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国营农场会计机构的建立及职责范围

第二节 国营农场会计机构的建立及职责范围


一、会计机构建立前的情况
  东北行政委员会直属农场和省属国营农场在建场初期没有专职会计机构,只在场长办公室(或总务科)设一名专职或兼职会计,一名出纳员,从事财会工作。例如宁安农场1947年8月在尚志县一面坡东太平沟建场时,只有一名专职会计傅永胜,通北农场在同年12月建场时,只周光亚等三人到通北县赵光区建场,由一人兼管钱财,次年才由北安聘来专职会计陈广昌。在1948年到1949年秋,随着农场的发展,各场都在办公室内(或总务科)设2到3名会计,一名出纳人员,办理现金收付和记账工作。由于会计人员少,没有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账目不健全,财务管理不正规,有的场几个月都不记账,严重影响农场的经营管理工作正常运行。1950年初随着农场规模不断扩大,会计业务日益增加,全局又有了统一会计制度,要求财会人员不但要记好账,算好账,还开始要求计算产品成本,管好用好资金,仅设2~3名会计无法胜任工作。当时选定会计队伍状况较好的通北农场进行组织会计机构试点,公营农场管理局又统一规定在场长办公室领导下成立会计室,甲级农场配5名会计、1名出纳,乙级农场配3名会计、1名出纳从事全场财会工作。
  各解放团农场在建场初期,并未执行公营农场管理局的规定,只在供给股设一名会计管理农场建场用资金和财产。1950年以后,直到1952年集体转业前,在经理科设会计股,配备了3~4名会计,从事农场的财会工作。由于人员少,任务重,解放团农场在改制前,会计工作一直是比较薄弱的。
  二、独立会计机构的建立
  农场会计机构隶属于办公室,无法独立行使财务管理职能,影响农场推行经济核算制的进程,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国家农业部1950年第一届国营农场场长会议的总结中指出,加强财务管理,调整会计组织,将各场会计室改由场长直接领导,充实会计、统计人员,健全各种报表制度,确定会计工作范围及职责,掌握审核资金运作,实行统一财务收支计划,以加强经济核算。根据国营农场场长会议的要求,从1951年起各场组建独立会计室,由场长直接领导,统计也纳入会计室,负责全场的统计资料搜集、整理、汇总工作。会计室的人员编制,规模大的农场由5人增至 10余人,其中主任1人、成本会计2人、普通会计2人、物资会计1人、工薪会计1人、出纳员1人、统计员2人。会计机构的独立和扩编,是农场总结建场三年的经验教训,走向企业化经营的客观需要。对加强资金管理、合理使用资金,实行计划成本控制,全面执行两个会计制度(草案)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场后各直属农场及部分省属农场首任会计室主任有:通北农场陈广昌、鹤山农场石寅东、八一五农场曲庚贤、永安农场姜鲁奇、宝泉岭农场孟宪品、香兰农场景若泉(不久香兰农场移交地方后,景若泉调任宝泉岭农场任主任)、孟家岗农场施维刚、笔架山农场金品三、二龙山农场刘治宇、红星农场韩文成、宁安农场宫桓、伏尔基河农场刘庆云、依拉哈荣军农场丁履枢、桦南农场于明义、绥滨农场王威、查哈阳农场姜鲁。
  三、会计机构的职责范围
  1951年以后,国营企业学习苏联一长制管理经验,会计室由场长直接领导,一切财务收支由场长一人审批,会计室是在场长授权下,完成其本职工作。其主要职责为:按期编报财务收支计划,办理资金物资请拨手续,保证生产需要;掌握和审核农场的各项经济活动,严格遵守上级领导机关所规定的各项会计制度和预决算制度;负责办理全场现金收入和费用支出报销手续,登记和结算各种账目,未经场长批准的财务支出,会计不予报销;负责计算全场的农产品、畜产品和基本建设的成本;按规定及时编报各种成本报表;负责全场材料购进和领取的计价和记账工作;指导经理科保管员记好材料台账;负责全场的职工工薪的计算和发放工作;负责按规定认真编报会计月报、季报和年度决算报告;负责全场统计资料的整理汇总工作,按时向成本会计提供成本计算所需资料和按规定向上级填报统计报表。
  各场会计室的职责范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报账、记账、算账、计算成本,保证生产的资金需要等方面规定与要求较多,虽然也强调加强财务管理,但会计机构如何加强财务管理,缺少具体的管理措施。
  1951年末的清产核资工作,暴露出农场在财产管理和资金使用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如资金使用上,没有按预算管理,开支浪费较大,特别是1952年按财务收支计划核定流动资金后,国家只按核定的流动资金定额拨款,贷款解决临时储备资金需要。为加强对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管理,当时许多农场的会计室在职责上增加了两项内容:一项是普通会计改为财务会计和结算会计,负责编制财务收支计划,严格掌握支出预算,审核报销各项费用开支;结算会计负责办理各项结算业务,登记各种账簿,两人共同负责编制定期的会计报表。一项是增设一名固定资产会计,根据《东北区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暂行管理规程》的要求,管理全场的固定资产工作。
  从1952年开始,多数农场健全了农场、作业区、生产队三级生产管理体制,为适应农场生产管理体制的变动,各场在作业区都配备了原料耗用记录和人畜力工作记录的生产统计。场直的修配厂、汽车队等服务部门配专职会计,核算本部门的成本和办理日常开支,开创了农业企业基层单位会计核算之先河。会计室指定一名成本会计,定期到作业区和直属部门进行业务辅导。由于会计机构的扩大,职责范围的增加,使会计的核算职能日臻完善,财务管理职能日益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