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国营农场内部的会计核算一、垦区较早的农场财会制度
随着“一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国营农场一方面学习前苏联的国营农场管理办法,一方面探讨依靠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如何在国营农场经营管理中得到发扬。早在由供给制向企业化转轨的同时,提出了依靠职工群众实行“民主管理”的要求。1953年九三荣军农场场长向俊选首先倡导在农场建立作业区核算组,实行专业核算与群众核算相结合,并依据《东北国营机械农场暂行农业成本会计制度 (草案)》,结合群众核算制定了《九三荣军农场核算组核算办法》,把国营农场会计核算工作推向纵深。
九三荣军农场是垦区建立较早的农场之一。1953年春拟定了《九三荣军农场核算组核算办法》,是垦区较为成型的一部场级财务会计规章。该办法主要内容包括:核算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任务、原始记录、成本核算原则规定、计划价格及换算表的应用和定额换算、材料成本处理、人工成本处理、固定资产折旧费处理、辅助生产成本计算分配和费用处理、成本结算及成本报表等。
鉴于当时农场核算人员不足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把核算的机构设在作业区或不设区的生产队,在作业区成立“核算组”,核算的重点确定为生产队,在生产队设统计员。核算组由核算组长、会计员、统计员三人组成。核算组长负责办理成本计算工作,并领导核算组及生产队统计员的核算工作。生产队统计员要及时准确地做好原始记录的收集整理和上报,按日公布机车作业定额核算,检查作业质量,负责燃料的管理。核算组在行政上受作业区主任的领导,业务上直接向场部会计室负责,有关统计方面的工作向场部综合统计负责。核算组的中心工作任务规定为:监督生产计划的执行,执行成本计划,严格掌握生产成本,监督财产管理。九三荣军农场核算组织系统见下图。
以种植业为主的作业区、生产队的原始记录有:拖拉机(康拜因)驾驶员工作报告,汽车工作日记,人工作业记录票,检修、保养、报告单,畜力工作日记、牲畜饲养日记。
原始记录中除“拖拉机(康拜因)驾驶员工作报告”以外,其他记录通过三种汇总整理的月报、日报报送核算组,以满足成本核算和统计工作的需要。原始记录同日报、月报相互之间关系见下图。
核算组在成本核算中,不设借贷平衡的账簿,而设立成本卡片、计算表、计算单等,按计划成本进行对照控制,以保证计算的及时性。在计算上采用计划价格实际用量成本,作到以最快的时间直观的方法结算直接成本,便于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1953年6月,九三荣军农场进一步改变为同时计算实际成本,场部不再建立成本明细账,只对核算组报表进行审核、汇总。核算组每旬、月公布各队的农业生产成本,按日公布机车作业定额核算结果,按月公布人工、畜力定额核算结果,按月制订材料余额报告,检查库存材料及油料的出入库情况,真正做到了专业核算与群众参予管理相结合,促进了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东北区国营农场管理局肯定了九三荣军农场建立核算组的作法。
二、基层企业财会制度的建立
1953年12月,东北局召开了第二次国营机械农场会议,会议上指出了财务工作的方向,结合农场具体情况,研究了国营农场在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基层核算等工作的特点,根据东北局财委统一的规定,对已有的财会制度作了适当的修改。1954年1月5日,东北区国营农场管理局又召开了财务工作会议,总结了 1953年的工作,着重研究了提高财务工作的具体措施,讨论学习了局制定的各种制度,也进行了一些修改,使之更完整,更统一,更切合实际。
在东北区国营农场管理局的指导之下,继九三荣军农场后各场也相继制定了一些财务会计制度。包括成本管理办法、材料管理办法、材料编号目录、财务负责制等。如宝泉岭、二龙山农场都拟定企业《材料管理办法》,同时对保管员进行材料保管业务的培训,为加强定额资产的管理打下了基础。二龙山农场实行“材料余额核算法”,建立起“材料三日稽核制”,有效地防止了材料管理中的混乱现象。在 1954年5月份局财务处所作的《各直属农场1—4月份财务检查工作总结》中指出,“积极地改进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为进一步贯彻经济核算制,发挥保证与监督作用打下了基础。”
萨尔图畜牧场于1954年11月份制定的《财务负责制》是出现在垦区会计史上较早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这份《财务负责制》把会计岗位分为财务会计、货币资金会计、清算往来会计、材料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成本会计。旨在“贯彻专责分工,互帮互学互相推动工作,以进一步加强财务工作,在保证生产的基础上发挥监督作用”。《财务负责制》较为详细地制定了各会计岗位应该完成的各项工作。例如,对“财务会计”规定:(1)负责编制财务计划,经批准的财务计划必须严格掌握,以保证生产降低成本。(2)负责资金管理,对超定额储备的材料、产品应及时提出意见。(3)负责登记总分类账及按上级财务机关规定的日期及份数及时、准确地提出会计报表。(4)负责登记与汇集企业奖励基金,编制基金、损益各明细表,并按上级规定的制度,结合掌握本项规定的各会计事项的处理及计划的审核。(5)负责编制季度及月份财务收支计划及货币收支计划,办理拨款及缴款与信贷手续。(6)负责核对各明细账户与总分类账户的一致,如发现错谬应首先查核总分类账正确后,再通知负责各明细账户的现任人员负责查找订正。(7)每月25日负责将上月会计档案交保管人员归档,包括凭证及计划合同。调阅人员调阅时应填写调阅申请书,经会计人员批准方可调阅。(8)负责计划第二分场农业运输队的工资。(9)负责序时的登记农产品、畜产品明细账户及销售各明细账户。(10)负责推动农畜产品的推销并对库存农畜产品按月进行抽查,每季进行清点,对抽查结果负责进行处理。
