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早期财会理论研究

第四章 垦区早期财会理论研究与重要财务会议

第一节 早期财会理论研究


一、对清产建账和清产核资的研究
  这方面代表性的论文有两篇,都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主管领导所撰写。文章除从理论上阐述外,侧重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关于农场建立会计账簿问题》一文,作者陈迹人,当时为公营农场管理局审会科科长,文章发表于1950年3月《机农通报》第三期。这篇文章从单式簿记如何过渡建立借贷复式记账的会计账簿问题,阐述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又结合实际工作就各场如何处理1948、1949年账目中的问题,编制1949年会计决算,建立1950年新账,做了具体说明,起到了启蒙作用。这篇文章在当时也为执行“普通会计制度(草案)”打下了基础。
  《进一步做好清产核资工作,为农场实现经济核算制铺平道路》一文,作者马凯,公营农场管理局经理处处长,文章发表于1952年1月《机农通报》44期。文章不但对当时开展的清产核资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而且对以后的清理财产和固定资产计价,从理论上和应用上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为企业的清查财产在做法上指出了方向。
  二、成本计算的讨论研究
  早期财会理论研究中撰写成本计算方面的文章较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场各生产服务部门成本如何计算的问题;二是开荒地成本内容的研究;三是农业生产费用分部计算和产品主要成本构成的研究。
  《农产品生产品费用分部计算的必要性》一文,作者丁履枢,伊拉哈荣军农场会计室主任,文章发表于1951年《机农通报》第40期。论文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举例说明农产品生产费用分部计算的必要性;一部分是提出分部计算的会计科目的设立、账簿的组织及其计算方法。这篇论文的主要作用是在于作者鲜明地提出了农产品成本计算要与生产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观点,只有实行分部门分别核算各部门的成本,才可使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专业核算与群众核算相结合,以达到加强财务管理,降低成本开支的目的。同时作者对分部计算农产品成本账簿组织和计算,提出了意见,为各农场开展分部核算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为以后实行分散核算形式在理论上加以探讨,在实践上摸索经验。
  《拖拉机队、修理厂、运输队如何计算成本和减少成本》一文,作者陈世富,通北农场农业科长,文章发表于1951年5月《机农通报》28期。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通北农场在爱国丰产运动中,为了降低成本如何在拖拉机队、修理厂、运输队开展成本计算。作者强调算成本要组织大家算细账,算成本不仅是会计的事,每个农场的生产工作者都要学会算账。
  《通北农场执行会计制度的点滴经验》一文,作者陈广昌,通北农场会计室主任,对开荒成本如何计算提出了建议,论文发表于1950年4月《机农通报》5期。作者建议:土地成本只按开荒费用算一次确定成本。当时对开荒成本如何计算大家都不够熟悉,这个建议对以后确定开荒成本,起到了参考作用。
  《关于农场的生产品的主要成本问题)一文,作者韩致中,宁安农场会计室主任,文章发表于1950年11月《机农通报》第16期。文章指出公营农场管理局会议通过的成本会计业务处理办法,在主要成本构成上是用工业成本的计算办法,只提出计算材料和人工成本;而把机械工和车马工当作间接成本(生产费用)处理。但是根据农场作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作者认为,机械工(包括拖拉机、农机具、汽车)车马工,凡是直接投入土地的,应该和人工成本相并地构成主要成本,总括地当作“直接工”成本来处理。作者又进一步阐述其理论依据是,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土地,这是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不同的地方,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这一个特点表现在生产过程上,土地便是一个庞大的生产机器,而当它吞进了原料(种籽)之前和以后,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工、机械工、车马工投往“工地”经过一定的操作和培育,方能生产作物。因此,可以说明,投入土地上的机械工、车马工和投入土地上的人工,是有着同等的重要作用。论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首次提出农业成本计算不能照搬工业会计的算法,必须与农业生产过程相适应的观点。并建议农机作业、畜力作业和产品运输等,应作为农产品的主要成本而不应作为间接成本。作者能在这个时候,提出比较鲜明的观点和计算方法是很难得的,它对以后农业成本计算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对固定资产折1日及管理费处理方法的研究
  以经理处的名义写的《按阶段计算成本折旧费管理费分摊办法的研究》一文,发表于1950年11月《机农通报》第11期。论文的主要作用在于当时各场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管理费分摊办法意见不一,而且从道理上又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明确提出了说服力较强的处理办法,解决了按阶段计算成本的关键问题。统一了各场的折旧费、管理费的分摊方法,为制订“暂行成本会计制度(草案)”打下基础,也为各场会计工作者探索和研究农业成本计算办法开了个好头。
  四、对大修理费用处理方法的研究
