽粒品质显著提高。
(2)玉米栽培
1989年邓良佐主持完成的“玉米施用稀土研究”通过鉴定。明确了稀土的生理效应、增产作用和施用技术,填补了稀土农用一个主要粮食作物的空白,获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八五”期间,史纪明在不同生态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化研究中制定了垦区玉米生态区划。邓良佐主持的“寒地旱作玉米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提出了早密栽培法,研究了高产玉米形态指标诊断技术等,制定了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农艺标准,肥料利用率达37.4%一48.4%,增产率9.6%~18.7%,先后获总局、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九五”期间玉米栽培研究由李艳杰主持。“寒地直播玉米大面积机械化高产低含水率栽培技术”已筛选出优质抗倒、脱水较快、不同熟期的高产品种3 个,研究了钾肥效果及施用技术、降水幅度4 ~9 个百分点的综合农艺措施。大面积机械化覆膜栽培研究也是农业部重点课题,对覆膜栽培品种、配套栽培技术、降解膜使用等作了系统研究,已初步形成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3)油菜栽培
围绕大面积机械化稳产高产的综合技术,共承担了6个课题(其中部、省课题4个),由余世铭、朱广石分别主持。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 项、总局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 项。
研究制定了垦区油菜生态区划,提出了春油菜优质良种繁殖和防杂保纯技术,解决了北方春油菜大面积机械化生产的保苗、施肥、灭草、收获时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制定的春油菜生产技术规程填补了我国北方春油菜大面积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空白,也是当前唯一的一套完整系统的配套技术。研究明确了多效唑对春油菜的生理调控效应和减病增产效果,在国内首先将其应用于直播春油菜生产。首创了油菜种子丸衣化配方和生产工艺技术。杂交油菜垦油1 号机械化大面积生产利用配套高产培技术的研究促进了杂交油菜在垦区的推广。
本所的油菜栽培研究成果一直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多效唑调控技术及种子丸衣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些成果不仅在垦区全面推广,而且被省内各油菜生产单位应用,并辐射到了内蒙古等相适应的地区。
3.植物保护学科
“七五”开始,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针对垦区绿色食品生产的发展,以及主要农作物根部病害日趋严重,单纯化学药剂防治带来的弊端日益明显等情况,植保研究由以往的药剂为主的综合防治研究发展为以生防为特点的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已成为本所研究的特色。
1990年增产菌在甜菜、油菜上的应用研究通过鉴定,张新德主持的这项研究明确了增产菌在高寒地带不同生态区有广泛适应性,对甜菜和油菜生育有明显促进作用,甜菜增产12.9%~24.8%,油菜增产13.7%—21.7%,并能增强抗病能力,改善品质,填补了增产菌在北方寒区应用于甜菜、油菜上的空白。获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大豆根腐病和胞囊线虫寄生杀伤微生物分离筛选预研基础上,“八五”立了张新德主持的“大豆根腐病生态类型与根腐病、胞囊线虫生物防治研究”和谢云清主持的院青年基金课题“生物菌剂生产工艺技术研究”。研究揭示了大豆根腐病主要病原菌危害频率,从当地分离筛选出对胞囊线虫有寄生作用、对根腐病有拮抗作用、促进根系发育、增产明显的M —14菌株,经培育改造而研制成功新一代生防菌剂——大豆保根菌和菌剂生产工艺技术。保根菌对两病防效分别达到61.3%和71.4%。超过或接近化学防治水平。“为大豆根腐病防治开辟了新途径。保根菌剂防治大豆根腐病是一项创新,成本低,高效益,无公害,在国内外尚未见报告”。研究处国内领先地位,“对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治在国外也未见类似报告”。获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九五”始与中国农科院生防所合作,夺得了国家科委“大豆胞囊线虫生物防治”标书,同时是国家攻关项目“微生物杀线剂的研究与应用”的参加单位。还承担了省科委大豆根茎褐腐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参加了总局油菜菌核病预测预报及生防技术研究,确定了病情监测点,开展了病情普查,并已引入筛选出4 个生防菌株。
加入了全国农药大田药效试验网。为总局和委托单位进行了国内外新农药筛选试验。参加总局主持的“黑龙江垦区旱田化学除草配套应用技术研究”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农业微生物学科
