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三)开发与推广

(三)开发与推广



  主要课题通过鉴定后,随之通过推广课题进行推广。10年内共承担总局级以上推广、开发课题35个。科研成果都得到了及时推广转化,累计面积达3500万亩。本所科研创收124.5万元,上交院56.227万元。
  1.农业科技示范与综合开发
  1993年朱广石在从未种过油菜的建三江局洪河农场开发春油菜1000亩,引起总局领导及业务部门的重视,组织现场参观,实收亩产80公斤,盈利40元,证实可以种也能种好油菜。第二年在二道河、浓江农场种植6500亩。
  大豆大面积机械化综合技术开发与示范是国家科委“九五”重中之重攻关项目。本所承担赵光、军川、二道河3 个试验区,分别由张新德、张代平、孙广玉主持,按组装—显示—研究一提高的技术路线,经3年综合开发,赵光农场6万亩示范区亩产达200—211.8 公斤,20万亩辐射区亩产达160 ~183.7公斤;二道河农场示范15万亩,平均增产27.6%,辐射推广62万亩。增产大豆234 万公斤;军川农场重点示范3万亩,增产11.1%~18.4%,31.2万亩辐射区亩增产6.7%。
  祝宝林、张英武在依兰县林农复合区旱作优质高产开发中,边试验边推广,1998年推广玉米15.47 万亩,亩产比本县当年产量高10.3%;16.46 万亩大豆亩产153.6公斤,提高13.4%。
  孙广玉主持国家农业开发办的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以八五九、新华、红星为基点农场,运用新成果新技术,良种良法综合配套,在水稻、玉米、大豆、油菜四大作物30万亩示范区开发,增产指标10%以上,1998年启动,正在实施。
  2.育成品种的推广
  至1998年,21个审定品种在省内外累计推广835.7 万亩(省外约66万亩),社会经济效益达6 亿元。
  垦粘1 号是优质高效粘玉米,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安徽、福建、四川、甘肃等16个省、市(区)种植,超过80万亩,每亩仅做青嫩的鲜玉米就可获至少500元的纯收益。畅销于东北地区的城市并大量速冻运往沪、穗等南方大城市,经济效益更为可观。1993年至今,研究室提供亲本和部分杂交种子,已创收80多万元,弥补了研究经费的不足。
  皮维特是我省推广的第一个双低油菜品种,不仅由此打开了菜籽在国内的质优信誉和销路,并开始出口外销。至1995年累计推广307.3万亩,社会经济效益7817.1万元。出13菜籽1223.8万公斤,创汇216万美元。格劳保至1998年共种植293.3 万亩,社会经济效益9954万元。
  垦油1 号审定后,1995年起与北安、嫩江管局种子公司合作制种,本所提供亲本种子和进行技术指导,实行有偿服务。1998年起又与青海省互助县达成合作制种协议。同年加入了由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的“全国油菜科技产业化开发”协作网,至1998年共生产三系亲本3150公斤,播种制种田7900亩,配制杂交种子27.9万公斤,生产推广60余万亩。
  1996年由总局财务处支持扩建品种鉴定、繁殖基点,进行自育品种(系)种子扩繁8755亩。生产玉米、油菜、大豆原原种和原种125.15万公斤,加快了良种推广速度。
  3.丰收计划
  做为技术依托单位,10年内共完成丰收计划5 项,其中部级4 项(大豆、油菜各2 项),总局级1 项(玉米)。2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一等奖(大豆、油菜各1 项),1 项获二等奖(大豆)。还获总局丰收计划一等奖(大豆)、二等奖(油菜)、三等奖(玉米)各1项。多数科研成果,尤其栽培研究成果都是通过丰收计划得到了推广,实现了转化。
  1988~1990年“黑龙江农垦大豆丰产综合技术”推广旱作大豆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3年累计713 万亩,平均亩产127 公斤,增产幅度达30%,累计增收大豆2.1 亿公斤,增加纯收益1.8 亿元。之后的“油料作物新良种及配套增产新技术”落实标准,技术到位,1996~1997年完成158.18万亩,平均亩产173.8 公斤,比一般田增产12.7%,新增总产7885.59 万公斤,纯收益增加1.23亿元。