  大修理基金的提取和大修理费用的处理,在早期会计界是一个新问题,广泛引起各场财会人员的注意,而当时的“成本会计制度(草案)”又规定的不够完善。因此农场财会工作人员在《机农通报》上对大修理费用如何处理,展开了商榷性研讨。这次研讨,是由九三荣军农场会计室主任丁履枢所发表的《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处理问题商榷》一文引起的。“丁文”对大修理费用的处理问题,主要提出三点处理意见。第一,作者认为现行制度规定,超过一年折旧的大修理费用其超出部分作为固定资产超值的规定不合理,固定资产不断增值的结果,会使机器的价值超过新机器的价值,引起折旧率和折旧额的变动。第二,依照苏联的规定要把大修理费用冲销折旧准备……折旧中并不包括大修理费,所以大修理费用不能冲销折旧准备,而应当作递延费用分期摊销。第三,依据国家的规定,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费要全部上缴,并规定以折旧费的30%(有说为3/8者)作为大修理基金。把大修理费分期摊入成本,并逐期摊提大修理基金,解缴政府,这样既符合实际情况又算作政府投资的递延资产,分期摊提后再解缴政府。
  丁履枢的文章发表后,引起各场财会人员的注意,于是在1952年1月第44期《机农通报》上发表了鹤山八一五农场会计室主任石寅东和孟家岗农场张季高等对“丁文”提出商榷性文章。石寅东的文章题目是《对〈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处理问题商榷〉一文的意见》,文中首先阐明大修理价值与固定资产原始价值的关系,指出大修理价值也是构成固定资产价值中一项很大的附加价值。固定资产由于它正常机能所发生的磨损相关联的部分修复,乃是固定资产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为了防止整个机器过早磨损就必须进行修理,以延长其寿命,而且大修理常常使对总的技术情况得以改进及生产率的提高,并保证其使用期间,所以大修理支出应由使用该项固定资产之各个时期平均担负,大修理基金也应由预计折旧中提取。“丁文”所提出的作为递延费用分摊的处理方法有些不合适。其次,作者认为并不是把基本折旧基金提出3/8作为大修理基金,而是在折旧基金中包括基本折旧基金和大修理基金,如从基本折旧基金中提取,则不能恢复其原始价值。“丁文”谈到逐期摊提大修理基金,解缴政府的办法,不符合国家规定,而且也失掉了折旧意义,失掉了“不仅为了固定资产之再生产,同时为了扩大再生产”的特性,反而是积压基本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解缴政府,国家没有这样规定,而且也不可能这样规定,所以不能认为符合我们实际。最后,对《农业成本会计制度(草案)》中规定检修超过当年折旧为资产增值,同意丁履枢所谈不应该作增值处理的观点。
  张季高的文章题目是《对(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处理问题商榷)的商榷》。全文主要提出两点商榷性意见。作者认为大修理费用处理问题,在会计学上是经过一段斗争过程的;在十九世纪的会计理论上和生产手段私有制的会计处理上,盈利多的厂有一次进入生产成本的,也有几次分作递延资产摊提的。二十世纪的会计学者提出大修理是恢复机器的使用价值,促使延长机器使用年限,其费用应在折旧准备项中冲销的意见。经会计学会一致公认是比较合理的办法,在正常情况下,大修理是三年一次,故大修理基金的提成每年应为折旧的三分之一,三年后正好为一年的折旧率。如果大修理费用不超过一年的折旧额,在大修理基金中冲销没有问题。但农场实际情况是技术不熟练,机器磨损大,加上零件价格较高,故一次大修理的支出超过一年折旧额的大修理费用,为资产增值的办法是有其科学根据的。“丁文”认为不断增值会引起折旧率和折旧额变动的说法,从账面看是如此,但从资产负债表上就不然了。最后作者也认为现行制度的折旧中,包括大修理费用,大修理基金是在折旧中提成的。
  对大修理费用如何处理的争论,虽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它启发现职财会人员加深对财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研究,以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
  五、《会计原理(讲义)》腾印成书
  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机械农场管理处成立后,面临机械农场会计人员奇缺的困境,公营农场干部训练班开始了对垦区财会人员的专业培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当时的党委书记兼校长丁以和教务处长陈迹人等决定自编教材。由会计教研组编写的《会计原理(讲义)》经过试用后审定,于1952年7月由国营农场技术学校腾印装订成书,垦区第一本财会人员培训用书就此诞生了。
  这本“讲义”共13章。第一章,概论;第二章,账户借贷原理;第三章,簿记方法;第四章,经营资金账户;第五章,来源账户;第六章,经营过程账户;第七章,特种记账;第八章,分类账应用;第九章,会计凭证;第十章,结账前账目处理;第十一章,决算表;第十二章,总复习;第十三章,会计人员须知。从这一篇目结构中,可以看出这本讲义已经具有内容完整、条理清晰、结合实际、易学易懂的特点。此外,这本“讲义”还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以会计基础理论为主线,在书中多处引用马克思关于会计(簿记)原理和斯大林关于会计任务、要求的论述,具有会计理论向苏联一边倒的特点。
  第二,垦区初期的会计基本方法以工业会计为基础,全书始终以国营农场实务举例,具有工业会计与农业会计实际密切结合的特点。
  第三,讲义以国营农场会计实务举例,有的放矢使学员产生学习兴趣,并附有思考题、作业题。
  第四,在账务处理上采取会计分录与“T”字形账户共用的阐述方法,显然重复,但可以加深印象,有助于学员记忆与理解。
  第五,讲义把“会计人员须知”单辟一章。第十三章会计人员须知包括会计事务处理程序(含会计事务处理程序之一般规定、原始凭证之签核、记账凭证之编审、会计账簿之登记、会计报表之编制、会计档案之整理与保管、一般会计交代的规定);会计人员的义务;会计人员的责任;会计人员的权利等。这本讲义除对会计人员进行基本知识教育外,还可对会汁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见编者用心之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