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研与成果
(二)科研与成果
1989年以来,进行经济动物课题研究15项,经济植物课题研究6 项,计21项。10年来,所主持研究的获奖科研成果7 项,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 项,获厅地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 项、三等奖2 项。同时,作为参加单位或技术依托单位参加研究的获奖科研成果7 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三等奖1 项,厅地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 项。
1.东北马鹿杂交改良和繁殖技术的研究
该课题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委1985年批准设立,下设3 个子课题,即:“马鹿人工授精配套技术的研究”、“天山马鹿引种与风土驯化技术的研究”和“东北马鹿杂交改良技术的研究”。上述3 个子课题都如期完成了合同计划指标,并通过成果鉴定,分别获得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二等奖和一等奖。该课题于1992年通过专家鉴定,结论为“课题已完成了预期指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提高东北马鹿生产性能提供了新的、成套的、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使用细管冻精,改进采精方法,应用非麻醉站立采精及直肠把握控制输精法有新的突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题因3 个子课题均已获奖,故未单独报奖。
(1 )“马鹿人工授精配套技术的研究”子课题,由高级畜牧师赵裕方主持,于1985年立题,1988年通过专家鉴定,1989年获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人工授精技术是实现马鹿高速度繁殖改良和提高生产水平的最有效的技术手段。此项技术虽然在家畜上早已普及应用,但在落后的养鹿业和桀骜不驯的半驯化马鹿繁殖领域尚属空白,一直延用原始的自然本交配种方法。为把这项先进技术早日应用于养鹿业,尽快提高马鹿群体质量,特立题进行研究。其研究内容是公鹿采精、精液冷冻、贮存与使用、母鹿发情鉴定、母鹿的同期发情、输精方法、母鹿的妊娠诊断。经过4 年研究试验,上述6 项配套技术全部实现预期目标,完成了课题设计任务。试验期内电刺激采精平均成功率达87.2%(102/117);精液冷冻技术中共筛选出4种冷冻稀释液配方,获冻精颗粒1510粒;采用直肠触摸法,准确判断卵泡发育期,以保证适时输精;应用PMG+PG药物,诱发母鹿同期发情;成功地应用了直肠把握输精法;用直肠触摸法进行妊娠诊断。该项技术专家鉴定评语是:“此项技术研究的成功,实现了我国马鹿繁殖技术上的新突破,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适用技术,将对我国马鹿繁殖技术上的新突破,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适用技术,将对我国马鹿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成果在1992的乌鲁木齐“星火”计划洽谈会上获银奖。该项技术对提高优秀种公鹿的利用率、母鹿的准胎率和杂种后代的生产性能,起到了任何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社会经济效益近亿元。
(2)“天山马鹿引种与风土驯化技术的研究”子课题是高级畜牧师张国光主持的,于1985年立题,1989年鉴定,1991年获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天山马鹿产茸量高,茸质好,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好的鹿种之一。为了改良东北马鹿产茸量低,茸质差等生产性能,引进天山马鹿进行风土驯化,以适应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其能够在本地区正常生产繁殖。为改良东北马鹿,驯化出适应东北地区生存环境的优秀天山马鹿。经过引种、风土驯化,天山马鹿不仅适应了东北地区的环境条件,在生产和繁殖性能上还超过了原产地指标,使改良东北马鹿以天山马鹿为种源的设想变为可能。该项成果专家表述为:“该项成果研究目的明确,设计合理,资料完整,数据可靠,是一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天山马鹿的优秀种公鹿是现在乃至今后改良其它鹿种的首选马鹿品种。
