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企业会计的起步
第二节 企业会计的起步
一、清查财产为企业会计起步做准备
农场会计工作从供给制向企业会计转轨,在起步时必须查清农场家底,清理农场的实有资产,再统一各农场的会计科目和账簿,制定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
1949年3月19日东北行政委员会以建财宇6号文件,发布了《关于限期清查国营企业财产令》,要求国营企业限期清查财产并将清查结果上报主管部门,以利于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同时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召开了东北机械农场场长会议,部直属农场和各省属机械农场场长参加了会议。农林部副部长魏震五就建场以来的初步经验及存在问题做了总结报告。在报告指出农场财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如何实行企业会计核算提出了意见。报告中指出:“在开始建立一个农场时,需要一笔投资,应当把所投入的物资(包括机器、油料等等)与现款,以粮食为指数折成现金,过去有些农场把拨入的实物未算入资金之内,这是不对的。当然这笔资金也不是一年就赚回来,有的人把一年投资多少,收入多少粮食,来计算赔赚也是不对的。”对今后如何实行企业会计核算时指出:“拖拉机农场要实行企业经营,应把资金清理一下,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总的投资是多少”。“农场在初创时期,一定要详细地计算,对于成本和利润有一个正确结论”。这次农场场长会议认为,农场财会工作由供给制会计向企业会计转轨,首要工作就是要清查财产,搞清家底,查实资金。这是一项起步工作,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时间较长,必须抓好。场长会议开完后正处于农忙季节,农场抽不出人力从事清查财产工作,一直拖到大田收获后,由公营农场管理处审会科以陈迹人副科长为主,起草了一份1949年清查财产的实施文件,要求各农场结合1949年年终决算进行全面清查财产工作,在查实财产,核实资金,算清建场以来的盈亏基础上,编报1949年年度决算。
这次财产清查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清点现存的固定资产和原材料、产品等流动资产。账面有价格的按账面价格计算,账面无价格的按市价估价入账。二是查实资金(即政府投资)。包括拨入的现金、实物,领取的工薪券和接收敌伪的财产。由于当时有些单位账簿不健全,记录不完整,已无法查清原拨入的实物和建场时接收的财产,公营农场管理处审会科提出,以现有的财产物资为准作价确定建场以来的政府投资。三是算清建场以来的损益。损益应是按账簿记录计算出来的,由于上述的原因,已无法算清几年的损益数额,要建立新账,实行企业会计核算,必须算清截至建立新账和办理1949年年度决算时的损益数额。为此,多数农场都采用公营农场管理处审会科提出的以现有物资、产品、现金、应收、应付款轧结差额的方法计算。
清查财产工作从1949年12月开始历时月余,于1950年1月结束。将清查结果造册报主管部门,并按清查结果编报1949年年度决算,建立1950年新账。这次清查财产是农场首次开展大规模的财务管理活动,事后总结这项工作,虽然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清查的也不够彻底。但对增强农场各级领导当家理财意识,清除供给制思想起到重要作用,为农场建立企业会计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二、制定《机械农场会计规程(草案)》
根据1949年3月在东北机械农场场长会议上提出的建立经济核算制度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当年公营农场管理处审会科起草的《机械农场会计规程(草案)》,在公营农场管理处召开的第一届经理会议上提请与会者审议。参加会议的直属和省营农场主管经营的场长和主管会计对《机械农场会计规程(草案))认真讨论后,由审会科修改定稿。会议决定《机械农场会计规程(草案)》于1949年起试行,1949年启用的账簿,要按“草案”规定的会计科目和账簿组织建账,组织会计核算,废除供给制会计的核算方法。
《机械农场会计规程(草案)》对会计科目、记账方法、账簿组织、会计报告作了规定。
1.会计科目。根据当时财政部门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要求,农场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一套是预算科目,用以核算企业的各项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它是农场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项目,是经逐级汇总后用以编制国家预算的明细项目,它无法用以核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套是会计科目,又称账簿科目,用以核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科目采用三级制,一级(款)科目,二级(项)科目,三级 (目)科目。