以生物固氮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了大豆根瘤菌、玉米固氮菌等研究,承担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董振达主持完成了“高效大豆根瘤菌系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1989年起先后获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张玉红主持的“高效大豆复合菌剂的应用研究”确认增效剂可提高根瘤菌拌种效果,明确了根瘤菌与钼、钴、钨配合接种的迭加效应,阐明了根瘤菌与杀菌剂复合应用的生态因子,多元复合接种技术为国内领先,解决了大豆机械化生产中使用根瘤菌的问题。
“八五”期间,卢林纲主持了“共生固氮有效环‘大豆种质/根瘤菌/土壤生态’的综合评估与应用”国际青年科学基金项目(IFS ),研究初步查明了三江平原主要大豆生态区土著根瘤菌数量、种类及生态分布规律,建立了根瘤菌基因库,选育出NK1313等12株优良土著菌株,1995年5 月通过国际青年科学基金委专家组验收。省青年计划课题“高效大豆根瘤菌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采用三亲本杂交技术,选育成NK132 等3 株高效结瘤固氮的基因工程菌,两年示范1.83万亩,节肥增产,效果显著。由比利时王国政府资助的与比利时鲁文天主教大学的科技合作项目“中国三江平原农场持续种植制度中大豆根瘤菌接种技术的改良”于1997年启动,筛选了优良土著菌和高效基因工程菌各2 株,进行了生态适应性试验和复合应用效果试验。研究正在进行。
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协作的“玉米联合固氮菌工程菌研究”是国家“863 ”计划项目,由隋文志主持,两年来试验了玉米联合固氮工程菌对不同玉米基因型品种接种效应,初步确定了适宜的载体,接种后玉米增产5%~13%。
隋文志、卢林纲主持研制的腐植酸复合液肥系列产品已
于1999年1 月通过鉴定,增强抗病力,促早熟,比喷磷酸二氢钾增产2%~13%。通过了省土肥站组织的肥料联网试验,认定准予推广。
5.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
李德明主持完成了“农业气象数据库信息服务系统”,包括6 个子系统,可对气象资料、试验数据进行多种处理,成果达到国内省级气象数据库的先进水平,并领先将多元正态回归模型等引用到统计分析子系统中。该系统功能较全,用途广,使用方便,在垦区服务面已达33%,在23个省的科研数据分析中使用,提高了气象台(站)天气预报和产量预测水平,在抗灾夺丰收中发挥了作用。获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四等奖,还获省科委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
“八五”期间李德明完成了农业部重点课题“寒地水稻生育诊断、预测及丰产技术专家系统”研究。以农业气象数据库信息服务系统为基础,完成了水稻管理、诊断、预测和调控等子系统,把专家经验、科研数据及理论模型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稻管理系统,在计算机上对水稻进行生育诊断、预测和调控,指导水稻生产。成果属国内先进水平,并有创新。1995年在水稻所和绥滨农场进行反馈试验,都取得明显效果,平均增产13.7%。承担的“九五”部级课题“垦区农业生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已完成了适于总局、分局和农场使用的数据管理、报表打印、科学决策3 个子系统的编制,在13个农场(分局)建立了试点。
在研课题中,黄忠文主持的“大豆、小麦、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专家系统研究”完成了大豆、小麦栽培技术知识集成,专家系统工具软件开发。“垦区种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两项课题的软件编制与调试等工作均已完成。
6.标准化研究
完成了两项省地方标准、两项产品企业标准制定。
出口大豆标准化研究分别制定了黑龙江垦区出口大豆生产技术、出口大豆产品和出口大豆检验操作规程等3 项标准,经省技术监督局审定为黑龙江省地方标准。祝宝林为主要起草人的《黑龙江垦区出口大豆生产技术》包括从轮作换茬、耕作到收获、晒场产品处理全部生产过程的17项农艺技术标准,代号为DT23B008—89,省技术监督局于1989年10月1 日发布,同日实施。上述3 项地方标准获1991年省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春油菜栽培规范:依据多年油菜栽培研究成果制定的《黑龙江省春油菜栽培技术规程》,于1997年3 月通过了省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审定,作为黑龙江省地方标准于1997年3 月19日发布,同年4 月19日实施,主要起草人是余世铭,标准代号是DB23/T46 —1997. 标准规定了当地生态条件下甘蓝型春油菜亩产100 ~135 公斤的整套农艺生产技术规程。获1998年省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豆保根菌剂经过省生物技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大豆保根菌剂的企业标准Q/HNS —1998》通过省标准评审委员会专家组评议审定,于1998年4月24日发布,1998年4月29日实施。1998年5 月20日在黑龙江省技术监督局备案,编号为2300/B099—1998。 该企业标准是由张新德起草。
