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在调整中巩固发展
第四节 在调整中巩固发展
一、精简职工
从1962—1963年5 月,党委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全厂职工进行了大量精简,对象是沈阳来的家属合同工,已婚的山东支边青年和部份老职工。精简的条件:1 、不能保证坚持正常出勤者;2,虽能正常出勤工效不高者;3 、有慢性疾病影响正常工作者;4 、因子女多而影响出勤工作较大者; 5、老、弱、病、残不能正常出勤及其他不合乎职工要求者,6 、编余职工无法安排工作者。党委付书记孙建平进行了动员。要求干部党员、团员带头,指标分到各支部,各支部按条件分类排队,凡符合以上条件的由支部动员写申请,实在不愿退的采取组织手段,停止工资,上班不给安排工作。据1964年总结资料,1962年精简职工629 人,1964年精简139,共精简768 人。精简后月工资减少14,659 元,月减少商品粮10,800 斤,退职还乡职工及家属360 人。
二、整顿职工队伍
1965年,各局物资供应站配件饱合,工厂年订货产值200 万元。党委决定对职工队伍进行整顿,5 月末完成年计划207 万元,6 月 1日起除留部份职工清理在产品和设备大修外,其余人员进行集训,参加集训职工达到800 人。
根据总局对工厂要本着储存实力、保留生产骨干的指示,要对非生产人员进行大量压缩,对精简下来的人员总局劳资处安排,调到七星农场139 人,佳木斯肉联厂5 名,八一农大4 名,虎林商业局29名,其他另星调出13名。工厂职工由1964年的967 人,减少到 796人。这一年经营情况不错,完成总产值207 万元,实现利润43.1万元。
三、建厂四年的工作总结
1965年,工厂对迁厂来垦区总开工后4年的生产工作作了全面总结。4年来坚持以非统配件为主,面向垦区为农场服务。生产的农机产品达44个机型,120个品种558项,近414万件,对垦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了许多工作。但在经营管理—上产品成本高,经营成果历年亏损。经分析外界影响因素,非属主观努力而能解决的,其客观影响主要是;厂址边远,交通不便,孤军作战,后继无援,地势低洼,雨季水患,保温不善,这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扩大积累,有着莫大影响。
(一)物资供应问题,我厂历年生产农机配件均达到10万件,工件大小不一,年需各种材料和生产,生活物资通由全国各地进货,远者—上海、重庆等地,近者虎林,运输实为不便。经常有十几名采购人员分赴外地组织货源,氧气、硫酸等须到500 公里外用汽车运输。生产中因缺一项小件的材料及工具不能及时供应而影响生产,为完成任务必须派专车专人,因而增加了生产费用。
(二)电力供应问题:1961年2月以前是自行发电,成本高,电压不正常。3月份开始改为虎林电厂供电,该厂火力发电,机组小,使用优质煤,电费高,开始每度电三角,经过几次调价后改为一角二分,还经常停电,因而造成的停工损失严重,提高了产品成本。
(三)交通运输:厂址距虎林50公里,密山170 公里,仅有一条铁路,无汽车公路,如遇急事必须绕行宝清。工业生产内外运输每年吞吐量数以万吨,农铁运输费用高于国铁1 —3 倍,导致成本的提高。
(四)厂址地势问题:厂区地势低洼,南距七虎林河不到一公里,当河水泛滥水位提高时,形成河北倒灌,东西草荒积水不能下沉,车间建筑过低,锻工车间的窗台与路地面相平,全年水暖地沟终年积水,常年设水泵排水,但由于地下水位高,每年雨季厂区积水无法排除,形成内涝。由于地势低、雨水多,春、夏、秋长年潮湿、产品锈蚀严重,影响产品的精度,各项产品都要搞防锈处理,无形中增加成本。
(五)企业间协作问题:社会主义企业间的协作是社会制度的无产物,工业企业生产是国家范围内的联合性的大生产,它是周而复始的再生产过程,我厂由于地处边塞,独我一户协作问题极为不便。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材料问题、设备问题,我们为加工一个部件,单一门技术只得派人近至哈尔滨远至北京、上海。在企业管理上信息避塞,落后于其他地区的企业管理水平。
(六)经费与生活问题;企业非生产开支大,井卫、消防,学校、商店、公安局、各地转运站、医院全靠工厂自己解决,形成既管企业工业生产,又管理小社会,每年多开销十几万元。职工生活距县城太远,全靠党委,基本生活的蔬菜大部份从外运进,价格高于城市1—3倍,职工对生活上一直有意见,思想不安心,每年职工经自己联系调内地的不下十几名。
综述荒源建厂,孤军作战,是缺乏管理工业的科学头脑的,造成历史性的难以自拔。
四、贯彻以专养杂的经营方针
1965年由于产销不平衡,总局各供应站配件饱合,工厂只拿到半年的任务,6 月份只好停产整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66年党委提出的经营方针:“以专养杂、杂不挤专、专杂并举”。走出垦区外承揽加工任务,赵长春付厂长和关亦杰总工程师到鞍山红旗拖拉机厂签订72项协作产品合同,产值100 万元,当年由于供货及时。信守合同,按期交货,年终仅鞍拖件就盈利21万元,利润率占21%。
五、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根据东北农垦总局的布点,根据党中央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从1965年6月至1966年4月,我厂开展了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虎林农垦系统社教团迎春机械厂分团44人,于6月26日进厂,28日召开厂党委会,社教团主要领导参加了会议,共同研究社教部署问题。7月3日开始,召开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由厂级领导干部“洗澡下楼”。一直进行了40天,中层领导干部也同时在所在的党支部群众会议上洗手洗澡。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在运动中,自始至终抓紧生产建设,使“四清”落实在生产建设上。经过社教,在我厂出现了人们不可忘却的好的社会风气。
六、家属办起农副业队
1962年至1964年的职工精简,给工厂留下了一个严重的后遗症。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高了觉悟的广大退职家属,纷纷走出家门,在厂党委的重视与组织下,成立了农副业队,由工厂派出领导干部。他们在大庆精神鼓舞下,艰苦创业,没有种籽自己从家里拿,没有工具自己买,当时底子很薄,每个工日只发5角钱,但大家没有怨言,个个爱队如家,以苦为乐,办起了种植业、养殖业和油坊、缝纫,冰棍等副业,坚持为职工生活服务的正确方向,为后来的农副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