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营农场在整顿中提高
第二节 国营农场在整顿中提高
国营农场的初创时期,办场无经验,缺少技术人员,机械装备陈旧,机车牌型繁杂,机具不配套,多头领导,实行供给制,给了钱就花,花了就报销;物资管理无制度,机器零配件随便入库选用;技术管理水平低,开荒时不顾质量。通北农场1949年开荒867公顷,撂荒480公顷;鹤山农场1950年一次撂荒500公顷。1949年麦收期多雨,通北农场播的麦子大都烂在地里,实际收获量仅够播种量。宁安农场由于管理不善,出现役马大批死亡。
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鉴于国营农场管理上的混乱现象,决定从1950年起暂停创建新场,对机械农场实行整顿。整顿的重点是加强领导,改变供给制,实行企业化、民主化管理,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技术水平,努力减少浪费,增加产量,实现盈利。1950年,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处改为公营农场管理局,直接领导各省省营农场和直属农场。1951年撤销荣军工作委员会,由荣军工作委员会、解放团创办的军垦农场,归属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各农场实行定量、定额、定员的“三定”,成立由场长直接领导的财会机构,加强成本核算,建设粮库、油库、物资库房,建立物资领发制度。整顿中还合并一些就近的农场,以形成规模。鹤山、八一五合并成“九三农场”,孟家岗与桦南合并成“曙光农场”。在三定过程中,把农场多余的机械调拨给其他农场。积极培训和招聘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并倡导了群众性的“新记录”运动,树立了耿德、王世成、王士林等典型人物。与此同时,解放团农场也实行定编、定(场)名、定型,取消供给制,实行企业化管理。1952年8月,中共东北局召开第一次国营农场会议,充分肯定了这次整顿的成就。认为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对国营农场的性质、任务、方针有了统一认识,实行企业化、民主化管理,充分调动了职工劳动积极性。通过广泛的培训和工作实践,培养了一支初步适应需要的技术队伍。经营管理水平有明显改进和提高,懂经营、善管理的干部队伍初具雏形。这些成就,为即将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国营农场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