2.会计记账方法。取消单式记账法,实行借贷复式记账法。
3.会计账簿组织。改变只设收入账和支出账的账簿组织,规定农场要设置三种账簿,一是序时类账簿,有现金出纳账和日记账;二是总账,总账分为资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总账,资本金和负债总账,损益(费用和收入)总账三类;三是明细账,明细账是按各类总账的明细内容设账,由各类总账所统驭。另外农场还要平行设置岁入预算收入明细账和岁出预算支出明细账,用以记载企业的各项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例如农场卖粮收入,除要记入收益分类明细账的有关账户外,还要记入岁入预算收入明细账有关的“项”、“目”;支出亦按同法处理。农场设置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明细账,主要是用以反映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4.会计报告。会计报告分为月报、季报和年度决算报告三种。报表主要有七种:(1)岁入预算累计收入月报表;(2)岁出预算累计支出月报表;(3)总账汇总月报表;(4)固定资产增减月报表;(5)油料、种籽使用情况月报表;(6)产品销售情况月报表;(7)暂付款及应收款明细表。三种报告格式基本一致。
《机械农场会计规程(草案)》在1949年1月起试行后,公营农场管理处派人到各直属农场进行检查并及时把检查结果和补充修改意见通报各场。在1949年几次召开直属机械农场会计主任会议上,讨论会计制度草案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和修订意见。经过一年试行,公营农场管理局经理处审会科以陈迹人科长为主,对《机械农场会计规程(草案)》做了较大的修订和补充,制定了《东北国营机械农场暂行普通会计制度(草案)》,统一了东北各直属农场和省属农场的会计工作,在1949年 12月的会计主任会议上讨论修改,于1950年1月1日起颁布执行。
三、在企业化经营方针指导下讲究成本核算是建立企业会计的重要标志
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处1949年7月召开的东北直属机械农场场长会议上,总结了普遍存在的供给制思想给农场经营上带来的危害,提出了在经营管理的方针上逐步地达到企业化、民主化。要求农场讲究成本核算,一年四季都要算账。不仅要算生产成本多少,而且要算生产成本合不合算,怎样才能做到更合算。会后各场传达了会议精神,开始注意研究成本核算。如通北农场和宁安农场参照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开始计算农业成本。
1949年冬在第一届直属机械农场经理会议上,为了统一各农场的成本核算方法,讨论通过了经理处审会科提出的《机械农场成本会计事务处理办法(草案)》,统一了各农场关于成本计算上的方法问题。受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个办法也只能是一个试行办法,公营农场管理处要求各农场在试行中不断总结经验,以便形成统一的农业成本会计制度。
这个办法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作业阶段的划分,根据工业成本会计的分步法,参照农业季节,全年共划分为春耕、夏锄、开荒、麦收、秋收、秋耕等六个作业阶段,各作业阶段所发生的费用,都按工业的分步法进行计算。(2)农业成本要素为四项组成,即原材料、直接人工、生产费、管理费。(3)农业成本的计算。
成本核算是一项新事物,从公营农场管理处到各直属农场在思想上和作法上都非常重视,1950年一年中公营农场管理处(局)就召开过三次专门会议,研究成本计算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分析成本高低情况与原因。第一次是4月份召开的第一季度直属机械农场会计主任会议,会上统一了各场的成本计算方法。第二次是 6月15日第五届场长会议上,讨论并分析了直属机械农场的春耕成本。顾绍雄局长在春耕工作总结报告中指出:“成本核算是我们领导企业的最基本、最主要一环。这是经营管理的记录与成绩集中表现,做不好,我们就做不到农场财富蓄积,就达不到农场的巩固和发展”。在会议上公布了直属四场大豆、小麦的春耕阶段公顷直接成本、公顷总成本比较表。第三次是在10月23日,为了进一步贯彻经济核算制,加强生产计划性,召开第二届经理会议,提出了“实行定额生产,定额投资,积极提高产量质量,降低成本,使生产更为有利”的经营方针。经详细研讨,一致通过了各项定额标准,作为1951年各场编制生产计划及预算的标准。
《机械农场成本会计事务处理方法(草案)》,经过一年试行和几次会议讨论修改,公营农场管理局经理处审会科在陈迹人主持下制定《东北国营机械农场暂行农业成本会计制度(草案)》,统一了东北各直属农场和省属农场的农业成本会计工作,于1950年12月会计主任会议上学习、讨论、修改,于1951年1月1日起颁布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