(3)“东北马鹿杂交改良技术的研究”子课题,是高级畜牧师赵裕方主持的,于1988年立题,1992年鉴定,1993年获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尽快提高东北马鹿的质量,增强东北马鹿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取得“马鹿人工授精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天山马鹿的引种与风土驯化的技术研究”两个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东北马鹿杂交改良技术的研究”课题,以优质高产的天山马鹿为父本,与当地饲养的东北母马鹿杂交,再辅之以精心培育,以改变东北马鹿茸质差,单产低等性能。经过五年的杂交试验,共生产出东天F1后代鹿383头,其生产力、繁殖力、产茸量等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F1代鹿头锯茸鲜重单产达到2545克,比东北马鹿提高54.2%,二锯单产3850克,比东北马鹿提高59%,耐寒耐粗饲等性能也都显现出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专家认为:“该课题立题正确,资料齐全,数据可靠,全面并超额完成合同的全部指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采精、冻精和输精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其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
2.“马鹿新品种选育”课题
该课题由高级畜牧师赵裕方主持,课题原名为“马鹿杂交优势利用和提高繁殖率的研究”,后调整为农业部重点攻关课题“马鹿新品种选育”。其研究内容和主要技术指标也作了相应的调整。该课题计划从1991年起用15年的时间,以优质高产的新疆天山、塔河、阿尔泰马鹿为父本,东北马鹿为母本,经过有计划的杂交、选择、淘汰和培育,最后育成一种产茸性能好,繁殖力强,适应于东北、华北地区的马鹿新品种,以提高我国鹿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该课题主要分为3个阶段,1991~1995年为第一阶段,即杂交创新阶段;1996—2000年为第二阶段,即自繁定型阶段;2001~2005年为第三阶段,即扩群提高阶段。第一阶段杂交创新阶段,生产东新F1F2代鹿1010头,比计划900头,超额12.2%; 东新F1代鹿头锯茸鲜重超过计划0.045千克,二锯茸超计划37%,5 年内创效益700 余万元,比计划400 万元,多增收75%。现已进入第二阶段即自繁定型阶段,生产东新F1F2代杂种鹿2000余头,比计划750头,超额1.7 倍,横交鹿达到200多头,超额33%,平均产茸量头锯F1代达3100克,F2代达3300克;二锯F1代3560克,F2代4100克,最高个体达13660 克,创下同锯茸单体的世界之最。该课题进展顺利,前景广阔,已有3 个子课题通过专家鉴定,其中“马鹿假台鹿采精技术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马鹿细管冻精技术研究”已通过专家鉴定并已报奖。
(1)“马鹿假台鹿采精技术的研究”子课题由研究员武春田主持,于1991年立题,1993年通过鉴定,1994年获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动物繁殖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是目前最经济实用的手段,采精是人工授精的前提,由于马鹿是半驯化的野生动物,世界各国对野生动物一直延用电刺激法采精,此法采精少,易污染,对公鹿损害大。为改变这一状况,实现马鹿采精技术的新突破,以加快马鹿育种工作。该课题组从1991年开始,经3 个发情周期的试验研究,终于突破了假台鹿与伪阴道设计、制造与组装,种公鹿驯化和诱导爬胯等技术难关,成功地采集了高密度、无污染、活力强的马鹿精液。冻精产量较电刺激采精提高65%,冻精解冻后活力也相应提高。