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营农场迅速发展
第二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垦区财会工作在计划经济模式中不断探索完善(1953年——1965年)
第一章 国营农场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第一节 国营农场迅速发展
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全面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黑龙江省国营农场也进入大发展时期。省属农场经过总结建场经验,借鉴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国营农场管理办法,加强经营管理工作。“一五”提前完成,国民经济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1953年到1965年是黑龙江垦区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一时期国营农场由1952年的24个发展到1965年的92个;耕地面积由5.93万公顷增加到97.5万公顷;粮豆总产由5.7万吨增加到187万吨;职工人数由11 835人增加到255459人;大中型拖拉机由309台增加到5 929台;固定资产年投资额由603.5万元增加到9 320万元,累计投资97 775万元,年工农业总产值由1 100万元增加到53 594万元。主要经济指标1965年比1952年增加十几倍到几十倍。
1954年,黑龙江省改变行政区划,把原有的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撤销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设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统一加强了对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的领导。当年8 月,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央农村工作部决定把山东广饶地区的农建二师移垦北大荒,于黑龙江省建立二九○(绥滨县)、二九一(集贤县)、“十一”(铁力县)三个农场。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接受前苏联政府赠送能耕作二万公顷土地谷物农场的全套机械设备,筹建友谊农场。为更好地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苏联国营农场建场经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于1955年筹建克山农场。两场在第二年各开荒2.6万公顷和2.2万公顷。
1955—1956年,根据国内和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公安系统在黑龙江省建立了23个机械化劳改农场,占当时全省38个劳改农场总数的61%,当年开荒6.6万公顷,占劳改农场总耕地面积的80%。1955年9月建点的七星泡农场,由北安开荒大队和嫩江开荒大队担负开荒任务,投入拖拉机18台,到1956年共开荒1.8万公顷,播种0.8万公顷。
1955年,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将军亲自在虎林县筹建八五○农场,1956年动员 18 000 余名铁道兵复转官兵,在宝清、密山、虎林、饶河四县境内筹建农场,在完达山南北的广袤土地上摆开战场,开始了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大规模的开荒建场工作。先后兴建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五(后改为五九七)、八五八、八五九等场,并于1956年6 月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农垦局,同年10月11日改为黑龙江省铁道兵农垦局(1956年—1959年),为农垦部的直属局,并请示省委、省政府批准,把原来在这一地区的金沙、青山、密山、永安、青年(由牡丹江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创建)五个农场划归其领导,改称八五五、八五六、八五七、八五一○、八五一一农场。1959年11月铁道兵农垦局改名为牡丹江农垦局,下辖12个农场(1959年—1962年)。
1958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中共中央军委即下令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有8.5万人先后进入黑龙江垦区。其中近6万人充实到铁道兵农垦局所属各场;预备一师和预备七师共7千人,少数在佳木斯于1958年4月成立合江农垦局(1958年4月—1963年),大部进入萝北荒原建立萝北农场;近万人到友谊、宝泉岭、二九○、汤原、曙光、伏尔基河、七星、双鸭山等场;其余8千余人充实到省属各场。
1963年1月1日牡丹江、合江两农垦局合并,成立东北农垦总局,下设虎林、密山、饶河、萝北4个分局,分局是总局派出机关只管理农场的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不是一级经济核算单位。下辖32个农场。
这一段时间,以军垦为主体的开荒建场,迅速扩大了黑龙江垦区生产规模,到 1958年耕地面积已达84.6万公顷,基本完成了黑龙江垦区的农场布局。省属农场一方面学习前苏联和友谊农场的办场经验,一方面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指示,不断总结经验,改善和加强农场经营管理工作。按照建场程序要求,执行规划补课,区划地块,植树造林,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实行二级(三级)管理、二级(三级)核算;加强计划管理,制定生产、消耗等定额;建立生产技术管理制度、进行地号设计;加强机务管理,开展标准作业;建立产品物资采购、入库、保管、使用责任制度;实行定员定编,试行计件工资管理等,这些措施的采取使国营农场建设和经营管理逐步完善。
在财务会计工作上,学习前苏联国营农场会计核算办法,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核算制度。随着“一五”计划的执行,中央统一财经纪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也随中央各项制度的修订与颁布而进行相应的补充,陆续制定20多种财务会计制度,形成一套较为完整、能满足经济核算需要的配套制度。黑龙江省属农场强化财务会计机构,充实财会人员,实行专业核算与群众核算相结合,会计、统计与业务核算相结合,以九三荣军农场为代表的建立作业区核算组,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机车、班组核算,有力地促进了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强化财务会计机构,充实了财会人员,并抽调大批会计人员支援新场建设。围绕着农业成本核算方法,利润计算、账户设置使用以及开展群众性核算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空前活跃,可以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财务会计工作在探索计划经济模式中不断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