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迁厂黑龙江垦区
第二节 迁厂黑龙江垦区
一 来垦区勘察厂址
1959年初,贺清仁厂长和李玉良科长来迎春勘察工厂新址,并参加了八五四农场组建的建厂委员会。1959年农垦部垦机字一号文件说:王震部长指示“你厂除切实做好冬检任务外,重点考虑迁厂问题,关于厂址的位置应在八五四农场附近规划,在搬迁过程中要派专人保证到迎春的物资,不准挪用。”
二 动迁
1959年夏,农垦部机械物资局王处长来厂传达王震部长关于迁厂的指示,首先在党总支会上传达,然后召开了全厂职工大会由党总支付书记赵长春进行了动员。王处长介绍十万转业官兵战斗在北大荒的革命行动,又讲了工厂迁到北大荒的意义,会后赵付书记要求党团员写申请书交给所在支部。
三 迎春发展远景规划展览
为配合工厂动迁,在沈阳工厂俱乐部门前展出迎春发展规划图,图景壮观,山水秀丽,南有运河,北有青山,东西粮田,大型谷物收割机在田间作业,真可谓南有花果山,北有米粮川,东西小江南,城市中心有百货大楼、电影院,街道整齐,楼房林立,水旱码头客货船舶川流不息,构成了一幅现代化城市的壮丽图景,所以后来在沈阳的家属给亲人来信都写虎林县迎春市。
四 密山农垦局北大荒文工团赴沈演出
1959年8月为配合迁厂,北大荒文工团专程赴沈为配合工厂动迁演出,当时沈阳厂俱乐部凳子已发到迎春,借用友邻风动工具厂俱乐部,共演出二十余天,对友邻厂和在迁厂中支援过我们的单位发了招待票,每天用汽车接送各家属区的职工和家属观看欣赏短小精干的节目,大多数是宣传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建设国营农场的模范事迹,有锣鼓快板“庆丰收”、舞蹈、“春归雁”,表现大雁春归,北大荒冬去春来,一派春天气息。通过演出,使在沈的职工及家属看到了第二故乡北大荒的未来。
五 搬迁
1959年8月29日,农垦部机械物资局王荫波处长在八五四农场办公室召集建厂专题会议,参加人员有马镜波工程师、八五四农场的党委书记钱辉、工厂党总支付书记赵长春、商志龙工程师、李荫蒲科长,会议决定,沈阳厂必须按农垦部指示,10月中旬要全部迁来迎春。来迎春的职工要组成第二基建队,除为八五四基建一大队备料外,要到结冻前盖44栋家属宿舍,使来迎春的职工有房住。这次会议之后,从沈阳至牡丹江,密山到迎春的客车上几乎都有搬迁的职工来迎春。每批从几十人到几百人,携儿带女每批有带队的负责人,照料搬迁人员的食宿,保证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沈阳至迎春需在牡丹江中转倒车,到密山换农铁。工厂在密山三八旅社租有包间,专人负责接待工作,到12月底迎春的职工达到全部职工的 70%。来迎春的职工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地处边远,部份职工不安心,有的借故返沈不归,使迁厂进展迟缓。
六 动迁中“左”的错误
截止1959年12月底大部份职工响应党号召积极迁来迎春参加建厂工作,他们以苦为荣,克服重重困难,亲手建设今后世世代代休养生息,传宗接代的第二故乡。但有部份同志仍留恋大城市生活,借故投亲靠友自找出路,对己来迎春的职工也有影响,使动迁工作缓慢。工厂向部里报告,加强了驻沈动迁工作组,农垦部派潘处长,牡丹江农垦局派赵洪儒科长去沈协助工作,对没来的职工实行卡户口卡粮食关系,跟踪盯哨,并对个别老职工抓了典型,从公安部门开逮捕证,以莫须有的罪名带手烤,专人压送到迎春,交井卫班监督劳动,工资待遇只给生活费。伤害了这些同志的感情。在1965年的社教运动中,厂的主要领导做了检查,向这些同志赔礼道歉,并补发了工资。
七 三年自然灾害
1959年来迎春职工家属的口粮由八五四农场供给。开始是白面和包米面,来迎春的职工越来越多就供应吐面(有赤毒病小麦),吐面吃完供应小豆,小豆吃完一时供应不上,八五四指定到完峰分场掰玉米棒煮着吃,工厂派车去20几个人一上午才掰一车,玉米棒煮几个小时,按定量供应,有赤毒病的吐面吃后头昏呕吐。
经过工厂多方面交涉,于十二月份由虎林县粮食局供应国库的商品粮,但工种定量普遍低于沈阳,如沈阳车工44斤,铸锻工55斤,而虎林供应标准车工38斤,铸、锻工48斤,粮食品种单调,每月一两豆油,两斤面粉,其他一律玉米面。1960年重新压缩定量,特别是机关干部及职工家属每月25斤至30斤。当时付食品奇缺,很多职工到几十里路以外的村庄买高价菜,每斤土豆五角钱,其他豆角等青菜平均四至五角钱一斤,黄烟30元一斤,饭馆买萝卜缨每碗五角钱,用豆并炸的丸子每斤两元还要二两粮票。商店里柜台空空,面碱、肥皂都凭票供应。多子女的职工带着衣物到新乐、富荣、黑瞎沟换粮食和蔬菜。独身职工到商店买酱油膏冲水喝,饭馆卖的高价饭每套有15—30元的仅一饭,一菜、一汤一个人还吃不饱。职工由于营养不良,浮肿人数越来越多,据1961年总结提出;全厂有416人浮肿,占职工总数的24%,闭经的女职工206人,占女职工的25%。1960年春节每人供应一两豆油,三两猪肉,一斤萝卜,二斤鱼。大年初一,厂党委书记王毅伦同志带领党委成员到家属区走访拜年,问寒问暖,询问吃上饺子没有。生活虽然艰苦,但给职工带来了温暖。
60年春成立了代食品加工队,李荫蒲队长带领54名男劳力到山上采集榛叶、打鱼,经过一冬的努力共采集榛叶4,160斤,打鱼14, 632斤,补充了定量不足,调济了集体食堂的生活。带家的职工利用早晚、节假日,纷纷到七虎林河打鱼涝虾爬子和泥秋鱼。
八 建厂初期的文艺活动
在艰苦的日子里建厂,党委十分关心职工的文化生活,广大职工以苦为荣,表现了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当时文化生活较差,在迎春建厂后,只有一个电影组,每周放几次电影。工厂离开大城市时就有选择的带来爱好评戏的演员,每逢年节演出古装戏剧“如茶瓶记”等剧目。随着职工队伍的壮大,山东支边青年到厂后,组织他们演出了,吕剧“小姑贤”和自编自演反映建厂中新人新事短小精干的小节目。还举办午会、游艺晚会,乐曲一响、青年男女纷纷下场翩翩起午,不会跳午的也围观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