对此,专家一致认为:“马鹿作为半驯化野生动物自然采精成功,是马鹿繁殖技术上的新突破,也为其它驯养的野生动物的繁殖提供借鉴,必将加速马鹿杂交改良品种选育的进程,产生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该项技术选题准确,立意新颖,资料完整,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了国外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2)“马鹿幼鹿培育技术的研究”子课题,是助理研究员赵列平主持研究的,该题1991年立题,1996年鉴定,1998年获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幼鹿时期生长发育的好坏,决定其一生的生产性能。为此,该课题组打破传统的饲养方法,从哺乳期开始诱导仔鹿提早觅食饲料,锻炼消化器官的生理机能,同时,提高幼鹿多日龄的日粮营养水平,抓住幼鹿可塑性大、生长发育快的特点,‘进行丰富饲养,后天培育,高营养水平饲养,可使0 —6 月龄幼鹿,平均日增重0.56千克,育成母鹿可提前一年配种产仔,公鹿可提前一年产茸。缩短了世代间隔,加快了马鹿的育种进程。本课题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对生产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项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已在全国39家鹿场推广应用,创社会效益近千万元。
(3)“马鹿细管冻精技术的研究”子课题由助理研究员赵列平主持,于1990年开始研究,1996年7 月鉴定的科研成果。
细管冻精具有输精方便、不易污染和准胎率高的优点,为了加快“马鹿新品种选育”课题的进程,该课题组在“马鹿假台鹿采精技术”和“幼鹿培育技术”立题的同时,进行了细管冻精的试验研究,经反复试验,终于在颗粒冻精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马鹿细管冻精技术”,经对比试验,细管冻精解冻后精子活力比颗粒冻精提高0.084 ;用细管冻精给母马鹿输精,比用颗粒冻精输精准胎率提高18.7%。该项技术成果处于国内马鹿冻精研究的领先水平,已应用于26个马鹿育种基点鹿场,每年创社会经济效益500 多万元,并随着该项技术应用推广的速度同步增长,效益将十分可观。
3.“北方地道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题
该课题是农垦总局下达的“八五”重点攻关课题。由研究员许庆翔主持,于1991年立题研究,根据不同药用植物生物学特性,采取不同栽培方法,对黑龙江省和垦区地产名贵中草药进行引种驯化、高产栽培试验,变野生为家植的试验。经过5 年试验,累计播种防风10亩,甘草2 亩,龙胆草育苗3 亩、大田直播和移苗5 亩,共种植20亩,超过计划种植15亩的指标。实测产量防风220 公斤/亩,甘草400 公斤/亩,龙胆草250 公斤/亩,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
(1)子课题“防风丰产栽培技术”经研究试验,防风以夏播保苗最好,保苗率可达80%,以收根药为主,第二年收获效果最好,根系适中,出苔少;如采种,第三年产量最高,种子发芽率60%以上。种植方法以高畦45厘米小垄为佳,保苗3000—4000株。喜肥,产量和肥力水平正相关。未发生病虫害。
(2)子课题“龙胆草流体播种育苗技术”于1991年研究试验,1993年通过专家鉴定,1994年获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采取保水剂作流体播种悬浮液,控温催芽,流体播种,遮光保温,大棚育苗获得成功。该技术有保湿节水,固种省种。苗齐苗匀苗壮,移栽成活率高等优点。
该成果被收入《全国实用科技成果大全》。并利用讲课、现场指导等形式培训药农。获奖当年已推广育苗面积6000平方米。此项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3)北药课题还对甘草、柴胡等药用植物进行栽培试验,总结出了栽培方法和实用技术,获得一定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北方地道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题,经农垦总局科委验收,于1995年结题。
4.“麝鼠非麻醉活体取香技术”
该课题是省科委指导性课题,于1988年立题,1993年鉴定。该课题由许庆翔主持,李世良参加,经过5 年时间,对麝鼠各生殖期进行研究试验,通过试验,摸清了雄麝鼠取香间隔和采香量的关系,采香对繁殖的影响及安全取香安全贮存香液技术,一只雄麝鼠生殖期取香5 ~8次,间隔15—20天,每只平均取香液3 克。专家评语:“该成果为国内首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该成果在黄山麝鼠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省野生动物所等单位推广应用。
5.“作业犬和玩赏犬的选育”。