《腐植酸复合液肥》企业标准Q /HKS01 —1998于1998年12月18日发布,当日实施,省技术监督局在1998年12月17日备案,编号为2300/B115—1998。 主要起草人为隋文志。
7.园艺学科
花卉于1989年移交院行政处,蔬菜课题中止,集中果树研究。
苏兴祥主持,历时8 年完成了“山葡萄高、宽、垂栽培技术研究”,这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山葡萄生产潜力、优质高效的新型栽培模式,比生产现行的“三主蔓扇形”栽培方式,简化了夏季修剪,节省用工95%以上及大量绑缚材料,单位面积产果量提高50%以上,人均管理面积增加1 倍多,人均产果量提高2 倍以上。该技术在架式设置和修剪方式方法等方面有创新,居国内领先水平。至1995年已推广2787亩,年亩均效益增加500元以上。获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闫晓峰主持完成的“寒地葡萄露地栽培无核技术研究”选出了使巨峰葡萄早熟、无核的生产调节剂及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巨峰品种果实生育期提早20天以上,平均无核率94.8%,盛果期亩产1477公斤,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提高,改善了果实品质。使一部分品种可在佳木斯地区露地栽培。
在研课题“黑龙江垦区金红苹果大面积丰产栽培调控技术研究”由苏兴祥主持,分别开展了幼、成龄树的修剪方法改造、配方施肥、灌水试验,取得了阶段成果,并在八五三等4 个农场建立了基点。
8.其它学科
1990年,以蔡方达为首,组织有关专家完成了嘉荫、五九七、友谊3 个农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先后通过审定。余世铭、侯云祥为大庆石油管理局六厂制定了种植业规划。
冯元琳主持的垦区青贮饲料苜蓿鉴选及高产栽培研究中,筛选出了适于垦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提出以奶牛产奶为标准,采用果穗比率经抛物线回归方程推算产奶净能的青贮玉米评价标准与估算方法;筛选出适宜的苜蓿品种和系统的大面积机械化苜蓿生产技术。在上述基础上又完成了农业部“农牧结合改良低产田提高经济效益研究”中的牧草种植技术研究,在查哈阳农场实施,完善了七区粮草轮作,农牧结合,发展奶牛,肥田改土,粮豆平均亩产提高36.9%,农牧业总产值上升35.4%,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
以建三江为基点的“轻涝障碍型改良土体构型综合治理技术”是侯云祥主持完成的农业部课题,以消除障碍层次为主攻方向,以超深松为基础,培肥地力为核心,通过交叉、隔年深松,小麦耙茬深松,大豆深松耙茬,播前垄底深松夹肥,秸秆还田等措施,不断改良土体构型,研究达国内先进水平,在建三江各农场推广,作物增产14.9%~25%。
祝宝林、张英武承担的依兰试区“林农复合区粮豆旱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是国家科委“中低产田治理与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的子专题,两年来开展了玉米、大豆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塔式间作技术、耕作深松培肥等技术研究及综合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1998年玉米示范1.74万亩,亩产提高16.7%,大豆示范1.64万亩,增产41.3%。
9.科研论著
1989~1998年间共出版专著3 本,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专业学术刊物、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33 篇。
专著:祝宝林参加编写的《大豆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张树元主编)1990年1 月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王德亮任副主编的《农业科技写作》(刘惕若主编)15万字,199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余世铭主编,朱广石、张新德副主编,李桂琴参加编写的《春油菜栽培》18万字,1996年8 月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论文:这10年共发表论文333 篇,省以上专业学术刊物发表253 篇,省级以上学术会议61篇,入选汇编正式出版论文19篇(重复发表不计)。其中在国外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出版论文11篇(英文稿7 篇)。另外还在总局各专业学会及资料汇编中发表了大量科技论文及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