  1989~1990年的“双低油菜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和完善5 项关键技术,在281 个生产队推广100万亩,亩产平均98.4公斤,亩增加30.4公斤,新增菜籽3954公斤,新增产值5808.7万元。1997~1998年主持的部油菜丰收计划在12个农场58.26 万亩上全面贯彻栽培技术规程,平均亩产达到117.16公斤,增产18.7%,亩纯收入增加38元。共增产菜籽1276.4万公斤,增效2213.88 万元。
  总局玉米丰收计划在1988~1990年共实施170.9 万亩,占同期玉米面积的46.7%,平均亩产311.05公斤,增产47.3%,总产增加1.7 亿公斤,总增收7664.3万元。
  4.增产菌联合体及推广
  1985年增产菌引入垦区,经联网试验于1989年被列为农业增产新技术在六大作物上全面推广。当年4 月成立了包括作物所、总局及各管局植保站、绥化管局酶制剂厂参加的由王继宗副局长挂帅的“农垦增产菌研究开发联合体”,挂靠作物所,植保研究室作为常设机构。与全国增产菌联合体签订了垦区应用菌剂生产权与菌种供应合同,由绥化酶制剂厂生产、销售。通过培训技术、出版汇编、现场示范、年终总结等大力推广。至1992年,在垦区六大作物上累计应用1621.4吨,推广面积2357.88万亩,平均增产12.69%,总计增产粮豆31.2亿公斤、甜菜27.61万吨、油菜籽2067.58万公斤,新增总产值29593.83万元,获纯利27391.08万元,作物所创收22.7万元。1993年初,垦区增产菌联合体解体,全部交绥化局酶制剂厂。
  5.大豆根瘤菌及保根菌剂的生产与推广
  生物制剂实验车间在1989~1990年间,生产大豆根瘤菌55吨,推广面积22万亩,节肥增产,社会经济效益687.5 万元。
  大豆保根菌剂自1993年始在黑龙江、内蒙古、上海等省、区(市)的140 个县、农场进行了试验示范。1996年被黑龙江省政府列为重点推广的新技术,至1998年已推广菌剂41.07 吨,应用面积38.68万亩,节约化学农药25.8吨,节支增收纯效益1697.59万元,亩成本仅1.5元。1997~1998年,所菌剂厂生产的保根菌剂12.57吨,菌剂质量活菌数在5.7—7.04亿个/毫升。
  6.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生产推广与应用
  在垦区已有40多个农场推广应用了气象数据库之后,李德明又进行了水稻专家系统的推广,1996~1998年在6 个分局的13个农场,指导40多个农户示范应用,辐射受益面积22.6万余亩。平均比对照增产12.59%,增产稻谷626.8 万公斤,增加效益1241.8万元。如共青农场李兴喜家庭农场在承包的450亩稻田上应用水稻专家系统指导种植,亩产量由过去的433公斤左右提高到506.7公斤,比当年对照田增产15.2%,优化配方施肥每亩节省化肥6 元多,加增产收入,全年增收6.3 万元。
  7.技术传授与培训
  通过3 种形式,一是举办专题培训班,李德明在1991~1993年3 年间,结合成果推广共举办微机应用与维护短训班18期,培训220 人;二是在总局举办的培训班或到基层讲课,有10余名科技人员应邀在总局农总会,分局或农场冬训班讲授新成果、新技术:三是课题组以会代训,在课题基点会上讲授有关理论知识、试验方法及传授技术。
  对外讲课:余世铭在1991年在全国单双低油菜综合技术学习班(武汉)讲授春油菜栽培。何庸1997年在同江市为农业技术干部讲授大豆高产栽培。祝宝林在1998年为依兰县冬训班讲授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等。
  佳木斯工学院教师梁春清以访问学者名义来所研修。由张玉红、朱广石指导,为期一年。接待了佳木斯农校植保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及大连理工大学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