该课题是总局“八五”重点科技项目,1987年立题,1991年末中止。在此期间,先后两次赴俄罗斯和我国南方引种,建立犬系谱档案卡片,按计划进行选种选配,1989年种犬达到定型规模,作业犬种母32只,种公4只;比格犬种母20只,种公2只;猎犬种母20只,种公2只; 玩赏犬种母16只,种公2只。 1990—1991年研制出我国第一个“犬的免疫程序”,填补了我国空白。接着又研制成功犬的“组织灭活苗”,经数百只犬试验,效果十分理想,1991年,该课题因联营的犬中心严重亏损解体,剩下的犬数量少、质量差,加之课题主持人先后因故离岗,不具备继续研究的条件,于年底中止了该项研究课题。
6.黑棕熊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是农垦总局“八五”重点科技项目,由高级畜牧师江国福主持,于1989年开题,1992年12月中止。在此期间研究成功三项阶段性成果。一是药物麻醉保定技术,研究人员采用军兽医大学846 麻醉剂,每公斤体重注射0.05毫升,较好地解决了熊的保定难题。二是采精技术,采用电刺激与按摩相结合的采精方法,成功地采集出公熊精液。三是精液稀释与冷冻技术,经过对牛、羊、鹿、犬、熊猫等20种精液稀释配方筛选试验,选出3 种配方,制成冻精,其解冻活力及精子数量都达到了国家标准。
该课题由于课题费少,只能借助取熊胆进行试验,本交与人工输精试验两年,均告失败,现有科研经费又买不起熊,同时一直找不出既省钱又可行的试验方案。因此。课题只好中止。
7.淡季蔬菜新品种引种开发研究
是省委下达的指导性开发项目。经调研,引进8 种豌豆、4 种豆角、3 种油菜、2 种金丝瓜、1 种耐贮西红柿,共18种。经筛选试验,4 个品种可早期上市,2 个品种耐贮藏,可冬季上市。并繁育出100 多公斤种子。为地产蔬菜增加了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该课题于1990年结题。
8.寒地山楂引种栽培及快速育苗的研究
该课题是科学院1987年设立的指导性课题,立题当年从左家特产所引进山楂种苗,经栽培试验,越冬耐寒性能良好。定植700 余株山楂树已陆续结果,其果型、品质、色泽都达到原品种指标。但由于产量低,果农不欢迎,故于1990年结题。
9.串叶松香草北移寒地栽培试验
该题是科学院指导性课题,于1987年立题,经引种栽培试验,可以在哈尔滨地区越冬成活,经测产,每亩可产鲜草8 —10吨,是一种高蛋白青饲料。该课题于1990年结题。
10.马鹿人工授精配套技术的推广
该题由许庆翔主持,是农垦总局的推广题,1991年立题,1994年结题。在此期间,于1991年在新疆农二师办了马鹿人工授精培训班,培训了26名技术人员,1992年在内蒙古乌兰坝鹿场举办了马鹿人工授精培训班,1993年已将马鹿人工授精配套技术推广到新疆、内蒙古、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六个省区20个鹿场。1991年至1994年共生产人工授精东新F1代鹿1010头,多创社会经济效益505 万元。其后代东新F1代母鹿可提前1 年配种,公鹿可提前一年产茸。深受用户欢迎。
该课题于1994年结题。完成了预期的推广任务。该项推广题是几乎在没有推广费的情况下进行的。
11.沙鸡驯养技术研究
该课题由副研究员李世良主持,是黑龙江省科委“八五”重点科技项目,1994年立题,1996年结题。此间建舍、布网、钉笼。活捕沙鸡240 只,成活86%。进行运输试验,汽运36小时1000公里成活93%;火车运2000公里45小时,成活率96%;空运哈市至上海成活率96%。在哈市越冬试验,只设遮风雪棚无取暖,越冬成活85%;上海越冬试验成活86%。遮荫棚过夏试验,上海成活97%,哈市成活98%。产卵繁殖试验,喂精料未产卵,喂草籽等,勉强产卵,受精率33%,人工孵化18天出雏。
该题于1996年结题,由于时间短,只取得阶段性成果,未全部完成繁殖试验计划,也未进行成果鉴定。
12.丹东桧柏无性繁殖技术
该课题由许庆翔研究员主持研究,是黑龙江省“九五”重点科研项目。于1996年立题,计划2000年结题,用5 年时间攻克丹东桧柏无性繁殖难关。3 年来,课题组采取建立插条圃,以不同生长素、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不同扦插基质、不同成熟度插条和扦插适期进行反复试验,采取对插棚温湿度和光照控制,终于筛选出较理想的高生根率组合。1998年共插了19800株,总生根率已达到8000株,平均生根水平达到40%,可育成苗6000株,基本上可以实现年扦插20000 株,育成5000株,生根率达到50%的课题计划指标。下步将进行定植大田试验,预计2000年前可通过专家鉴定。
13. 寒地花卉栽培技术商品化试验示范
