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会计人员的组成与培训

第三节 会计人员的组成与培训


建场初期农场会计人员奇缺,从管理机构到农场基层生产单位,都急需充实大量的人员。到1952年底垦区各单位共有会计人员500名左右,其主要来源有部队转业、社会招聘、自行培养及其他部门调入。
  通北、曙光农场建场初期从当地招聘一些老会计人员。后来随着事业的发展,公营农场管理局从1949年到1952年面向城市招聘了四批财会人员。这四批人员招聘后都经过短期培训分配到垦区管理部门和农场从事会计、统计、计划等管理工作,大多数成为垦区财务、统计、计划工作的骨干。
  首批是在沈阳招聘具有初级会计知识的社会青年27人,于沈阳北陵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由陈迹人主办的会计训练班短训两个月。其招生简章曾登载于1949年6月6日《东北日报》。第二批是1949年10月由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向东北人民政府请调山城镇荣军职业学校会计甲班 (商业)46人。第三批是1950年 8月9日,由东北人民政府招聘团在南方招聘一批专业人员,招聘具体人数不详,其中留公营农场管理局 7人,后到培训基地从事教学工作。第四批是1951年11月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派人到江苏省无锡市招聘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72人。另外,还在沈阳和黑龙江省等地零星招聘部分财会人员,经过面试和笔试后,录取者分到主管部门和农场工作。
  荣军工作委员会所属的五个解放团,于1952年集体转业,转业时约有40名左右转业官兵充实到主管部门和直属农场的财会战线。其中大部分是在建场初期由部队挑选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官兵,送到培训基地经过短期培训后回原单位从事财会工作的。
  在黑龙江省内承担财会人员培训任务的是公营农场管理处于1949年11月16日在哈尔滨王兆屯筹建的公营农场干部训练班,1950年10月迁至王岗并更名为公营农场管理局技术学校。该校在建校初期设农业机械和经营管理两个专业。1950年10月经营管理学科第一期开学,到1952年末共培训5期会统人员。首期会统班于1950年10月开学,1951年 3月结业,学期5个月,原计划招生120名,实际培训106名,其中有各解放团选送的官兵45名 (若以沈阳北陵办会计短训班为第一期,此班为第二期)。第二期于1951年8月开学,学制2年,于1953年8月结业。分初会班和中会班两个班级,主要招收社会青年,初会班招收高小毕业生64名,中会班招收初中毕业生25名。第三期于1951年10月开学,1951年12月结业,培训会统学员43名。第四期于1952年 1月开学,校址改在香坊分校,主要培训由无锡招收的社会青年72名,分会计与统计两个专业。第五期举办现职财会人员短训班,于1952年8月开学,1953年1月结业,校址在香坊分校,共培训130名,分会计、统计、计划三个专业。
  公营农场技术学校经营管理专业任课的主要教师有:校教务主任陈迹人(1951年8月由经理处调到学校任教),教师主要有曹瑛键、葛学思、周同和、陈在玉、李昌盛、石寅东、苏行全、章玉山等。讲授的课程,短期班有会计原理、农场会计、统计、企业组织与计划、珠算等。中、初会计长期班有语文、数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原理、农场会计、统计原理、专业统计、企业组织与计划、珠算等。
  教学所用的教材,在初期除语文、数学等通用教材外,各专业课均无统一教材,由任课教师根据当时执行的两个会计制度草案和社会上发行的专业书籍,自编自讲。教学条件很艰苦,教材都是用钢板刻写的,现讲现发,由学员自行装订保存。在后期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技术学校分校会计教研组于1952年7月集体编写了《会计原理(讲义)》腾印成书,不久《国营农场作业计划》等也相继油印成册。在教学中有时还介绍一些苏联的会计核算方法和企业组织与计划。
  为了不断提高农场财会人员实际操作水平,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公营农场管理局财务处,采取集中编审年度决算的办法“以会代训”。1951年和1952年的年度会计决算时由各场会计室主任带领主办会计,携带必要的账、表,集中到哈尔滨市编审决算。会上财务处派人对各场边指导边审查,集中讲解有关的财经法令、年度结账和年度决算报表的编制方法等,各场间也进行工作经验交流,边做边学,一般历时两周左右,使各场与会财会人员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财务处在建场初期的做法,被各场所效仿,多数农场沿用这种办法,年终集中编审决算。另一种做法是各农场利用冬季农闲期间,举办短期的基层会计和记录员学习班,由场部会计室组织老会计讲课。讲课的主要内容是当时执行的“普通会计制度(草案)”和“成本会计制度(草案)”及农场成本核算用的原始记录及填报要求。在冬训期间还学习《机农通报》刊登介绍各兄弟农场做法的文章,以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短训班一般历时20天左右,多数农场从1950年末起,每年办一次,形成一种冬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