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经济活动分析

第八节 经济活动分析


垦区五十年代初就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并且日益受到农场领导的重视,成为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截止到“文革”前,垦区经济活动分析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垦区经济活动分析的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为1950年至1955年。主要特点是:(1)分析集中在上头,由业务主管部门单独进行或由业务主管部门会同农场共同分析;(2)在分析方法上单纯采用对比法也称比较法;(3)通过书面以查计划完成情况为主。前苏联《国营农场经济活动分析》一书在这一阶段对农场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1950年6月15日公营农场管理局召开的第五届场长会议上,与会的各场场长就东北机械农场当年春耕工作,根据1950年各农场播种面积完成表和局与鹤山农场的在生产过程中共同记录的两种成本表格,在一起进行了讨论研究,后由顾绍雄局长在作春耕工作总结时,根据大会讨论的意见,对当时成本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成本核算及成本分析中的几点意见和要求。
  1950年公营农场管理局对经济活动分析的探索和起步,为后来夏锄、麦收、秋收等不同阶段的成本分析打下了初步基础。在1953年至1954年东北区国营农场管理局所作年度财务总结中,大多运用对比法对影响成本增减变化的因素,或对财务完成计划情况进行分析。1955年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关于第一季度直属各场财务会计工作检查通报中,对各单位完成生产财务计划情况也无不用对比法。在上头通过下发总结或通报形式进行讲评总结,借以实现经济分析的目的,起到在垦区逐步推动的作用。
  二、垦区经济活动分析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从1955年至60年代初,其特点是:(1)分析的形式。已由仅依据书面或分析表进行分析转向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议进行有准备有系统的分析。(2)分析的方法由单一变成多样化:在一般方法中开始有步骤地进行分析;在具体方法上,在对比法(比较法)的基础上开始使用相对指标法(含总体结构指标和动态结构指标)、系数法、连锁代替法(因素分析法之一种)等。(3)分析的组织,由上头(领导机关)分析活动改为生产队一作业区(分场)一总场部。(4)分析的时间,由作业阶段结束改为月末、季末或作业阶段结束,下一年度初在集中分析的同时增加专题分析,进行一事一议。
  这一阶段在诸多开展经济活动分析较好的农场中,宝泉岭农场具有代表性。该场于1955年8月和11月在畜牧区进行两次试点,取得经验后从1956年3月开始在全场铺开,并制发了《宝泉岭农场经济活动分析会议试行办法》,具体规定了7类51项分析项目、适用范围、分析期限、分析的资料来源等,编印52张分析表格以及分析的具体办法,规定从1956年1月1日起在全场实施。该场二分场把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制度化,每个作业阶段完了定时召开分析会议做到事前有准备、会后有决议,总结出开好分析会议的“十有五不”(有准备,有提纲,有重点,有专题,有总结,有要求,有简报,有布置,有检查,有表扬批评。时间不冗长,不啰嗦,不扑风捉影,不走过场,有意见不保留)的好经验。该分场开展集中分析和开展专题分析“分段收割小麦合算不合算”的经验,曾在《合江农垦报》上刊载并在合江农垦局全面推广。
  三、垦区经济活动分析的逐渐成熟
  这一阶段大致从1960年到1966年“文革”前。其特点是:分析质量日益提高,问题提的尖锐、深刻;分析会议多在领导机关进行;分析资料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报请省或中央处理。
  1962年初,省农垦厅针对全厅1961年度会计决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经济分析。由于1961年省属各农(牧)场经营情况不够好,是历史上产量最低、成本最高的一年,盈亏相抵,净亏损3 484万余元。经分析找出农业生产未完成计划的原因有四条;畜牧生产未全部完成计划的原因有三条。对成本情况的分析(包括大修理费、管理费、燃料费、工资四个方面)和对各种资金运用情况的分析(包括固定资产和基本折旧、流动资金、专用基金三个方面)除找出主观因素外并找出六个外部因素,还对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问题提出了看法、意见。这次分析会议形成“纪要”,连同需要上级解决的问题一并上报上级领导机关后,得到高度的重视。1964年8月省人民委员会专门下发了《关于处理“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问题的通知》,并将处理方案发给省直各单位。同年8月12日省财贸委员会还发出《关于各国营农场要求财贸部门解决问题的意见》,解决了不少问题。随后,省农垦厅于1964年7月2日,转发了农垦部代国务院起草的《关于国营农场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草稿)》,农垦部同时派一个专门工作组来省征求对规定草稿的意见,存在问题相继得到了解决。
  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在垦区来说是个新生事物,它来自于前苏联国营农场的做法,并与我国国营农场的实际相结合,取得一定效果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