该课题由王启谦主持,杨广乐具体实施。是农垦总局“九五”期间重点科技项目,计划用3 年时间完成(1996~1998年),通过对各类花卉寒地快繁和对各类鲜切花商品化研究,提供寒地名优花卉快繁配套技术和名优鲜切花商品化配套技术。经过3 年试验研究,已筛选出3 个绿化菊、4 个荷兰菊、3 个宿根福禄考优良品种,这些品种都具有色纯、耐寒、花大、株形好等特点,还选出6 个唐菖蒲、5 个百合、3 个月季和3 个郁金香等优良品种。同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其中绿化菊、宿根福禄考、进哈百合、唐菖蒲等花卉的引种栽培技术论文已在《中国花卉盆景》、《北方园艺》、《现代化农业》等杂志上公开发表5 篇论文。
该课题,由于资金原因,除牡丹花引种期相对滞后,未完成计划外,其余项目都完成了课题计划指标。预计1999年进行课题鉴定。
14.野生马鹿种群结构与生境容纳量的研究
该课题由许庆翔研究员主持,是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997年立题,1999年结题,该研究课题依据保护生物学原理,对我省野生马鹿种群结构、年增长量、生境容纳量及其计算公式等进行研究,为野生马鹿资源的进一步保护及合理获取提供科学依据。经两年的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初步摸索出我省野生马鹿种群结构(性比、年龄比、繁殖)、数量、年增长量、生境容纳量、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为野生马鹿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预计1999年可结题鉴定验收。
15.改变哺乳动物出生性别比例的研究
该课题是罗焕德副研究员主持研究的黑龙江省科委重点攻关课题。该课题运用免疫手段,利用高等动物的超微免疫识别力和鸟兽的不同性别决定机制作为攻关突破口,最终制成控性抗血清,对人工授精的精液进行处理,获取多生雄性后代的效应。立题一年来,进行了试验设备仪器的购置,试验动物引种、饲养管理、动物采精训练及试验用试剂配制鉴别试验等。完成了第一年的计划任务。
16.肉鹅杂交繁育体系产业化的研究
该课题于1999年立题,是农垦总局课题。将利用辽宁豁鹅产蛋量高、四川白鹅和法国莱茵鹅增重快、绒毛好等优点,经过2 ~3 年的杂交选配,培育出适应北方寒冷环境条件、肉、蛋、绒毛兼用以肉为主的优秀种鹅。
17.马鹿优良种群繁育技术的研究
该课题是黑龙江省重点课题,于1999年立题,利用现代先进繁育技术,用优质纯种高产的天山、阿尔泰、塔河种公马鹿冻精进行人工授精,改良东北马鹿,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成批量系统地生产杂种鹿,使其产茸量比东北马鹿的鲜茸平均单产提高一倍,平均达到达8 公斤,杂种鹿提前一年配种、受孕,其受胎率达90%。该课题成题率高,社会经济效益高,技术投入也高,对马鹿产业化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8.天山马鹿清源品系选育的研究
该课题是农业部1972年至1994年的科研课题,课题由中国农科院左家特产研究所主持,该所是参加单位,其“马鹿人工授精配套技术”和“马鹿幼鹿培育技术”在课题中广泛应用,对提高育种质量,加速选育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天山马鹿清源品系选育的研究”课题于1994年12月鉴定,1995年获中国农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东北马鹿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
该课题是内蒙古呼盟科委1989年至1992年的科研课题,课题由南木鹿场主持。该所是技术依托单位。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都是利用该所的“马鹿人工授精配套技术”和该所优质冻精。该课题于1991年7 月鉴定,1993年获呼盟专员公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大群东北马鹿增茸技术的研究
该课题是内蒙古赤峰市科委1990年至1992年的科研课题,课题由石棚沟林场马鹿场主持。该所是技术依托单位。该题1992年7 月鉴定,于1993年获赤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1.草原放牧型东北马鹿繁育与饲养配套技术开发
该课题是内蒙古赤峰市科委1991年至1996年的科研课题,课题由乌兰坝林场养鹿场主持。该所是技术依托单位。课题于1996年8月鉴定,评语为“大群马鹿开放式放牧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已获社会经济效益近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