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林同志传略
王士林同志传略
王士林,1926年出生在黑龙江省肇洲县的一户贫农家里。初中文化,1946年至1947年,在家乡光荣公社搞土改。
1948年2月,由肇州县委介绍到新嫩江省举办的第一期火犁训练班学习,同年年底调到平阳农场(查哈阳农场前身),历任拖拉机驾驶员、机耕队长、工会主席、副场长、场长。
在任驾驶员期间,他看到单犁单刀种庄稼,生产效率比较低,于是大胆革新。经过反复实践,精心测算,他把6台耙合理联结在一起,创造出宽幅耙地的作业方法。他创造了日耙地1 915亩,亩耗油仅0.9公斤的新纪录!
王士林同志和另一位农机战线上的工作者王世成并称“二王”。他们的革新创造,推动了整个农场的生产,而且为刚诞生的共和国的农机事业闯出了一条新路。“二王”成为松嫩平原上高扬着的两面旗帜。同时,王士林还赢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王大干”。1950年,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做出决定:在国营农场系统中掀起学习“二王”运动。同年,王士林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至1953年,王士林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特等劳动模范。1952年,又随祖国人民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他光荣地参加国庆观礼。
“文革”期间,王士林受到迫害。
1971年,王士林调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十五团任营长。1974年5月调五十三团任团长,1977年3月调红五月农场任场长,1978年11月调小岭水泥厂任厂长。
当时正处在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时期,小岭水泥厂被列入缓建工程项目,而且大批知识青年相继返城。在这种情况下,王士林首先从部分农场选调来一批思想、技术等方面过得硬的职工,充实和稳定了水泥厂的职工队伍。接着,制定下发了《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选派人员外出考察学习……他以巨大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续建积极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
1980年3月,王士林向农场总局局长赵清景立下军令状:用一年时间,以最少的投资,把水泥厂的基本建设工程全部完成!
在厂党委的领导下,王士林同志充分地放手发动群众,经常泡在施工现场,与广大职工同甘共苦,真抓实干!
在全国尚未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王士林却在厂首届职工代表会上大胆地提出“四包”,即:包任务、包质量、包时间、包材料。同时,率先实行计件工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者们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土法上马,全厂掀起了沸腾的大会战景象。
1981年7月,一次点火成功。当年生产水泥8 000吨。
1982年,他又组织人员建造了一座钢筋结构,高62米的电视塔,使小小的山沟也看到了影像清晰的电视节目,丰富了广大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同年9月,王士林率领有关人员去外地进行技术考察。回厂后,积极地实施改造1#窑、扩建2#窑的工程。由于资金紧张,虽然未能实现,但却为水泥厂的发展规划出宏伟蓝图。
1983年8月,王士林正式离休。
1995年3月5日上午10时,王士林因病医治无效,在黑龙江省阿城市逝世。终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