对财务会计岗位责任的规定,除包括了财务工作方面所应该完成的各项内容(如编制财务计划,管理资金,提取桨励与福利基金,编制季度与月份财务收支计划,办理缴拨款手续等)之外,还包括了会计室内的业务分工,并同生产经营结合起来。这一岗位责任的规定十分细致、完整,对其他岗位的规定也与此相仿。从这一份《财务负责制》中也可以看出,当时这个场会计室会计人员的责任是严格的,工作任务是十分繁重的。
1954年2月红星农场制定的《经济核算组成本计算暂行办法(草案)》,是垦区内又一部较为完整的场内成本核算制度。是在学习九三荣军农场核算组核算办法之后,依照东北区国营农场管理局《国营农(牧)场成本计算规程(草案)》结合红星农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这个办法共11章63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核算组的组织、职责和人员分工,第三章成本项目,第四章成本明细分类账,第五章材料成本核算,第六章人工成本核算,第七章费用成本核算,第八章辅助生产成本核算,第九章定额核算,第十章成本结算及分配,第十一章成本报告。
综上所述,国营农场自1947年成立到1954、1955年间,在财务会计制度建设方面,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开始取得了初步成果。
五十年代,黑龙江垦区国营农场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是以建立核算组,严格规定核算组核算办法开始的,从加强核算组的核算逐步发展到材料管理,成本计算,固定资产管理等等。1953年5—10月份,农业部国营农场管理局曾派罗蜀华带队、刘可观等参加一行五人到九三荣军农场深入调查,肯定了《九三荣军农场核算组核算办法》,后在《国营农场经营管理考核资料》中发表了题为《国营九三荣军农场推行核算组的经验》的调查报告,对垦区最早出现的这部场级财会制度给予了全面的评价。调查组认为,九三荣军农场推行的“核算组”是一个比较好的基层核算组织形式,在核算办法中具有许多优点,使核算工作适应生产规模、机械化程度及在生产组织形式上采取的场部、作业区、生产队三级管理的特点。
以制定核算组核算办法开始的基层企业财会制度建设,在国营农场生产经营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第一,创造了适应农场具体情况,在农场基层生产单位贯彻经济核算的较好方法。核算办法一般都规定每旬公布各区、队成本发生的情况,以及按日公布每台机车当日各项作业定额执行情况,不仅使区和队的领导心中有数,同时也使职工在生产作业中心中有数;通过成绩的评比、鼓舞,推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高劳动效率。成本与职工见面,将成本核算的具体要求贯彻到群众生产活动中去,对各生产队的生产活动分别进行的核算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基层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对执行计划和贯彻作业要求上存在的问题,并予适当解决。通过成本分析及时指导,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生产队是国营农场的基础,生产队各项工作搞好了,农场经济便能很快发展。
第二,加强了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材料的管理。各场的核算组成本计算方法都规定了对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材料管理与计价等条款,对各队使用的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能够准确的掌握现有数量及使用情况,便于正确提取折旧和摊提耗损,更主要的是克服了过去场内资产数量不清,管理不严的现象。
第三,职工工资发放准确、及时。“核算组”计发生产队人员的工资,不仅手续简化,时间缩短,并且也克服了计算与发放工资中间的差错与混乱现象。
第四,使会计核算工作与统计核算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核算组”的固定组织形式,使会计与统计工作有机地配合协调起来,改变各搞一套,互不联系、彼此脱节的现象。
第五,进一步健全了生产责任制和计划管理制度,开始扭转工作中的盲目性、无人负责和不计成本等不利于企业经营的倾向。
建场初期基层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一些不足。一是各场对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认识不同,工作也就存在很大差距。有的农场领导和财会人员认真抓落实,财务会计制度发挥的作用大些;有的农场重视不够,抓的不紧,不能发挥财务会计制度的效能,作用较小。二是核算制度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与协调,制度中对核算规定的多些,而对管理规定少些。三是开始时定额核算的对象比较单一,不够全面,只侧重于机械作业,对人力、畜力作业的定额核算规定较少,实际工作中也较为薄弱。