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初创时期国营农场的主要经验教训

第三节 初创时期国营农场的主要经验教训


初创时期的国营农场工作中无章可循,依靠实践探索,从中积累经验。1949年3月,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魏震五副部长在第一次国营农场场长会议上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1950年,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处在查哈阳、通北、宁安等场建场三年工作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生产工作总结。1952年东北局第一次国营农场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建场初期工作。总结报告中归纳建场初期工作中经验教训,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建场前应有详细的勘查,作出切合实际的规划设计。宁安农场由于开荒前无详细勘查,因而造成三度选址建场,两次弃耕,1947年筹建,直到1949年定址定型。通北、鹤山、八一五农场,建场前经简单勘查,但无通盘规划,出现开荒“吃白菜心”,见好地就开,结果因耕地不连片,不得不弃耕重开,造成浪费。鹤山、八一五两场相距过近,机车同在一个岗地上开荒,直到两车迎面相遇,才发现问题,调整中实行两场合并。
  第二,要重视必要的基本建设。如道路、桥梁、仓房、油库、宿舍、办公室等。1950—1952年,国家投资中的83%以上直接用于生产经营。1952年国家投资 591.4万元,其中生产性投资为545 万元,占投资总额的92%以上。早期农场自然选址靠近铁路、公路主干线,但田间道路十分恶劣,机车和交通车经常打误受损,有的地方因一道沟渠没修桥涵,常常绕道十里八里。有的农场职工长期居住帐篷、地窝棚,影响健康,出勤率低。物资无库,随到随分,造成极大浪费。
  第三,国营农场是社会主义大农业,应该实行企业化管理,实行定员、定额、定量的“三定”,加强计划、统计和成本核算。据查哈阳农场1950年总结,该场共有耕地6 355.28公顷,其中水田3 994.12公顷。全场有拖拉机63台,联合收获机2台,摇臂收获机9台,共有固定职工864人,总场有各种技术员28人、管理人员119人、勤杂人员61人、文化及生活18人,加上所属单位管理人员,使脱产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人仅占57%。这种供给制条件下的机关化编制,大大增加了非生产支出。实行定员编制后,加强了一线,压缩机关管理人员和勤杂人员,每台机车配3人,农工按每10公顷地配1人(长期工),多用季节性临时工。在机关编制中,把原来经理室(即现在的办公室)的会计、统计专设财会科,由场长直接领导,以加强财务、计划、统计工作和成本核算。拖拉机队定地定量作业,形成生产队经营的雏型。经营效益明显提高,1952年实现了盈利。
  第四,进行广泛的科学试验,改进耕作技术,增加产量。国营农场始创时,虽然用机械耕翻,却大都沿用传统农艺。加之播种面积大,田间管理机械不配套,造成草荒严重,影响产量的提高。据通北农场1950年总结,由于作物生育管理跟不上, 1949 年以前是草里找麦豆,1948年小麦公顷产量115 公斤,1949年最高产量为516 公斤,最低为186 公斤,平均公顷产量392公斤。1950年试行密植与传统农艺对照试验,公顷产量达到850 公斤,最高公顷产量达到1 322公斤。同时,对各种作物的播期、播量、复土厚度、镇压强度都作了试验。1951年起实行田间选种,提高种子纯度,广泛的试验和记录,为科学种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报告中列举的大量建场过程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是由于当时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在东北局第一次国营农场工作会议上,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对以后国营农场的发展,具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